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设计背景
在《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的相关上位规划框架内,千佛山北广场明确坐落于济南市古城区域的泉城特色风貌轴之上。此风貌轴以千佛山、古城遗址及黄河为核心线索,有机地将四大泉群、大明湖等重要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元素串联起来,构成了展现与传承自然山水城市风貌的主轴线。同时,该场地紧密邻接东西向延展的城市时代发展轴,该轴以经十路为主要通道,不仅连接了泉城特色风貌带,还贯通了燕山、腊山新区以及东部与西部城区,是彰显城市发展时代风貌的又一重要轴线。
此外,千佛山北广场紧邻山体景观风貌带,是保持泉城风貌连续性、突出其山水特色,以及传承“山·泉·湖·河·城”和谐共生城市格局的关键节点。它亦是依托城市时代发展轴,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布局,有效展示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着力点[1]。
依据济南市政府网于2020年颁布的《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文件精神,本规划明确了对风景名胜区界线调整区域及核心景区范围的勘界立碑工作,旨在进一步强化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规划着重加强了对风景名胜区内文物保护单位的防护措施与监管设施建设,以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与安全。
千佛山景区的规划主题被明确界定为“历山盛景,千佛圣地”,其功能则定位于形象展示与文化胜地的双重角色。为深化这一主题,规划提出要加强对舜文化景点的建设,同时强化景区管理,特别是对兴国禅寺的综合环境进行全面提升。在此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保护原则,确保不破坏山体结构及迎城面的视觉景观,并依法依规完成所有必要的报批手续。
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舜德天下”,通过挖掘人文先祖舜耕历山的历史文化,于浅山区精心打造“舜耕历山”景群,以历山院为中心,形成山南、山北两大组团;二是“千佛胜境”,在保留现有佛文化景点的基础上,从入口处规划游览主道,以兴国禅寺为核心,构建一轴一环的结构布局,为民间信仰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三是“历山盛景”,通过强化“春耕”这一历山春季的特色景观,于迎城坡面打造城市山林风光的展示带,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图1)。
1.2. 设计意义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千佛山北广场由于其选址的特殊性,其景观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千佛山北广场的景观规划旨在打造济南市的又一地标性景观,通过生态景观广场和地下商业综合体的结合,提升济南的城市形象和品质。同时将千佛山公园真正接入经十路,实现“引山入城”的愿景。
千佛山北广场作为轨道交通地下TOD综合体,将商业开发、生态景观广场和配套停车场融为一体。这种综合开发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周边地区的商业价值,还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流,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千佛山北广场注重保护济南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通过拆除高楼、建设生态景观广场等措施,还原场地生态,引山入城,还山于民。同时,广场内的设计和建设也充分考虑了与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的协调性和互补性,实现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Figure 1. Qianfo Mountain Scenic area master plan
图1. 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①
2. 项目概况
2.1. 区位分析
本该项目基址坐落于济南市历下区,该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阳光充沛,气候条件极为优越。历下区地理位置处于济南市东部,东侧与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密相连,南侧与北侧均与历城区接壤,西侧及西北侧则分别与市中区和天桥区毗邻。其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6˚3'53''至36˚42'30'',东经117˚0'16''至117˚10'24''之间,总面积达100.89平方千米。
具体而言,该基地北界为经十路,南界为经十一路,东界为历山路,西界为千佛山路,总占地面积约为9公顷。在南北方向上,其最大距离约为277米;在东西方向上,最大距离则约为382米。
2.2. 交通分析
基地的北侧紧邻经十路,南临经十一路。
经十路是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境内连接章丘区与长清区的城市主干路,为横贯山东省城地区的东西中轴靠南线路。
经十一路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历下区,是济南市中心城区东西方向次干路;东段东起山师东路,西至舜耕路;西端东起王庄路,西至建设路(如图2)。
