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理论视角下成都大运会报道中的中国形象构建研究
A Study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in News Reports on Chengdu Universi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raisal Theory
摘要: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其被提出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评价理论拓宽了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揭示话语使用背后的人际意义,促进国家形象的话语构建探讨。2023年的成都大运会作为全球最为重要的热点赛事之一,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然而,目前有关成都大运会新闻报道与国家形象构建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大多集中于体育、传媒等领域,鲜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从评价理论的视角探究《中国日报》有关成都大运会的相关报道中构建的中国形象,从语言学的角度探寻中国形象的构建路径,有助于验证评价理论在新闻报道语篇分析中的可行性,拓宽国家形象的研究视角,为构建良好的中国形象提供一些启示。
Abstract: National im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ountry’s “soft power”, which has been the focus of scholars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Appraisal Theory broaden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which is conducive to revealing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 in discourse and promoting th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mage.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world, the 2023 Chengdu Universiade is an important window to show the image of China to the world.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not many studies of news reports on Chengdu Universiade and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Most of these studies focus on sports and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there are few linguistic studies.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national image of China constructed in the relevant reports of China Daily on the Chengdu Universi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raisal Theory. This study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of Appraisal Theory in the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reports, broaden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image and provides some enlightenment for building a good national image of China.
文章引用:张璐. 评价理论视角下成都大运会报道中的中国形象构建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2): 443-44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21170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形象作为一国软实力的象征,在全球竞争与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讲好中国故事能促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新闻报道因其时效性和权威性,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成都大运会作为一项国际性体育盛事,是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本研究旨在基于评价理论,探讨《中国日报》有关2023年成都大运会报道所构建的中国形象,填补当前研究中关于体育新闻与国家形象建构的空白。理论上,本研究拓宽国家形象研究的语言学视角,验证评价理论在国家形象构建中的适用性,并丰富其在话语分析中的实际应用。实践上,通过分析成都大运会的新闻报道,本研究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同时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研究结果为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话语策略提供借鉴,助力中国形象的有效传播。

2. 评价理论

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是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的重要分支,由澳大利亚语言学家J.R. Martin于20世纪90年代创立,主要用于分析语言中的评价性意义。评价理论主要包括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三个子系统。作为评价理论的核心子系统,态度与人们的内在情感密切相关,涉及对事物的情感反应、基于标准和规范对他人行为的评判,以及对事物的评估[2]。传统上,态度包括三个语义领域:情感、伦理和美学。在评价理论中,这三个领域分别对应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即态度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具体来说,情感主要反映主体的主观感受,而判断和鉴赏则更多是对评价对象的客观评估。总体而言,态度资源可以根据其语义倾向简单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积极态度资源体现人们对评价对象的赞许和认可,而消极态度资源则反映人们的负面印象和批评。图1展示了态度系统的整体框架。

评价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语篇分析,学者们做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主要有新闻语篇、话语评论、学术论文、书籍、广告和演讲等几个方面。这里重点梳理评价理论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国外研究中,评价理论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始于White,他结合新闻报道的多维声音结构,分析记者、通讯员及评论员在报道中的态度立场及其对读者影响[3]。Yell进一步结合评价系统和话语心理学,探讨新闻报道对读者情感反应的引导作用,揭示媒体如何通过话语资源激发公众情感参与[4]。Cavaliere的研究则聚焦于种族问题,通过分析2012年一起非裔青年遭枪杀案件的新闻报道,揭示记者如何通过归属和态度资源建构新闻语篇的价值立场[5]。Tavassoli对叙利亚难民危机的报道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政治立场差异对英国主流媒体报道态度的影响,展示了左倾和右倾媒体对同一事件的立场分歧[6]。而国内学者在评价理论的框架下,针对中英文新闻语篇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王振华的研究发现,中英文硬新闻中判断资源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情感和鉴赏资源,揭示了硬新闻中客观性和权威性构建的语言特征[7]。董丹则以意大利主流媒体对中国十九大报道为例,探讨其态度资源分布模式,分析意大利媒体在报道中国重大政治事件时的隐含立场[8]。郭铭和孙蕊基于中国梦相关新闻报道,分析了态度资源的主观性特点,提出新闻记者在报道中应提高客观性,而读者则需增强批判性阅读能力[9]。张慧和杨连瑞(2022)通过对中美新闻报道中气候变化话题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不同国家媒体在生态意识形态表达上的差异,强调了评价理论在揭示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倾向中的作用[10]。总体而言,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外研究较为关注评价理论在新闻语篇中态度系统的运用,如情感、判断和鉴赏资源的分布及其构建的价值导向。同时,对不同文化背景或政治立场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分析也是重要方向。然而,基于评价理论探究体育赛事新闻报道中的中国形象自我构建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视角,选取成都大运会的体育新闻报道为语料,对中国形象的自我构建进行深入研究。

