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治理共同体视角下农村内生老年群体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
Practice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ndogenous Elderly Groups’ Elderly Ca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lfare Governance Community
DOI: 10.12677/ar.2024.116362, PDF, HTML, XML,   
作者: 袁云丽: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福利治理共同体农村老龄化农村养老Welfare Governance Community Rural Aging Rural Elderly Care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农村老龄化问题,探讨了福利治理共同体视角下农村内生老年群体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策略。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高,面临经济支持不足、医疗资源稀缺等问题,福利治理共同体理论提供了一个多元主体参与、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治理模式,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养老服务中的协同作用。研究指出,通过增强农村社区自我服务能力、创新养老资金筹集机制,并推动农村养老与福利治理共同体的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对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研究建议,未来应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精确评估,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结合本土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农村的养老模式。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roblem of aging in rural China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ndogenous elderly groups’ elderly ca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lfare governance community.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rural elderly population has a high proportion and faces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economic support and scarce medical resources. The welfare governance community theory provides a governance model featuring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responsibility sharing and emphasizes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government, market,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in elderly care services. The research points out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lderly care can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by enhancing the self-service ability of rural communities, innovating the fundraising mechanism for elderly care,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elderly care and welfare governance community. The policy support of the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s crucial to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elderly service system.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a multi-level and diversified rural pension system should be built in the future, big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should be used for accurate evaluation and an elderly care model suitable for China’s rural areas should be explored by learning from international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combining with local reality.
文章引用:袁云丽. 福利治理共同体视角下农村内生老年群体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6): 2483-2489.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6362

1. 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地区成为养老问题的重灾区。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2.5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50%。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也揭示了农村养老资源的匮乏。农村老年人养老往往面临着经济支持不足、医疗资源稀缺、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1]。例如,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农村老年人的平均收入水平仅为城镇老年人的三分之一,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养老方面的经济压力。此外,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福利治理共同体视角下,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区、家庭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这不仅关乎老年人的福祉,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一环。

2. 福利治理共同体的理论框架

2.1. 福利治理共同体的概念引入

福利治理共同体强调的是多元主体参与、资源共享和责任共担的治理模式,它倡导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到福利服务的提供中来[2]。据联合国预测数据,到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增加到16亿,其中大部分增长将来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农村地区。在中国,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传统的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构建福利治理共同体,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养老模式,成为推动农村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2. 福利治理共同体的定义与特征

福利治理共同体是一个多主体参与、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治理模式,它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中的协同作用。在中国,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60%。面对这一挑战,福利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显得尤为迫切。例如,山东省沂水县通过建立“幸福食堂”项目,整合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村民的力量,为农村老年人提供集体用餐服务,有效缓解了老年人的饮食问题,体现了福利治理共同体在实践中的积极作用[3]。此外,福利治理共同体的特征还体现在其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通过创新多元化的养老资金筹集机制,如引入社会投资、慈善捐助等,确保了养老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因此,构建福利治理共同体不仅能够提升农村内生老年群体的养老质量,还能为实现养老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3. 理论框架对农村养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作用

在福利治理共同体视角下,农村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揭示了多元主体参与和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以福利治理共同体理论框架为指导,农村养老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应着重于构建一个由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家庭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必须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增强农村社区自我服务能力,如通过建立互助养老点、日间照料中心等,以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创新多元化的养老资金筹集机制是实现农村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4]。福利治理共同体理论强调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及非营利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中的作用。例如,可以借鉴荷兰的“银发经济”模式,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赠和老年人自费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村养老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引入商业保险和社会资本,可以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资金筹集体系。

2.4.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5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多数。面对这一现状,研究福利治理共同体视角下农村内生老年群体养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福利治理共同体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参与、资源共享和责任共担,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例如,德国的“莱茵模式”展示了福利治理共同体在养老领域的成功应用,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合作,有效提升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5]。在实践中,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如浙江省的“幸福养老”工程,通过整合社区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取得了积极成效。本研究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养老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我国农村老年群体提供保障。

3. 农村内生老年群体的养老现状

3.1. 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资源现状

随着我国农村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资源现状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全国范围来看,到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率分别超过少儿人口和总人口增长率34.72和43.24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超过少儿人口和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3.47和4.3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率分别超过少儿人口和总人口增长率46.72和55.04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超过少儿人口和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4.65和5.51个百分点,老化率已达11.23%,人口老化速度增长明显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伴随着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深度老龄化成为中国人口发展新趋势[6],因此,构建福利治理共同体,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为农村老年群体提供更加多元化、可持续的养老资源,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3.2. 内生养老模式的实践与挑战

