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农村空巢老人幸福感困境及出路研究
Research on the Happiness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Empty Nesters in the Countrysi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View of Happiness
DOI: 10.12677/ar.2024.11638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何雨欣, 毕昌萍*: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农村空巢老人幸福感Marxist View of Happiness Empty Nesters in the Countryside Happiness
摘要: 在当今社会,幸福感被视为衡量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要想促进社会发展,高质量的幸福感不可或缺。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农村地区的空巢现象日益严重,许多老人在家庭成员外出后面临情感联结不足、社会活动参与度低、自我价值认同低等问题,导致他们的幸福感逐渐降低。为此,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指导下,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情感支持网络、丰富社区活动并提高参与度、增强个人的成就感和认可度等方式,提升农村空巢老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社会发展。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happiness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measur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f society wants to develop, high-quality happiness is essential. However,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ociety, the phenomenon of empty nesters in countrysid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Many elderly people fac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emotional connection, low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low self-worth recognition after their family members go out, leading to a gradual decrease in their sense of happines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emotional support network, enrich community activities to increase participation, enhance personal achievement and recognition, and other aspec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arxist view of happine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happiness and security of empty nesters in the countryside and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何雨欣, 毕昌萍.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农村空巢老人幸福感困境及出路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6): 2602-2608.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6381

1.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或进城求学,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增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达到了2.64亿,占总人口的18.7% [1],截至2022年,我国老年人口中超一半是空巢老人,在部分大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所占比例更是达到了70%以上[2]。老龄人口比例大幅提升,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日渐成为了农村老龄化现象中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们往往面临着缺乏陪伴和照顾、心理孤独、生活质量下降等诸多困境,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到十九大强调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问题的重要性,再到二十大提出要发展养老产业以提高老人的养老服务水平……可以看出,国家在政策上越来越重视养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农村空巢老人的幸福感困境及其出路,便有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但在探索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挑战,严重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的幸福感。因此,需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应对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和幸福感,进而切实达成农村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构建起和谐社会。

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特征

2.1. 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只有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高度统一,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一方面,唯物主义历史观深刻指出,幸福生活的根基在于丰富的物质基础,物质幸福无疑是精神幸福得以实现的前提。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述,人类所追求的幸福,其大部分实现均依赖于物质手段的支撑[3]。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们能够公平地享有这些物质成果,从物质匮乏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才具备了追求幸福的坚实物质根基。另一方面,需要明确的是,幸福并非仅仅是对物质享受的单一追求。纯粹的物质满足,并非人们内心深处真正向往的幸福。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个民族若要在精神领域实现自由翱翔,就必须挣脱物质枷锁的束缚,积极创造并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4]。当人们在精神世界里得到滋养和满足,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其幸福才是完整且可持续的。在此意义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如同双翼,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筑起人类幸福的完整天空。因此,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乏物质基础,精神幸福往往难以充分实现;而仅有物质满足,若精神世界空虚,也无法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唯有两者和谐共生,方能成就真正的幸福。

2.2. 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的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是相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马克思基于对人类本质和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揭示了个体在追求幸福过程中创造与享受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创造幸福是享受幸福的前提和基础。幸福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创造和争取的。这种创造不仅包括对物质生活的创造,还包括对精神生活的创造。“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5]。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和创新,不断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而获得幸福感。另一方面,享受幸福是创造幸福的目的和归宿。人们之所以要创造幸福,就是为了能够享受幸福。在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丰富的精神体验,这些追求的实现就是享受幸福的过程。享受幸福不仅是对创造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人们自身价值的肯定。通过享受幸福,人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从而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创造热情和动力。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相统一,既要积极投身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又要善于享受自己创造的幸福成果,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2.3.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认为个人幸福是社会幸福的基础,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保障。一方面,个人幸福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环境的支持。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个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之中。个体的需求、愿望和幸福感常常受到社会结构和制度的深刻影响。如果一个社会遭受病态的经济制度、极端贫富差距或不公正的法律环境,个体的幸福感也会受到抑制。另一方面,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保障。社会的进步、公平、和谐为个人幸福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个公正、平等、民主的社会能够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机会,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更容易实现个人幸福。因此,个人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幸福的保障,而社会幸福的构建也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贡献。正是通过这种统一,才能构建一个既能满足个体需求又促进社会发展的幸福社会,真正实现幸福的最大化。

