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寿光弥河西岸城市过渡性绿地规划设计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Transitional Green Space on the West Bank of Mihe River in Shouguang, Shandong Province
DOI: 10.12677/design.2024.96779, PDF, HTML, XML,   
作者: 周 辉, 徐艳芳, 徐晓婷, 张炜晨: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过渡空间规划设计景观设计Transitional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摘要: 过渡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活空间的重要载体,其具有组织过渡空间环境的重要作用,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营造功能良好的活动空间。文章对山东寿光弥河西岸绿地进行规划设计,对设计区域采取了“SWOT分析法”,确立了“生态保护优先、实现过渡功能、自然景观为主、活动空间为辅”的设计理念,以“森境绿岛”为设计主题,运用主题和主景设计方法与手法,形成了“二轴、三核、四区、六景”的总体空间布局,以期将场地营造为具有“城市过渡性功能”的绿地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Abstract: Transitional spac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urban ecosystem and urban living space, which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organizing transitional space environment, improving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activity space. The article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green space on the west bank of the Mi River in Shouguang, Shandong Province, adopts the “SWOT analysis” for the design area, establishes the design concept of “giving priority to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alizing the transitional function, focusing on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supplementing with activity space”, and takes “Forest Green Island” as the design theme, and uses the theme and the transition space as the design theme, which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design. “Green Island” as the design theme, using the theme and the main landscape desig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ming the overall spatial layout of ‘two axes, three cores, four districts and six scenic spots’, in order to create the site as a green space with ‘urban transitional functions’, and to create a ‘green space’ with ‘urban transitional functions’, and to create a ‘green space’ with ‘urban transitional functions’. In order to create the site as a green space with “urban transitional function” and realiz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 and nature.
文章引用:周辉, 徐艳芳, 徐晓婷, 张炜晨. 山东寿光弥河西岸城市过渡性绿地规划设计[J]. 设计, 2024, 9(6): 1041-1049.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6779

1. 引言

过渡空间设计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建筑学中的“灰空间设计”。20世纪60年代日本建筑名师黑川纪章指出灰空间设计是“成为内部与户外中间的一种插入空间设计,介乎内与外的第三域”。在风景园林中,过渡空间设计同灰空间设计有所区别。本文所定义的过渡空间是园林景观中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它可以是不同类型空间之间的过渡,也可以是同一空间类型之中起到划分和分隔的部分。在周边地块开发建设之前被闲置的城市用地被暂时性用作城市开放空间,而随着周边地块的开发建设,应适时适当地结束其短期使用,让这些土地重新适应周边地块的环境与功能[1]

文章结合过渡空间功能特点与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理论体系,对中国寿光弥河西岸地块进行规划设计。(1) 通过综合考虑该地段的过渡性功能,深入剖析该设计区域的优缺点,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最终确定遵循“尊重自然原则、3R原则”的设计方案。(2) 构思阶段,经过对公园进行总体空间布局,决定以“森境绿岛”为设计主题,提出“优先保护生态、实现过渡功能、自然景观为主、活动空间为辅”的理念进行设计。(3) 针对区域的生态功能、过渡景观、活动空间、历史沿革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特点,将绿地的整个空间结构细化,划分4个功能分区,并设计6个主景,合理进行植物配置,使绿地既可以满足当地的环境保护要求,又可以满足当地的人民的需求,进而实现城市的发展、社会的兴旺、经济效益的共赢。

2. 寿光弥河西岸过渡性绿地基址概况

2.1. 区域位置

项目设计地处寿光东部城市新片区,位于弥河西岸,兴仕路与兴居路南首,丽景花园(南区)以南空地地块,地块总面积约2.7公顷,所处位置是寿光城市绿脉——弥河生态区咽喉,城市交通主轴线1公里辐射范围,西邻建桥商城,北接丽景花园(南区),周边居民区住宅楼林立,东侧紧靠弥河生态文化景观轴,是弥河生态区与城市居民区衔接的核心地带(如图1)。

2.2. SWOT分析.

2.2.1. 优势(Strength)

(1) 区域位置优越。寿光弥河西岸过渡性绿地位于弥河生态区咽喉位置,总面积2.7公顷,处在城市

Figure 1. Planning map of the surrounding area

1. 周边规划图

主轴线1公里辐射范围。完成该过渡性绿地设计对于寿光打造具有良好生态效应的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复苏、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政府政策支撑。政府在《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保护生态环境。进行过渡性绿地设计是实现寿光市经济中心东移、生态环境提升的重要环节之一。

