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肩负着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重大使命,思想政治工作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极为关键的核心工作。进入新时代,面对当前全球传播生态变迁和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必须遵循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迫切要求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高校教育系统关工委主要由离退休老同志组成,是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关心关爱大学生、教育引导大学生的重要组织。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协同推进“大思政课”育人效能的重要抓手。各级各类高校应当重视离退休干部在创新育人方式、深化育人成效、改进育人方法中起到的作用,厘清工作思路,拓展工作领域,助力关工委协同推进“大思政课”育人效能,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发展。
Abstract: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signific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Part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a crucial core task that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face of the changing global communication ecology and the turbul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moral education as the center and urgently require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ree-pronged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pattern of educating all personnel, the whole process, and all aspects. The working committee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s mainly composed of retired comrades and is an important organiz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university party committee, caring for and educating college students. Retired cadres are a valuable asset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lever for promo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education. Universities at all levels and typ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retired cadres in innovating education methods, deepening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ing education methods, clarify work ideas, expand work areas, and assist the relevant working committees in promo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1. 引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作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育人水平的整体提升。打造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既要求我们向“前沿”看齐,关注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师队伍建设带来的影响,也敦促我们重视“历史”积累,立足本土,及时总结办学育人的实践经验,并加以传承和创新。在此过程中,具有较大体量且未来数量会持续上升的银龄教师群体,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具有独特的经验,能够在显性和隐性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优势[1]。
2. 当前思政理论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审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于运用,必须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上思政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宣读文件,那样会显得没有生命力、枯燥无味”。近年来,从党中央到各级学校党委都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师编制配备、经费保障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思政教育的教学环境,显著提升了教育质量。然而,与新时代的更高要求相比,思政课教学仍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当前,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从理论层面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中强调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结合”原则: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社会结合。这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具体方向,但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这一原则仍存在一定难度。如何通过教材内容的延展,回应学生对时代热点和现实问题的关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仅要讲清“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也要结合社会事件,引导学生理解“诚信”、“敬业”等个人层面的践行路径。
银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展现了更高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例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时,银龄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唯物史观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使抽象理论更加具象化、生动化。对于涉及历史事件的内容,如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大转折点,银龄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记忆,为学生补充鲜活的历史细节,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情感认同。
此外,关工委在“大思政课”教学中的协同作用也至关重要。从育人体系构建来看,关工委不仅承担了校园德育的支撑任务,还通过与思政教师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例如,部分高校已探索将关工委成员引入课堂,开展“银龄导师计划”,让退休干部和专家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这种方式,将理论课堂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了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总之,要真正实现“大思政课”的目标,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银龄教师的独特优势,并通过关工委的协同推进,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理论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从而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3. 关工委协同推进“大思政课”育人效能建设的基本理念
在当前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关工委协同推进“大思政课”育人效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次深刻创新,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其基本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强化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
“大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平台,更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途径。通过这一课程,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国家的发展方向、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关工委的积极参与和推动,进一步加强了“大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关工委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政治智慧、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崇高的社会威望,通过他们的亲身示范和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老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深刻见解,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从而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2. 拓展育人途径,丰富教育资源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成员们大多是由那些已经退休的老同志组成的,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还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些老同志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曾经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正是由于他们的参与,我们能够进一步拓展“大思政课”的育人途径,丰富教育内容,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些离退休老同志的参与,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能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未来。这些老同志凭借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能够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指导,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他们的参与,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3. 促进代际交流,强化政治意识
