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相关研究背景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之一,体现了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的内在表现。山水画不仅仅是自然风光的描摹,更是画家精神诉求与人生态度的表达。它的产生与道家思想密不可分,道家追求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这种追求在山水画中得以充分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盛,文人名士选择归隐山林,山水诗与山水画应运而生。山水画所创造的意境,强调以意为主,意造境生,追求超脱于烦琐与庸俗社会的理想境界。山水画的创作注重笔墨与构图,形成了独特的“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通过不同的技法与墨色变化,表现画家的个人修养与风格。
环境美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兴起,成为备受关注的一门新学科。环境美学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主张通过美学研究促进环境建设。在审美体验上,环境美学注重介入式审美模式,强调整体环境下人作为参与者所经历的各种审美情境。环境美学的思想主题在于为人类构建可以安乐栖居的家园,即“人性化环境”。中国的环境美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已进入深化拓展期,致力于从中国古代环境思想中寻找美学智慧,以更好地处理当代环境问题[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中国山水艺术,有助于传承与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深入解析山水画的理论与实践,可以梳理出中国山水画美学的发展特征,为当今山水画的创作提供美学指导。同时,将山水画的美学理念融入现代艺术创作,可以促进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环境美学的研究不仅扩大了美学的研究领域,还促进了新型环境观的形成。通过研究中国山水艺术与环境美学的关系,可以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环境美学思想吸收、转化到当代环境美学之中,从而丰富和发展当代环境美学理论。同时,结合环境设计与环境规划等实践问题,可以推动环境美学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实现文明主义与生态主义的统一。
研究中国山水艺术与环境美学,有助于提升人类的审美感知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将中国山水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可以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精神指南,推动建设和谐、自然、合理的城市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中国山水艺术与环境美学的概念
2.1. 中国山水艺术的概念
中国山水艺术,又称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河流为主要题材描写自然景观的中国画作品,又是古人在游山玩水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重要思想,至今未完全脱离人物画,在中国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山水画属于推崇虚静的艺术,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讲求和谐之美的艺术,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阴阳、虚实、变化等等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山水文化而言,它是自然崇拜与精神信仰相融合的思想产物,它带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色彩。
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风景画,它强调“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传统山水画是中国古代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其艺术表现形式包括两方面,先有情感内容的表现,后有构图的形式。其次,山水画还追求虚静之美,包括留白和刻意求静。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留白可以让画面获得更好地空间感和层次感,从而增强作品视觉冲击力与表现力;同时又能使画面呈现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美,给人以美的享受与遐想。山水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还具有美学、哲学等多方面内涵。所以说“山水意境”在中国画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画家对自然世界、社会人生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感悟与思考,更多时候还代表着艺术家的艺术个性和追求,其审美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中国山水画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不断推陈出新,逐渐产生了青山绿水、水墨山水等新的绘画形式。从本质上讲,山水文化就是人们意识审美下形成的自然观和人文生态观,山水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形成和发展,是设计师注入了新的灵魂,也折射出设计的发展历程。
2.2. 景观环境美学的当代概念
环境美学所提出的各种概念也表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超越自然而独立存在的审美联系,环境美学从多种维度看待环境,以和谐为最高美学追求,在涉及利益的问题上主张协调与平衡,保障各方利益以达到和谐统一[2]。
设计的美学,也就是设计的审美性是设计艺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美学维系着与人有关的精神生活,形成与实用美相结合的统一体。环境美学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其一,早在农耕社会时期,古人就有了对自然风景的欣赏,这是当时时代的特征所致,后发展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论——比德说。中国传统审美认知中,山水、树木等自然事物本身并不是欣赏风景的重点所在,而是重在强调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也是比德说所强调的重点,即将风景伦理化。其二,中国山水画与传统中国道教映射了山水画和宗教之间的某种联系,隐喻着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逃避,这种方式也常常应用于诗歌词当中。其三,环境美学在西方风景画看来,更是代表了一种野性之美,自然生态性也就是自然风景的原生和丰富之美,是一种未经人类污染的荒野之美[3]。
环境美学的未来发展将会融入更多的交叉学科当中,而这些交叉学科也会给环境美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视野和机会[4]。