Figure 2. Traffic analysis chart
图2. 交通分析图②
2.3. 气候条件
济南市位于中国华东区域,具体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地带,坐落在华北平原的东南部边缘,其地理坐标精确界定于北纬36˚01'至37˚32'、东经116˚11'至117˚44'之间。该市地势特征显著,呈现南高北低之势,地形依次由低山丘陵过渡至山前倾斜平原,并最终延伸至黄河冲积平原。气候上,济南归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季风特征显著,四季划分清晰。具体而言,春季表现为干旱且降水稀少,夏季则转为温热且多雨,秋季凉爽而干燥,冬季寒冷且降雪较少。
2.4. 人群分析
场地位于千佛山的南侧,人流量较大。综合对现场的调查分析,对人群情况做出总结。
老年人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早上6:00~9:00及晚上6:00~9:00。居住在场地附近,每日规律出行或定期来此游玩。活动类型多以锻炼、散步、休闲为主,常以个体或小群体聚集活动。
白天需要上班的青年人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7:00~10:00之间。正在上学的学生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9:00~12:00及晚上7:00~9:00。活动类型多以休闲、观赏、娱乐,亲近自然或者亲子活动为主。
外地游客的活动时间主要在上午8:00~晚上6:00之间。活动时间多集中于每年的公共节假日时间,根据旅游线路推荐等来此游玩。活动类型多以观景、体验、餐饮、休闲为主,常以散客形式或集中式群体活动。
2.5. 人文历史
2.5.1. 千佛山
千佛山,历史上亦称历山,据史料记载,隋朝时期,山东地区佛教兴盛,众多虔诚信徒于山壁之上雕琢了大量石佛,并随之建立了千佛寺,因此该山得名千佛山。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主要集中于兴国寺后方的千佛崖。兴国寺,亦称千佛山寺,始建于唐代,历经后世多次扩建,规模逐渐扩大。在寺门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弥化”四个篆体大字,每字尺寸约达四米见方。千佛崖上保存有隋代石佛六十余尊,这些石佛历史悠久,蕴含极高的艺术价值[2]。
2.5.2. 大舜文化
千佛山是一座蕴含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山。位于兴国寺东侧的历山院,原本是一个儒、道、佛三教共存的院落。该院落内建有舜祠、鲁班祠、三圣殿等建筑,共同传承和弘扬着大舜文化的核心精神[3]。
舜帝文化的核心精神可概括为“德为先,重教化”,它标志着中华文化从野蛮迈向文明的历史性转折。炎帝文化以农耕为内涵,黄帝文化以政体为内涵,而舜文化则以道德为内涵,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三大重要里程碑。
2.6. 场地概况
场地内地形整体竖向变化较大,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沿千佛山路及东侧历山路地势逐渐爬升。场地内高程最低处为原齐鲁宾馆基坑,最高处为东南侧经十一路路口。
场地内以及周边的植物品种较为单一、绿地布局形式较为简单,多为带状或散点状分布的微小绿地,具有一定数量的有保留价值的大树,主要以法国梧桐、泡桐和国槐为主。
2.7. SWOT分析
结合场地现状进行SWOT分析(如图3)。
Figure 3. SWOT chart
图3. SWOT分析图②
3. 设计依据和原则
3.1. 设计依据
《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
《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
《济南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
《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1~2035年)》。
3.2. 设计原则
对千佛山北广场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需严格遵循四大核心原则,以确保项目既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又兼顾生态环境与地域文化的传承。
生态性原则——强调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和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雨水管理以及生态材料的运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生物多样性。在千佛山北广场的设计中,应优先考虑本土树种与植被的种植,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同时设置生态滞留池等雨水收集与净化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维护生态平衡。
适地性原则——强调的是设计需紧密结合场地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这意味着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千佛山北广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确保设计方案既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又能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例如,根据地形变化设计层次分明的景观带,既美化环境又便于游客游览。
