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胶东面塑,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其历史可追溯至千百年前。它不仅是胶东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当地,有这样一句流传甚广的歌谣:“做春燕,捏龙凤,描花画叶欢吉庆”,生动地描绘了面塑艺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面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研究深入探讨了胶东面塑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瑰宝。研究内容主要围绕胶东面塑的历史起源、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以及视觉设计艺术特征展开。在视觉设计方面,胶东面塑巧妙地融合了抽象与具象、传统与现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外,研究还探讨了胶东面塑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融合、视觉形象革新等策略,以期推动胶东面塑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结论认为,胶东面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其传承与创新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Jiaodong dough sculpture, an ancient folk art, has a history dating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It is not only an indispensa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Jiaodong region, but also an art form deeply loved by the people. In the local area, there is a widely circulated folk song that vividly depicts the role and importance of dough sculpture art in people,s daily lives, such as “making spring swallows, shaping dragons and phoenixes, painting flowers and leaves to celebrate with joy”. Noodle sculpture, with its unique artistic charm, has been listed on the 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This study delves into Jiaodong Noodle Sculpture, a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culture.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visual design art features of Jiaodong dough sculpture. In terms of visual design, Jiaodong dough sculpture cleverly blends abstraction and concreteness,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forming a unique artistic style. In addition, the study also explored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Jiaodong dough sculpture in modern society, proposing strategies such as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elements with modern styles and innovating visual imag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Jiaodong dough sculpture in the new era. The conclusion is that Jiaodong dough sculpture,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extremely high artistic valu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t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1. 引言
胶东面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有着悠久的面食历史,而面食制品向审美方向转化,则是与各地习俗信仰的结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面食已从单纯的满足裹腹需求,逐渐渗透到某些饮食文化习俗并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1]。早在2000年,花饽饽就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19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起源于古代民间祭祀活动,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集绘画、雕塑、刻印、装饰于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胶东面塑以其质朴而生动的造型、纯真而鲜艳的色彩,以及蕴含深刻象征意义的造型特征,成为胶东半岛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胶东面塑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和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共同推动其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
2. 胶东面塑
2.1. 历史起源与演进过程
胶东地区神仙文化盛行,胶东地区远离平原,三面环海,山地也多。在古代社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躲避战乱的地方,许多文人雅士都来此躲避战乱,带动了宗教文化的传播。其次,胶东半岛山海相连,云雾缭绕,又有海市蜃楼的自然现象,古人也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这里便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此背景下,胶东地区的神仙文化迅速的发展起来。
胶东的面塑文化也随之兴起,它是山东半岛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其根源深深扎植于民间生活之中。据古籍《封氏闻见记·卷六》记载,面塑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祭祀活动,它最初是与古人的信仰和习俗紧密相连的。在古代,人们常用面塑来制作各种形象逼真的动物、人物等,以此作为祭祀品,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塑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它不仅用于祭祀,还广泛应用于各种节庆、婚礼等人生重要时刻。可以说胶东面塑陪伴着朴实的胶东人民从出生直至生命的结束。
