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应有之义。大力开展老年教育有利于推动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老年人身体心理双重健康,加强老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建设,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然而,当前老年教育面临着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发展不均衡、数字化程度低以及制度体系不完善的现实困境。对此,应当扩大老年教育资源的高标准供给,促进老年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数字技术赋能老年教育创新,健全老年教育的法律制度体系,从而实现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he degree of aging in China is deepening, and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active aging. Vigorously carrying out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elderly, promote the dual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elderly groups, and promote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However, the current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is faced with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insufficient suppl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unbalanced development, low degree of digitization and imperfect system. In this regard, we should expand the high-standard supply of education resources for the elderly,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further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enabled by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of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so a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1. 前言
当前,我国老龄化态势日益严峻,老年群体规模持续膨胀,已赫然占据我国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他们不仅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板块,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征途上不容忽视且亟需关爱的关键力量。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难题,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亟待破解的燃眉之急。鉴于此,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已赫然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不仅成为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必然之选,更是构筑和谐社会、推动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充分开发和利用老年劳动资源、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老年教育的价值意蕴
2.1. 推动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弱化,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劳动力的供给相对减少。与此同时,由于老年人缺乏再就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年龄歧视,大部分老年人无法获得工作机会,造成大量宝贵的老年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对此,加强老年教育,帮助老年群体提升自身知识素养与劳动能力,成为有效激活老年人力资源,促进老年人再次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老年教育能够提高老年群体的人力资本质量。通过为老年人提供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使他们掌握更多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老年教育还能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提升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这有助于老年人熟悉和掌握新时代适老岗位的技术和管理要求,从而提升老年人的再就业水平,提高其社会参与能力,并持续改善和提升老年人力资本质量。另一方面,老年教育能够激发低龄老年人后职业发展意识[1]。老年教育向老年群体传递“老有所为”的思想观念,帮助老年人做好重新开始社会参与的心理准备与建设,使老年群体的再就业意愿更加强烈。
2.2. 促进老年人身体心理双重健康
个人劳动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在于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生理支撑。老年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并顺利完成工作。老年人身体健康与否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一道门槛[2]。老年教育能够对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产生深刻且积极的影响。老年教育通过向老年群体传输健康知识,增强老年群体健康意识,促进老年群体采取更加健康的生活模式,使疾病得到有效预防或者及时治疗,从而显著改善老年群体的身体素质,增强老年群体的劳动能力。与此同时,老年教育能够显著提升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系统性与趣味性的学习活动,老年教育不仅促进了老年人的认知活跃性,引导老年人摒弃陈旧观念,有效缓解了因年龄增长而可能出现的认知衰退,还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自我价值感与归属感,促进老年人以更加积极的视角看待自己,使老年人通过与社会重新建立联结而减轻孤独感和隔离感,进而展现出更加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
2.3. 加强老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稳定与安全,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筑牢坚实的精神基石,并源源不断地注入蓬勃的发展动力与活力。然而,当前我国大量老年人在告别职场生涯、退出原有的工作单位与组织框架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对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缺乏了解,在政治导向上缺乏明确而有力的引领,在精神上缺乏归宿,试图通过宗教寻求慰藉,是精神文明工作的薄弱环节,也隐含社会不稳定风险[3]。老年教育是加强老年群体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抓手。老年教育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时事政策的解读以及多元文化的交流,帮助老年人紧跟时代步伐,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老年人理解和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政治意识,从根本上强化老年群体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稳定性与向心力。