(3) 周边配置完善。该绿地周边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发达。

2.2.2. 劣势(Weakness)

(1) 过渡功能缺失。该地块缺乏相关规划设计,形成了过渡空间空白的问题。无法承接来自周边商业区,居住区,弥河公园人群的游憩,聚会需求。

(2) 环境问题严重。伴随着寿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周围人口日益增多,基础设施不足,绿化水平低下,扬尘噪音等环境问题开始展现。

2.2.3. 机遇(Opportunity)

(1) 发展战略机遇。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决定基本建成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构筑集合平原水体、湿地公园、城市绿化、景观廊道、都市农业于一体的田园生态型城市景观体系,构筑覆盖全域的生态安全与服务体系。

(2) 城市发展机遇。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必须进一步深化发展深度。这促使了城市中园林绿地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功能。为该绿地的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

2.2.4. 威胁(Threat)

建设难度威胁。城市过渡性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解决城市中过渡空间空白问题的方式备受人们关注。城市过渡性绿地的规划应该紧紧围绕当前的环境状况,灵活调整未来的发展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实现既可以获得生态上的优势,在建设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难度。

3. 设计依据与原则

3.1. 设计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

(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

(3) 《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

(4) 《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 (2018年修订)。

3.2. 设计原则

3.2.1. 尊重自然原则

生态环境对于城市以及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发展意义深远。在进行寿光弥河西岸过渡性绿地设计时为体现生态理念,需要对城市周围的环境重视,并且能够兼顾好人类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促进两者可持续发展。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园林设计,才可以真正展示出自然风景的独特性,并且在可持续发展中,可以展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2]

3.2.2. 3R原则

3R原则旨在通过减少(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回收利用(Recycle)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有效地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它是一种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在设计过程中为满足该原则,减少了对地形地貌的大规模改变,减少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避免了大面积的整改整个区域,而是选择巧妙地将区域划分,并根据其功能进行过渡设计。对于原场地中的土方,树木,采取重复利用,将其保留在设计中,减少浪费。设计中充分考虑绿地的生态功能,结合海绵城市,双碳等理念建立了有效的循环系统,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

4. 寿光弥河西岸过渡性绿地设计构思

4.1. 设计理念

寿光弥河西岸过渡性绿地以“森境绿岛”为主题,对公园进行总体空间布局,秉承“生态保护优先、实现过渡功能、自然景观为主、活动空间为辅”的设计理念,将其转化为城市居民区与城市内部生态保护区之间的过渡空间,满足周围居民的活动与城市景观空间的建设要求(如图2)。

4.2. 总体空间布局

寿光弥河西岸过渡性绿地规划设计在基于现场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原则与设计理念对场地进行总体规划,形成“二轴、三核、四区、六景”的总体空间布局(如图3)。“二轴”是指公园的东西方向上的主要轴线和南北方向上的次要轴线“三核”指公园的3个主要景观节点,“四区”指的是入口广场区、景观游览区、游人活动区、绿化过渡区这四个按照功能将公园平面布局划分的功能分区。“六景”

Figure 2. General plan

2. 总平面图

Figure 3. Landscape structure map

3. 景观结构图

是指六个全园中游人主要观赏游览的主景[3]

4.3. 功能分区

4.3.1. 入口广场区

位于绿地西北角,紧邻北侧居住区与西北侧建桥商场,包括集会活动广场及地形区广场。此区域人流量大,交通便利,承担着公园主要人流集散功能,居民可在此进行交流集散活动,例如社交、广场舞等。场地与时俱进,满足现代活动的使用功能的尺度(如图4)。

4.3.2. 景观游览区

位于绿地中部,主要是以游览为主的区域。区域中景观多为小岛屿状的绿地,与公园附近的城市河道景观交相呼应,多条园路连通各处,使得游人放松精神、开阔视野,此区域也是介于公园东西两侧区域的过渡空间(如图4)。

4.3.3. 游人活动区

位于绿地南部,区域地形略高于北侧广场区域,与广场形成分隔。区域内设置体育运动区,儿童活动区,满足游人体育锻炼的需求。运用多种景观表现手法,在满足体育锻炼需求的同时,也为游人的精神活动提供一个愉悦的绿色天地(如图4)。

4.3.4. 绿化过渡区

位于公园的东侧,区域地形起伏较大,设计时充分利用起伏的地形,将起伏的山丘稍加改造形成森林氧吧,并设置慢跑步道,区域内主要景观是富有季节性变化的植物景观(如图4)。