文化性原则——要求在景观规划中深入挖掘并展现千佛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雕塑、碑刻、文化墙等形式,讲述地方故事,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广场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同时,设计应鼓励文化活动的举办,使广场成为居民与游客共享的文化交流平台,进一步弘扬地域文化特色。
创新性原则——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勇于突破传统,融合现代科技与设计理念,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自然韵味的景观空间。这包括但不限于利用智能照明系统提升夜间景观效果,或者引入互动艺术装置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使千佛山北广场成为展现城市创新活力的新地标。
4. 方案设计和构思
4.1. 设计定位
设计定位明确聚焦于以大舜文化为核心主题,旨在通过深入挖掘与传承大舜文化的精髓,赋予项目独特的文化灵魂。在此基础上,设计将紧密结合场地特有的地形条件,充分尊重并利用自然赋予的宝贵资源。通过精心规划与设计,力求实现山水元素的和谐统一,构建出一幅既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又展现自然之美的园林画卷。
设计将巧妙融合大舜文化的历史典故、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通过雕塑、景观小品、文化展示区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大舜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设计团队将深入研究场地地形,依据山势起伏、水流走向等自然条件,合理规划园林布局,使山水元素相互映衬,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景观效果。
此外,设计还将注重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选用适应本地气候与生态环境的植物种类,构建生态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感受文化的绿色空间。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旨在将大舜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场地的自然美景完美融合,打造出一个既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又充满生态活力的山水结合园林,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与自然享受(如图4)。
Figure 4. Design concept drawing
图4. 设计概念图②
4.2. 设计策略
通过对场地的现状踏勘,并充分结合济南市当地的政策和国内外案例的分析,针对千佛山北广场的景观规划设计,我们提出以下四大核心设计策略:
1) 亲近自然:在规划设计中,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保留和引入原生植被,模拟自然生态群落,营造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观氛围。同时,利用地形变化和水体设计,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动态美,使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自然之美,实现人与自然的亲密互动。
2) 以人为本:设计始终围绕人的需求展开,注重空间的舒适性和功能性。通过合理设置休闲设施、活动区域和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游览体验。同时,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和兴趣偏好的游客需求,设计多元化的活动空间,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3) 结合文化:在景观规划中,深入挖掘大舜文化的内涵和特色,通过雕塑、碑刻、文化墙等艺术形式,展示大舜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独特魅力。同时,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之中,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节点,提升广场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4) 创新创意:在遵循传统景观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创意的应用。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和新颖的设计理念,打破传统景观设计的束缚,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效果。同时,注重细节处理和艺术表现,使每一处景观都成为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为游客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和审美体验。
5. 规划设计