2.4. 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老年群体作为当前中国社会的宝贵资源和中坚力量,以其丰富的阅历、深厚的智慧以及独特的视角,在推动社会进步、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家庭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年教育既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方面,老年教育能增强老年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激励他们主动肩负起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向年轻一代展示并传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在代际间搭建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文化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发展。同时,代际间的交流与沟通化解了家庭矛盾以及社会对老年人的偏见与歧视,使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文化氛围,为社会稳定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石。另一方面,老年教育不仅通过优化老年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对经济发展产生正向推动作用,而且随着社会对老年教育质量与多样性需求的日益增长,老年教育自身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涵盖教育培训、健康管理、休闲娱乐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性产业体系,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经济价值,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3. 老年教育的现实困境
3.1. 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老年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合理配置和有效供给教育资源,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进而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持[4]。随着老龄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亦呈现出显著且多元化的增长态势,这一趋势不仅映射出老年人群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深切向往与不懈追求,也彰显了他们积极应对社会变迁、持续实现自我提升的坚定意志。《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然而,当前老年教育资源供需耦合水平较低,老年教育相关资源供给难以满足大量的需求。尽管社会各界已逐渐认识到老年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但相较于老年群体庞大且复杂的学习需求,现有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在数量、质量还是多样性方面,均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老年教育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不仅限制了老年人群学习潜能的充分释放,也影响了他们晚年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
3.2. 老年教育发展不均衡
老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显著体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鸿沟以及家庭与社区协作的薄弱。一方面,城乡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差异导致农村老年教育水平远低于城镇老年教育水平。农村地区在资金投入、教育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镇,从而使得农村老年教育在硬件和软件条件上都难以达到与城镇同等的发展水平。同时,农村社会的传统观念、家庭结构变化以及社会支持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年教育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与发展。另一方面,家庭与社区作为老年教育不可或缺的两大基石,却面临着信息交流的壁垒高筑和代际教育互动的断层,以及内容整合上的断裂与碎片化[5],未能编织出一张紧密交织的“家庭 + 社区”老年教育网络。尽管家庭是老年人生活与情感的主要依托,但家庭成员之间关于老年教育的信息交流却往往显得零散而缺乏系统性。社区与家庭之间在老年教育方面的互动与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导致两者之间的教育资源与教育需求无法实现有效的对接与融合。
3.3. 老年教育数字化程度低
老年教育的数字化改革能够显著地拓宽老年人接受多元化教育资源的渠道与机会,使得更多老年群体能够跨越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便捷地触及到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极大地促进了老年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与普及化,而且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提升了老年教育的质量与教学效率。然而,当前的老年教育数字化改革往往聚焦于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转换与在线教育平台的搭建,对老年人数字社会融入等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6]。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渗透与广泛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字化生存模式已逐步演变为一种常态化的生存方式。老年人由于缺少对数字技术的了解以及难以掌握数字化技能,在获取数字资源、参与数字活动以及享受数字化服务等方面遭遇显著障碍。老年教育尚未能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且系统的数字知识和技能教学,导致老年人在数字化浪潮中显得力不从心,难以真正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与福祉,无法融入数字社会,成为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失去了应有的参与感与归属感。
3.4. 老年教育相关制度体系不完善
既有的老年人权益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健康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但在关乎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权利的关键领域——老年教育上,却未能提供详尽、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法律保障与政策指导。首先,现有法律与政策往往只是宽泛笼统地提及了要关注老年人的教育需求、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等原则性要求,却未能就老年教育的目标设定、教学方式、资金保障、师资培训、评估机制等关键要素给出具体的规定。其次,相关法律和政策中涉及老年教育的内容普遍采用了“鼓励”与“支持”这类较为柔和的倡导性或建议性的表述,未能彰显法律的强制性与权威性,使得相关规定的规范效力显得较为薄弱,难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与引导,容易出现逃避执行、选择性执行等问题[7]。最后,现行法律规范往往缺乏明确、具体的责任划分与追责机制,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即便老年教育的权益受到侵害,也难以准确找到责任主体,更无法有效追究其法律责任。此外,面对老年教育权益受损的情况,相关法律法规往往未能提供充分、有效的救济手段与途径,使得老年人在寻求法律帮助时,常常陷入困境,难以获得及时、公正的裁决与赔偿。
4. 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4.1. 扩大老年教育资源的高标准供给
