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国外对产业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相关研究已经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体系,区域产业协同研究多是以国别为研究范围,以区域经济圈作为研究主体的区域产业协同方面的研究在国外并不多见。国外区域产业协同方面研究对国内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作用。国内学者对于经济圈内产业协同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理论方面:主要从机制、政策、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多层面研究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效应[1]-[4];应用方面:涉及具体区域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在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可实施路径与可行性策略,以及研究特定区域内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5]-[8]。总体来说,国内学术界对较为典型的都市圈产业协同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但研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式大多源于国外,针对国内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及特点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理论。同时针对成渝地区产业协同方面的研究不多、不深。
2. 产业协同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2.1. 理论内涵
产业协同是推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手段。产业协同是指在一定的体制和激励机制下,产业由无序状态演变成有机联系和互相支持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9]。既指同区域内产业结构要素的协调,又指不同区域间产业结构要素的协同,还表现在产业转型与升级进程中产能转移的协同。其内涵主要表现为各产业或产业集群子系统相互分工、协作、集聚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合理配置,进而推动产业可持续、高质量、系统化发展。不同产业或企业通过技术、产品、市场或其他资源形成互补和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的优化配置和提升。
区域产业协同是指在优化完善各子系统协同利益机制的基础上,以形成创新协同为核心,通过调整政策协同导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分工转移、合理配置要素分配、完善协同配套基础等一系列方式,使得区域各子系统之间由无序发展为有序、推动产业系统转型升级发展、提高产业效率的过程[10]。这一过程旨在通过多元产业协同形式,加强跨地域经济间的联系最终实现资源在投入和产出上的优化。区域产业协同注重目标导向和整体效应,旨在展开协同创新与制造,同质对接、共融各区域间的产业,引导产业横向转移、纵向转型,从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科学布局和系统发展。区域产业协同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构建一个高效、科学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
2.2. 实践意义
协同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整个城市群的经济活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可以改善产业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途径和重要抓手,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的重要举措,对于区域提升核心竞争力、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技术改革创新、区域品牌打造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经历了城镇化快速扩张和工业化加速演进的阶段,经济迅速增长、人口空间集聚,带来集聚效应。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力的生活成本持续增长,由此制约了城市对高端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和技术创新发展。在此背景下,区域产业协同能够破除区域间要素流动壁垒,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其对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区域产业协同不仅有助于强化经济圈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功能,还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综合比较优势,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3. 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初步成效
3.1. 成渝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背景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都优化调整生态圈和产业链体系,布局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现代交通、绿色低碳、大健康、新消费、现代农业等8个产业生态圈,主攻28条重点产业链[11]。重庆市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聚力打造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升级打造3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创新打造6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18个“新星”产业集群[12]。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重大决策,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印发。两地相继出台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文件,如《发挥区(市)县改革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5)》《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成都鼓励立足资源禀赋、参与产业协作,协同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拓展市场空间、共提发展能级[13];重庆关注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纵深发展产业数字化,持续提速数字产业化,特色农业建设等[14]。
3.2. 成渝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3.2.1. 产业结构优化
近年来,第三产业已成为成渝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第二产业协同发展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成渝两地共建合作示范园区,推进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协同。成都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3.7:30.6:65.7转变为2023年2.7:28.9:68.4,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15] [16]。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7.2:40.0:52.8转变为2023年6.9:38.8:54.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15] [16]。如表1,成都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20年655.2亿元转变为2023年594.9亿元,相比2020年下降9.2%;重庆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20年1803.33亿元转变为2023年2074.68亿元亿元,相比2020年增加15.05% [15] [16]。成都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20年5418.5亿元转变为2023年6370.9亿元亿元,相比2020年增加17.58%;重庆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20年9992.21亿元转变为2023年11699.14亿元,相比2020年增加17.08% [15] [16]。成都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20年11643.0亿元转变为2023年15109.0亿元,相比2020年增加29.77%;重庆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20年13207.25亿转变为2023年16371.97亿元,相比2020年增加23.96% [15] [16]。
Table 1. Industrial added value of Chengdu and Chongqing from 2020 to 2023
表1. 2020~2023年成都市、重庆市产业增加值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第一产增加值(亿元) |
成都 |
655.2 |
582.8 |
588.4 |
594.9 |
重庆 |
1803.33 |
1922.03 |
2012.05 |
2074.68 |
第二产增加值(亿元) |
成都 |
5418.5 |
6114.3 |
6404.1 |
6370.9 |
重庆 |
9992.21 |
11184.94 |
11693.86 |
11699.14 |
第三产增加值(亿元) |
成都 |
11643 |
13219.9 |
13825 |
15109 |
重庆 |
13207.25 |
14787.05 |
15423.12 |
16371.97 |
数据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2.2. 产业协同程度提升