到了现代,胶东面塑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极具艺术价值和观赏性的手工艺品,它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2.2. 胶东面塑的地域特色
胶东文化历史悠久,胶东地区主要是指胶莱河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包括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等。位于山东的东部也是山东的经济圈,经济发达,实力雄厚,占山东总面积的19%。胶东半岛三面环海一面接路,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胶东人民靠海吃海的风俗文化,这也形成渔民们在庆祝丰收、祈求平安的民俗活动中,常将面塑作为重要的供品。这些面塑作品,无论是形态还是寓意,都与祭祀海神息息相关。这也寓意着渔民们希望出海平安、满载而归的美好愿望。此外,一些特殊的面塑,如形似山脉的“山形饽饽”,则寄托了渔民们对陆地的依恋与向往。千百年来,胶东面塑广泛运用于祭祀神灵、祈福纳祥等各种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民俗活动中。胶东面塑造型丰富,形态精致,具有浓厚的胶东地方特色[2]。
像在莱州、龙口、招远等地,在面塑的制作上偏爱红、黄、绿等鲜艳明亮的色彩,这与烟台地区的风俗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展现出“亮而不刺眼,雅而不沉闷”的特点。同时,不同色彩之间的鲜明对比与和谐共存,这样的色彩运用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韵味。相较之下,胶州地区的面塑在色彩运用上则偏爱清新淡雅的颜色。由此可见,不同地区对于胶东面塑的理解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对于胶东地区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2.3. 胶东面塑的文化内涵
胶东面塑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手工制品,它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祝愿。胶东面塑是胶东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美术,它和地方民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胶东地区,面塑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民俗活动中,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结婚、满月、百岁、祭祀等人生重要时刻。
例如胶东面塑中最具特色的代表“圣虫”。“圣虫”起源于莱州的一个传说,传闻一位新娘救助了一只神虫,神虫后来为了报答新娘,使其粮食满仓以救助乡民。因此,“圣虫”寓意着五谷丰登、生活繁荣高升。“圣虫”通常被做成蛇或刺猬的形状,口含镍币或红枣,大的供在财神和灶神的祭案上,小的则放在米缸、面缸、粮囤、钱柜和衣橱里,以祈求财物增多、使用不尽。比如春节时会制作供奉祖先神灵和天地众神的“圣虫”,元宵节制作“十二生肖面灯”;二月二“龙抬头”分食“圣虫”和“元宝”,以祈求财源茂盛、富贵有余;七月七“七夕节”为纪念牛郎织女相会制作“巧果”。在日常生活和人生礼仪方面,农村新房上梁仪式中需要供奉“大圣虫”;结婚庆典上要做“龙凤呈祥”和“鸳鸯”;搬家时要供“面猪”和“聚宝盆”;老人庆寿时做的是“寿桃”;新生儿过“满月”、“百岁”、“周岁”时也要蒸制叫做“长岁”和“根”等的面塑[3]。
面塑在这些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承载着胶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表达了对吉祥、幸福、平安等美好愿望的追求,同时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3. 胶东面塑的视觉设计艺术特征
3.1. 色彩运用与民俗文化的融合
胶东面塑在色彩选择上注重浓艳、喜庆,以胶东民众的生活经验、审美取向和心理感受为基础,大胆打破现实原型色彩的束缚,为形象赋予丰富多彩的色彩。面塑作品常使用玫红、亮绿、明黄等绚丽喜庆的颜色,使面塑造型生动活泼。同时,黑色线条的勾勒也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这种色彩搭配方式不仅使面塑作品更加醒目、引人注目,也营造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在长期的演变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色彩搭配原则。
这些色彩搭配原则具有程式化特征,如民间流传的“红间黄,喜煞娘”、“红搭绿,一块玉”等。这些设色口诀虽然不是来自于高深的色彩理论,却恰当地表达了民众期待的红火热闹的色彩气氛和心理意愿。这种色彩搭配,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象征,它折射出民间的一般色彩心理与审美情趣。同时,这些色彩搭配也增强了面塑作品的装饰性,使其更加美观、大方。胶东面塑的纯真色彩与民俗文化的融合,不仅体现了胶东人民对美的追求,更展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它不但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而且对胶东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产生了新的影响。
3.2. 象征意义
3.2.1. 质朴生动的造型特征
蒸花饽饽的方法与蒸馒头的方法很相似,只是在花饽饽造型方面比较复杂[4]。胶东面塑在造型上常采用谐音手法来表达寓意。如“葫芦”造型谐音“福禄”,摆放在家中取其当官发财幸福之意。这一谐音寓意的应用,既增加了面塑的文化内涵,又增加了趣味,同时也符合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胶东面塑还常采用符号象征手法来表达寓意。如“元宝”造型象征着财富,“双燕”造型象征着夫妻和睦与幸福等。鱼在胶东面塑中常作为造型元素出现,寓意着“年年有余”。这是因为“鱼”与“余”谐音,象征着财富和丰收。在节庆或重要场合,人们常常用面塑的鱼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龙和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圣动物,象征着吉祥、权威和幸福。在胶东面塑中,龙和凤常被组合在一起,形成“龙凤呈祥”的寓意,常用于婚庆等喜庆场合,寓意新人幸福美满、前程似锦。燕子在胶东面塑中也常常出现,常作为春天的象征,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同时,燕子也象征着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在胶东地区,新婚夫妇的第一个春天,女方会从娘家带回面塑的燕子等造型,寓意新人幸福美满、生活和谐。
这种象征的特点是对劳动人民渴望富裕生活的一种袒露与表现。透过象征象征的手法,使面塑作品更具象征性与文化意蕴,同时也加强了对更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表现在民俗活动、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各个方面。胶东花饽饽与其他众多物质载体一样,反映着民众对生命的尊重,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向上、向善、向好的文化心态,承载最朴实的人生理想与人生哲学[5]。
3.2.2. 抽象与具象的结合
胶东面塑的具象造型,尊重物象的形体特点,对繁杂的物体进行概括和简化,从而实现了便于制造和美观的目的。在胶东地区,具象造型占有很大的比重,使其更能直接地反应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物与情景。相对于具象造型而言,抽象的胶东雕塑更多的是一种强调形式美、视觉效果的表达。抽象的造型多是以圆形和方形等几何图形为主体,它的形状简单而又自然,脱离了对物体的常规表达,具有强烈的形式美。运用对比、呼应等方法,增强了作品的层次、立体感。这一抽象和具象的融合,不但丰富了面塑的表达方式,而且也增加了它的艺术魅力。胶东花饽饽的审美价值体现在朴素、韵味与造型当中,表现于独特的色彩风格之上,花饽饽是融合了当地人民的审美取向所造就的[6]。
