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省省会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号召,城市扩建速度加快。城市更新也逐渐成为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1]。以济南中心城区为例,作为最早建设的片区,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历史文化断层、人口老龄化、人与自然“割离”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显现,不断推动人们对建设年代较早的城区的景观规划与建设价值的研究以及对在老城区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模式的探索。
通过对七里山片区部分区域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将零碎的园林空间功能进行合理布局与安排,并将其中的园林空间与济南市的绿色网络系统串联,打造舒适、宜居、美观的片区景观,重新焕活七里山片区景观风貌与人文风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 区域概况
2.1. 地理概况
设计片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七里山片区的东南部,西邻英雄山路,南至万寿路,东至舜耕路,北靠土屋路,场地呈不规则形状,总占地面积约79.217 ha (见图1)。片区地处中纬度大陆东岸,离海较近,属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可概况为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
Figure 1. Location analysis chart
图1. 区位分析图
2.2. 人文概况
相传,汉武帝于齐郡函山(今玉函山)偶得玉函,函中有长生灵药。汉武帝下山时,玉函化鸟而去。自此,便有了青鸟衔玉函的传说(见图2)。如今,“兴济河–玉函山”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人们对传统故事的了解甚少,片区的历史文化背景需要通过户外绿色开放空间进行整合与提炼,以更加积极直观的面貌展示出来,让人们重拾历史文化,延续文明。
Figure 2. Displa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图2. 历史文化脉络展示图
片区是典型的济南老旧中心城区之一,整个片区以居民住宅为主。因此,片区内的人群组成主要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暂居的务工人员,其中,从年龄结构来看,15至59岁的人口占大多数,60岁以上人口次之。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景观规划设计以人的角度出发,对片区进行分析(见图3)。
Figure 3. Population analysis of the area
图3. 片区人群分析图
3. 规划设计依据与原则
3.1. 规划设计依据
本设计依据现行的国家规范和法规对现状地块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主要遵循以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
2) 《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征求意见稿);
3) 《济南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
4) 《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2019);
5) 《城市绿化条例》(2017年);
6)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7) 《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
3.2. 规划设计原则
3.2.1. 以人为本原则
片区规划设计应站在人的角度,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及园林使用人群的行为方式、情感和生理的需要。比如兴济河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应保留原有的一些居民日常使用功能,如垂钓、散步等;公共设施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公园空间的设置要考虑人对私密与开放等不同交流的需要。
3.2.2. 生态性原则
片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片区中实现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环境、净化空气等生态目标,充分发挥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不仅如此,在植物种类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乡土植物,适当配以特色植物来保证绿地生态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3.2.3. 美观性原则
片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将提升城市景观风貌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通过植物的搭配种植保证园林景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并翻新老城区原有基础设施,“保绿”、“补绿”、“还绿”为主要美化手段,再现济南老城美丽形象。
