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健康老龄化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议题。根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 [1]。农村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占比大,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集中在农村[2]。城镇化加速发展推动大量农村青壮年定居城镇,农村空巢老人日益增多。预计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人将占54%以上[3]。
健康老龄化的理念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下已成为当今世界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首要策略。2001年,联合国大会进一步将健康老龄化界定为“从整体上促进老年人的健康,使老年人在体力、才能、社会、感情、脑力和精神等方面平衡发展”[4]。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加之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在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许多农村老年人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难以支付医疗和生活费用。此外,由于子女外出务工,老年人缺乏家庭照料和支持,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心理问题。
为了应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健康老龄化和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021年,民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这些政策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社会工作是一种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为有需要的困难群体提供有效帮助,解决困境的职业化的助人活动。其介入方式主要分为直接服务以及间接服务,直接服务包括个案辅导、小组社会工作以及社区工作,间接服务涵盖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咨询以及社会工作研究。因此,探讨社会工作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中的介入路径,不仅有助于缓解这一社会问题,也为推动健康老龄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养老问题
2.1. 自我养老能力不足
农村空巢老人自我养老能力的不足,是其养老问题中尤为突出的一环。这一群体普遍面临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劳动能力减弱等自然老化现象,导致其在经济自给、日常生活自理及健康管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困难。具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空巢老人的农业生产能力下降,收入来源减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同时,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他们在处理家务、烹饪、购物等日常活动上也显得力不从心,生活质量因此大打折扣。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和医疗资源,使得空巢老人在面对疾病时往往束手无策,自我照护能力严重受限。此外,农村空巢老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这进一步限制了他们利用现有资源改善自身状况的能力。许多老年人对现代科技产品的使用存在障碍,这阻碍了他们获取健康咨询、社会福利等重要信息。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加剧了农村空巢老人自我养老能力的不足,成为其养老问题中的核心挑战。
2.2. 基本生活未能得到保障
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经济来源的不稳定是一个突出的难题,由于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内部的经济支持减少,加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许多空巢老人面临经济拮据,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在农村地区普遍较低,导致老年人就医困难。同时,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这使得老年人面临“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双重困境。居住环境的安全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此外,一些农村空巢老人的住房条件较差,存在结构老化、防火防灾设施不全等问题,增加了他们的生活风险。特别是在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疾病时,空巢老人往往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生活安全网极其脆弱。这种基本生活需求的无法满足,不仅损害了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也严重削弱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剧了其养老问题的复杂性。
2.3. 农村养老服务政策不健全
当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难以全面有效地应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但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显滞后。全国共有养老机构3.8万个,其中农村养老机构仅占总数的30%左右,且大多数设施陈旧、服务单一。一方面,针对农村特殊群体(如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的专项扶持政策缺失,使得这些老人难以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和服务。另一方面,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如资金不足、人才短缺、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一些地方的养老服务补贴标准偏低,覆盖面窄,难以真正惠及有需要的老年人。
2.4. 精神空虚,社交网络薄弱
精神空虚与社交网络薄弱,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中不容忽视的方面。由于子女长期外出务工,空巢老人普遍缺乏家庭关爱与陪伴,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边缘化的心理状态。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空巢老人的社交圈子逐渐缩小,与邻里、朋友的联系减少,社交网络变得薄弱。这种社交孤立不仅加剧了空巢老人的孤独感,还限制了他们获取社会支持的能力,使其在面对养老困境时更加无助。精神空虚与社交网络薄弱,不仅影响了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也削弱了其应对养老挑战的能力,成为其养老问题中亟待解决的重要方面。
3.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必要性
3.1. 经济稳定与社会安全网的强化
农村空巢老人群体因子女外出务工而面临经济来源缩减的困境,这不仅影响其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加剧其经济脆弱性。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在于,它能够从理论层面强调经济稳定对于空巢老人福祉的重要性,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这一群体的经济安全问题。通过强调政府在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中的角色,以及社区在构建经济援助网络中的作用,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加坚实的经济安全网。
3.2. 家庭结构与社区照顾体系的重构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家庭照护缺失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工作的介入强调了家庭与社区在养老支持中的互补作用,提出通过重构家庭与社区照顾体系来弥补家庭照护的不足。这要求社会各界认识到,除了家庭内部的支持外,社区、邻里以及志愿者组织也应成为空巢老人养老支持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理论在此背景下的介入,有助于推动形成更加完善的社区照顾体系,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加全面、可持续的照护服务。
3.3. 心理健康与社会融入的促进
长期独处导致的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立感是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所在。社会工作介入能够从理论上探讨如何提升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社会融入。通过强调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以及心理咨询和社会参与活动在缓解孤独感和提升自我价值感方面的作用,将促进一个更加包容和温暖的社区环境的形成,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社交机会。
3.4. 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的策略制定
农村空巢老人往往缺乏系统性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知识,这加大了他们患病的可能性。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分析如何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计划的设计,提高留守老人的健康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生。通过重视健康习惯的培养、健康记录的建立以及定期体检的意义,推动更全面、科学的健康管理框架的建立,为留守老人的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3.5. 政策倡议与资源调配的优化
