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或事物发展的趋向,由趋向动词充当的补语为趋向补语。国际中文教育中补语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汉语独有的成分,在其他语言中会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因此补语对外国学生来说极难掌握。现代汉语中有八类补语,但是使用频率大不相同,吕文华统计了14,000个句子,补语所占的比例情况中趋向补语占了10.501%,位居第一[1]。趋向补语的使用频率最高,并且它本身也是比较难的一类补语,它表义复杂,刘月华在《趋向补语通释》中从整体上将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分为三大类:趋向义、结果义和状态义[2] (pp. 1-3),一般认为结果义和状态义是外国学生最难以理解的引申义,并且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复杂,复合趋向补语由两个趋向动词构成,更难掌握。本文就复合趋向补语这一教学难点,通过归纳分析中介语语料库中外国学生复合趋向补语的偏误情况,对趋向补语“下来”的教学进行思考并提出教学建议。
2. “下来”语法分析
2.1. 语法意义分析
2.1.1. “下来”的趋向意义
表示高处向低处移动,立足在低处。“来”的趋向义表示人或物通过动作向立足的地点移动,而“下”表示由高处向低处移动,立足点可以在高处也可以在低处。立足点的问题总结为:第一人称叙述时,说话人所在位置为立足点;第三人称叙述时,立足点可以是正在叙述中的人和物以及处所,也可以在“局外”[2] (p. 4)。所以“下来”组合起来表示的移动方向与“下”一致,但是立足点与“来”一致,既可以表明起点又可以指出终点。如:
(1) 他跳下楼来。(“楼”表示跳的起点)
(2) 他跳下水来。(“水”表示跳的终点)
2.1.2. 结果意义
趋向补语表示的动作有了结果就是结果意义,结果意义存在一个着眼点的问题,他与趋向意义的立足点有差别,但保持一致,着眼点是观察事物的出发点,也可以说是基点,趋向补语“下”的结果意义一般涉及两个物体或者一个物体的两个部分。那么“下来”就可以表示物体的一部分从整体脱离以至固定。着眼点在物体的一部分。如:
(3) 撕下一块纸来。
一块纸是一张纸的部分,它脱离了整体,着眼点在一块纸上。
2.1.3. 状态意义
趋向补语的状态义是在结果义的基础上更为虚化的意义,它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各种变化,只有一部分趋向补语具有状态义。“下”与动词组合时可以指动作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表示由动态转为静态,所以“下来”可以表示某一个动作停止,如:
(4) 一辆车停下来了。
表示运动状态从此刻开始进入静止状态。
除此以外,“下来”和形容词组合时表示出现新的一种负向的状态。“下来”与形容词结合的面比较窄,比如负向形容词中表示光线、速度、态度、人的心情、健康情况等词语[2] (p. 27)。如:
(5) 光线暗下来。
(6) 心情平静下来。
2.2. 与宾语的位置问题
动词后既有趋向补语“下来”又有宾语,那么补语和宾语的次序问题有X、Y、Z三种可能,但在交际过程中情况各异(表1):
Table 1. The order of compound directional complement and object
表1. 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的次序情况
X.动 + 趋 + 宾语 |
Y.动 + 宾语 + 趋 |
Z.动 + 趋1 + 宾语 + 趋2 |
拿下来一个苹果 |
拿一个苹果下来 |
跳下水来 |
不是每个动词、每种宾语和“下来”共现时都能采用这三种顺序,参考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一文[3],总结为以下规律:
1) 如果现实句中出现的是处所宾语,那么只能采用Z格式(表2)。
Table 2. Co-occurrence with directional complement is the place-role object
表2. 与趋向补语共现的是处所宾语
X.动 + 趋 + 宾语 |
Y.动 + 宾语 + 趋 |
Z.动 + 趋1 + 宾语 + 趋2 |
*走下来楼 |
*走楼下来 |