内生养老模式强调的是依靠农村社区内部资源和力量,通过自我服务和互助合作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7]。然而这一模式在实践中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限制了内生养老模式的发展。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居民的40%左右[8],这直接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资源获取。其次,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数量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内生养老模式需要创新以适应这种变化。例如,一些地区尝试建立“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模式[9],通过记录和交换服务时间来实现养老互助,但这种模式在推广性和持续性上仍面临挑战。最后,内生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和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政策层面,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如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以激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农村养老事业中。社区治理方面,则需要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提升社区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确保内生养老模式能够有效运行。

3.3.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不足与需求

据统计,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2亿,占全国老年人口的56%,而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却远远跟不上老龄化速度。以某省为例,该省农村地区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仅为15张,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供需矛盾凸显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不足,迫切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和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10]。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不足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匮乏,更在于服务内容的单一和质量的参差不齐。许多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仅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服务。此外,农村老年人普遍缺乏足够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使得他们在面对疾病和生活困难时显得尤为脆弱。根据调查,超过60%的农村老年人表示,他们最担心的是生病时无人照料和经济负担过重。针对这些不足,已有部分地区开始尝试福利治理共同体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某县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了“农村幸福院”[11],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日间照料服务,还开展了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证明了福利治理共同体在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足与需求方面的巨大潜力。

4. 内生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增强农村社区自我服务能力

在福利治理共同体视角下,增强农村社区自我服务能力是实现农村内生老年群体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据统计,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50%,这一比例还在持续上升。面对这一挑战,农村社区必须提升自我服务能力,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12]。例如,通过建立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实现资源的内部循环利用。此外,社区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建立老年人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养老服务。政策层面,政府应出台相应激励措施,如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以鼓励社区和民间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提供。因此,通过增强农村社区自我服务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养老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创新多元化的养老资金筹集机制

当前,农村养老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赖于家庭和政府补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养老资源的充足性和服务质量。为打破这一局限,可以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养老资金筹集体系[13],包括个人储蓄、商业保险、社会捐赠、公益基金以及政府补贴等多元化渠道。例如,通过引入“以房养老”模式,老年人可以将自有房产抵押给金融机构,获得稳定的养老资金流。政府可以提供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事业,如企业赞助、慈善捐赠等。通过这些创新举措,不仅可以缓解农村养老资金短缺的问题,还能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为老年群体提供更为可持续的养老保障。

4.3. 推动农村养老与福利治理共同体的融合

福利治理共同体的融合不仅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还需要科学的分析模型来指导实践。例如,可以借鉴“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该理论强调政府、市场、家庭和非营利组织等多元主体在福利提供中的作用。在农村养老领域,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政府、社区、家庭、市场和非营利组织在内的福利治理共同体,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养老服务的多元化[14]。例如,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社区的自我服务能力得到增强,家庭的养老责任得到合理分担,市场机制在养老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非营利组织则提供志愿服务和补充性支持。

5. 国家与地方政策对农村养老的支持

随着中国农村老龄化的加剧,国家与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以支持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2.5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比较大。面对这一挑战,国家层面推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5],明确提出了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农村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例如,浙江省实施了“幸福颐养”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有效缓解了农村养老资源不足的问题[16]

在福利治理共同体视角下,农村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强调了政策支持的重要性。例如,江苏省推行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通过建立互助养老点,鼓励老年人相互帮助,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养老成本的降低。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促进了社区凝聚力的增强。此外,国家层面的“农村幸福院”建设项目,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等服务,有效填补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空白。这些政策和实践案例表明,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可以有效推动内生老年群体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在分析模型方面,可以借鉴“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福利服务的提供不应仅依赖于政府,而应由政府、市场、家庭和非营利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例如,广东省在农村养老方面采取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17],通过政策激励和财政补贴,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养老服务领域,形成了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为农村内生老年群体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的主要发现

在福利治理共同体视角下,本研究揭示了农村内生老年群体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农村老龄化现状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农村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超城市,且由于年轻劳动力的外迁,农村老年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养老资源短缺问题。福利治理共同体理论框架的引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了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多元主体在养老资源供给中的协同作用。