社会工作作为政策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能够基于空巢老人的实际需求,探究政策优化的方向,以及资源调配的合理性。通过强调政府在养老政策制定中的主导作用,以及社会组织、企业在资源提供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推动形成更加公平、高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4.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路径探讨
4.1. 增强自我养老能力与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农村空巢老人自我养老能力的不足,是其养老问题中的核心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社会工作介入需从多个层面出发,综合施策。
在增强自我养老能力方面,社会工作者首要关注老年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通过定期的健康讲座、体检服务和健康指导,帮助老年人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策略,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照护能力。同时,以小组社会工作的方式组织生活技能培训,如家务管理、烹饪技巧等,使老年人能够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此外,鼓励老年人参与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农业生产或手工艺制作,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其经济价值,为养老提供经济支持。在教育与信息获取方面,社会工作者以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方式建立社区教育中心,提供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并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为老年人开设专属的信息获取渠道,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
在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方面,家庭支持网络的强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社会工作者通过家庭访问和个案辅导,增强家庭成员对老年人养老责任的认识,促进家庭内部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家庭互助机制,确保老年人在需要时能得到及时的家庭支持。同时,加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如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室等,为老年人提供社交、娱乐和康复服务。发展志愿服务体系,动员社区内外力量参与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形成社区内的互助氛围。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应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群体,发动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人的良好氛围,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养老格局。
4.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条件
在经济层面,社会工作的介入应聚焦于增强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自给能力。社会工作者作为政策推动者,要推动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农村养老的投入,优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空巢老人能够享受到稳定的养老金、医疗补助等社会保障福利。同时,社会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农村老年人的就业潜力,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自力更生,拓宽经济来源渠道。此外,倡导家庭内部的经济支持机制,鼓励外出务工子女定期为父母提供经济援助,也是缓解空巢老人经济压力的有效途径。
在医疗保健服务方面,社会工作的介入需致力于提升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这要求社会工作者与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紧密合作,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和质量,确保空巢老人能够便捷地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空巢老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减少因疾病导致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此外,建立紧急医疗救援机制,确保空巢老人在遭遇突发疾病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也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方向。
在居住环境改善方面,社会工作的介入应着重于提升农村空巢老人的居住安全性和舒适度。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住房进行修缮加固,确保空巢老人的住房安全。此外,倡导社区养老模式,鼓励空巢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建立邻里互助网络,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生活幸福感。
4.3.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政策制定与执行力度
针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扮演好政策促进者的角色,积极参与政策研究和建议工作,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和老人的实际需求,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特别是要注重填补现有政策空白,针对高龄、失能失智等特殊群体的专项扶持政策,确保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与此同时,社会工作机构可以协助政府部门进行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农村居民对相关政策的知晓率和理解度,使更多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能够主动申请并受益于相关福利。
在政策执行层面,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要以社会工作行政服务的方式开展。一方面,社会工作机构可以通过项目运作方式,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和社会捐赠,用于改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和提升服务质量。包括发起公益众筹活动,募集资金用于更新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以及支持农村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提升。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应加强对基层政府执行政策过程的监督与评估,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避免出现“最后一公里”问题。涉及定期开展服务质量评价,收集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并解决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建立透明公开的信息发布机制,让社会各界能够了解政策实施进展,促进社会监督的有效性。
4.4. 构建情感支持系统与社会参与平台,缓解空巢老人的孤独感
从情感支持的角度来看,空巢老人因缺乏子女的日常陪伴而易产生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不仅源于物理上的分离,更在于心理层面的情感缺失。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状况,社会工作介入应着重构建全面的情感支持系统,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个案辅导方案。社会工作者通过定期的家访、电话关怀或视频连线等方式,为老人提供持续的情感交流渠道。为了进一步满足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并干预老人的情绪问题,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增强心理韧性。
针对社交网络薄弱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社区活动,增强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度,改善其社交网络。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文体活动、兴趣小组等,为老人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还能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减少孤独感。此外,社会工作机构可以搭建邻里互助平台,鼓励年轻村民与空巢老人结对子,定期上门探访,提供陪伴和帮助。这种互助模式不仅能够缓解空巢老人的情感孤独,还能促进社区内的和谐氛围,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5. 结语
本文基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综合分析,揭示了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工作在提升农村空巢老人自我养老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策制定与执行力度,以及构建情感支持和社会参与平台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未来,应继续深化社会工作实践,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多元化需求,为他们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安全的养老环境,为实现健康老龄化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