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罢了”的用法及其语义考察
The Usage and Semantic Examination of “Bale”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DOI: 10.12677/ml.2024.12121176, PDF, HTML, XML,   
作者: 李亦非: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关键词: 《红楼梦》语气词罢了用法语义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Modal Particle Bale Usage Semantics
摘要: 本文采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红楼梦》中的陈述句末语气词“罢了”的用法及其语义,探讨了“罢了”几种语气之间的关系。语气词“罢了”的用法,主要包括五种:表示评价语气、表示让步语气、表示祈使或感叹语气、表示决断语气以及表示允诺或肯定语气。《红楼梦》中语气词“罢了”语义关系复杂,这是说话人将客观情况与主观预设比较、进行言语分析和推理,以及受特定语境影响下的结果。
Abstract: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method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usage and semantic evolution of the modal particle “Bale” at the end of declarative sentences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nd explores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several moods of “Bale”. The usage of the modal particle “Bale”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mainly includes five types: expressing evaluative tone, expressing concession tone, expressing imperative or exclamation tone, expressing decisive tone, and expressing promise or affirmation tone.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the modal particle “Bale”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the result of the speaker comparing objective situations with subjective assumptions, conducting linguistic analysis and reasoning, and being influenced by specific contexts.
文章引用:李亦非. 《红楼梦》中“罢了”的用法及其语义考察[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2): 490-49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21176

1. 引言

“罢了”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见的陈述语气词。近年来,汉语学界有关“罢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是对“罢了”来源和性质的考察,例如,孙锡信[1]、太田辰夫[2]从汉语自身出发,对“罢了”的组合形式、位置、语义、用法等进行了分析;二是历时审视“罢了”的词汇化语法化过程,例如,刘志远、刘顺[3]、刘晓晴、邵敬敏[4]对“罢了”的词汇化趋势、句法、语法化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三是共时比较话语标记“罢了”的用法,学者们对“罢了”具有表限止、劝阻、制止等基本功能的认识具有一致性,但对“罢了”的情态意义还存在分歧,认为有“暂且如此、不深究”的感情[5],有“容忍、包容、委婉、谦虚”的态度[6],有“干脆、完全、排他”的语气[7],有“不予计较、无可奈何”的情绪[8]。多种概念表达的不同语气混杂在一起,其间的关系混乱不清。

虽然学界对“罢了”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但是,目前有关对语气词“罢了”进行研究还比较少见,对“罢了”各种情态意义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分歧。因此,本文以汉语词汇语义语法为理论基础,采取共时比较和历时审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考察陈述句末语气词“罢了”的用法及语义,揭示“罢了”不同情态意义之间的关系。

本文以清代小说《红楼梦》为语料来源[9]。清代是“罢了”的使用达到高潮的时期,《红楼梦》作为一部著名通俗文学作品,书中出现了大量的“罢了”作为语气词来使用,对研究语气词“罢了”的用法,考察其不同语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2. 《红楼梦》中“罢了”的用法

本文在探讨《红楼梦》中“罢了”的用法时,将以下三种情况排除在外:(1) “罢了”用于句子的谓语中心,表“完结、结束”义;(2) “罢了”用于句子的谓语中心,表“算了”义;(3) “罢了”作为叹词独立成句,表“只好如此”“完了、糟了”义。经笔者统计,《红楼梦》中,陈述句末语气词“罢了”的使用情况见表1

Table 1. The usage of the final modal particle “Bale” in the declarative sentence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1. 《红楼梦》陈述句末语气词“罢了”的使用情况统计

表示评价

表示让步

表示祈使或感叹

表示决断

表示允诺或肯定

67

26

11

7

7

总计:118

2.1. “罢了”表示仅此而已的评价语气

一般认为“罢了”的基本意思是“仅此而已”,有冲淡、减轻句子意思的作用,常与“只/只好/只得/也只有/不过/无非/充其量/顶多”等情态副词连用,在句子中前后呼应。这一用法的“罢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2.1.1. 表示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罢了”表示“只是这样、仅此而已”的意味,起到把事情往小里、轻里说的作用[10]。《红楼梦》这一用法的“罢了”使用频率较高,前面常与“不过”“只”等情态副词连用。共47例,如:

