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历史与阶级意识》到当代
Lukacs and Western Marxism: From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to the Present
DOI: 10.12677/acpp.2024.131248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姜鲁宁, 马玉欢: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阶级意识》Lukacs Western Marxism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摘要: 卢卡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起源与发展的深远影响,特别聚焦于其标志性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基之作——《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细致分析,了解卢卡奇如何通过对“总体性”“阶级意识”和“物化”等概念的精辟论述,丰富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使其更加适应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复杂现实。同时将卢卡奇的理论应用于当代社会现象,揭示其理论对于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危机、文化商品化以及新社会运动的深刻洞察力。从本体论、认识论、社会理论和政治策略等多种层面更全面地把握卢卡奇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其对理解现代社会问题的持久价值,展现卢卡奇作为理论家的卓越贡献。
Abstract: Lukác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arxism,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his landmark work,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the foundational work of Western Marxism, we can understand how Lukács enriched and deepen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arxism by providing incisive expositions of concepts such as “totality”, “class consciousness”, and “reification”, making it more suited to the complex realities of Western capitalist societies in the 20th century. Simultaneously, applying Lukács’s theory to contemporary social phenomena reveals its profound insights into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capitalist crises, cultural commodification, and new social movements. By comprehensively grasp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Lukács’s thought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such as ontology, epistemology, social theory, and political strategy, we can appreciate its enduring value in understanding modern social issues and showcase Lukács’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as a theorist.
文章引用:姜鲁宁, 马玉欢. 卢卡奇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历史与阶级意识》到当代[J]. 哲学进展, 2024, 13(12): 3300-330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12486

1. 引言

匈牙利哲学家格奥尔格·卢卡奇(György Lukács),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曾满怀自豪地宣称,《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开创了独特的理论派别。他的理论贡献体现在多个维度:在本体论层面,他强调实践概念;在认识论层面,他强调辩证思维;在社会理论层面,他强调文化意识形态的独特功能;在政治策略方面,他重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从文化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寻找社会主义的可能路径[1]。卢卡奇的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理解卢卡奇的思想是踏入西方马克思主义领域的必经之路。对于任何希望全面掌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脉络的学者而言,卢卡奇的贡献既是起点也是关键节点,为后续的研究和思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启示。

2. 卢卡奇的生平与思想背景

格奥尔格·卢卡奇(György Lukács),1885年出生于布达佩斯,自幼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为他日后成为杰出的理论家奠定了基础。他的世界观是在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里初步形成的,而这是一个思想极其混乱、旧的价值观念沦丧殆尽,新的价值观念尚在痛苦求索中的时期([2], p. 273)。早年的卢卡奇深受德国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哲学的影响,尤其是黑格尔和尼采的思想,这反映在他早期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以及对个体主义的推崇上。

2.1. 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和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者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战后欧洲政治经济局势的动荡,卢卡奇的思想发生了深刻转变。战争的残酷现实和个人对社会不平等的深切感受促使他开始质疑先前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哲学强调个体精神自由的立场,个体的力量在面对社会结构和历史力量时显得微不足道,于是他转而寻求一种能解释并改变社会现状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卢卡奇关注的焦点。卢卡奇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是一段充满曲折与深刻反思的心路历程。20世纪初,他离开匈牙利前往德国求学,正值资本主义形态发生重大变迁的关键时刻。自19世纪的自由竞争阶段步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生产力显著提升,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显著缓解了无产阶级的贫困状况,贫富差距引发的阶级冲突呈现出缓和趋势。然而,这一时期的无产阶级尚未充分觉醒,对其自身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缺乏清晰认知。在现代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巧妙运用议会民主等机制,看似满足了无产阶级参与政治的愿望,实则引导阶级斗争从激进的暴力革命转向了更加温和的议会制度内的合法抗争。通过思想转变,卢卡奇从一个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哲学家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最终促成了《历史与阶级意识》这一经典著作的诞生,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历史与阶级意识》:卢卡奇革命经历与挫折经验总结的思想结晶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在1923年出版的代表作,该书不仅是他个人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在这部著作中,卢卡奇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原则,即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此外,卢卡奇还对“物化”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人与人、人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异化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意识形态幻象。《历史与阶级意识》以其独有的马克思主义视角抨击第二国际的错误研究方向,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例。此书可称是卢卡奇参与匈牙利革命及其挫折历程的历史经验之思想结晶([3], pp. 151-162)。

