1. 谢氏提出“审度”的理念,涵盖了“审局”和“度情”两个方面
谢氏强调,正骨技术的核心在于了解骨骼结构,并通过望诊、触诊和问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所谓“望形、望气、辨移位、断虚实”,指的是对患者局部及整体情况的全面评估,这是“审局”的关键步骤。这种诊断方式反映出在谢氏正骨传承初期,缺乏现代影像设备的情况下,主要依赖临床经验来做出判断的局限性。传承过程中,谢氏正骨非常重视诊断技能的培养,强调通过望、触、问等方式综合获取患者信息。
此外,谢氏认为正骨技术如同下棋,讲究战略和细致入微的平衡:“大局要兼顾整体,细节要精确到毫厘,不急不躁,稳重而不妥协,通则畅通无阻。”这说明在施展正骨技术时,需要保持冷静和慎重,综合考虑全局情况。正骨的操作还必须“度情”,即根据病情变化和患者的需求来慎重决策:“正骨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充分了解后方能做出决策。”这一思想把正骨比作一场棋局,要求全面的战略规划和细致的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谢氏正骨传人对这一理念研究颇深,与宋代《棋经》十三篇中的“论局篇”、“审局篇”、“度情篇”等着作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谢氏正骨的创始人谢南庭在棋道、书法和传统武术等方面都有造诣,他的正骨思想深受《棋经十三篇》的影响,面对临床骨折患者,也是通过讨论病情(论局)、审视病情(审局)、揣度病情(度情)三步走的方式对临床骨折患者展开诊疗[1]。在临床应用中,正骨技术不仅需要掌握诊断、操作、固定、康复等各方面的技能,还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结合社会和心理因素,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这正是临床应用正骨技术所需要的。
2. 谢氏提出系统化的触诊方法
由于伤科疾病常伴随筋骨移位,强调“手到心明,外感其变,内生妙法,见微知著”。可以通过触觉清晰地感知到骨的截断、断裂和斜断,筋的松弛、卷曲、挛缩、翻转和离合处,即使肌肉内部隐藏着这些变化,依靠手的触觉也能准确地抓住它。这种触诊技术成为谢氏正骨的基础之一。谢氏总结为“摸量”,总结出至今仍在使用的十一种触法“弃,取,轻,重,缓,急,久,旋,刺,扳,叩”。不同的手法用于检测骨伤的不同类型。“弃”指按照顺序,不触碰痛点;“取”指选择轻触,先检查无痛部位;轻触痛感表示表层问题;重按探查则针对深层损伤;缓慢按压的痛感提示虚寒症;快速按压则表明瘀滞;久按暗示虚症;关节旋转不灵活提示卡压;针刺感受骨骼离断;扳转检测筋的脱槽;叩击可听到骨断续的声音。
触诊在骨折、脱位及疼痛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贯穿整个诊治过程。从初步触诊怀疑骨折或脱位,到影像学检查确认,再通过触诊确定骨折线或脱位的部位,最后通过触诊验证复位效果,并借助影像最终确认复位的成功。每一个步骤都与触诊密切相关[2]。
3. 谢氏在疾病诊断中十分重视望诊
谢氏提出了“知气识色,望而知病”、“望形知骨”、“观人望色,需眼望,亦需心观”等理念。谢氏认为,看颜色可辨五脏六腑之旺与衰;通过望气来判断气的生成、消散、聚集、深浅、浓淡等情况,从而了解病情的变化,预知疾病的吉凶、转归等情况;通过望形对病灶部位进行辨识,对筋骨、肌理的损伤进行判断,并对损伤的具体部位进行明确。中医伤科疾病常导致气血失调或脏腑受损,从而表现出相应的“气色”变化。谢氏望诊方法以望色、望气、望形为主,通过对人体生命活动总体表现的观察,对病情轻重、病灶位置、预后等进行判断。在临床上,谢氏传人不仅通过对患者神态、面色、体型、体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等的观察,还特别强调通过排泄物的形态、分泌物的颜色、质地等进行整体观察,从而对谢氏传人的疾病特点进行辨证。
谢氏强调“观人望色,需眼望,亦需心观”,其中“心观”指的是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态、情志,以及患者家属的神情姿态等,预估其职业、婚姻状况、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及饮食偏好,从而全方位收集影响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相关信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4. 谢氏进一步完善和总结现代正骨技术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成为谢氏正骨传人的入门必读书籍,并在临床实践中,对现代正骨技术进行了系统整理与优化。
牵引法:通过牵拉对抗的手法,遵循“欲合则合,欲离则离”的原则,将移位的骨骼分离出来,再进行复位和合拢。
扳转回旋法:通过扳转和回旋的动作,使错位的骨骼得以复位,使其像楔子一样重新紧密贴合。
提按法:对于骨骼下陷的情况,通过提拉手法使其复位;对于突出的骨骼,则通过按压使其恢复平整。手法上有操作上提下压,上有操作上挤左右两头。
夹挤法:在双骨折断的情况下,采用夹挤手法,通过挤压骨端使其对齐。
折顶法:此法通过反折顶动作使骨端复位,常用于较丰厚的肌肉部位,利用杠杆原理,以骨端为支点,向反方向施力,以克服肌肉的张力,故又称反折法(reversion method)。
回旋法:通过巧妙的旋转力量松解骨折部位的锁定状态,最终实现复位,通常应用于斜行、螺旋形骨折以及软组织纠结锁住的骨折。