(1) “左不过是他们小题大作罢了。”(《红楼梦》第七十三回)

(2) “不过是来处来去处去罢了!”(《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例(1)中探春听到说话的声音,很像两人在拌嘴,迎春回答说这是他们在“小题大作”,仅此而已。小题大作是指行为发出者把某种小事视为大事来解决,前加情态副词“不过”,在该语境中含有说话人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意味。迎春把“说话拌嘴”这件事往小里、轻里说,使人听起来有“不过是小事,只是这样,没什么要紧的”之意。例(2)中“罢了”,说话人有意回避问话人的问题,于是就以“来处来去处去”的话语搪塞过去,把问话人关心的“从何而来”往小里说。

2.1.2. 表示“如此而已”“没什么了不起”

“罢了”除了与情态副词“不过”“只”“只有”连用外,还存在与“V + 个体量词”连用的情况,表示程度较轻、数量较小,含有“如此而已”或者“没什么了不起”的主观评价意味。共3例,如:

(3) “怕什么,不过才两次罢了。”(《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例(3)中可加上省略的动词“吃”,即“不过才吃了两次罢了”,意思是吃酒的次数少,再吃一次也没什么大不了,有冲淡句子语气的作用。

另外,“罢了”有时也暗含说话人对某种情况不满或否定的主观态度,如:

(4) “不过是仗着我小时候吃过他几日奶罢了。”(《红楼梦》第八回)

例(4)中宝玉动气摔茶,宝玉将儿时之事往小里、轻里说,即“不过是吃过他几日奶,如此而已,不是什么大事”,暗含他对李奶奶行为的不满。宝玉认为两人关系不足以让李奶奶逾越规矩,以此来表达自己不满的评价意味。

2.1.3. 介于让步和评价之间,表示容忍语气

有些例句还与“忍耐”“只好”“只得”共用,语义介于让步义“算了”与评价义“仅此而已”之间,含有忍耐义。这一用法的“罢了”既可以理解为让步义“算了、不做计较”,又可以理解为评价义“仅此而已”,其意义表达具有连续性,形成了先表达让步,接着忍耐,最后表示仅此而已的语气意义。意义表达的连续性可以理解为,在说话人看来涉及的事情不是十分严重,“忍耐”一下是可以接受的,不用过分与之计较或深究,仅此而已。共18例。如:

(5) 纵要复辨亦不敢辨,只得忍气吞声罢了。(《红楼梦》第四十四回)

例(5)中,鲍二媳妇吊死了,他娘家的亲戚本来想要去通告官府,贾琏承诺给他们二百两并帮忙着办理丧事,人们想要再次申辩但“不敢辨”,于是收了钱只得“忍气吞声”,就此作罢,仅此而已,没什么别的办法了。

综上,在以上三种情况中,“罢了”表示评价语气的主观性是逐渐增强的,即说话人的忍耐程度是逐渐加深的。第一种情况下,说话人对所评论事件的态度比较客观或含有较少容忍度,第二种情况下,说话人对所评论的事件已经具有明显的容忍意味,第三种情况下,说话人对所评论的事件所持容忍态度更为干脆、决断,具有较为强烈的情感色彩。

2.2. “罢了”表示不做计较的让步语气

“罢了”还可以用于陈述句句末,表示一种让步的语气,有“算了吧”“不再做计较”的意味。这一用法从与“也/就/便/倒也”等副词连用的句末谓语“罢了”虚化而来,表示说话人在某种情况下,勉强做出让步,放弃与之计较或争论,暂时不去深究,一直到现代汉语仍在经常使用。共26例。如:

(6) “就在此司内略随喜随喜罢了。”(《红楼梦》第五回)

(7) “可不是家父去,我没法儿,去罢了。”(《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例(6)中宝玉进入了太虚幻境,于是便想进入各司畅游一番,但司中存有各个女子的名单簿册,仙姑于是回复说不方便以拒绝宝玉。但宝玉不依,仙姑无奈做出让步,勉强允许让宝玉在此司内四处游览。例(7)中贾宝玉寻问冯紫英,是不是和老世伯一起结伴去的,冯紫英说自己没有别的办法,不能推脱,只得“去罢了”,这里的“罢了”,带上“算了”的色彩意义,表现冯紫英在受到客观环境条件、情况等方面的制约下,勉强、不得不做出让步,只能选择接受“去”的结果。