3. 农村空巢老人的幸福感困境及原因分析

3.1. 情感联结不足,孤独难以缓解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农村地区的面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逐渐浮出水面——农村空巢老人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情感联结缺失与孤独感加剧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子女因追求更优越的工作机遇与生活条件,往往选择离开故土,远赴他乡。这一社会现象导致众多农村家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空巢状态,众多老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只能伴随着日复一日的孤寂与冷清,默默走完人生的后半程。诚然,现代交通网络的发达与便捷,在一定程度上为子女提供了更多回家探望的机会与便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繁重的工作压力、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及琐碎的生活杂事,如同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使得许多人即便心怀孝心,也难以如愿以偿地频繁回到父母身边。这种物理空间上的遥远距离,无疑成为了横亘在亲子之间的一道屏障,极大地削弱了双方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也让原本应有的温情交流与情感慰藉变得愈发艰难与稀缺。

第二,不会使用多媒体等媒介。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平台和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然而遗憾的是,许多老年人由于缺少相应的学习契机与实践机会,在面对这些日新月异的科技产品时,往往感到茫然无措,甚至有些手足无措。他们内心深处渴望着与子女保持紧密的联系,但掌握智能手机的基本操作对他们来说,却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由于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老人们无法充分利用视频通话等便捷功能,与子女进行实时、直观的沟通。他们只能依赖于传统的电话方式,这种相对单一的联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与子女之间信息的传递与情感的交流。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技术上的断层,使得老人们在遭遇紧急情况时,无法及时获得子女的信息支持与帮助,这无疑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与无助感,让他们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显得更加孤立无援。

3.2. 社会活动参与度低,生活单调乏味

社会交往与老年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老年群体如果想拥有幸福的老年生活,就需要与社会保持接触和联系[7]。但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许多老年人面临着社会活动参与度低、生活单调乏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缺少娱乐活动和相关设施。在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往往缺乏完善且多样化的文化与娱乐基础设施,诸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或健身场所等,这些本是老人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面临着娱乐选择匮乏的困境,他们所能依赖的娱乐资源相当有限,大多局限于观看电视节目、收听广播等较为传统的消遣方式。然而,这些单一的娱乐模式难以充分点燃老人的生活热情,长此以往,他们的生活很容易陷入单调乏味的境地。尽管近年来,一些村庄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尝试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活动策划与指导,以及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这些活动的质量与吸引力往往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老人对多元化、高质量精神生活的需求。这不仅未能有效提高老人的幸福感,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他们的孤独与无助。

第二,社交圈层的固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老人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个令人感伤的现实:他们的亲友或因年迈离世,或因种种缘由迁移他乡,从而导致他们的社交网络逐渐萎缩,人际关系日益稀疏。尽管一部分老人依然努力维系着与家人、邻里之间的情谊,试图保持联系,但受限于社会参与度的降低,他们的社交活动不可避免地逐渐减少,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且略显封闭的社交圈层。在这样的背景下,老人愈发缺乏与外界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他们接触新信息、体验新事物的渠道变得狭窄,生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因此大打折扣。这种社交圈层的固化,不仅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生活视野,让他们难以触及更为广阔的世界,还在情感层面带来了深刻的孤独感与无助感。

3.3. 个人成就感缺失,自我价值认同低

个人成就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与幸福紧密相连。在影响幸福的诸多要素中,个体的感觉是最为直接的因素[8]。农村空巢老人群体的个人成就感缺失与自我价值认同低下不仅关乎老人的心理健康,更映射出社会结构与代际关系的深刻变迁。

第一,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发生转变。在过去传统农村社会中,老人往往扮演着家庭支柱的重要角色,他们凭借不懈的辛勤劳作与无私的付出,为家庭树立了令人敬仰的光辉形象。然而,随着年轻一代怀揣梦想,纷纷踏上前往城市工作的征途,老年人不得不默默承受离别之痛,独自留守在静谧而略显落寞的乡村,逐渐从家庭舞台的中央淡出,失去了往昔那份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影响力。长年累月的孤独生活和根本性的生活方式转变,使他们在一系列日常事务中感到无所适从。即便是受人尊敬的长辈角色,也在家庭关系的疏远中逐渐消散,这种成就感的缺失不仅导致他们生活的单调与乏味,更使得他们感到存在的意义在逐渐消失。老人开始陷入对自我价值的深深质疑之中,难以在现有的生活环境中找到能够彰显自己价值的方式与途径。

第二,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老人逐渐边缘化。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信息化与技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许多老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能与知识挑战。尽管众多农村老人拥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些宝贵的财富是他们一生的积累与见证,但在一个日益强调速度与效率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这些贡献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认可。在与年轻一代的交流互动中,老人由于缺乏对现代科技手段与新兴文化潮流的深入了解,常常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难以找到与年轻人共鸣的话题与沟通的桥梁。这种沟通上的障碍,不仅让他们在与年轻一代建立良好关系时感到力不从心,更在无形中加剧了他们被边缘化的感受,如同一道无形的墙,将老人与社会的核心逐渐隔绝开来,让他们在自我认同方面遭遇了极大的困扰与挑战。