围绕产业要素集聚区,构建从研发、生产到服务的产业全链条,充分发挥区域中要素比较优势,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是优势区域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功能的有效方式。为加强成渝双层经济圈产业协作共兴、推进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都市和重庆市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和规划,并明确指出了产业协同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路径,从规划层面积极推进成渝双层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经过多来的改革探索实践,川渝两地已初步建立统一协同的规划管理体系、相互衔接的政策制度体系、分工协作的产业合作机制、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建成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共创全国首个中欧班列合作品牌。成渝地区通过建立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培育新型产业,共享资源,发展关联产业,保持产业协同发展。
3.2.3. 产业链融合机制逐步完善
创新的推动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根本动力,协同创新通过区域创新主体间的合作与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在一体化机制的支撑下,实现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与合理配置,实现从研发到成果转化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知识溢出效应。整合高校资源、促进科研院、高校以及企业相互协作、建设产学研一体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动力,有利于经济圈更好发展产业,而且有利于区域产业链的融合。成都和重庆属于特大的中心城市,已经有2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具备良好的创新资源现实基础。充分发挥产学研优势,利用科技成果将其转化为产业链,才能实现区域内产业的协同发展。依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指数2023》,成渝地区协同创新总指数从2020年的100 (基期)提升至2022年的157.07,增长了57.07%。与此同时,川渝两地科技成果转化能量正充分释放,汇聚科技型企业近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1万家,川渝两地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突破2800亿元。
4. 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
4.1. 产业链协同程度较低
表2给出了2020~2023年成都、重庆市三产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近年来,成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持续下滑,第三产业占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重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总体上呈下滑趋势,第三产业占比呈倒“v”形趋势。可以看出,在全国范围内成渝地区第三产业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优势,总体上,成渝双层经济圈在国内产业布局中的相对地位并未明显上升,甚至有所下降。尽管成渝地区致力于产业链的全面协同发展,但成效并不明显。
Table 2.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added value of Chengdu and Chongqing in the country from 2020 to 2023
表2. 2020~2023年成都市、重庆市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 |
成都 |
0.84% |
0.70% |
0.67% |
0.66% |
重庆 |
2.32% |
2.31% |
2.28% |
2.31% |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 |
成都 |
1.41% |
1.36% |
1.33% |
1.32% |
重庆 |
2.60% |
2.48% |
2.42% |
2.42% |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
成都 |
2.10% |
2.17% |
2.16% |
2.20% |
重庆 |
2.38% |
2.43% |
2.41% |
2.38% |
数据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可能是由于缺少具有主导作用的产业引领平台,导致区域间产业链合作关系不够紧密,市场融合效果不明显。成渝地区双层经济圈虽然已经呈现出显著的产业转型特征,但尚未形成基于比较优势的高效产业协同分工格局,内部仍存在极化效应,为产业协同发展带来挑战。成渝两地城市群内部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协同程度较低,重庆和成都两大核心城市产业协同合作机制仍待健全。成渝两地产业链政策缺乏整体规划,过于强调本地产业链的完整性,忽略跨区域间产业链的合理分工与布局,上下游产品配套和供应链也未考虑跨区域的比较优势。成渝两地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在全球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说明成渝两地产业未能良好分工合作,削弱了整体竞争优势。
4.2. 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不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目前并没有构建创新共同体,两地科技创新交流不多,缺乏协作意识,无法将技术产品创新、项目布局以及发展路径融合衔接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各种创新要素无法有序流动,而且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缺乏紧密互动,协同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各地区技术创新联系不紧密、技术合作交流不频繁、科技资源共享不充分、创新要素流动不通畅,欠缺高质量、高层次的产业协同创新规划和政策,缺少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扩散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知识产权资源和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空间匹配度较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转化等价值链各环节的空间整合度不高,成为了阻碍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制造业没有建立协同创新基地,再加上缺乏区域创新力度,也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科技攻关项目、科技创新项目无法顺利实施。
5. 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展望
5.1. 强化区域产业链协同程度
成渝经济圈要结合自身的环境优势、资源禀赋与发展潜力,在优化两地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提高两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做好两方面的产业协同规划,一是政策层面,明确成渝经济圈在发展中的主体功能、产业定位及其分工;二是应用层面,明确各区域产业规划,做到集中部署。成渝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需要跨越多个省市、区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双城联动同时发力,要由各地区一致参与和努力,同时也要确保政策、资金和制度层面上的支撑和扶持。两城市要加强协作,建立健全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从内部对产业运作提供专业的引导,以协调机制来推动产业发展,帮助两地更好地优化配套服务,打造一支优势突出的产业集聚群。发展中,成渝两地要关注产业同质化以及同构化等相关问题,同时,两地需对重大产业进行科学布局,做到错位协同。为促进良性竞争,成渝经济圈中需要建立产业服务以及信息共享平台,搭建人力资源协同服务平台。
5.2. 加强区域技术协调创新能力
通过优化两地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移机制、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打造产学研协同和创新联合体、推动政府间的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等途径,进一步释放成渝产业协同新动能。首先,可设立成渝联合研发基金,支持两地间的高新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特别是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通过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和技术转移机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确保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其次,鼓励两地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市场等多方面支持,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再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保障创新发展动力。复次,通过在成渝地区设立产学研合作推进办公室,协调两地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等活动,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链条。最后,成渝两地政府可以在创新势能转化方面进行政策对接和资源共享,如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共享的技术资源库等,确保两地的政策措施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创新势能的转化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