总而言之,以上例句中的陈述句末语气词“罢了”,均表有“不做计较”的让步语气,在句子位置上,位于陈述句末;在语义上,表示容忍、让步的语气。

2.3. “罢了”表示祈使或感叹的语气

“罢了”用在语句末尾,表示一种十分无奈的感叹语气,用在表建议、劝阻、命令等主观性很强的条件下,“罢了”可用“算了”或“吧”替换。共11例,如:

(8) “每人在手里吃我们一口罢了。”(《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例(8)中“罢了”表示祈使语气,有依“言”行事的意思,袭人提议众人先吃酒,再划拳,于是众人依照袭人的言语行事,“依次下去,一一吃过”后才坐定。

当说话人在一定的情境下没有更好的选择,只好对现状无奈接受,放弃此前的行动转而提出一种更简单、干脆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情况下,“罢了”的祈使语气用法就被激发,带有了让别人依照自己的“话语”来行动。如:

(9) “你哥哥既这么说,你就照看照看罢了。”(《红楼梦》第十三回)

例(9)中贾珍试图请求让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凤姐转而看王夫人何意,王夫人此前对王熙凤能否协理宁国府存疑,但如今见贾珍话语诚恳不好推辞,且凤姐也有意经手协理,王夫人只好无奈接受,让凤姐“照看照看罢了”。“罢了”即“算了”之意,带有说话人的祈使语气,也含有无可奈何的感叹语气。这里王夫人由犹豫不决到无奈同意,让“凤姐”依照自己的“言语”行事,对现实情况予以接受。

“罢了”表达一种祈使的语气时,可以用在表达建议、劝阻、提案等语言环境之下,带有说话人让别人依据自己的话语来执行事务。当说话人预先设想的情景无法实现时,往往会建议、劝阻、请求对方放弃原来的打算,而采取一种更简单、干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用法的例句,句子末尾都可以添上一句“不要……了”进行验证,补足语义。如:

(10) “他既防嫌,不许你们理我……你快家去罢了。”(《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例(10)中宝玉受了黛玉的委屈,正一人怔怔地呆着,雪雁见了上前去与宝玉搭话,宝玉不想“女儿来寻”他,此时雪雁又偏偏来了,宝玉因而说道让雪雁快“家去罢了”,“罢了”相当于“算了”,含有说话人对他人提出劝阻、请求的祈使语气。“罢了”陈述句后可以补充一句“不要来找我了”,使“罢了”所表祈使语气意义更加完整。

2.4. “罢了”表示尽在其中的决断语气

“罢了”表示完全、尽在其中的一种干脆语气,常与“都是/只/不外乎/总之”以及“凭/任由”连用,共7例。如:

(11) “竟通共这一个妹子,全不在意……只好凭他们罢了。”(《红楼梦》第七十三回)

例(11)中迎春娘赌钱受罚,邢夫人不满凤姐不顾迎春面子,但毕竟与自己无关,所以说“凭他们罢了”,表示邢夫人言语中的一种干脆的语气。

此外,这种用法的“罢了”可以进一步引申出表示谦虚或推测的语气。表示谦虚的语气时,“罢了”可以理解为说话人对他人的称赞并不直接接受,而是通过以一种完全干脆的语气委婉地贬低自己,从而表现出说话人谦虚的态度。如:

(12) “云彼国此种最盛,亦荒唐不经之说罢了。”(《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

例(12)众人赞赏海棠花开的妙,贾政以“荒唐不经之说罢了”以此应答,来表达一种谦虚之意。

2.5. “罢了”表示允诺或肯定语气

“罢了”可以表示允诺或肯定的语气,也就是说,说话人在对自己或他人的话语和行为进行肯定时,带有“暂且这样决定”“姑且如此”“先这样觉得”的意味,表现出说话人对此并非完全肯定,而是在情感态度上持有保留意见。共7例。如:

(13) “太太说的是,就行罢了。”(《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例(13)是王熙凤对王夫人的话表示肯定、赞同,面对王夫人的询问,王熙凤以一种有所保留的肯定语气作答,其中的“罢了”相当于“暂且这样决定”。