3.2.4. 文化结合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体现城市传统,是城市居民的精神归宿[2]。片区规划设计应保留传统文化脉络,发扬“兴济河–玉函山”文化,通过历史故事、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来凝聚民族精神。让人们在感受城市公共绿色开放空间的同时,能够接收到景观思想内核,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发挥场地的文化结合原则,不仅能够将片区内的零碎园林空间整合起来,还能够诉说故事,形成独特的叙事性景观。
3.2.5. 景观独特性原则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民俗风情,根据片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社区文化氛围和环境基调等因素,来确定片区景观规划设计内涵和地域特色,形成区域独有的内聚力与外引力,保证景观设计能够很好的融入当地的生态与文化环境之中,构建和谐的社会与生态关系。
4. 规划设计方案
4.1. 规划设计定位
设计片区以修复城市生态功能为主要目标,通过对原有及可利用城市空间进行整合、规划与设计,梳理片区空间结构脉络。在片区规划上,定位于片区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延续,形成“一带多点”的生态布局网络。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力求达成“人水共生、焕发活力”的城市景观风貌;在片区设计中,充分发挥风景园林学科优势,走“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以“玉函栖鸾,兴济留青”为设计主题,以居民的视角,注重景观设计细节把控,注入文化内涵,打造“绿色生态、美丽宜居、文化兼修”的城市愿景(见图4)。
Figure 4. Urban landscape design plan
图4. 设计总平面图
4.2. 总体布局
片区以“玉函栖鸾,兴济留青”为主题,结合场地现状,发挥场地优势,整合绿地资源,形成“一带多点”的总体布局结构,其中“一带”指的是兴济河滨河绿带,“多点”指的是以青鸾公园、玉函广场、向阳广场、兴农公园、兴农市场为主的呈散点状分布的城市公共绿色开放空间。此外,还对整个片区的基础设施和景观结构进行专项规划设计(见图5)。
Figure 5. Analysis of the layout and structure of the area
图5. 片区布局结构分析图
4.3. 主要规划设计区域
4.3.1. 兴济河滨河绿带
片区内部的兴济河滨河绿带东起舜耕路,西至英雄山辅路,全长约0.87 km,总面积约5.95 ha。途径玉函小区南区、南华园、富泉樱花苑、玉兴路、他山花园、兴济河小区3区、济南十六里河中学、兴济河小区4区,是片区内一个绿地分布最集中、辐射空间最大、环境质量较高的城市景观空间。根据片区内部兴济河河道概况,贴合主题设计,将滨河绿带分为休闲娱乐区、踏水观赏区、文化展示区、生态科普区(见图6)。
Figure 6. Xingji River riverside green belt functional zoning
图6. 兴济河滨河绿带功能分区图
1) 休闲娱乐区
该分区位于玉兴路东侧,主要包括“棋艺广场”、“松风晚照”等景点。该分区的活动空间面积较大,以适老型景观为主,不仅承担居民日常下棋、健身、闲谈、游赏等户外活动需求,还承担接收外来游客,作为兴济河滨水绿带集散空间的功能。
2) 踏水观赏区
该分区是整条兴济河滨河绿带的重点景观所在,主要包括西部河段的“兴济游源”、东部河段的“伴水漪漪”两个景点,两大景点主要以架在河道上的观景桥作为主要组成部分,游人在高架桥上可俯瞰兴济河壮丽景色。
3) 文化展示区
该分区位于滨河绿带的最西端,主要景点包括“兴济挑台”、“亲水平台”等。其中,“兴济挑台”位于河北岸,北岸植物繁茂,鸟语花香,一个滨水挑台向湖中深入,游人从林中走向挑台,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林中设置文化墙,以叙事性景观的处理手法,将“青鸟衔玉函”的历史文化传说展示出来,有引人入胜之感;“亲水平台”位于兴济河的南岸,是一个沿着硬质河道下探到水边的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钓鱼、戏水,感受来自自然的快乐,在硬质河岸的墙壁上,雕刻有兴济河的变迁史,宣传保护环境的文明思想。
4) 生态科普区
该分区位于滨河绿带的东端,主要景点为“绿野仙踪”。“绿野仙踪”是由一条曲折园路和一个圆弧形阶梯式下沉空间组成的景观空间,园路上设置了绿色廊架烘托场地趣味性,广场上设置圆形树池,供人成荫休憩,场地周围种植高达乔木如悬铃木、垂柳、雪松等,人们站在平台上可近观兴济河上的“生态岛”,“生态岛”上种植多种湿生、水生以及耐水湿的植物,以努力营造与恢复河流的生物栖息地。通过搭建“生态岛”这样的人工湿地,不仅能够增加生物多样性,为鸟类提供“生态岛”作为食物来源和休息场所、为鱼类提供生态通道作为繁殖和避难功能[3],还具备科普与观赏价值,进化水质,发挥和维持河道的生态的作用(见图7)。
Figure 7. ‘The Wizard of Oz’ design rendering
图7. “绿野仙踪”效果图
4.3.2. 青鸾公园
青鸾公园位于铁路玉函小区之中,日常人流量极大,活动功能较为齐全,总面积约0.76 ha。公园设计取自片区“青鸟衔玉函”的历史文化,以王母娘娘的使者“青鸟”为原型,利用青鸟线条进行合理设计变换,采用流畅的曲线贴合历史中描绘的“青鸟”的形象,整体风格以自然式为主,植物种类较为丰富。青鸾公园的主要景点包括“鸣扬广场”、“听风台”、“春心海棠”、“青鸾拂水”、“风筝草坪”、“灯火广场”等。
4.3.3. 玉函广场
玉函广场位于青鸾公园的东侧,玉兴路的西侧,总面积约0.55 ha。玉函广场作为片区内便捷性最大,通达率最大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是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片区人流量最大的场地。广场北部为小区物业管理部门,为周边的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服务。广场中部以硬质铺装为主,四周配以植物围合,给人以密林环绕之感。广场北部的绿地空间开辟出小型活动场地,不仅连接了物业管理处,更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广场的主入口位于玉兴路一侧,迎面是下沉广场,下沉广场周边设置座椅台阶,人们可以在此休息。广场内部以人造草坪为主,主要为居民提供羽毛球、空竹等小型体育运动场所。广场西侧为小型草坪,与青鸾公园形式相呼应。广场上还设置了健身器材,满足老年人的运动健身需要。
