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Marx’s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协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亟待关注与解决的问题。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面对当前的情况需要努力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生态哲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入研究与学习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iscordant. The unprecedented global changes are accelerating, an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come urgent global concerns and solutions. The natural world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foundation for the survival of human society.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ive to exert human subjectivity and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while respecting objective laws. Marx’s ecological philosophy has rich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and in-depth study and implementation of Marx’s ecological philosophy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文章引用:陈申申.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4, 13(12): 3312-331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12488

1. 引言

在研究自然发展规律的过程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及资本主义社会引起的生态危机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及分析。这为我们研究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开展科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生态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强调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发展,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理论工具,还倡导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发展模式。

2.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马克思对自然界的客观性认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和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及其生态意义。这三点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思考,并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2.1. 马克思对自然界的客观性认识

马克思对自然界的客观性认识是其生态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和人类社会的物质存在。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和发展。这一点在马克思的哲学中被强调,表明人类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这种认识提示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考虑到其可持续性,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同时,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尽管自然界具有独立性,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而人类的活动又不断地影响着自然环境。此外,马克思在其生态哲学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造成的异化。在资本主义体系下,自然资源被视为商品,其价值被货币化,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马克思认为,这种生产方式不仅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产生了社会不公和环境危机的不良结果。

2.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对自然的剥削。在资本主义体系下,自然界被视为一种可以无限利用的资源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生产活动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这种剥削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引发了环境退化和资源枯竭的问题。其次,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人的异化,包括劳动异化和自然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变成了一种商品,工人被剥夺了对劳动成果的控制权,劳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的过程,这不仅导致了工人的异化,也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疏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现象,使得人们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责任感,这进一步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后,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地包含了生态危机的种子。资本主义追求的是无限的经济增长和利润积累,这种增长模式与自然界的有限性形成了根本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竞争机制迫使企业不断寻求成本降低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往往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导致污染和生态破坏。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生态问题。

2.3. 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及其生态意义

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是其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自然界的动态变化和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首先,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系统中,各个自然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这种辩证法视角强调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不断地通过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维持。其次,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注重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既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改造者。人通过劳动与自然相互作用,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但同时也必须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这一观点揭示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强调了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还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异化的批判。在资本主义体系下,自然被当作一种可以无限开发和利用的资源。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现象违背了自然辩证法的原则,因为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

3.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虽然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没有被明确的系统化,但可以从他的理论中提炼出关于生态的深刻见解。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人与自然之间应协调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自然异化的直接影响因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为我们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治理思路。

3.1. 人与自然之间应协调发展

一方面,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自然界的改造者,其活动对自然界产生深远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主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在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他提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来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以确保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将促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综上所述,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仅要求人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要求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自然异化的直接影响因素

在资本主义体系下,生产活动以资本积累和利润最大化为核心,这种以资本增殖为目标的生产方式本质上是反生态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不仅成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工具,而且变为奴役自然的帮凶;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价值观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恶化,自然和工人阶级同时沦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牺牲品。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的异化”究其本质就是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产物。因此,“也就从人(异化了的人)那里夺取了他的类生活”[2]。同时,工业化带来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以资本增殖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也是反生态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以机器大生产为基本特征,以资本增殖为最终目标,从而造成了对工人和自然的损害。此外,资本主义制度同合理农业相矛盾,或者说,合理的农业同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资本主义工业化想要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资本理性,与合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之间注定是矛盾的。以工业生产方式经营的大农业破坏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代谢平衡,进而破坏了人类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进而引发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因此,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3.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无限扩张的生产需求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追逐利润的逻辑导致了对环境的过度压榨。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特质的维度看,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和利润导向使得企业不顾环境成本,只关注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的最大化,这进一步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可持续发展。社会制度对生态平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和对利润的追求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马克思预见到,如果不改变这种生产方式,人类将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他主张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建立一种能够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

4.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历久弥新,即使当今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3]。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是人类走上美好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逻辑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

4.1. 为应对当今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在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污染以及追逐利润最大化的逻辑。马克思的思想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内在机制,为我们深入理解当今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同时,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主张建立一种以人类和环境为中心的新型社会生产方式。在当前,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变得尤为重要。马克思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鼓舞人们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会秩序。这包括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推动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及倡导循环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等。马克思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框架,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推动建立以生态为中心的新型社会秩序。通过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对环境的破坏、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及引领环境保护的社会变革,马克思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应对当今环境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论指导。

4.2. 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

马克思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在《资本论》中,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应该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这一思想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启发,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了转变生产方式的必要性,倡导从以利润为中心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人民福祉和环境可持续性为导向的模式。这对于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示我们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马克思提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要求我们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的利益。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这意味着需要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培育绿色消费观念,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长期健康。最后,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强调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的结合,指出在推动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公正与公平。这意味着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过程中,要确保所有人民都能享受到环境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环境权益的保障。综上所述,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即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转变生产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并在环境保护中实现社会公平,从而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4.3. 为构建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启发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在当代对于构建生态文明和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这启示我们在构建生态文明时,要充分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存性,摒弃将自然单纯视为索取对象的观念。生态文明建设需基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如在进行城市规划、资源开发等活动时,应考量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自我修复规律,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失衡。在实践层面,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根源在于资本对利润的追逐而忽视生态成本。这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警示,促使我们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将生态保护纳入考量范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例如,推动产业升级时,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活动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再者,马克思生态哲学倡导的社会变革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构建生态文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技术、经济层面的问题,还涉及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诸多方面。需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教育等方式,营造全社会重视生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总之,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为当代的生态相关实践提供了深邃且极具指导意义的理论源泉。

5. 结语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不是教条式的学说,而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通过剖析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科学的方向和思路。通过认真学习并领会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重新审视生产方式与环境关系、改革社会制度以保护环境、加强全球合作与环境治理等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挑战,推动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