综上,陈述句末语气词“罢了”在《红楼梦》中共有五种用法。从整体上看,语气词“罢了”表示“仅此而已”的主观评价语气,在《红楼梦》中的使用频率最高,共出现67例。表示“算了”的让步语气次之,共出现26例。再次,表示一种祈使或感叹的语气,这一用法的使用频率较低,有11例。最后,表示允诺、肯定语气以及表示决断语气的用法,使用的频次最低,分别仅有7例。

3. 历时视角下《红楼梦》中“罢了”的语义审视

语气词“罢了”语气意义的表达,受说话人的主观判断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罢了”的上下文语境中,总是存在着一个显性或隐性的可比对象,这个可比对象就是说话人发话前预先形成的自定标准,即说话人的主观预设,说话人将客观条件与预先形成的主观预设相对比,从而做出主观判断。

“罢了”表示让步或容忍语气是在说话人将客观情况与主观预设比较,并对特定语境下言语进行分析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罢了”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客观条件不足或受到客观条件制约,说话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意愿或打算(主观预设),从而放弃原有计划或另做打算。说话人对现有客观条件做出妥协,必要时予以退让,这就使得语境中的句末语气词“罢了”具有不得不让步、忍耐的意味。如:

(14) “这里除了你,还有谁会界线?”“说不得,我挣命罢了。”(《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例(14)中晴雯生病了不得不躺在床上休息,上下文中暗含有隐性的主观预设,即晴雯因为生病而没有办法“做活”,然而,在麝月所说的除了晴雯以外,“没有别人会”这一客观条件的制约,晴雯不得不无奈做出让步,勉强妥协和忍耐在病中也要做活。也就是说,“罢了”前的假设条件是晴雯在受到客观因素制约之下勉强妥协做出的决定,即病中“挣命”补雀裘是在“除了你,还有谁会”这一客观条件制约下做出的妥协。

当“罢了”所在语境说话人勉强可以容忍、接受、妥协于现有事件,说明事件情况与其主观预设对比之下不是特别严重,不需要过度给予关注,因而就带上了“罢了”表示无奈的主观评价语气。如:

(15) “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红楼梦》第七回)

例(15)中薛宝钗在与他人交谈时回忆到自己从小患热毒的病症,需要口服的药方子极其繁琐复杂,对外在条件的需求更是严格苛刻,薛宝钗所言“可巧”正是意在条件复杂,难以叵测,因而若想配成药方,便需要等待时机,即“没雨”就需要“再等”,这蕴含着说话人在客观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经与自己主观预设相对比,得到的结果是可接受的,说话人可以做出妥协和忍耐。

在《红楼梦》中,“罢了”作为陈述句末语气词,出现在表示谦虚、推测、对比等语用环境中,可以带有语气层面的褒贬意义。当“罢了”带有褒贬色彩的主观评价语气与表示尽在其中的决断义处于同一语境之下,两者在上下文语用推理及吸收语境义的综合作用下,使“罢了”带上了更为丰富的语气意义。“罢了”用在含有贬义的表达主观评价的陈述句末,会带上一种强烈的语气,以突出说话人的不满的态度。如:

(16) “到底是什么主意,想必是逼我死罢了。”(《红楼梦》第八十回)

例(16)中“罢了”表示说话人通过主观判断进行推测,表现了说话人强烈的语气和不满的情绪。

另外,当“罢了”表现褒义色彩的主观评价时,“罢了”表示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以及完全、排他的语气意义被激活利用,以一种谦虚语气来表现说话人的行为是完全微不足道的。如:

(17) “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例(17)中宝玉和众姐妹一起听香菱讲诗,宝玉觉得香菱已然明白了作诗的奥秘,因而所作的诗必然是好的,探春对此也表示很赞同。香菱讲述自己读杜律体会,说不过是“学着顽罢了”,意思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仅此而已”把自己读诗悟诗之事往小里说,表现出一种纯属微不足道的含有谦虚的语气意味。

当语用环境有表示“不做计较”的让步义时,恰好与“罢了”表示“仅此而已”的评价义的处于两个平行面上,因此也就很容易被借用来表示“姑且这么决定”的肯定语气,于是语气词“罢了”表示允诺或肯定的义项就被激活利用。如:

(18) “这种闲气不要放在心上才好。”“过两日看罢了。”(《红楼梦》第八十四回)

例(18)中薛宝钗劝薛姨妈这种闲气“不要放在心上”,语境中含有“不做计较”的让步义,薛姨妈点头表示肯定、赞同,又说“过两日看罢了”,含有“姑且这么决定”的意味。

另外,“罢了”表示“姑且这么决定”的肯定语气,往往是说话人提出建议、劝阻、命令、请求、提案,以自己之“言”让他人行“决定之事”,于是就自然地引申出了表示祈使的语气。如:

(19) “老爷不在家……爷可以不用下来罢了。”(《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例(19)中,“罢了”表示祈使的语气,宝玉骑着马对周瑞等人说要绕过老爷的书房走,这样就省得到了门口还得下来。话语发出者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做出决定,然后将“决定”提议给他人,让他人依照自己的言语行决定之事,“罢了”可以被“算了”或“吧”替换,表示祈使的语气。

Figure 1. The relationship diagram between the five meanings of the modal particle “just”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1. 《红楼梦》陈述句末语气词“罢了”五种义项之间的关系图

综上可见,《红楼梦》陈述句末语气词“罢了”五种义项之间的关系如图1。《红楼梦》中陈述句末语气词“罢了”的五种语气,是受客观条件制约和说话人主观预设综合作用下,经比较、上下文言语分析和推理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影响下的结果。“罢了”表示让步语气、评价语气、决断语气是处于同一层面的平行关系,它们均由虚实参半的动词组合“罢了”语法化而形成。“罢了”表示允诺语气或肯定语气,是综合了“罢了”表示让步和评价的两种平行语气,在受客观环境制约以及由说话人主观判断的影响下,引申出“姑且这样决定”的语气,因而带上一种肯定但并非完全肯定的保留语气。当这一经过肯定或允诺的“决定”受说话人影响,投射到“行为”时,“罢了”表示依“言”行事的祈使语气又被自然地引申出来。“罢了”带有褒义或贬义色彩,是由“罢了”表示评价语气和决断语气的综合作用下引申而来。当表示“仅此而已”的评价语气和表示“尽在其中”的决断语气,共同出现在一个语用环境中时,受到说话人主观情感色彩的影响,语气词“罢了”可以带上具有主观性的褒贬色彩,表达说话人的褒义态度时,“罢了”就带上了“谦虚”的语气意义,表达说话人的贬义态度时,“罢了”就带上了“不满”“轻视”“否定”的语气意义。

4. 结语

《红楼梦》中陈述句语气词“罢了”的用法共有五种:a) 表示“不做计较”的让步义;b) 表示“仅此而已”的评价义;c) 表示祈使或感叹语气;d) 表示“尽在其中”的决断义;e) 表示允诺或肯定语气。其中“罢了”表示评价语气又可细分为三种: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表示“如此而已”“没什么了不起”以及介于让步和评价之间,表示容忍语气。

另一方面,《红楼梦》中语气词“罢了”的语义关系复杂,这是说话人将客观条件与主观预设进行对比、言语分析和上下文推理,以及受特定语用环境影响下的结果。考察《红楼梦》中语气词“罢了”的用法,揭示“罢了”语义关系演变,为解释历时现象提供了独特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汉语语气词的历史考察[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9: 186-188.
[2] (日)太田辰夫, 著. 中国语历史文法[M]. 蒋绍愚, 徐昌华,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336-338.
[3] 刘志远, 刘顺. “罢了”的词汇化及语气意义的形成[J]. 语文研究, 2012(1): 25-31.
[4] 刘晓晴, 邵敬敏. “罢了”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J]. 古汉语研究, 2012(2): 66-73, 96.
[5] 解亚娜. 现代汉语“X了”组合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6] 刘菲露. 语气词“罢了”的情态意义和话题标记“罢了”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27): 271-274.
[7] 石彦霞, 牛景丽, 荒木典子. 明清白话小说中“罢了”的话语标记化及功能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版), 2017, 9(2): 83-88.
[8] 孙晨阳. 现代汉语话语标记“X了”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2.
[9] (清)曹雪芹. 红楼梦[M]. 第4版.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10] 方绪军. 语气词“罢了”和“而已” [J]. 语言科学, 2006, 5(3): 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