Figure 1. Attitude system

1. 态度系统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指导对成都大运会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探讨报道中的中国形象构建。根据这一研究思路,本研究有以下三个研究问题:

(1) 《中国日报》关于成都大运会新闻报道中的评价资源是如何分布的?

(2) 《中国日报》关于成都大运会新闻报道中的评价资源是如何解读的?

(3) 《中国日报》关于成都大运会新闻报道中的评价资源建构了怎样的中国形象?

3.2. 研究语料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中国日报》英文官网(https://www.chinadaily.com.cn/)。首先,输入“中国”和“成都大运会”这两个关键词,共找到2183篇相关文章。然后,将时间范围限定为2023年7月21日至2023年8月15日,即涵盖成都大运会前后一周的时间。检索发现,共有32篇符合条件的新闻报道,总词数为12,290字,平均每篇文章384词,每篇文章词数在118到959字之间。

3.3. 研究步骤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在定量研究法上,本研究使用语料库工具UAM Corpus Tool作为评价资源的标注和统计工具,从而获得评价资源的整体和局部统计数据。此外,由本文作者及一位同专业同学分别对语料进行标注,就标注时出现的差异进行讨论并咨询专业的老师,直至达成共识。因此,本研究通过定量研究法尽量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在定性研究法上,本研究以评价理论和UAM Corpus Tool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报道内容,对具体实例中的评价资源进行分析,探究不同评价资源的意义,进而解读由此构建的中国形象。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态度系统由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系统构成[11]。UAM Corpus Tool对态度资源三个子系统的频次和比例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attitude resources

1. 态度资源的分布

态度资源

情感

判断

鉴赏

总计

积极

频次

95

62

125

282

比例

30.4%

19.9%

40.1%

90.4%

消极

频次

11

6

13

30

比例

3.5%

1.9%

4.2%

9.6%

总计

频次

106

68

138

312

比例

34%

21.8%

44.2%

100%

从表格数据来看,新闻报道中共使用了312次态度资源,其中鉴赏资源最多,达到138次,占比44.2%,这表明报道更多侧重于对事件和事物的评价。其次是情感资源,共计106次,占34%,凸显了报道对情感反应的关注。而判断资源的使用最少,仅为68次,占21.8%,表明对人物行为和品格的评价较为稀少。除此之外,态度资源的极性分布也具有重要意义:正面资源远超负面资源,占比高达90.4%,而负面资源仅为9.6%。这种对正面资源的偏重,体现出报道对成都大运会的积极描绘,意在塑造中国的正面国家形象。以上统计结果概述了态度资源的总体分布情况。接下来的分析将进一步深入探讨态度系统中三个子系统的具体运用,并解释它们如何在报道中助力成都大运会的叙事及中国形象的构建。

4.1. 情感

在国家形象的建构过程中,情感系统作为评价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表达情感态度,传递出特定的情感取向,能够有效影响外界对国家的认知和评价。在成都大运会的报道中,通过积极正向的情感表达,不仅展示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更增强了国家的软实力。以下四个实际例子生动地展现了如何运用情感系统,构建中国作为团结、友好、可靠的国际形象:

Example 1: I really want [affect: inclination] to say “thank you” to the boy who didn’t give up.

Example 2: Xi stood up and waved his hand and the whole stadium was filled with joy [affect: happiness], with applause and cheers echoing through the stadium.

Example 3: We are truly grateful for the support [affect: security] of the Chengdu 2021 Organizing Committee, the Federation of University Sports of China,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chuan province, and the city and the people of Chengdu.

Example 4: Amazing [affect: satisfaction] is the buzzword in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the venue for the FISU World University Games.