这些技术涵盖了多种骨损伤类型,并结合了现代解剖学的原理,进一步丰富了谢氏正骨的临床实践经验。
5. 谢氏提出独特的“捏微”手法
这种手法可解释为通过轻捏与微调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于骨折移位,尤其是粉碎性骨折的复位操作,手法要求极其轻柔,犹如“捏泥塑”,借助复位者指腹的精细触觉,寻找骨折的楔形结构并轻柔进行复位。该技术主要适用于骨折初期1~2周,通常结合影像检查进行多次微调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髌骨骨折,踝关节及足部粉碎性骨折。
其次,对于局部力学环境较为复杂的骨折,采用分阶段固定的方式逐步调整复位角度。例如,在肱骨外科颈外展型骨折的复位过程中,不再使用传统的蘑菇头压垫,而是通过内收体位固定上臂,配合影像学复查,逐步调整内收角度。如此操作不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所需医疗用具更简便,而且在逐步调整角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精准地确保复位效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相比一次复位更加安全与精准。
6. 谢氏提出正骨同时需要理筋的学术思想
对于关节急性损伤的处理,我们特别强调早期整复嵌压筋膜,尤其是在足踝部位损伤的早期处理上给予高度重视。踝关节是下肢的重要承重结构,跟骨被深筋膜包裹。踝关节出现急性损伤时,常出现随关节周围深筋膜的撕裂,且嵌入关节间隙,在足弓的张力的作用下,很难自行解除嵌压。嵌顿在足踝间隙内的筋膜组织因受压而逐渐坏死,释放出炎性介质,从而改变关节的力学结构[3] [4]。时间久了,可能会引发创伤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退化、变性及继发性软骨增生和骨化。早期采用手法整复,解除筋膜嵌压,是预防进一步创伤性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
对于没有明显骨折或脱位的足踝部损伤,也通过理筋来缓解嵌压问题。对于陈旧性足踝部损伤,我们采用持续性足踝背伸位牵引的方式,以减少足背部关节间隙的压力,增加筋膜的张力,使嵌顿的损伤筋膜缓慢回缩,从而缓解关节的炎症反应,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7. 谢氏强调外治与辨证相结合,并提出灸疗接骨的理念
谢氏认为,骨伤引发的疼痛主要涉及虚实、寒热和血瘀的不同证型,疼痛通常源于气血滞阻,而滞阻的原因可能是通畅受阻或营养不足。虚证的病机表现为“不荣则痛”,也就是气血亏虚引起的疼痛;实证的病机是“不通则痛”,也就是气血阻滞造成的病机疼痛。针对虚证引起的疼痛,采用温补的方法以温暖筋脉,尤其是疲劳过度时宜用温法;对于实证引起的疼痛,则需分辨寒热。寒证宜热疗,宜通筋脉,缓中有痛,温中有痛;实热证则需用寒凉之药,以抑血热、散热气、止疼痛为宜,宜用热证治疗。
谢氏同时指出,临床辨证常常复杂多变,虚实与寒热可能交替存在,因此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5]。骨折常伴有气血瘀滞,经脉不通,灸疗有活血行气之功效,温经通络之功效[6]。在骨折整复后,血液循环逐步恢复,通过灸疗能够进一步促进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在临床上,谢氏常采用盒灸疗法,并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温灸器[7],尤其是在骨折中后期的治疗上,特别是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处理上,以及骨折迟迟不愈等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方法。
8. 小结
谢氏正骨流派继承了中国传统中医正骨的核心理念,凝聚了眉山谢氏正骨百年传承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在伤科诊疗、正骨技术的完善、适宜技术的开发以及中医现代化的转型方面,均作出了显著贡献。作为我国中医正骨“活化石”,谢氏正骨被誉为我国传统中医正骨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广泛吸取各方面优点,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体系,疗效卓著。
谢氏正骨流派充分体现了中医正骨中的人文关怀,其治疗理念和方法展现了鲜明的以人为本的特征。历经百年的临证,积淀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已成为不可分割的中医文化。凭借独特的学术思想、精湛的正骨技术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谢氏正骨极大缓解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医疗成本,同时为社会节省了医疗资源,展现了其宝贵的临床应用价值。
项目基金
四川省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项目。课题编号:2023XT15。
NOTES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