4.3.4. 向阳广场
向阳广场位于片区的最西端,西靠舜耕路,北接玉函小区南路,总面积约0.75 ha,是一个商业广场,将公园、商业融为一体,创造出人们真正追求的“静谧”与“繁忙”相互融合的现代都市体验。在不改变城市建设规划的前提下,打造公园和建筑的一体化设施,在都市中心为市民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的同时,以建筑和绿地结合的形式,提供多样化的休憩场所[4]。广场作为片区东部的“端口”,充分利用场地优势,最大程度的为片区“引绿”,将小龟山山体公园与卧虎山山体公园的绿色延伸到片区之中。
广场整体风格简约大气,富有青春活力。利用商业建筑的屋顶设置屋顶花园,宽阔的大草坪提供游乐与休息的场所,这种商业环境让人们可以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远眺兴济河水与远处的小龟山山体,让游人可以充分享受到户外的自然氛围。不仅如此,绿意盎然的商业建筑还丰富了城市的俯仰景观,补偿建筑物占用的绿化地面。这种安置在济南老城区的“景观绿地系统”的设计与实践,不仅支持了商业的运营部分,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用于商业、交谈、聚集、运动、表演等大众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5],也为周边社区带来了多样的自然元素,让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到这一独特的“生活体验”。
4.3.5. 淳风乐晏园
淳风乐晏园位于片区北端,西邻玉兴路,北侧为金钟衡器厂宿舍、富泉樱花苑,东侧为南华园南侧为兴济河小区1区和2区,总面积约3.43 ha。场地内由一个环绕着慢步道的大草坪及多出小型的公共活动空间组成,其中包括“开怀角”、“灯火人间”、“青春扬帆”、“林间细语”、“阳光草坪”、“童趣乐园”等景点。淳风乐晏园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室外文化活动的交流空间,通过开展不同的节日庆典活动和特色民俗活动,展现当地的淳朴民风与历史文化,成为片区内重要的文化、生态与活动空间(见图8)。
Figure 8. ‘Plain and Happy Garden’ design concept display
图8. “淳风乐晏园”设计理念展示
4.3.6. 兴农市场
兴农市场位于玉兴路与万寿路的交叉路口,淳风乐晏园的南侧,主体建筑为钢结构的农贸市场,总占地面积约0.46 ha。市场旨在保护片区原有的农贸市场,为市场提供一个集中的交易场所,避免了过去堵塞道路,占用公共空间的诸多问题。
4.3.7. 耕食花园
针对片区老龄化人口增多,老年人对农耕活动充满渴望与片区居民中园艺爱好者对园艺活动充满需求的情况,在部分老旧居住区内,开辟多处可食用景观花园,又名耕食花园,其中包括蔬菜花园、香草花园、药草花园等,满足不同人群的农耕与园艺活动需求。
4.4. 智慧景观
智慧景观是当下较为热门的一种景观类型,指的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对公共绿色开放空间进行设计、应用、管理与保护,为游人的使用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甚至美观的多种功能的一种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景观。国内对于智慧景观课题的研究和投入正处于上升阶段,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景观建设管理者所接受。片区内的智慧景观运用主要体现在智慧停车系统、智慧慢行系统、智慧生活系统、智慧检测与管理系统这四个方面,对该四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极大改善居民的日常生活,还能够促进片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见图9)。
智慧景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但其根本是对城市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改变与改善。智慧景观是智慧城市发展中体现着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环节,不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主动整合片区公共空间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宜居的城市环境[6]。
Figure 9. Smart landscape strategy
图9. 智慧景观策略分析图
5. 结语
济南市七里山片区通过对景观的规划设计,使当地的居民能够更多地接触到自然,缓解钢筋混凝土城市给人们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能够在生活中,通过看、听、触、闻、尝等多种形式,感受绿地空间带给人们的正面的、积极的影响,真正达到“透过生活与自然对话”的良好效果。
片区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故事、居民的风俗习惯与景观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保留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还增添了更多的景观趣味性与观赏性,让历史文化能够永久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不断传承。
片区尽可能地将智慧景观融入到景观的规划设计之中。保证了老年人的出行安全、方便了居民对场地的使用,尽可能的挖掘场地的空间潜力,合理地规划安排场地的动线。及时收集片区景观的反馈信息,保证片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注 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