3. 山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3.1. 山水艺术的视觉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山”在山水艺术中承载着更高一层的视觉意义,在艺术家观察自然和山水画完成的过程中,心起着终极的作用。这个视觉图像必带有艺术家自我的意义而不同于自然物象,中国文化传统将此称为意象;其实,这个过程是艺术家观察自然之后过滤了的视觉图像的产生过程——物象–心象–图像历程。这个历程渐渐沉淀,加之笔墨之视觉艺术语言的汇入,而成为真实的寓有视觉意义的图像——笔迹围成的形、意综合体。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上,自然山水元素的运用是设计师们的追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重新规划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可被视为用于建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实现新的生态要求的目的,这种倡导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景观设计在设计理念上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念达到一致[5]。山水画重新解释了自然山水风景与绘画之间的关系。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保留了古人对于自然风景的审美要求,将山水画的美学标准作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标准,让人们在欣赏风景的同时达到心灵的共鸣,展现了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美学标准,形成新的绿色设计原则等,一步步扩宽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式理念[6]。
如山水比德设计公司在青岛的新作——云上观海,将松、林、浪、屿四大自然元素作为设计之初的理念(图1),将现代设计手法与独特的海景资源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度假式景观的设计,运用超长体量设计手法,以光影作画展现空灵、宽敞的视觉效果,形成借用山水画的艺术美感和可玩性。公共和私密空间的相互渗透,借光、云和雾等自然现象,让人的情绪与空间发生互动。山水比德还提出“山水人居”的概念,将社区比作城市的细胞,借由社区的山水空间,以点成面、面成基质,设计出具有传统山水之美德城市格局,营造出一种山水的意象。公司在“山水人居”概念的基础上衍生了多个设计概念,不同的概念都是不同的现代设计方式与传统山水元素的新尝试。“新山水”是山水比德的核心设计理念,通过融入传统山水画的自然精神和文化审美,再依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式,通过新的思想、手法、技术、工艺、材料等创造出具有传统山水元素的新景观设计,强调空间上的诗意,以山水格局规划城市,让城市融入自然,追求艺术创新的中式山水美学。在设计手法上,“新山水”设计方法论注重以时代格局和环境状况为立足点,在设计中摒弃讲究形式的设计,选择回归本土:保留场地现状道路的路网基底,在进行设计的同时尽量保留了大量的森林、湖泊、田地、竹海等自然原生态景观,大多采用本土的植物。尊重原有生态地形,依山水而建。融于自然是整个设计的生态理念,不盲目跟风审美、低调而不单调的景色相映、远离世俗的喧嚣和繁华、在这里享受着宁静与平和,而这些也构成了绿城东方神秘的独到之处。原生态材质有其独特的可再生性能,能缓解现代工业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并使景观设计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Figure 1. Shanshui Bide design company’s new work in Qingdao—Cloud Sea View
图1. 山水比德设计公司在青岛的新作——云上观海①
3.2. 山水艺术的隐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隐喻是我国传统山水画中重要的美学元素之一,通过山水画的绘画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将隐喻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也是凸显山水文化意蕴和含而不露的韵味所在,因此设计师们经常运用与设计之中。而现代设计中所运用的隐喻设计,是借用一定的自然元素与新的组合方式,体现人们脑海中的意识,即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意境代表了最高境界,因此,意境是现在新中式园林设计中的灵魂所在,将所包涵的艺术情感同自然元素一同融进园林设计之中[7]。设计师们通过运用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创造手法,形成新中式景观设计独特的隐喻方式,通过景观设计的外在表达,来比喻出设计中内在的情感元素[8]。
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最能体现传统山水画隐喻的元素。最值得一提的是运用马头墙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图2),但不同于现代设计的照搬照抄的方式,而是将马头墙元素隐藏在设计之中,使其不再作为具象的元素出现。通过抽象几何的形式呈现,形成错落感,在外形上高低起伏也更具有层次关系,在与现代结合的同时又不失传统文化的意味。墙面利用深灰色的“线条”勾画和划分出了江南建筑的块面,强调了墙与顶的连续性。为了更好的体现苏州历史文化以及融入周边环境,还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元素,将博物馆的墙面作为绘画的白纸,结合院中的水、石、微山等元素,苏州博物馆主院俨然一副硕大石质山水画,这幅“画”里,大小不等的石块组合叠放在水中央,苏州园林作为一座古典园林建筑,其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与西方传统造园艺术有着很大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它运用大量的几何元素来塑造空间环境。让游人有“可远观,不可亵玩”之感,反映出我国古代山水画中隐喻的精华。
Figure 2. Suzhou Museum—Horsehead wall
图2. 苏州博物馆——马头墙②
3.3. 山水艺术的形神并举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在对传统山水元素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传神、传意,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当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仅仅有形还不够,能做到形神兼备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结合,从而创造出真正有中式味道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比如将中国古典诗词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便是形神并举最完美的表现,诗词作为一种现代设计的元素运用于具体案例中,可将其更具有诗情画意,这种精神与现实相结合的设计手法会更具有魅力。不仅可以为当代设计师提供更多创意灵感,同时也能提升整个项目整体水平。