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课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骨干必修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承载着思政教育的重任。本文通过分析该课程目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思政教育渗透不足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深度融合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政引导以及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知行合一等多种策略,为探索《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思政教学新模式、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cours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is one of the core required courses for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major, holding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While nurtur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it also carries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course, such a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sufficient penet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tc.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the article proposes to deep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struct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stablish a diverse evaluation system,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nd other strategies to explore a new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for the cours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as well as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深化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1]。新形势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在高校立德树人中具有重要意义[2],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梳理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3]。《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骨干必修课程之一,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所有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4],该课程综合了水保专业大量的专业知识,如:土壤侵蚀原理、林业生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学、地质地貌学、土壤学、气象学、树木学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以及GIS、遥感、CAD等技能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特色[5] [6]。
目前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关乎生态安全,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仅需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承载着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7]。然而,当前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与实际社会需求以及思政教育的融合度不足,导致学生在理解水土保持在应对环境变化、生态安全中的角色和价值方面存在局限。本研究通过深入剖析现有教学问题,提出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为探索《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思政教学新模式、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2. 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许多学生在学习《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理论时,往往缺乏实际项目的经验,导致学生对规划实施的复杂性和实际需求理解不足。例如,学生可能精通土壤学和土壤侵蚀原理,但对于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具体地理条件、社会经济背景下的水土流失控制项目,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指导。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也使得他们对于水土保持规划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认识不足,无法充分认识到规划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2. 现有课程在思政教育上的渗透不足
尽管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工作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和保障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些目标背后的价值观教育,这使得学生在规划过程中可能缺乏对社会责任的深入理解,无法将规划设计与社会实际需求、环境保护目标相结合,缺乏对设计工作背后深层次价值观的思考,从而限制了他们未来在职业生涯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性。
3.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整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环节。要实现这一目标,授课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然后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和课堂讲授中,形成一个既有专业知识深度,又富有思政教育内涵的课程体系。
首先,笔者认为,生态文明理念的贯彻是《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服务“三农”情怀的培养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另一个关键点。水土保持工作直接关乎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可以借助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水土保持工程如何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增强他们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社会责任感。再者,职业素养的提升也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水土保持措施设计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强调水保工程师应具备的专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工程长期稳定性的考虑,以及对当地社区的参与和协商。通过这些讨论,学生能理解到水保工程师在决策过程中应考虑的伦理和道德因素,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笔者在表一列出在课程部分章节中可以融入思政的部分,以供大家探讨(表1)。
Table 1. Lecture chapt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pping and integration
表1. 授课章节和思政映射与融入
授课章节 |
思政映射与融入点 |
绪论 |
课程将孟子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的理念贯穿于水土保持规划的教学中,以“欲见河山千里绿,先保大地一寸土”的思想理念引导学生树立专业的责任感、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投身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责任感。 |
规划概述 |
在讲述水土保持规划的作用时,融入中国国宝级科学家、水土保持领域的顶级专家—朱显谟院士为使黄河水变清所做的科学探索、努力,勇于承担时代赋予使命的责任担当,以及做出的奉献和牺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履行时代赋予使命的责任担当,激起学生学习报国的理想情怀,和敢于、愿意为国发展,为民谋福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 |
水土保持区划 |
介绍水土保持区划的内容时,规划报告中的多个分区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地域的辽阔,增强民族自信。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水土流失成因复杂,水土保持的工作十分重要,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 |
工程总体配置 |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水土保持工程生产实践中涌现的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以水保科学家勤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激励学生养成学以致用、为水保科学发展不懈拼搏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
施工组织设计 |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需要团队之间的分工和相互学习,能提高编制文本的能力,也能提高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告诫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团结,注重团队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
水土保持制图 |
从AutoCAD软件、GIS软件等着手教学。专业规划制图用得比较多的软件都是国外开发的,让学生认识到在软件开发领域中国还是相对落后一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复兴而学习的责任和担当。在绘制各类图件时需注意所使用地图的正确性,增强学生国家版图意识。 |
4. 课程与思政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整合思政元素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融入课程大纲、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在课程大纲设计时,明确列出思政教育的要点和目标;在案例分析中,挑选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在小组讨论中,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这些理解如何与思政理念相结合;在实地考察中,让学生亲眼见证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效果,从而更直观地感受思政元素在实际中的应用。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使思政教育深入人心的关键
授课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挑选具有代表性和思政价值的水土保持项目,让学生分析其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如何体现生态文明理念、服务“三农”以及职业素养。通过案例讨论,学生们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思政元素的实际应用,提升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们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增强团队协作,同时在互动中深化对思政理念的理解。
4.2. 课堂活动的丰富化有助于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组织实地考察和实习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的过程,感受工程措施对环境和社会的实际影响。安排学生参观水土保持示范工程,了解工程设计背后的思政理念,如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社区参与。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小型的水土保持项目设计,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技术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思维。通过分析某地水土保持项目的成功实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为农村社区设计出更有效的水土保持方案。
4.3. 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是确保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一环
传统的评价方法过于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应逐步转向多元化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对思政理念的理解及应用等方面的评价。可以考虑在期末考试中增加简答题,让学生阐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联系,或者设置项目式作业,让学生在设计中体现思政理念,从而在评价中强调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除此以外,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以身作则,将思政理念贯穿于日常教学中,通过自身的言行展示德才兼备的工程师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5. 结论
《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表明,深挖思政元素,将思政议题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能够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接触思政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使得思政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深化;课堂活动的丰富化,实地考察和参与项目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并应用思政理念;同时,评价体系的改革,通过多元评价方式,强化了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的融入,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成了协同效应,让教师能迅速掌握课程思政的基本规范与核心要领,增强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基金项目
贵州大学2023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kcsz2023042);贵州大学校级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XJG202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