例1中,“want”表达了一种倾向的情感,这不仅体现了说话者对持续努力的深刻认同,还传递出对他人坚持不懈精神的钦佩与感恩。通过这类情感表达,报道刻画出中国社会对勤奋和坚韧不拔精神的高度重视,间接展示了大运会参与者的拼搏精神;例2则通过“joy”的使用,生动展现了现场观众的幸福情感氛围。这种积极的情绪表达,突显了观众对赛事的热烈回应,同时也营造出热情友好的活动氛围,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例3中,“support”一词则象征着来自各方的安全感,表达了对成都2021大运会组委会、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承办城市的深切感激。通过对该词的强调,报道突显了各级政府和组织的通力合作,为赛事顺利举办提供了坚实保障,进一步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作为东道主的信任感;例4中,“amazing”一词传递了参赛者和来宾对赛事组织和设施的高度满意。这种积极的情感反映了成都在赛事筹备方面的出色表现,表明其基础设施和服务给各国参赛者带来了深刻而愉快的体验。综合来看,这些情感资源不仅展现了成都在大运会期间的热情氛围与卓越准备,也塑造了中国作为一个友好、可靠且充满活力的东道主形象。通过巧妙地运用情感表达,报道不仅提升了成都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还进一步凸显了其在组织大型国际赛事方面的能力与实力。

4.2. 判断

在成都大运会的报道中,判断系统的使用通过对人和组织的能力、道德、坚韧、诚实等方面的评判,有效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相比于单纯的情感表达,判断系统能够更深刻地传达中国作为国际赛事东道主的责任感、专业能力和坚定不移的精神风貌。在成都大运会的语境中,通过这些判断资源的运用,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赛事筹备和组织方面的卓越表现,还彰显了中国在国际活动中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承诺。以下五个例子,生动展现了如何通过判断系统塑造中国的积极国家形象:

Example 5: Things have been handled very efficiently [judgement: normality]. I think this organizing committee has set the bar really high for the next committee.

Example 6: During the process, he gradually evolved from a chubby boy to a teenager of good shape, and the coach believed he was extremely talented [judgement: capacity].

Example 7: His parents and the doctor asked him to give up the imminent match but he insisted [judgement: tenacity] to finish the contest and surprisingly won the gold which influenced long in Cao’s life.

Example 8: And we are frankly [judgement: veracity] grateful that China has not resigned from organizing this meeting but decided to postpone it because of COVID-19.

Example 9: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games has taken recommendations from all side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made sincere efforts [judgement: propriety] to include them in the preparations, which has set a perfect stage [judgement: propriety] for athletes to shine on.

例5中,组委会被描述为“efficiently”,彰显了参与者的高水平能力和奉献精神,体现出中国组织者的卓越效率和专业素养;例6中的“talented”一词,对个人能力给予了高度的肯定,突显出这位运动员技术精湛且前途光明,营造出积极、钦佩的氛围,进一步彰显了其成功的潜力;例7中,尽管面临医学建议,曹某依然坚持不放弃,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决心和坚韧,这不仅为他赢得了金牌,还对其今后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8中的“frankly”一词则表明感激之情的真挚与直白,进一步强化了发言者情感的真实性,突显了对中国决定的诚挚感谢;例9中,“sincere efforts”和“perfect stage”则体现了组织者在采纳反馈意见、为运动员营造优良环境方面的责任心和高效执行力,彰显出中国在礼仪和赛事质量上的承诺与能力。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中国通过运用判断系统来传递正向的价值观,展示出其在国际活动中的专业性、可靠性和道德担当。这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声誉,也为其树立了更为积极和可信的国家形象。

4.3. 鉴赏

在新闻报道中,常常通过语言资源来传达对某一城市、项目或文化的评价。这种评价通常可以归类为态度系统中的鉴赏资源,用以表达对物体、现象和行为的美学和价值判断。根据评价理论,欣赏资源可进一步细分为反应(reaction)、构成(composition)和评价(valuation)三类,用以刻画说话者对事物的感知、结构及价值层面的肯定或否定。在对成都大运会新闻报道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评价系统中的鉴赏资源被广泛运用,以呈现对成都城市形象、大运会活动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多方面赞美。通过对不同欣赏资源的分类,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报道中如何通过积极的语言资源来提升成都的国际形象,并传达其在文化包容、基础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努力。以下是具体的例子分析:

Example 10: Chengdu is a beautiful [appreciation: reaction] city and the food here is also great and unique [appreciation: reaction].