关工委协同推进“大思政课”育人效能,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地促进老中青三代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分享人生经验、探讨社会问题等多种方式,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从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代际交流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时代的变迁,汲取前进的动力,从而带领当代大学生强化政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具体来说,老一辈可以向年轻一代传授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历史知识,而年轻一代则可以向老一辈展示新时代的科技和文化创新。这种交流不仅限于课堂,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讲座、研讨会、文化体验等,让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通过这种方式,关工委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优秀青年。
综上所述,关工委协同推进“大思政课”育人效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强化思想引领、拓展育人途径、促进代际交流、提升育人质量等方面的工作,还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和发展[2]。因此,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关工委协同推进“大思政课”育人效能建设取得实效。
4. 关工委协同推进“大思政课”育人效能建设的实践路径
4.1. 坚持创新发展,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关工委应当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积极探索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不断创新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丰富工作内容和形式[3]。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各学院关工委在高校中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品牌活动,如“上理讲堂”、“智慧中国”、“初心学堂”以及“杰出校友回母校”等。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在创新思政课育人模式与方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系列活动作为学校思政课的延伸和拓展,定期邀请离退休干部和知名专家学者,就时事热点、学术前沿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通过这一平台,学生们不仅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学术成果,还能在专家的指导下,提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学生们在亲身感受国家发展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升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好地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例如,“上理讲堂”通过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和学术前沿的平台。在“智慧中国”系列活动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国家发展的最新动态,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初心学堂”则通过讲述革命历史和红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此外,“杰出校友回母校”活动则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与杰出校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从校友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经验和启示。
4.2. 围绕中心工作,丰富协同育人平台
高校关工委应当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和思政育人这一中心工作,与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紧密合作,积极构建并提供各种平台,以便老同志们能够在党史党建教育、校史校情宣传、课程思政等多个方面发挥出他们的独特作用[4]。例如,可以结合思政课程的核心内容,搭建一个协同育人的平台,邀请那些经验丰富的思政课老教师来开展专题课程和示范课程,以此来提升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还可以选派那些离退休的老同志担任思政课教学督导员、特邀党建组织员、校史宣讲员、兼职辅导员以及大学生社团指导员等角色,让他们参与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学业指导以及就业指导等重要工作中来。
高校关工委还应当深入挖掘离退休老同志的潜力,充分利用他们的丰富经验和智慧,以助力立德树人和思政育人工作的深入推进。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新平台,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发挥老同志们的独特优势,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持。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增强老同志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还能为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实现老中青三代人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4.3. 加强信息化建设,应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为高校“大思政课”开辟了全新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载体。这些新媒体不仅增强了教育的互动性,还提升了教育的时代性,使得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高校关工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形成观念的重要场所,因此,如何在这一阵地唱出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成为了高校关工委的重要任务。
高校关工委要把握网络思想阵地的特点,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心理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网络舆情监测等手段,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后续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5]。除此之外,高校关工委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打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网络文化产品。例如,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富有正能量的文章、视频、图片等内容,应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高校关工委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活动,如线上讲座、网络研讨会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此外,高校关工委还可以与网络平台合作,开发专门的教育应用或模块,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和系统的教育资源。通过这些方式,高校关工委可以更好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提升教育效果,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4.4. 提升组织力建设,保障育人工作队伍
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建立关工委组织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安排。这一安排要求在每一个有党组织、有老同志和有青少年的地方,都应积极建立关工组织。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政治安排,高校党委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工作的强大动力带动关工委组织的建设。高校党委应当建立健全的关工委组织体系,明确各级关工委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形成一个高效、协调的组织网络。同时,高校党委还需要加强对关工委成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定期举办培训课程、研讨会和交流活动,使关工委成员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青少年的成长。此外,高校党委还应注重关工委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为青少年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党建带关建的方式,高校党委可以进一步提升关工委组织力建设,推动关工委工作全面发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贡献更大的力量。这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得到全面的关怀和指导,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6]。同时,这也体现了党对关工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彰显了党的政治优势和领导力量。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确保关工委组织在高校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老同志们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将得到传承,青少年们将在党的关怀下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不仅是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有力支持,也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有力保障。
5. 结语
高校肩负着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重大使命,思想政治工作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极为关键的核心工作。在关工委协同推进“大思政课”育人效能的过程中,高校应当注重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育人合力。这不仅包括与离退休干部的合作,还应当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形成联动,共同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网络,推动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发展,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