4. 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幸福感的路径分析

4.1. 建立多元化的情感支持网络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的空巢老人在情感上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情感支持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组建邻里关爱帮扶队。这种方式能够依托社区资源,促进邻里之间的互动与支持。邻里之间,本就有着地缘上的亲近优势,这种天然的联系是构建情感支持网络的良好基础。帮扶队的成员们可以深入了解邻里间的生活状况,尤其是那些独居老人、身体不便者或是处于生活困境中的家庭。他们可以定期上门探访,陪老人聊聊天,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有人遇到突发困难时,帮扶队能迅速伸出援手,帮忙联系医院、照顾病人,给予最及时的帮助和情感上的慰藉。这个过程中,老年人能感受到自己并非孤单一人,生活中有邻里的关爱与陪伴,这无疑是满足他们情感需求的重要途径。

第二,组织志愿者定期帮助。对于众多老年人以及那些对电子设备不甚熟悉的群体而言,智能手机宛如一道难以轻易跨越的数字鸿沟,横亘在他们与现代科技生活之间。这时候,志愿者们的定期陪伴就显得无比珍贵了。他们的存在,绝非仅仅为老年人提供技术上的支持那么简单,他们更是以无私的爱心与关怀,为老人们送去了精神上的慰藉与温暖。通过定期的陪伴和指导,志愿者不仅可以教会老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还能够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和他们保持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能够逐渐适应现代科技,享受与家人和朋友沟通的乐趣,这不仅在社交层面缓解了他们的孤独感,更在情感层面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

4.2. 丰富社区活动并提高参与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在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幸福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社区这个重要载体。我们需要让更多的农村空巢老人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第一,举办乡村特色节庆活动。乡村,有着独特且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些传承已久的节庆活动更是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情感与记忆。这些活动深深植根于乡土文化,如春节的庙会、端午的龙舟赛、中秋的赏月晚会、丰收节、民俗文化节等,它们不仅承载着乡村的记忆与情感,更让老人们在参与中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它们为空巢老人们提供了一个与邻里乡亲欢聚一堂、共同庆祝的宝贵机会,让他们在热闹的氛围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欢乐,不再为孤独所困扰,在无形中提升了老人们的幸福感与归属感,让他们在这片充满爱与希望的土地上安享晚年,幸福绵长。

第二,成立多样化老年兴趣社团。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群体在社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至关重要,而多样化的兴趣社团,如书法班、园艺社、舞蹈队等,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学习新知的平台。这些社团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价值与乐趣,还能有效缓解孤独感,增强生活幸福感。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团活动的组织与交流,老年人之间能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3. 增强个人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可度

在农村空巢老人群体中,增强个人的成就感和认可度是提升其生活质量、促进心理健康、提升个人幸福感的关键所在。

第一,开展传统技艺传承项目。许多农村空巢老人拥有丰富的传统技艺和生活智慧,如编织、剪纸、陶艺、木工等,这些技艺不仅是他们年轻时的谋生手段,更是文化记忆与个人价值的体现。通过组织技艺传承班、工作坊等形式,我们邀请老人担任导师,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授给年轻一代。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老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被尊重与需要的价值,还能通过看到学生们的进步与成就,体验到传授知识的喜悦与成就感。这种“老有所教、老有所传”的模式,不仅让传统技艺得以延续,更在无形中增强了老人的个人成就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经验与智慧,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二,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随着年龄的增长,空巢老人往往面临着身体机能下降、社交圈子缩小、自我价值感降低等问题,这些变化容易引发孤独、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可以定期为老人们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倾听、理解、引导等方式,帮助他们识别并处理内心的困惑与不安。同时,心理咨询师还可以巧妙地引导老人们回顾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从中挖掘出那些积极的元素与成就。无论是曾经的辉煌事业,还是与家人共度的温馨时光,都是老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重新审视这些经历,老人们能够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从而重建起自我认同与价值感。

5. 结语

提升农村空巢老人的幸福感困境是一个复杂、系统、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指导,深入分析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从多维度出发,为农村空巢老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关爱与支持的社会环境。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及个人能够携手合作,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共同为农村空巢老人创造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

基金项目

“农村空巢老人幸福感研究”(20BKS071)。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 [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1-05/11/content_5605787.htm, 2021-05-11.
[2] 民政部. 民政部举行2022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EB/OL].
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mzb/Document/1732433/1732433.htm, 2022-10-26.
[3]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31.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25.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89.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7] 李彦如. 基于积极老龄化理念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科技学院, 2021.
[8] 毕昌萍, 陈莹莹, 杨吉. 六维“蜂巢模型”: 解惑新时代农村空巢老年人的幸福感困境——基于浙江、江西两省农村空巢老年人的实证调研[J]. 老龄科学研究, 2023, 11(11): 5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