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人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Realizing the Value of the Elde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e Aging
DOI: 10.12677/ar.2024.116376, PDF, HTML, XML,   
作者: 陈雪华: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积极老龄化老年人价值实现Active Aging The Elderly Value Realization
摘要: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年人的价值实现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本文基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结合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理论,深入分析了老年人价值实现对于社会、家庭以及自身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剖析了老年人价值实现所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需要通过树立积极老龄化的社会风气、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完善老年教育体系和鼓励“银龄行动”四个层面来更好地支持老年人的价值实现,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aging population, the issue of realizing the value of the elderly is increasingly receiving social attentio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e aging and combines Marxist theory of human values to deeply analyze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realizing the value of the elderly for society, families, and oneself. It deeply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elderly and propos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better suppor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elderly and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by establishing a social atmosphere of active aging, vigorously developing the “silver economy”, improving the elderly education system, and encouraging the “silver age action”.
文章引用:陈雪华.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人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6): 2573-2578.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6376

1.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老年人群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18%,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1]。国家对这一社会现象高度重视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老年人的价值实现不仅是对其个体生命历程的尊重和肯定,更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2. 老年人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2.1. 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内涵

传统观念往往将老年人视为需要被照顾的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角色逐渐边缘化,并把老年阶段看作是人生的衰退期。而积极老龄化理论则视老年人为具有积极活力和巨大潜力的群体,强调老年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而非单纯的衰退期。该理论反驳了把老年人视为“无用”、“衰弱”的观点,注重发掘老年人的经验、智慧和才能,鼓励老年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积极参与,以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参与和保障,实现其全面、和谐的发展[2]。老年人不仅是社会的受益者,更是社会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积极老龄化理论为老年人价值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它鼓励老年人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身潜能,积极推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积极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的良好氛围。

2.2. 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社会价值是指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个人价值则是指人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自己对自己产生积极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 (p. 501)。因此,人的价值是在社会关系中得以体现和实现的。人应当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这种价值实现离不开社会。

在马克思看来:“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 (p. 320),也就是说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在当今社会,人实现价值的实践活动包括劳动、社会参与和自我发展等。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在劳动过程中,人不仅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也改造主观世界、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人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参与,个人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人的价值实现还需要通过自我发展来达成。学习教育、自我修养是人类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教育和自我修养,人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3. 积极促进老年人价值实现的现实意义

从家庭层面来看,老年人是家庭的情感纽带和精神支柱。在传统的大家庭中,老年人的存在加深了子女孙辈们的情感联系和家族归属感。在家庭生活中,老年人可以为子女分担家务,照顾孙辈,这不仅减轻了年轻一代的生活负担,而且老一辈的优秀思想如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等有益于形成优良家风,他们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培养子女和孙辈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使家庭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此外,老年人在育儿、家务管理、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从社会层面来看,老年人仍发挥重要作用,承担重要角色。许多老年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继续在教育、咨询、公益事业等领域发挥余热。部分身体健康、有专业技能的老年人通过返聘或者自主创业等方式,继续创造经济价值,并通过分享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将几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传递下去,避免知识和经验的断层,有助于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老年人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他们掌握着许多传统技艺、民间艺术、地方方言等文化瑰宝,他们的经验和故事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源,通过口传心授等方式,他们可以将这些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于老年人自身而言,价值实现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老年人通过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志愿服务、文化艺术创作、继续学习等,能够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升生活质量,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期待。这种价值实现所带来的积极情绪和充实感可以减轻老年人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摆脱孤独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当老年人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被他人需要和认可时,他们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评价和认同,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