Example 11: The music blended [appreciation: composition] renowned Western melody with local art forms such as folk songs and Sichuan Opera.

Example 12: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mmunity regener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upgrade projects have resulted in a legacy that will provide long-term benefits [appreciation: valuation] to local communities and inspire Generation Z, the next generation of youth who will shape the future of Chengdu and the world we live in.

例10中,“beautiful”、“great”和“unique”这几个词属于反应资源,表达了报道者对成都这座城市及其美食的积极情感反应。这些词语不仅传达出由此获得的愉悦之情,也进一步展示了成都作为一座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关注;例11中,动词“blended”体现了将不同文化元素巧妙结合的过程,属于构成资源。报道中通过描述将西方经典旋律与地方民间艺术(如川剧、民歌)的融合,展示了成都在大运会开幕式上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与创新。这种对构成的欣赏,突显了成都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的开放态度,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在国际赛事中展示文化自信的努力;例12中,“long-term benefits”一词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项目的价值的评价,强调了成都在环境保护、社区再生、基础设施和交通升级方面的长期积极影响。报道者通过强调项目带来的深远益处,展示了成都致力于长远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同时激励年轻一代尤其是Z世代,进一步塑造了成都作为一个面向未来、关注后代福祉的现代化城市形象。以上来看,这些欣赏资源通过对成都城市、文化活动和基础设施的积极评价,不仅提升了成都在国际上的正面形象,还展示了中国在大型国际赛事中展现出的卓越组织能力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

5. 结论

研究发现,态度资源中各子类别的分布不均衡,鉴赏资源占比最高,其次是情感资源,判断资源占比最少。鉴赏资源被广泛运用于客观展现成都大运会的积极亮点,着重突出基础设施的改善、赛事组织的高效以及整体活动的成功等。尽管情感资源使用相对较少,但在传达观众和参与者的情感反应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主要用于表达喜悦、自豪的情感,以及对运动员、组织者和志愿者的感激与赞美之情。判断资源则在评价成都大运会的参与者行为时发挥重要作用,主要用于展示主办方的能力、决心和道德品质。这些态度资源共同构建了中国的正面国家形象,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

所选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共同作用,将中国构建为世界和平统一的贡献者、先进科技的引领者以及绿色生态的倡导者。成功塑造了一个重视绿色环保、具有发展潜力、资源相对丰富、以人为本、追求平等的中国形象;展现了中国自信担当、务实有为、开放包容、热情友好、和谐共赢的大国形象。

致 谢

感谢导师王振英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副院长贾培培老师的培养,学生深受启发,查询资料后,得以撰写此文。感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提供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学生能够潜心撰写文章。

参考文献

[1] 管文虎. 国家形象论[M].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2] Martin, J.R. (2000) 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 In: Evaluation in Tex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2-175.
https://doi.org/10.1093/oso/9780198238546.003.0008
[3] White, P.R.R. (1998) Telling Media Tales: the News Story as Rhetoric.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ydney.
[4] Yell, S. (2012) Natural Disaster News and Communities of Feeling: The Affective Interpellation of Local and Global Publics. Social Semiotics, 22, 409-428.
https://doi.org/10.1080/10350330.2012.693295
[5] Cavaliere, A. (2018) Racial Discour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Value Stances in News Reports: The Trayvon Martin Case.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15, 12-30.
[6] Tavassoli, S. (2018)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yrian Refugee Crisis: Attitudinal Positioning in UK Media. Discourse & Society, 29, 511-532.
[7] 王振华. “硬新闻”的态度研究——“评价系统”应用研究之二[J]. 外语教学, 2004(5): 31-36.
[8] 董丹. 评价理论视角下意大利主流媒体对十九大报道的积极话语分析[J]. 外国语文, 2019(4): 17-23.
[9] 郭铭, 孙蕊. 基于评价理论的新闻语篇中“中国梦”报道话语研究——以新华网为例[J]. 长春大学学报, 2021(11): 61-66.
[10] 张慧, 杨连瑞. 中美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生态话语分析[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5): 43-52.
[11] Martin, J.R. and White, P.R.R. (2005)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Palgr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