2.3. 卢卡奇建构新的理论框架前提:现实社会发展与多样化思想的内在交织

卢卡奇思想的形成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当时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一战后的欧洲面临着深刻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这种社会动荡为各种激进思想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尤其是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阶级的斗争此起彼伏。在这样的背景下,之前盛行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人们开始寻求新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和改变现实。卢卡奇身处这一时代,他的理论思考既是对现实的回应,也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创新。同时,卢卡奇的思想受到了当时活跃在欧洲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影响,包括马克斯·韦伯、埃德蒙德·胡塞尔等人的理论,这些思想交汇在他的著作中。通过将不同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结合起来,卢卡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现代社会复杂性的新视角,这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3. 《历史与阶级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一部汇集了多篇论文的集合体。在这部作品中,卢卡奇系统地探讨并发展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到见解:第一,物化和异化。第二,总体性思想。第三,阶级意识[4]。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展现的这些思想,不仅是对当时“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超越,更是通过与之的深度对话和批判性吸收,催生了一种全新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这种理论在内容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3.1. 总体性:理解历史的辩证法

《历史与阶级意识》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便是“总体性”。卢卡奇在此书中提出,历史进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相互关联的系统。他反对将历史发展简化为单一的经济决定论,而是主张一种更为综合的、辩证的历史观。这一思想不同于黑格尔认为的世界是由矛盾推动发展的整体的辩证法方法论,卢卡奇的“总体性”更加注重社会现象之间的具体联系,尤其是阶级斗争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也不同于涂尔干认为的机械团结存在于简单社会中,成员之间的相似性构成了社会的基础;有机团结则存在于复杂社会中,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成为了社会联系的主要形式这一社会团结理论([5], pp. 97-106),卢卡奇的“总体性”更侧重于揭示现代社会内部深层次的矛盾及其解决路径。在卢卡奇看来,“总体性”意味着历史主体必须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矛盾,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础。阅读《历史与阶级意识》后,不难发现卢卡奇与马克思对于辩证法的论述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首先对于辩证法的革命性或者革命功能,卢卡奇有直接明确的表述;其次在辩证法的应用范畴上,卢卡奇赞同马克思将总体性原则引入社会历史领域,而卢卡奇自身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批判,也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开展的;最后是总体性的展开逻辑,二人的逻辑起点都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逻辑旨归都是对于共产主义的追寻。

3.2. 从物化出发到阶级意识的觉醒

卢卡奇极具特色的物化理论是在其充分吸收马克思和韦伯两方面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方面,物化理论直接来源于商品拜物教思想,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本身被赋予了神秘的属性,人们错误地将商品的价值看作是商品本身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劳动的产物。其间交织着商品交换,商品形式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6], pp. 36-47+122);另一方面,卢卡奇敏锐地观察到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劳动分工及合理化的影响。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化,即转化为物与物的关系([7], pp. 120-124)。这种物化不仅扭曲了社会关系,还导致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模糊不清。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必须认识到这种物化的本质,才能克服其带来的意识形态幻象,形成清晰的阶级意识,从而推动社会变革。而无产阶级要想实现革命胜利,必须形成阶级意识,而要想形成阶级意识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并付出艰苦的努力,一方面要反对资产阶级及其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还要避免形成狭隘的阶级意识,因此必须要有具备代表性的政党来领导。

3.3. 卢卡奇理论遗产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总体性辩证法以及“物化”概念,成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关键。这些思想不仅批判了传统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些局限,如过分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而且为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历史与阶级意识》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述,更是对其的一种批判与重建。卢卡奇在书中批评了正统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些机械决定论倾向,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注重历史的辩证法,关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因素,这样才能真正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8], pp. 68-71)。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不仅体现了卢卡奇的理论创新,也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卢卡奇的思想,特别是他对“总体性”、“物化”和阶级意识的探讨,为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寻求突破现代人的困境、推进革命运动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武器。卢卡奇的理论不仅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起点,也是其发展的催化剂。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继承了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关注,但更侧重于文化领域的分析,强调文化在维护现有社会秩序中的作用;结构主义者阿尔都塞受到卢卡奇对“总体性”概念的启发,但更加强调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不同理论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卢卡奇的影响,他们或继承、或批判、或发展了卢卡奇的理论,共同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世界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现实面前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4. 卢卡奇思想的当代相关性