5.1. 总体规划
本次规划设计旨在通过对千佛山北广场的规划设计,打造以大舜文化为中心,具有生态野趣特色,满足游客多种功能需求的广场设计。在对千佛山北广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节点设计时,为了充分彰显大舜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与广场环境的和谐融合,设计时对大舜文化形象进行创意性的重新塑造。旨在增添文化体验的趣味性,同时满足游客的审美观赏需求。通过此举,使游客在参与互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大舜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风情。在广场的空间布局、功能规划以及植物配置等方面,我们均将生态性原则置于首位,致力于打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如图5~7)。
Figure 5. Plane graph
图5. 平面图②
Figure 6. Node distribution diagram
图6. 节点分布图②
Figure 7. Aerial view
图7. 鸟瞰图②
5.1.1. 功能分区
千佛山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精心布局了七大功能区,每个区域均承载着明确的设计定位与功能,共同构建了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空间。
入口活动区作为广场的门户,其设计定位在于营造第一印象的吸引力与便捷性,不仅提供游客的导入与疏散通道,还设有休息区域与活动场地,确保游客的初步体验舒适而有序。
大舜剧场区则专注于文化展示与传承,以纪念大舜文化为主题,通过专业的舞台设计与观众席布局,打造庄重典雅的文化活动场所,满足公众对高品质文化演出的需求。
中心广场作为广场的核心,设计宽敞开阔,能够承载大型集会、表演与展览活动,同时周边的绿化与景观设计增添了自然美感,为游客提供了理想的休闲与聚会空间。
滨水娱乐区充分利用水域资源,巧妙融合休闲与娱乐元素,设置多样化的水上游乐设施与景观,为游客带来独特的亲水体验与视觉享受。
儿童活动区专注于儿童成长与娱乐需求,设计安全有趣的游乐设施与活动区域,确保儿童在游玩中既能获得乐趣,又能保障安全,成为家庭出游的理想选择。
特色观景区则通过独特的景观设计与观景平台,展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为游客提供俯瞰广场与周边美景的绝佳视角,是摄影留念与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
文化商业区则集商业、文化与休闲于一体,通过精心规划的商业设施与文化活动,满足游客的购物、餐饮与休闲需求,同时传承与弘扬地方文化,提升广场的文化内涵与商业价值。
综上所述,千佛山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的七大功能区,以严谨的设计定位与丰富的功能设置,共同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图8)。
Figure 8. Functional partition chart
图8. 功能分区图②
5.1.2. 景观结构
场地规划的景观结构呈现“一轴,两带,多点”的结构特点。“一轴”为贯穿整个千佛山北广场场地的一条主轴;“两带”指的是场地内另外两条次轴;“多点”指的是场地内的多个景观节点(如图9)。
Figure 9. Landscape structure map
图9. 景观结构图②
5.1.3. 交通分析
千佛山北广场的交通规划设计,其核心原则聚焦于实现快捷、简便与易达的目标。此规划深入分析了区域交通流量、人流分布及出行需求,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优化交通流线,确保游客及市民能够高效便捷地抵达与疏散。道路同时连接各个景观节点,方便游客快速到达,并进行观赏(如图10)。
Figure 10. Traffic plan
图10. 交通规划图②
5.2. 主要节点设计
5.2.1. 云谷乐园
在云谷乐园儿童活动区,以天空云朵为主题,其规划设计展现了高度的创意与实用性。
主题设计上,活动区以“云谷乐园”命名,巧妙融入天空与云朵的自然元素,通过色彩与形状的精心搭配,营造出一种梦幻而轻盈的氛围,充分激发儿童的探索欲与想象力。设计采用蓝色、白色及黄色为主色调,与天空云朵的自然景致相契合,形成视觉上的和谐统一。同时,圆形与弧形图案的广泛应用,不仅增添了场地的趣味性,也符合儿童对柔和曲线的偏好,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活动环境(如图11)。
Figure 11. Cloud Valley paradise effect picture
图11. 云谷乐园效果图②
功能规划上,活动区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如攀爬区、滑梯区及互动游戏区等,充分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活动需求。桥梁与步道的巧妙设置,既丰富了活动形式,又促进了儿童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5.2.2. 宁波碧潭
宁波碧潭景点,作为场地西北角的亮点,其滨水节点设计精妙绝伦,体现了高度的专业性与艺术美感。
景观设计上,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巧妙构建了一个层次丰富、空间感强烈的滨水空间。设计不仅注重功能性,更兼顾了视觉的享受,通过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的和谐共生,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