Figure 4. Functional partition chart

4. 景观功能分区图

4.4. 交通流线设计

过渡性绿地空间交通组织的目标是保证空间与景观之间有更多交流的机会[4]。寿光弥河西岸过渡性绿地将道路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一级路、二级路和三级路。设有1个主入口和6个次入口(如图5)。保障交通流线的合理性和完整性。

一级道路是公园内的主干道,其宽为5 m。为游人提供平缓的最佳游览环线。

二级道路是公园次干道,其宽2.5 m。联系各个高低起伏的地块,是游人自由往返于各个景点的便捷道路。

三级道路由木制栈道、森林小径和碎石路等组成,其宽为1.5 m。游人静可驻足观赏,动则步移景异。

Figure 5. Traffic plan

5. 交通规划图

4.5. 过渡性设计

4.5.1. 西部广场硬质过渡空间设计

场地西侧地块临近建桥商场、丽景花园(南区),为设计绿地与绿地外部商业区,居住区之间的过渡空间,主要承接人群为商业区消费者与居住区居民。该地块空间形态在区域中通过联系交接、渗透过渡、组织与再组织等多种边界域作用,将与之相邻的外部空间有序地链接在一起,在城市景观方面起到“点睛”的作用[5]。在该区域设置集会广场、休闲交流空间、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体育运动区、园务管理区。满足人群的各种游览功能需求(如图6)。

4.5.2. 中部花岛景观过渡空间设计

场地中部地块为全园的核心,介于设计绿地西部广场硬质空间与设计绿地东部山野景观空间之间,在满足游人景观需求的同时对两侧空间进行过渡,这些空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创造出完整的人居环境[6]。主要承接人群有来自绿地西部对于自然景观有更高要求的人群,还有来自于绿地东部对于功能场所有所需求的人群。该区域主要为散布的“岛屿”状绿地花境,还设置了静谧赏阅空间与“森意”mini广场,以求满足不同人群的游览需求(如图6)。

4.5.3. 东部山野景观过渡空间设计

场地东侧地块临近弥河与弥河公园,为设计绿地与绿地外部环境保护区之间的过渡空间,主要承接人群为弥河公园游人,主要承载绿地的生态功能。该区域采取“山野”绿化造景,不设置集会空间,模拟山野环境设置起伏的小丘陵绿地(如图6)。

Figure 6. Transitional design drawings

6. 过渡性设计图

4.6. 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配置设计是公园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寿光弥河西岸过渡性绿地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以乡土数种为基调,选取多种适生植物。植物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绿地外围的低矮植物绿化,主要包括灌木、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的围合。另一个方面是内部活动场地的植物配置,运用大量的具有观赏性的植物进行空间的围合,将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实现四季有景可观。其中常绿乔木主要为:雪松(Cedrus deodara),白皮松(Pinus bungean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落叶乔木主要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银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三球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常绿灌木有: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龙柏(Juniperus chinensis 'Kaizuca'),铺地柏(Juniperus procumbens),洒金千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Aurea');落叶灌木:牡丹(Paeonia × suffruticosa),紫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Atropurpurea'),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麻叶绣线菊(Spiraea cantoniensis);藤本植物:紫藤(Wisteria sinensis),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美国地锦(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竹类: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刚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 var. viridis);地被植物为高羊茅(Festuca elata),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鸢尾(Iris tectorum)。

5. 结语

过渡空间是城市中不可忽略的区域。在寿光弥河西岸的过渡性绿地规划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公园基址的状况,提出了一系列的设计原则,以及独特的设计理念,并且精心安排了整个空间的过渡性布局,旨在打造一个自然、文化、环境兼具的绿色景观,让人们与自然在这一环境中得到和谐共存。

注 释

① 图1来源: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 (2018年修订) 20-用地总图 https://www.shouguang.gov.cn/zwgk/GTJ/202006/P020211201523449332048.jpg

② 图2~6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多莉斯·赫斯, 王琳. 过渡性开放空间: 城市开放空间开发中兴起的临时使用现象[J]. 城市环境设计, 2007(3): 87-92.
[2] 周媛媛.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空间设计研究[J]. 中华建设, 2008(9): 134-135.
[3] 鲁敏, 王永华, 丁海伶, 等. 齐河玉带湖滨水生态公园规划设计[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0, 35(4): 67-79.
[4] 张晓哲. 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组织[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长安大学, 2011.
[5] 苏薇. 开放式城市公园边界空间设计研究初探[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大学, 2007.
[6] 黄颖. 过渡性空间设计探究[J]. 设计, 2023, 36(17): 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