总体来看,卢卡奇是20世纪的一位富于开创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1983年在《纪念格奥尔格·卢卡奇诞辰一百周年提纲》中,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会依据政治局的决议,高度评价卢卡奇为“二十世纪杰出的伟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卓越传承者和诠释者”[9]。卢卡奇对于马克思主义观的独特理解与分析,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现实启示。

4.1. 卢卡奇对物化理论的研究启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

卢卡奇于《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阐述的物化理论,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的资本主义体系中仍然具有极高的相关性[10]。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物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变得更加普遍和复杂。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异化描述,可以用来分析当代社会中人与技术、人与信息、人与虚拟空间之间的新型异化关系。例如,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社交活动日益数字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卢卡奇所描述的物化现象——人际关系被中介化,变得越来越抽象和疏离。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依赖于虚拟平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表面化和工具化。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分享”等行为将人际关系简化为数据点。在消费主义文化中,个人的价值往往通过其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来衡量,这也进一步强化了物化的趋势。

4.2. 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研究启示我们阶级意识仍然是理解社会冲突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关键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强调了阶级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认识到自身被剥削的地位,并形成明确的集体认同,才能有效地反抗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卢卡奇强调的阶级意识在当代社会运动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其表现形式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新兴的社会运动中,阶级意识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这些运动不仅关注经济不平等,还有如环保主义、反全球化运动、性别平等运动等,正在挑战传统的阶级分析框架。卢卡奇的理论提醒我们,即使是在多元化的社会运动中,阶级意识仍然是理解社会冲突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关键。例如,环境正义运动中,底层社区往往首当其冲地承受环境污染的后果,这反映出阶级与环境问题之间的深层联系。尽管这些运动的具体诉求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对现有社会结构的批判和对更公平社会的追求。通过增强阶级意识,不同领域的社会运动能够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对抗资本主义带来的异化和社会不公。这种集体行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也为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动力。

4.3. 卢卡奇对历史辩证法的研究启示我们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寻找事件的深层逻辑

卢卡奇对历史辩证法的重视,在后真相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信息泛滥、真相难以辨别的时代,卢卡奇的历史观提醒我们,历史并非一系列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由各种力量和矛盾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过程。面对历史修正主义和虚假信息的泛滥,卢卡奇的理论鼓励我们保持批判性思维,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找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卢卡奇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无论是对物化现象的批判,还是对阶级意识、历史辩证法的分析,都在指导我们理解复杂多变的当代世界。卢卡奇的理论不仅为分析社会现象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也为推动社会正义和变革提供了理论武器。

5. 结论

卢卡奇的理论体系不仅承继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部分、韦伯合理化思想及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粹,更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新性地拓展与深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 pp. 41-46)。尽管其思想中不乏争议之处,但卢卡奇的深刻剖析和独创性见解,无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

卢卡奇针对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新与扩展,尤其是他的“总体性”、“物化”和“阶级意识”等概念,在实践中为工人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促使马克思主义研究突破了正统理论家们所秉持的实证主义倾向和宿命论观念,引入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理论视角。这些问题的辨析与讨论,实质上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疆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优化及实践”(XJ2023GY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构筑哲学专业‘学生 + 学科 + 学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天山英才”培养计划——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和新疆文化名家项目:中国共产党在新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23QNYC026)。

参考文献

[1] 张锐. 《历史与阶级意识》对马克思哲学思想重释的三个维度[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3.
[2] 杜章智, 等. 卢卡奇自传——答南斯拉夫《七日》周刊记者问[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6.
[3] 爱德华·巴林, 刘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质传统——基于卢卡奇对考茨基的辩证态度[J].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4(1): 151-162.
[4]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 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5] 殷文贵. 共同体的历史嬗变、理论流变与价值功能[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2(5): 97-106.
[6] 王馨雨. 浅析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实现逻辑——基于《资本论》的视角[J]. 现代交际, 2024(2): 36-47.
[7] 苏晓云. 卢卡奇早期的物化异化观及其当代启示[J]. 求索, 2003(4): 120-124.
[8] 刘文豪. 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路径探寻——基于《历史与阶级意识》 [J]. 今古文创, 2022(40): 68-71.
[9] 张西平. 要客观地认识卢卡奇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兼与杜章智等同志商榷[J]. 马克思主义研究, 1989(2): 239-255.
[10] 张西平. 历史哲学的重建——卢卡奇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11] 王现东. 卢卡奇总体性思想述评——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中心[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4(3): 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