4. 老年人价值实现面临的困境

4.1. 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普遍存在对老年人的低估和忽视,将老年人视为社会资源的消耗者而非贡献者,老年人常常被贴上“过时”、“无用”的标签,认为他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消极的刻板印象限制了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导致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降低,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在社会中,存在着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观念,一些人认为老年人思想保守、跟不上时代潮流,在工作场所、社交场合等对老年人存在偏见。例如,在就业市场上,许多雇主会优先考虑年轻员工,认为老年人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差、工作效率低,这使得老年人在寻求再就业机会以实现经济价值和个人成就感时面临巨大困难。一些新兴的社交活动或社团组织可能更倾向于吸引年轻人,忽视了老年人的需求和参与意愿,让老年人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从而抑制了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价值的积极性。此外,社会对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模式也存在一种固定的认知,认为他们应该安享晚年,减少社会活动。这种观念使得老年人在想要突破常规,如创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时,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

4.2. 身体和心理限制

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先出现的是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例如,视力和听力下降影响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其难以像年轻人一样高效地学习新知识或参与需要良好视听能力的活动。肌肉力量减弱和关节问题可能导致行动不便,限制了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老年人的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都会逐渐衰退,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或决策时感到挫败和无力。面对身体机能的衰退和社会角色的转变,老年人可能会出现心理适应问题。退休后,他们离开了创造经济价值的工作环境,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失落感和“无价值”感。面对新技术、新文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会感到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年轻一辈发生代际沟通困难,从而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对于那些子女不在身边、丧偶或社交活动较少的老年人,则更容易出现孤独感、抑郁等情绪问题。此外,老年人可能会因为身体疾病、经济压力等因素而被迫减少社会参与,影响生活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的价值实现感减弱。

4.3. 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在老年人价值实现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有限,导致老年人难以获得足够的发展机会和平台。目前的养老保障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老年人提供了经济支持,但部分老年人仍面临经济上的困境,如退休金或养老保障金有限,使得他们在追求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受到经济因素的限制,并且对于一些特殊需求的老年人,如失能老人、贫困老人、空巢老人等,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扶持。

虽然一些地区开始关注老年人再就业问题,但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企业对招聘老年人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相关的政策激励。对于有再就业意愿的老年人来说,就业信息和渠道不畅,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招聘会或就业服务机构较少,而且企业提供的适合老年人的岗位也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保安、保洁等少数几个领域,很难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和技能水平的老年人的就业需求,并且缺乏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就业培训、岗位开发和就业保护政策。

此外,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专门用于价值实现的活动平台相对较少。例如,在社区层面,适合老年人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大多集中在简单的慰问、清洁等活动,缺乏能够充分发挥老年人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的项目,也缺乏针对老年人的活动组织和资源投入,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并且,缺乏对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鼓励政策和保障措施,使得老年人在参与志愿服务时可能面临一些风险和困难。

5. 积极促进老年人价值实现的发展路径

5.1. 树立积极老龄化的社会风气

首先是老年人要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要因为年龄的增长而产生自卑、无助等消极情绪,要相信自己仍然可以为社会和家庭作出贡献。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4]。老年人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已经为社会作出了诸多贡献,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建设祖国,在家庭中养育帮扶后辈,在社会上贡献经济价值等。老年人要认识到自己的这些价值,不要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否定自己的价值,低估自己的能力。他们应该以更加自信和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继续为社会和家庭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能为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其次,应该提高社会认知,转变将老年人视作“无用”的社会风气,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如在公共空间的宣传标语、海报等以及社交媒体,积极推广老年人的积极形象和重要作用,提高公众对老年人价值和贡献的认识,消除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和歧视。同时,要通过各种文化和教育活动,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如将尊老敬老的相关内容融入中小学课程中;加入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举办的文艺演出中;纳入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家规家训等。此外,优化适老化服务至关重要,在老年人居住环境、公共服务空间和智能产品的设计中,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进行适老化改造,使其更加易于老年人使用,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5.2. 积极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老年人在医疗保健、养老服务、旅游休闲等领域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形成了庞大的银发市场,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5]提到,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全力加快银发经济朝着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展银发经济并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政府应当大力加强对银发经济的引导与支持。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在老年人产品及服务方面的研发投入。例如,对建设养老设施、开展老年服务项目的企业或机构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财政补贴等。另一方面,政府要依据地区实际情况以及老年人口的分布特点,科学制定银发经济产业规划,明确智慧养老、健康医疗、老年教育、旅游休闲等重点发展领域,并合理布局产业园区与基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同时,政府要强化市场监管,规范老年产品和服务市场,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此外,政府还应积极为老年人创造就业机会,鼓励老年人持续参与工作,通过出台老年人就业政策,为老年人提供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引导企业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与需求,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岗位。