研究中,我们构建了福利治理共同体理论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养老领域,发现通过增强农村社区自我服务能力、创新多元化的养老资金筹集机制,以及推动农村养老与福利治理共同体的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内生老年群体养老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某地实施的“互助养老”模式,通过社区组织老年人进行日常互助,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降低了养老成本。此外,研究还指出,政策支持是推动农村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家与地方政策的合理引导和资金支持,对于激发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活力至关重要。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社区和家庭层面的创新实践,以及老年人自我服务能力的提升。最终,研究建议应从多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养老可持续发展体系。

6.2. 对农村内生老年群体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探讨农村内生老年群体养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农村老龄化速度远超城市,而养老资源却相对匮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5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多数。面对这一挑战,福利治理共同体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强调通过社区、家庭、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参与,共同构建养老支持网络。例如,浙江省某村通过建立“互助养老”模式[18],成功实现了老年人的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有效缓解了养老压力。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推动农村养老与福利治理共同体的融合过程中,创新多元化的养老资金筹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数据,农村养老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和政府补贴,但这两者均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探索包括社会捐赠、养老产业投资、商业保险等在内的多元化资金来源。例如,某地通过引入商业保险机制,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意外伤害保险,有效分散了养老风险。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养老领域,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养老资金筹集体系。

增强农村社区自我服务能力是实现内生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社区作为福利治理共同体的基础单元,其自我服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养老服务的质量。通过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培训、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上门服务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例如,江苏省某村通过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9],为老年人提供餐饮、医疗、娱乐等服务,极大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此外,社区还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建立老年人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6.3. 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随着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未来研究应更加深入地探讨福利治理共同体视角下农村内生老年群体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农村老年人口的分布、养老需求以及现有养老资源的匹配度进行精确评估,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养老模式,如日本的“银发经济”和丹麦的“社区互助养老”,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土的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 熊云飚, 代宇杰.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J]. 经济界, 2024(4): 92-96.
[2] 班涛. 福利治理共同体视角下农村社会养老模式运作与优化——兼论发展型福利生产的本土化[J]. 人文杂志, 2023(6): 130-140.
[3] 韩振秋, 甄绣华, 刘恒. 沂水县: 建设“幸福食堂”打造“幸福家园” [J]. 社会与公益, 2023(10): 38-41.
[4] 曾婧.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机制创新的现代化路径[J]. 新农民, 2024(23): 16-18.
[5] 朱济赛. 德国“莱茵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借鉴意义[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7): 180.
[6] 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J]. 中国统计, 2021(5): 10-11.
[7] 刘海波, 王运华, 杨惠, 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家庭式养老服务的实践探索——基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屿头幸福养老院的调查研究[J].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4(3): 85-88.
[8] 国家统计局: 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J]. 农村财务会计, 2019(3): 31.
[9] 杨康, 沈苏燕, 李放. 农村“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困境及其价值实现路径——基于“结构-行动”分析框架的探索[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2(6): 102-111.
[10] 王梦雪, 柴钰霖, 付国琪, 等. 不同养老模式下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24, 51(15): 2774-2779.
[11] 肖海艳, 刘志有.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幸福院的困境及行动路径[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 35(7): 171-174.
[12] 蒲蒙蒙.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与养老服务的协同发展策略[N]. 新乡日报, 2024-05-13(003).
[13] 关晓静. 试论我国农村地区养老资金筹集问题[J]. 现代经济信息, 2016(7): 473.
[14] 李腾芳.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协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民族大学, 2024.
[15] 樊玲, 李磊.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河南省健康老龄化体系优化研究[J]. 江苏商论, 2021(11): 70-72, 90.
[16] 杭州市: 打造“健康老龄 幸福颐养”宜居天堂[J]. 社会福利, 2022(10): 28.
[17] 凯萨尔∙喀斯木. 内生型农村养老服务实践路径研究——基于山西A县多家养老院的调研[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1(3): 62-69.
[18] 金茹, 彭金玉. “爱心房客”互助养老模式探究——以杭州市滨江区绿康阳光家园为例[J]. 江南论坛, 2019(6): 52-53.
[19] 张蕾. 江苏省农村互助养老需求和影响因素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 32(9): 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