扩大老年教育资源的高标准供给不仅是对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与文化生活追求的积极响应,更是推动老年教育事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老年教育公平与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不仅要注重数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量的提升,以实现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需紧密结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与兴趣点,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与前沿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鼓励创新与灵活性,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途径;在师资力量的配置上,应强化专业性与敬业精神,打造一支具备深厚专业素养、丰富教学经验与高度责任感的教师队伍,为老年人提供精准、专业的指导与支持。另一方面,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能够为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创造强大合力。其一,政府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增加专项拨款、优化预算分配结构等举措,为老年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完善提供坚实可靠的资金保障。其二,发挥市场积极作用,吸引社会投资。通过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市场激励机制,有效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广大个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专门的老年教育机构或积极参与各类老年教育活动,拓宽老年教育资源的供给渠道,增强老年教育服务的多样性和可及性,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8]。
4.2. 促进老年教育均衡发展
老年教育的均衡发展能够保证老年教育的公平性与普惠性,使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老年人平等地享有同等质量的教育机会与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首先,建立城乡老年教育一体化保障机制。老年教育应当致力于打破城乡、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壁垒,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偏远地区倾斜,缩小不同地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差距,让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样的教育服务。其次,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促进家庭与社区的紧密结合。创新社区老年教育形式,整合社区老年教育资源,将社区内的场地和设施转化为老年教育的重要阵地,主动吸纳社区内的优秀人才,壮大老年教育教师队伍,积极引入社会教育资源[9],构建开放、包容、共享的老年教育资源体系。同时,社区老年教育还应注重通过组织家庭互动、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搭建家庭与社区之间沟通的桥梁,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形成家庭与社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最后,老年教育的均衡发展还强调群体间的均衡,即要关注不同经济条件、文化背景、身体状况的老年人群体的教育需求,通过设计差异化的教育课程和构建包容性的学习环境等措施,确保每一位老年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与需求,获得适宜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化发挥,提升晚年生活的质量与幸福感。
4.3. 深入推进数字技术赋能老年教育
深入推进数字技术赋能老年教育创新不仅是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更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关键一环。首先,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教育数字化改革提供坚固的基石。一方面,加速5G、光纤宽带等高速网络的普及,特别是在偏远及农村地区,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投入,消除“数字鸿沟”,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平等地拥抱数字时代的教育机遇。另一方面,搭建一体化的智能数字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顺畅联通,推进老年教育各方主体的数据共享。并且,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的生理与认知特点,使老年群体能够通过老年教育平台享受到简便快捷的教育服务。其次,加强数字技术与老年教育各个环节的融合,创新老年教育模式与方法,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质量。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老年教育教学方式更具开放化、情景化、具体化特点,强化了学习过程的体验性与交流性[10]。再次,运用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精准获取并分析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信息,提高老年教育服务的个性化水平。最后,提高老年群体的数字素养,加强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环境。
4.4. 健全老年教育的法律制度体系
健全老年教育的法律制度体系是确保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和有力保障。构建一个全面而细致的老年教育法律制度体系,对于实现教育公平与终身学习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是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老年教育法制建设、促进老年教育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相关法律应当明确且不容置疑地规定,接受教育不仅是老年群体基于其社会成员身份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更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当然权利[11]。应当从法律层面明确老年教育的地位与价值,将老年教育视为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同等重要的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次,确定相关主体的权利与责任。相关法律应明确教育机构应提供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与需求的教育服务,保障老年学习者的学习权益与安全;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老年教育事业的规划、指导与监管,推动老年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老年教育活动,为老年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服务平台。再次,提升执法体系的可操作性与执行力。相关法律应明确界定侵犯老年人受教育权利的具体行为类型与判定标准,如拒绝提供教育服务、降低教育质量、歧视性对待等,为执法提供清晰的法律依据。最后,加大对侵犯老年人受教育权利的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赔偿机制,形成强大的法律震慑力,构建公平、公正、高效的老年教育环境,推动老年群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5. 结语
老年教育是促进老年群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为老年群体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维护老年群体接受教育的合法权利,才能让老年人继续在知识、技能、情感及精神层面持续成长与升华,进而使他们在人生的暮年阶段依然能够焕发出璀璨光彩。老年教育必将成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促进代际和谐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今后,为了有效化解老年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应当共同致力于整合与改善老年教育资源,不断创新老年教育模式,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协同推进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