走下楼来 |
*为偏误,下表同。
2) 如果与复合趋向补语搭配的是施事宾语,分为动词带“了”和不带“了”两种情况,然后还得进一步细分为宾语带不带数量成分(表3)。
Table 3. Co-occurrence with the compound directional complement is the agentive object
表3. 与复合趋向补语共现的是施事宾语
动词不带“了” |
动词带“了” |
宾语带数量成分 |
宾语不带数量成分 |
宾语带数量成分 |
宾语不带数量成分 |
接受程度:
X格式 > Z格式 > Y格式 |
X格式不能采用,
Y、Z格式结合语境考虑 |
X、Y、Z三种格式
都可以采用 |
X不能用,
但是Y、Z都可以用 |
X:走下来一个小孩 Y:走一个小孩下来 Z:走下一个小孩来 |
X:*走下来小孩 Y:走小孩下来 Z:走下小孩来 |
X:跳下来一个人 Y:跳了一个人下来 Z:跳下了一个人 |
X:*跳下来了人 Y:跳了人下来 Z:跳下了人来 |
3) 如果宾语是受事宾语,情况和施事宾语不同,但仍然分为动词带“了”和不带“了”来讨论(表4)。
Table 4. Co-occurrence with the compound directional complement is the patient object
表4. 与复合趋向补语共现的是受事宾语
动词不带“了” |
动词带“了” |
宾语带数量成分 |
宾语不带数量成分 |
宾语带数量成分 |
宾语不带数量成分 |
X、Y、Z三种格式
都可以采用 |
X格式不能采用;Y格式可以采用;
还能作为祈使句单独用;
Z格式可以采用但是不能单独成句 |
X、Y、Z三种格式
都可以采用 |
X、Y、Z三种格式都可以
采用,但是不能单独成句 |
X:扔下来一个苹果 Y:扔一个苹果下来 Z:扔下一个苹果来 |
X:*扔下来苹果 Y:扔苹果下来 Z:扔下苹果来…… |
X:扔下来了一个苹果 Y:扔了一个苹果下来 Z:扔下了一个苹果来 |
X:……扔下来了苹果 Y:……扔了苹果下来…… Z:扔下了苹果来…… |
3. 偏误情况及分析
全球中介语语料库涉及总规模为5000万字,集笔语、口语、多模态语料库于一体,在全球中介语语料库中收录了1006例复合趋向补语“下来”的偏误例句。本文将对中介语语料库中误用频率最高,又最具有代表性的偏误例句进行分析归纳,根据周小兵的分类方法[4]用偏误形式跟正确形式进行对比,概括出二者区别,将中介语语料库中出现的偏误分为四类。以下语料均来自中介语语料库。
3.1. 误代
这一类型的偏误最多,通常表现为其他复合趋向补语的位置被“下来”替代,或趋向补语“下来”的位置被其他复合趋向补语替代,比如“起来”、“出来”、“下去”。
3.1.1. “下来”与“起来”
(7) *后来小季高兴下来。
(8) *她难过下来,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9) *果然身体不好下来。
(10) *虽然我们见到的时间比较短,可现在也联系下来。
(11) *虽然社会稳定起来,但我家生活还是很困难。
例(7)、(8) (9) (10)中出现的偏误是“下来”与“起来”的误代,“下来”一般与负向的形容词搭配使用,而“高兴”是正向的形容词,不符合“下来”表达的结果义,但符合“起来”的结果义,所以例(7)应该是“高兴起来”。虽然例(8)、(9)中的形容词确实是负向的,但“起来”在表义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表达功能,那就是说话人看来所发生的变化是不合常理的。负向形容词加“下来”是合常规的变化,“难过”“身体不好”这样一种变化对说话人来说是出乎意料的,因此“起来”和“下来”在这方面有各自的分工。另外“起来”有一个很明确的结果义就是表示“联接、聚合”,表示物体与物体的连接,因此例(10)中“联系下来”存在偏误,应该是“联系起来”。
例(11)的偏误是“起来”替代了“下来”,两者在状态义上其实是有相反的意思,“稳定下来”不符合“起来”表示动作由静态转至动态的状态义。
3.1.2. “下来”和下去
(12) *一定要坚持下来,否则你们会没有效果。
(13) *尽管新房不舒服,六口人挤地要命,但日子算过下来。
(14) *我一直想看这儿的风景,可是太阳渐渐下来了。
例(12)的偏误是因为没有明确“下来”和“下去”的状态义差别,两个补语都表示由动态的情况转至静态,但“下去”有继续进行某个动作或者保持某种状态的意义。所以对于“坚持”来说,应该是一个要继续保持的状态所以应该用“下去”。例(13)当中“日子过下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应改成“日子过了下去”。
