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涵盖全要素、多目标的整治理念与实施路径。本文阐述了其内涵与目标,包括从农用地整理拓展至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多主体参与及多渠道资金筹集等;介绍了整治方法,如统筹协调政策工具、聚焦三大任务推进五措并举、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分析了未来发展方向,分为乡村旅游带动型、现代农业引领型、传统文化保护型;探讨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重大意义。
Abstract: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whole reg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vering the concept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onsolidation with all factors and multiple goals. This paper expounds its connotation and goals, including the expansion from agricultural land consolidation to comprehensive consolidation of mountains, rivers, forests, fields, lakes and grasslands,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 and multi-channel fund raising, etc.; introduces consolidation methods, such as coordinating policy tools, focusing on three major tasks to promote five measures, and adhering to people-oriented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nalyz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which is divided into rural tourism-driven, modern agriculture-led,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discuss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whole region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1. 引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它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保护耕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面临着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2]。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正是应对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自然资源部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以来,全国范围内共设有1304个试点。这些试点在组织模式、规划衔接、实施管理、验收与后期管护、资金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宝贵经验。例如,莆田市荔城区木兰溪南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榜上有名,该试点采取“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部署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治理修复、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产业融合发展等五大工程,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农业种植效益提高,耕地布局更加集中连片。
全域土地整治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整治活动。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土地整治中对单一地块的整理、复垦或开发,而是将整个区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一是体现在全要素综合整治:包括对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各类土地的整治。例如,在农用地整治方面,不仅要考虑提高耕地质量,还要兼顾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优化;对于建设用地,要综合考虑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优化、低效用地的再开发等。同时,还涉及到水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要素的统筹配置,实现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二是体现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土地的规划、开发利用、更新改造到最后的退出,进行全程的管控和优化。以一个城市的建设为例,在城市建设初期,全域土地整治理论要求合理规划建设用地,避免无序扩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土地的再开发和更新改造,要考虑其对周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长期影响;当土地用途需要转换或者土地功能退化时,也要有相应的措施来妥善处理。可以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成为自然资源领域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为人居环境质量提升、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现代农业引领型
通过多资源重组,形成农村产业集群效应。农村自然资源和环境与市场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结合,能形成集群效应[3]。例如在海宁市马桥街道民胜村,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重新布局道路、田埂、排灌体系,将破碎化的耕地建成优质水田,同时关停淘汰“低散乱”企业,共腾退土地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上犹县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也强调多资源重组,通过农村自然资源和环境与市场资金、技术等要素结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通过多功能开发,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助推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体系创新和多业态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关键[4]。浙江以“三项提升”拓宽“两山”转化新通道,强化产业导入,探索“运营前置 + 需求定制”的“土地整治 + ”模式,促进共同富裕。灵川县九屋镇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围绕桔红甘棠江田园综合体,培育特色拳头农产品,利用田园观光、景观农业、农事体验等,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农业旅游,同时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实现了多业态融合发展,延伸了现代农业产业链条。
3. 传统文化保护型
以文化兴村带乡,以文化树自信。要以文化兴村带动农村振兴,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通过在整治过程中融入文化,使乡村既有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5]。如连州市将文化传承与乡村建设相结合,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相结合,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开展。将西塘村传统村落、省理学院旧址、冯达飞故居等文化资源串联起来,通过“土地整治 + 城乡一体化 + 传统村落”的模式,东陂城乡一体化整治单元推动文旅研学走深走实,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提升了乡村的文化自信。
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构建乡村品牌。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是构建乡村品牌的重要途径。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可以弘扬乡村文明新风,构建以文化为特色的乡村品牌。例如,浙江在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中,打造了产业生态融合型、城郊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型、现代农业引领型等实施模式,其中不乏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又如灵川县九屋镇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围绕桔红甘棠江田园综合体,培育特色拳头农产品,利用田园观光、景观农业、农事体验等,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农业旅游,同时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品牌。
体现乡土性、多元性,实现由人文景观向文化居住的转变。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地体现乡土性、多样性,由文化景观化向文化生活化转变,既要体现乡土性,又要体现多样性[6]。各地文化特色、资源禀赋不同,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多元多样的人文景象。比如,灵川县九屋镇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对江头村古建筑群进行修缮,把人文景观与乡村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让游客在饱览秀美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农村的生活气息。连州市阡陌沙坊整治单位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结合沙坊村沙坊粉业、亲水平台、碧径、田园风光等资源,结合打造体现乡土性、多样性,实现文化景观化向文化生活化转变的特色农文旅项目,引领农文旅融合发展。
4. 乡村旅游带动型
差异化发展,结合当地特色与环境禀赋发展旅游项目。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和人文条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因地制宜发展旅游项目[7]。例如,灵川县九屋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人文历史,结合桔红甘棠江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需求,打造集现代农业、山水田园、乡土风情、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休闲综合发展区。连州市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根据不同整治单元的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整治发展。如连州阡陌沙坊整治单元主导农文旅融合发展,结合沙坊村沙坊粉产业、亲水平台、碧道、田园风光等资源,打造特色农文旅项目。
特色化打造,受自然资源现状和规划定位影响,突出项目特色。项目的特色决定其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其发展受当地自然资源现状和规划定位的影响[8]。例如,浙江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形成了多种实施模式,包括乡村旅游带动型。浙江以“三项提升”拓宽“两山”转化新通道,强化产业导入,探索“运营前置 + 需求定制”的“土地整治+”模式,促进共同富裕。又如,上犹县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强调特色化,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弘扬乡村文明新风,构建以文化为特色的乡村品牌。
多元化发展,形成多产业、多线路的多元发展模块优势。乡村旅游带动型土地综合整治应突出问题导向,服务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乡村振兴的目标,形成多产业、多线路的多元发展模块优势。灵川县九屋镇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围绕桔红甘棠江田园综合体,培育特色拳头农产品,利用田园观光、景观农业、农事体验等,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农业旅游。同时,依托江头村古建筑群、龙岩洞、金山禅院、青狮潭水库等景点建设,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多祝镇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注重产业导入,将整治规划、产业布局、项目点位结合起来,为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奠定基础,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5. 结论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在实践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9] [10]。通过对其内涵界定与目标阐述、方法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分析、意义探讨、问题揭示及案例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保护耕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涵盖了全要素、全覆盖、全过程、全受益的整治理念,以及多目标、多主体、多渠道、多模式的实施路径。从内涵上看,它不仅实现了从农用地整理向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的全要素拓展,从部分区域整治向全区域整治转变,从重项目规划设计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转型,从部分群众受益向区域全体居民受益发展。在目标方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致力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效能;助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推动实现群众利益共享共赢。通过明确三大任务内容,即优化农用地布局、腾退低效建设用地、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并采取规划引领、资金保障、产业导入等五大措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从未来发展方向来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分为乡村旅游带动型、现代农业引领型、传统文化保护型三种模式。乡村旅游带动型应结合当地特色与环境禀赋发展旅游项目,突出项目特色,形成多产业、多线路的多元发展模块优势;现代农业引领型要实现多资源重组,形成农村产业集群效应,进行多功能开发,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传统文化保护型应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构建乡村品牌,体现乡土性和多样性,实现文化景观化向文化生活化转变。总之,全面土地综合整治是全域振兴、充分发挥其在农村振兴中的积极效应、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面临的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后要继续摸索,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理论和实践,为全面振兴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再立新功、再创佳绩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基金项目
陕西地建–西安交大土地工程与人居环境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基金项目,陕北防沙带矿区生态修复与净土关键技术研究应用(2024WHZ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