企业则应针对老年人的消费特点与需求,大力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在医疗保健领域,企业应积极开发更多的老年专用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康复护理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企业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包括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等。在旅游休闲领域,企业要推出适合老年人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充分满足老年人的旅游需求。在日常用品领域,则应该开发适老化产品,如智能拐杖、防滑浴椅、大字版书籍、易操作的电子产品等。通过这些措施,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服务和产品,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3. 完善老年教育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完善老年教育体系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中提出,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支持各类有条件的学校举办老年大学(学校)、参与老年教育[6]。虽然老年教育正在朝着向好的趋势发展,但仍然出现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养教结合实践深化不足、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老年教育体系,一是政府要解决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加大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老年教育的投入。政府可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这些地区倾斜,同时要鼓励农村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活动。例如,在农村设立老年教育服务点,提供图书借阅、课程培训、文化活动等服务。二是要深化养教结合实践,建立养老服务机构与教育机构的合作机制,教育机构定期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课程和师资支持,养老服务机构为教育活动提供场地和服务保障。同时,要丰富养教结合的服务内容,除了传统的文化课程,还可以增加健康养生、心理辅导、金融理财、智能产品教学等适合老年人的课程和活动,让老年人在享受养老服务的同时,也能参与到各种教育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机会。三是要搭建全国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此外,共享资源平台的开发需要适应老年人的特点,设计简单易用的操作界面,提供多语种支持,方便老年人使用。

5.4. 鼓励“银龄行动”,发挥“银龄”价值

根据《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的指导意见》[7],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制定鼓励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政策,并设计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如社区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弱势群体关怀等,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社会参与需求。同时,政府需要拓宽“银龄行动”参与渠道,鼓励各地建立“银龄行动”服务平台,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探索“互联网 + 银龄行动”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志愿服务参与途径。其次,要加强对老年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建立和培养专业的老年志愿服务团队,培训内容应涵盖志愿服务的基础知识、沟通技巧、应急处理等。再者,需要完善老年志愿服务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如购买志愿服务保险、提供交通补贴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通过设立老年人志愿服务奖项,如“优秀老年志愿者”、“最美老年志愿者团队”等,定期进行评选和表彰,并提供相应的奖励,如志愿者积分兑换礼品、免费体检等,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最后,政府应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老年志愿服务提供资金、物资和专业支持,并通过媒体和公共平台加大对“银龄行动”的宣传力度,分享优秀老年志愿者和团队的感人故事,提升社会对老年志愿服务的认可和尊重,吸引更多老年人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真正发挥“银龄”价值,推动实现老有所为。

6. 结语

从生命历程来看,尽管老龄化不可避免,但是具有可塑性,积极老龄化政策是可持续老龄化的关键[8]。中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正是积极老龄化的体现,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为老年人实现价值开辟广阔道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EB/OL].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080.html, 2021-05-11.
[2] 娄成武, 于慧. 我国的积极老龄化策略: 认知转向、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1): 181-190.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406.
[5]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401/content_6926087.htm, 2024-01-15.
[6]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2/21/content_5674844.htm, 2022-02-21.
[7] 民政部. 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
https://www.mca.gov.cn/n152/n165/c1662004999980001540/content.html, 2024-09-20.
[8] 艾伦∙沃克, 朱火云. 从概念到政策: 积极老龄化再认识[J]. 社会保障评论, 2023, 7(3): 4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