两个趋向补语在表示趋向义的时候虽然方向是一致的,但是立足点或者说参照的位置有差别,如例(14)在使用的时候需要关注语境当中说话人的位置,正确使用“下来”和“下去”。
3.1.3. “下来”和“出来”
(15) *如果我有目的的话就3月份时计划下来:我这一年中要做什么,该做什么等等。
(16) *翻译下来:我喜欢中国。
“出来”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例(15)和例(16)都是某个内容经过“计划”和“翻译”这两个动作产生了出来,不涉及位置发生的改变,而是从无到有的改变,因此应该用“出来”。
3.1.4. “下来”和“过来”
(17) *而那“福”字是要倒下来贴的。
(18) *但是一课一课地学习下来,我的想法改变了。
趋向意义上“过来”表示立足点的方向转动,所以例(17)应该用“过来”。例(18)的偏误是用“下来”替代了“过来”,“过来”可以表示度过一段艰难的时期,动词通常搭配有“度过”含义的词语,如“活、混、熬、忍”等,此处意义上应该是度过一段学习的时光,所以“过来”更合适。
3.2. 误加
(19) *我一辈子为了公司忙活下来了,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退休金也领取得比较多。
(20) *但是,随着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绝迹下来。
例(19)中,“一辈子为了公司忙活”语境上“忙活”已经是一种结果了,并且这种情况已经结束了,因此应该去掉“下来”。例(20)中“绝迹”也有一种已成定局的意思,所以没有进一步的变化了,所以不能加“下来”,应该改成“绝迹了”。
3.3. 漏加
(21) *红红的、黄黄的叶下来了。
(22) *果然出发的时候雨下来了。
(23) *眼泪一点不敢下来。
(24) *卡尔罗下来的钱越来越多。
例(21) (22) (23) (24)中遗漏的部分都是“下来”前面的动词,学生可能将“下来”当成动词直接使用了,其实它应该跟在动词后面充当补语,表义才完整。例(21)应该加上“落”,例(22)改成“雨下下来了”,例(23)加上“掉”,例(24)加上“存”,句子才完整。
3.4. 错序
(25) *跑下楼下来
(26) *所以就脱西服下来要走了。
(27) *但她一开始唱,就泪流下来了。
例(25)多加了一个“下”字,“跑下楼来”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学生可能没有理解多种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的次序情况,此处不属于误加偏误,是学生对宾语为处所宾语时,与复合趋向补语的位置问题没有掌握。例(26)中宾语“西服”和例(27)中的宾语“泪”都是受事宾语,但例(26)后面还跟了谓语“要走了”,应该改成“脱西服下来要走了”,如果例(27)改为“流泪下来了”不如“流下泪来”通顺,此处为离合词加复合趋向补语的情况。
4. 偏误成因及教学建议
4.1. 偏误成因
根据上文对“下来”的趋向补语使用偏误的描写,对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复合趋向补语本体、汉语学习者自身以及国际中文教师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4.1.1. 复合趋向补语“下来”语义复杂性
在偏误的归纳当中,不难看出“下来”和其他趋向补语混用的情况是最多的。复合趋向补语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分为“X来”和“X去”,它们虽然有相对明确的趋向意义和状态意义,但是虚化程度高的结果意义很容易混淆,在与不同的动词和形容词搭配的时候,学生没有理解到细微的差别。复合趋向补语有15个之多,并且使用频率很高,每个趋向补语可以搭配的动词和形容词都有各自的特征,其中有交叉并用的现象,这种情况大大提升了学生掌握的难度。
4.1.2. 复合趋向补语“下来”与宾语的次序问题
根据前文,动词后面既有“下来”又有宾语的时候,排序方式有三种,但根据宾语的类型又可分为三类,之后再进一步讨论动词后面是否有数量成分以及是否带“了”,虽然每一个复合趋向补语都可以运用这种方式进行分类,但仍然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还是有需要凭借语感和上下文看情况而定的句式结构,所以次序上学生也会碰到很多难点和拿不准的地方。