植被配置方面,该节点展现了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从高大的乔木到低矮的灌木、草坪,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植物的选择与搭配充分考虑了季节变化与视觉效果,确保了四季皆有景可赏,为游客提供了持续的视觉享受(如图12)。
Figure 12. Ningbo Bitan effect picture
图12. 宁波碧潭效果图②
5.2.3. 坤灵广场
坤灵广场的景观节点设计,以石柱为核心,深刻体现了大舜文化的精髓,展现出高度的艺术性与文化价值。
石柱作为广场的标志性元素,其设计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审美,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在细节中透露出工艺之美。石柱上精心雕刻的大舜文化内容,不仅赋予了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使其成为传承与弘扬大舜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展现了景观的艺术性,又凸显了其文化性,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广场的空间布局经过精心规划,既保证了视线的通透与开阔,又兼顾了功能的多样性。石柱的排列与分布,既创造了庄严对称的美感,又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周围的绿地与铺装图案相互映衬,既丰富了景观层次,又提升了整体环境的舒适度,使游客能够在此悠然漫步,享受自然与文化的和谐共生(如图13)。
Figure 13. Rendering of Kun Ling Square
图13. 坤灵广场效果图②
5.2.4. 大舜剧场
大舜剧场景观节点,作为承载大舜文化精髓的互动剧场核心,其设计在多方面展现出深远影响与独特价值。首先,景观节点通过建筑形态、装饰细节及空间布局,深刻传达了大舜文化的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既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又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功能。
在空间组织上,景观节点巧妙利用视觉焦点设计,如中央的醒目结构与背景的山水元素,引导观众视线流动,优化空间布局,促进观众的有效聚集与流动。同时,这一设计也提升了剧场的整体美学价值,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互动与参与体验是景观节点的另一大亮点。开放式座椅布局与潜在的互动装置,鼓励观众积极参与,打破传统剧场界限,使观众与表演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系,增强了观赏的沉浸感与互动性。
此外,景观节点还注重环境美化与生态融合,通过绿化植被与自然景观的巧妙结合,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宜人的观赏环境,也体现了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尊重与追求。
最后,景观节点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多功能性与适应性,确保剧场在不同场合下均能灵活应对,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如休闲、聚会等,进一步提升了剧场的综合价值(如图14)。
Figure 14. Renderings of Dashun Theater
图14. 大舜剧场效果图②
5.3. 专项设计
5.3.1. 植物设计
(1) 设计原则
生态性——生态适应性: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和水文条件的植物种类,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和景观的可持续性。避免引入外来物种,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
观赏性——选择与景观主题相协调的植物色彩,通过色彩的搭配和对比,营造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注意色彩的过渡和渐变,避免突兀和冲突。选择具有不同花期、叶色和形态的植物,以营造四季变化的景观效果。同时,考虑植物的长期可持续性和维护成本,选择易于管理和维护的植物种类,确保景观的长期美观和生态功能[4]。
功能性——选择具有不同花期、叶色和形态的植物,以营造四季变化的景观效果。同时,考虑植物的长期可持续性和维护成本,选择易于管理和维护的植物种类,确保景观的长期美观和生态功能。
(2) 植物配置设计
入口活动区作为广场的门户,其设计定位不仅在于营造第一印象的吸引力与便捷性,还巧妙地融入了植物配置以增添自然韵味。以常绿乔木和观赏花卉为主,既为游客提供了遮荫与导向,又通过色彩与形态的搭配,营造出温馨而富有活力的欢迎氛围,确保游客的初步体验既舒适又充满生机。
大舜剧场区在专注于文化展示与传承的同时,也注重了植物景观的营造。以象征性强的树种和花卉点缀舞台周边,既烘托了庄重典雅的文化氛围,又为观众提供了宜人的观赏环境。专业的舞台设计与观众席布局,在绿色植物的映衬下,更显文化底蕴与自然之美的和谐共生。
中心广场作为广场的核心,设计宽敞开阔,其植物配置同样注重大气与精致的结合。以大型乔木构成广场的骨架,配以草坪和花坛,既能够承载大型集会、表演与展览活动,又在周边的绿化与景观设计中增添了自然美感,为游客提供了理想的休闲与聚会空间,尽显广场的开阔与生机。