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其独特的审美情趣是他们最重要的一点之一,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必须了解自己民族的审美观念,从而才会让这些具有东方特色的建筑变得更加精美、时尚和富有内涵,成为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留传统文化的本质,将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各种各样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不在拘泥于一种固定的形态。只有这样,传统的文化元素才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逐步展露出它自身无穷的潜力,不会随波逐流而被现代同化,不会因循守旧而遭到人们的遗弃,这才是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环境设计深深的糅合到了一起,做到了交融的效果[9]。在传统文化长期的影响之下,人们对于设计的风格通常都是简约、大气、自然、成熟等特点,这样在进行现代环境的设计时能够体现出整体设计的简约和大气,避免了不必要的繁琐结构,既节省了设计的成本,简约的风格还能让人觉得空间感十足,有较宽阔的活动范围。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来进行现代化环境设计,可以让作品更具有历史的厚重和独特性,并且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造和创新。
现代中式,便是摒弃传统中式的繁琐,以现代简约为设计形式,传承中式的意境美。在现代依然会常用到借景,漏景,框景,障景等传统中式造园手法,色彩与植物搭配保留中式韵味,将传统中式园林中的山水抽象化,复杂的线条简约化,简约而不简单。也将中式韵味变得与时俱进,走向世界,真正做到了形神并举的设计元素。
4. 山水艺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有机结合
4.1. 山水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局限性
就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而言,许多设计更多地关注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在西方国家,人们对传统的建筑风格已经不再抱有那么高的期望了,他们更加重视建筑设计本身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实用主义视野下,需要很多空间与装饰来支撑与衬托,而现代设计作为一种实用主义,未必能够达到这一要求。因此,将山水文化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是一件非常艰难且复杂的事情。在对“奇奇怪怪建筑”进行批判的背景中,中国本土建筑师更迫切希望在中国的传统山水文化里找到启示,试图打造出一套属于中国建筑自己的符号体系。因此,研究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景观具有重要意义。两者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理念——山水精神。山水建筑应摈弃刻意雕琢建筑外观形态,更要对中国山水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向各现场扩展。
随着设计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乡土元素的保留,乡土元素的融入也是设计理念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乡土元素也不再是传统的农村地区,其概念已经延伸至质朴的、本土的人或事,包括自然和文化两方面,是在生态性的基础上所延伸出来的,使景观设计更接近原生态。乡土元素的运用可以真正做到就地取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材料在运输当中的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乡土元素是每个地区不同文化特征的表现,将其融入景观设计,能让地方文化特色与景观设计更好地融合并进行宣传,增强了景观设计的标志性,也使景观设计更加多元化。
4.2. 山水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发展思路
“天人合一”在我们传统文化里表现得特别明显,并对我国传统山水文化产生着直接影响。所以设计师应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加入山水文化,就要以传统历史文化为根基,以达到传统和现代相交融。古人掇山,就是师法自然山体,建造人工山体。所以这一形式模拟山水,并非传统文化之初衷,我们发现,古人所建屋宇,基本上是按比较严格的制式修建,它与山水环境相呼应,由建筑空间组合实现,而非对单体建筑进行形式模仿。
这种设计,将建筑融于山水之中,以现代建筑语言,在传统文化中,对于人和生命,人与自然之间的地位和态度,做出了反应。在整体布局方面,借鉴山水格局自然生态,高低不平等特征,灵活应用山水意境高特色组合方式于工程之中,并在开放空间的设计中,兼顾空间穿透性并与周边自然景观高度结合,布置较多的休闲停留空间节点。
在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其中最常见的便是建筑小品。水车、石墨、古井、古树、棚架以及各种艺术加工都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素材,石木砖陶等乡土自然材料经过造景手法的加工,还能创造独特的乡土庭院景观。将乡土景观运用于当代景观设计之中,可以给设计带来更多的灵感,使景观更加融入民众的生活,提升当代景观设计的生态效益。另外,景观设计离不开植物的点缀,乡土植物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生命力。但当代许多设计为了打造旅游景点,过分注重形式的美,忽略了植物的不同特色,导致设计得毫无特色可言。所以在栽种植物时,应当充分考虑植物的土壤、气候性等地域性特点,才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具有传统的生产功能,更延伸出休闲娱乐、教育服务、净化生态环境等功能,农业景观的出现,也是当代景观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不破坏原有自然资源的条件下,将生产和景观相结合,更能突出景观的生态功能。现今,人工打造的农业景观正成为景观设计的流行,不仅可以带动旅游观光的等产业的发展,还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主动参与到农业的建设当中,带动居民和游客的文化素养[10]。
5. 小结
在现代社会中,设计风格寻求多元化,当今时代,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如何才能创造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这是设计师们不得不思考的。设计与传承,探究密不可分、创新与发展更是与中国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文化根基密不可分。所以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创作时,设计师应该从山水文化元素中吸取养料,并继续继承和努力开拓。
注 释
① 图1来源:网页引用,
https://mo.mbd.baidu.com/r/1uoUzzJABqg?f=cp&rs=303144554&ruk=5LIZ8CEdEW0LVuOre-OUQQ&u=cdd2c5b314429163&sid_for_share=99125_3。
② 图2来源:网页引用,
https://ms.mbd.baidu.com/r/1uoSPNkUQxi?f=cp&rs=3935958480&ruk=5LIZ8CEdEW0LVuOre-OUQQ&u=8134e13fe1918304&sid_for_share=99125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