4.1.3. 目的语规则泛化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了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规则之后,不恰当地类推到新的语言现象上,如:
(28) *韩国决定下来跟哪个国家亲切一些
(29) *妈妈一收到美丽的礼物,就感动地哭下来。
偏误中误代情况多数都是因为目的语规则泛化导致的,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的趋向补语数量和句式增多,各个趋向补语之间的用法存在复杂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并没有完全理解“下来”的用法,搞不清楚“下来”与其他趋向补语的区别,或者只习得了部分,把只有细微差别的其他相关趋向补语和它混淆,使用过程中就会出现泛化造成的偏误。同时由于各个趋向补语的意象图式,映射的运动轨迹、主体、客体都不相同,可能出于客观的认知困难,学生把不同语法项目简化等同起来,产生了偏误问题。
4.1.4. 教学误导
偏误中出现的漏加动词的情况,这种情况不止“下来”才有,学生在使用其他趋向补语的时候也会出现没有动词的情况,学生可能认为使用趋向补语后句子已经完整,逃避思考动词漏加的可能。这样的偏误可能是因为课堂上教师没有强调动词的重要性,或者直接没有教学这一规则,导致学生把趋向动词和动词等同起来,说明学生忽略了趋向补语句式结构,该规则需要在教学中反复强调。
4.2. 教学建议
根据中介语语料库“下来”趋向动词偏误类型和原因的分析,提出以下三点教学建议。
4.2.1. 创设真实操练情境
考虑到复合趋向补语的语义复杂程度,特别是状态义和结果义会加大习得难度。“下来”的趋向义可以通过动作方向让学生理解,但是立足点的概念也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能够区分,并在过程当中与其他立足点不一样的趋向补语对比,比如“下去”。对于状态义和结果义的教学也要引起重视,结合学生的汉语水平,参考教学大纲,选取现阶段应该掌握的并且能和“下来”搭配的动词和形容词,按照它们的意义类别分开教学,使学生可以区分开,并且形成自主判断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结合真实的具体的情景片段,利用教具和真实的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下来”的引申意义。因为趋向补语本身比较抽象,所以教学的时候要避免呈现抽象的、孤立的、难以代入的语境及场景。
4.2.2. 加强与其他趋向补语的对比与辨析练习
趋向补语之间普遍存在混用的情况,通过现有的语料库偏误进行分析,提前预判学生可能出现的替代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就优先讲解替代频率较高的其他趋向补语,对于“下来”来说就是“起来”,教师积极辨析两者的适用情况和差别,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概念,然后在使用过程中进一步揣摩,但是要注意避免对错误的使用情况进行不必要的强化。课堂中要注意辨析类的操练,对整个趋向补语的教学都有促进作用。
4.2.3. 课堂讲练要充分
课堂的讲练要全面,包括“下来”前的动词或形容词使用条件;“下来”不能当成动词单独使用,避免漏掉动词的情况。趋向义的操练固然重要,但不能忽略对结果义和状态义的操练,通过大量的练习强化正确的搭配和正确的句法结构,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学趋向补语规则的能力,有效地预防学生泛化未完全掌握的规则。
5. 结语
复合趋向补语“下来”本身的语义和结构复杂,对二语学习者来说是难点,偏误成因除了目的语规则泛化和教学误导外,本文未涉及的不同国别的学生偏误形成机制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教材的编写情况以及母语负迁移的情况也需要更进一步的讨论。本文通过分析全球中介语语料库中“下来”趋向补语的使用情况,罗列偏误的类型,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本文能为国际中文教育中趋向补语教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