胶东面塑中的抽象与具象结合,往往寓意深远。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将具象的事物与抽象的寓意相结合,使作品在形式上更加美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胶东面塑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抽象与具象的结合运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他们不但将现代元素与美学理念融入到传统的面塑艺术之中,而且还试图将其与其它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等进行融合,创作出更为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
3.3. 图案与装饰艺术手法技巧的关联
胶东面塑的制作工艺,在制作时,要灵活运用发酵法与烫法两种方法。发酵面是指经过了发酵处理的面团,而烫面就是在发酵初期不加酵母。面团是用来塑造造型的主体,而烫面可以用来塑造一些细节,比如祥禽瑞兽、仙花芝草等小面花。
其中,果型是胶东地区最常见的一种造型工具,能使制图者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造型与造型。水果模具一般是由梨、苹果木等质地坚硬的木质材料制作而成,它的雕刻师必须对自己要做的形状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自然与生命中各种复杂、丰富的意象中,总结出它们的基本形式特征。
在面塑作品完成后,制作者还会通过点缀和装饰来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如使用彩色面团或食用色素在面塑作品上绘制图案或文字,或者使用小珠子、亮片等装饰品来点缀作品。还常常通过组合和搭配不同的造型和元素来形成更加复杂和丰富的作品。如将多个小面花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花篮或花束等造型,或者将不同的动物、植物等造型进行搭配来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4. 胶东面塑视觉艺术传承与创新
4.1.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4.1.1. 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的融合
胶东面塑是中国一种具有浓郁历史与地域特征的传统手工制品。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既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又可以赋予它新的生命力。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对胶东面塑进行创新和改造,可以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和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
要想将胶东面塑长久的传承发展下去,改革创新势不可挡。想要将胶东面塑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进行融合,就应尊重传统,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在这个基础上,要大胆地进行创新,把现代的设计观念与传统的元素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一种既有传统魅力,又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要的作品。在整合实践中,应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提取代表要素与符号,并将其与当代设计相结合,提高其文化与艺术价值。这种结合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同时也能够展现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通过欣赏和体验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因为面塑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美好的特性,而深受人民所喜爱[7]。人们将这些最朴素的理想转化到面塑身上,将地域性、民俗性、艺术性结合在一起,产生出独特的韵味,传达了莱州当地老百姓对未来的祝愿与美好的向往。
4.1.2. 不断进化的视觉形象革新
胶东面塑品牌在视觉设计上还应注重与品牌理念、产品定位以及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通过深入了解目标消费者的喜好与需求,以及品牌自身的核心价值。不同的区域环境中形成了民众不同的民俗信仰。具体到某一地域的民俗信仰,一般都与原始信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密切相关,因此民俗信仰具有多层积淀的复合性特征[8]。
例如,我们可为胶东面塑品牌增添专属IP角色,汲取胶东面塑中的精髓,进行拟人化、萌趣化、极简风格与现代设计手法的融合,以此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并激发更多年轻群体对面塑艺术的兴趣与关注。与此同时,包装设计、产品设计和跨界衍生品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将传统的面塑元素和现代的设计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符合当代市场需要的品牌形象。这种视觉设计既可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声誉,又可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魅力。
在传播中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发布精美的视觉形象、详细的制作过程揭秘、以及令人赞叹的作品展示等内容,这些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内容能够迅速吸引用户的目光,并激发他们的互动热情,如点赞、评论和分享。这类社会化媒体平台不仅具有巨大的用户基础,还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只要被人喜欢,就会在社交网络上快速传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而创建一个更完整、更有深度的品牌形象,就必须创建一个品牌的官网。本网站将对胶东区雕塑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作品简介、优秀画家的风格进行全面的介绍,使参观者对胶东区雕塑有更深的认识。基于这一点,该网站也能够与电商平台的功能相结合,进行商品的网上销售与预定,让消费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购买到自己喜爱的面塑作品,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无缝连接。
5. 总结
对胶东面塑的视觉设计进行研究,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吸引力,又是对传统和现代融合的一条新路进行了积极地探索。通过对胶东方雕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创造性发展的考察,可以看出,它在色彩的使用、造型的塑造和装饰的技巧上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胶东面塑艺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尽一份绵薄之力。自古以来,吉祥寓意都旨在表达人们的美好情感,胶东人民在传统文化和时代背景下形成了真诚、乐观的秉性,在对胶东花饽饽作品进行欣赏和品鉴时,可以看出胶东花饽饽展现出深层的情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