滨水娱乐区充分利用水域资源,巧妙融合休闲与娱乐元素,其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以水生植物和岸边乔木为主,既美化了水域环境,又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水上游乐设施与景观。在绿荫与花影的映衬下,游客可以尽享独特的亲水体验与视觉享受。
儿童活动区在专注于儿童成长与娱乐需求的同时,也注重了植物景观的安全性与趣味性。以无毒、无刺的植物为主,配以色彩鲜艳的观赏花卉,既为儿童提供了安全有趣的游乐设施与活动区域,又在绿色的环境中增添了乐趣与活力,成为家庭出游的理想选择。
特色观景区通过独特的景观设计与观景平台,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其植物配置以景观树和观赏花卉为主,既突出了观景的焦点,又为游客提供了俯瞰广场与周边美景的绝佳视角。在绿意盎然的植物映衬下,游客可以尽情摄影留念与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文化商业区则集商业、文化与休闲于一体,其植物配置也注重了商业氛围与文化底蕴的结合。以常绿乔木和观赏花卉点缀商业设施周边,既为游客提供了宜人的购物、餐饮与休闲环境,又在绿色植物的映衬下传承与弘扬了地方文化,提升了广场的文化内涵与商业价值,实现了商业与文化的双赢[5]。
5.3.2. 照明设计
千佛山北广场的照明设计,从景观专业角度来看,是一个综合了功能性、艺术性和生态性的复杂工程。以下是对其照明设计可能采取的策略的详细分析:
(1) 功能性照明:
导向性照明——在广场的入口、通道和关键节点设置明亮的照明,如LED路灯和地灯,确保夜间游客能够清晰地辨识方向和路径,提高安全性。
活动区域照明——对于广场的休息区域、活动场地和表演区,采用高亮度、可调角度的照明设备,如泛光灯和投光灯,确保活动期间的照明充足,满足各种活动的需求。
安全照明——在广场的边界、楼梯、台阶等潜在危险区域设置辅助照明,如轮廓灯和地脚灯,提高游客的警觉性,减少事故风险。
(2) 艺术性照明:
氛围营造——利用色彩、光影和灯具造型,营造出与千佛山北广场主题相符的氛围。例如,可以采用暖色调的灯光来营造温馨、舒适的休闲环境,或利用冷色调的灯光来强调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
景观照明——对广场内的景观元素,如雕塑、水景、绿化带等,进行重点照明,突出其特色和艺术价值。可以采用投光灯、洗墙灯等设备,从多个角度和高度对景观进行照射,创造出丰富的光影效果。
动态照明——在广场的某些区域或节点设置动态照明设备,如变色灯、追光灯等,通过编程控制灯光的色彩、亮度和变化速度,创造出动态、变化的视觉效果,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3) 生态性照明:
节能照明——选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如LED灯,减少能耗和碳排放。同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对照明进行精细化管理,根据实际需要调节照明的亮度和开启时间,进一步降低能耗。
环保材料——在照明设备的选材上,优先考虑环保、可回收的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确保照明设备的安装和维护过程中不破坏广场的生态环境。
光污染控制——合理控制照明的亮度和照射角度,避免对周边居民和野生动物造成光污染。同时,通过合理的照明设计,减少眩光和反光现象,提高游客的舒适度。
综上所述,千佛山北广场的照明设计应综合考虑功能性、艺术性和生态性三个方面,通过科学的照明布局、先进的照明技术和环保的照明理念,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美观的夜间休闲环境[6]。
6. 结语
6.1. 设计特点
本次对千佛山北广场的景观设计,将大舜文化、生态野趣与多功能性融为一体。以大舜文化为核心,通过雕塑、景观柱等艺术手法,深入挖掘并展示了大舜文化的深厚底蕴,使广场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同时,广场注重生态野趣的营造,巧妙运用绿化、水景等自然元素,目的是打造一个生态友好、自然和谐的环境,让游客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也能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6.2. 不足和展望
在撰写本设计说明书期间,我深刻认识到自身知识与经验的不足。初期场地调研阶段,我所采用的方法较为单一,分析视角欠缺。
因此,我计划在未来持续精进,深化专业知识学习,拓宽视野,优化研究方法,以期提升专业能力。
本设计针对广场绿地类型。近年来,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涵盖绿色发展、政绩评价、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在此背景下,生态环境成为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要素。未来园林设计将更紧密融合生态学原理,通过科学植被配置、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土壤环境优化等手段,构建生态友好型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休闲空间。
同时,我将深入探究如何充分发掘并融入当地特色文化。通过挖掘与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园林设计,旨在打造独具魅力的园林景观,既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又增强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注 释
① 图1来源:源自网络。
② 图2~14来源:作者自绘。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