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
Preservation and Activation of Historical Culture in Urban Renewal
摘要: 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我们珍贵且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体现出的是历史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两者之间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与相互补充。在历史遗产中融入现代元素可以增强其活力,同时又能使其延续性更加旺盛地发挥出来作用;而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通过合理开发、有效管理等方式来进行保护与整合,从而实现对城市的更新发展。
Abstract: History and culture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ountry, it not only carries our precious and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has a certain effect on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are mutually complementary and complementary. Integrating modern elements into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can enhance its vitality and make its continuity play a more vigorous rol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the important material basis of a country or region, which can be protected and integrated through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so as to realize the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文章引用:张文玉.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J]. 可持续发展, 2024, 14(12): 2994-2999. https://doi.org/10.12677/sd.2024.1412334

1. 引言

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城市更新成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主题。城市更新不仅意味着物质空间的改造与重塑,更涉及到历史文化这一城市灵魂元素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其妥善处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城市更新与非物质文化的关系

2.1. 城市更新对非物质文化的影响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内涵和目标也随着城市各个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不断演进变迁,从最初物质环境的改善和物理空间的改造逐渐发展演绎为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城市更新与活化利用是城市规划与发展的重要方面,虽然“活化利用”一词在化学领域有明确的定义,但在城市规划与更新的语境中,它更多地指的是对老旧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等资源的重新利用和激活。城市更新项目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拆迁、重建等活动。一方面,可能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被破坏,比如传统手工艺作坊被拆除,使得传统技艺的传承失去了原生土壤。另一方面,人口的迁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可能使传承人群受到冲击,一些传统民俗活动因参与者的分散而难以为继。

2.2. 非物质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是城市独特性的重要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是居民凝聚情感、认同归属的重要象征[2]。城市非物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也是城市内涵、品质和特色的重要标志。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增强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文化塑造的过程,非遗的融入可以提升城市精神空间,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有助于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持历史连续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3. 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在城市更新中的可行性

国家也在积极推进城市更新的相关立法和规划,为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保护提供法制保障,鼓励地方因地制宜,以适应城市更新改革的需要。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有助于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通过活化利用,可以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使其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通过保护城市昔日的文明成果来展示一个城市文化的多样性,让人们重温历史和文化,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对城市文化记忆延续的一项有效保护措施[3]

3. 城市更新中的非物质文化面临的问题

3.1. 生存空间的挤压

(1) 社会结构的瓦解

城市更新中常常伴随着人口的迁移和社区的重组,一些以传承非物质文化为核心的社区,其居民之间长期形成的文化传承关系被打破。

(2) 物理空间的破坏

在城市更新的拆除和重建过程中,许多承载非物质文化的传统街区、古老建筑被拆除。一些传统的手工艺作坊可能位于老旧的民居之中,随着城市更新项目对这些区域进行的改造,作坊失去了原有的空间,被迫迁移或消失。这些传统空间往往与非物质文化的实践和传承紧密相连,它们的消失意味着非物质文化失去了其天然的孕育和发展环境。

3.2. 商业化的冲击

(1) 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内涵缺失

在城市更新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非物质文化被过度商业化开发。决策者和开发者往往更关注物质层面的建设,而对非物质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重视。一些地方甚至将传统民俗活动视为落后的象征,在更新过程中不予考虑。城市更新作为一项系统性与整体性极强的工作,在具体实施期间,现有的城市更新开发主体仅重视各种技术标准,忽视开放性空间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协调规划[4]

(2) 商业利益分配不均影响传承积极性

在非物质文化商业化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商业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一些大型商业机构占据了大部分利润,而真正的传承人或传承团体获得的收益甚少。这不仅影响了传承人的生活质量,也降低了他们传承非物质文化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一些传承人为了获取更多利益而放弃传统的传承方式和文化内涵。

3.3. 传承困境

(1) 传承人老龄化与断层

随着城市更新带来的社会变迁,许多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人受现代生活方式和就业机会的影响,往往不愿意从事传统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比如一些传统的刺绣、木雕等手工艺行业,由于学艺过程漫长且经济效益不高,导致年轻人缺乏兴趣。这使得传承人的队伍逐渐缩小,出现断层现象,严重威胁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2) 传承方式的局限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师徒传承等方式。然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社会节奏加快,这种传统传承方式面临挑战。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使得人们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进行长期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城市更新带来的文化多元化使得传统的传承方式在与现代教育和传播手段竞争中处于劣势。

3.4. 与现代生活脱节

(1) 内容与形式的老旧

部分非物质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未能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如古老的戏曲、民间故事等,由于没有进行适当的创新,难以吸引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其内容可能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场景脱节,导致在城市更新的文化环境中逐渐被边缘化。

(2) 缺乏现代传播手段的应用

在信息时代,现代传播手段对于文化的推广至关重要。然而许多非物质文化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平台。相比之下,现代流行文化通过网络等传播渠道迅速传播,而非物质文化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播策略,难以在城市更新后的文化市场中获得足够的关注。

4. 城市更新中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意义

4.1. 延续城市记忆,维护文化多样性

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特定的记忆。非物质文化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保护和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就像是为城市保留了一部生动的史书。另外,世界上的城市千差万别,其独特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各自的非物质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在城市更新中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就是维护全球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例如在丽江古城,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在古城更新中得到重视和保护,使得丽江在旅游发展和城市建设中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这种文化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

4.2.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社区力量

非物质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识,它在民族成员之间传递着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和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有助于民族成员重新认识和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根源,增强民族认同感。同时,也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促进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形成。非物质文化往往与社区紧密相连,它是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共同传承的文化财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通过保护和活化利用社区内的非物质文化,可以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增强社区凝聚力。

4.3.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非物质文化具有极高的旅游吸引力,可以成为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城市更新中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活化利用,开发与非物质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和体验项目,能够吸引大量游客。此外,美观宜居的城市也有利于吸引外来人才,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

非物质文化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源泉。在城市更新中,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可以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将故宫的建筑文化、宫廷文化等非物质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中,开发出了故宫口红、故宫日历等爆款产品。这些文化创意产品不仅传承了非物质文化,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4. 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是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赋予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城市更新中,通过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展示,可以塑造出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非物质文化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能够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和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可以让城市文化更加多元化和深厚。比如,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其包含的中医药理论、炮制技艺、养生功法等非物质文化内容,在城市更新中可以通过建设中医药博物馆、养生馆等形式融入城市生活。这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使城市文化在现代发展中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

5.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建议

5.1. 增强保护意识,担负历史责任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把“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做到“应保尽保”“应留尽留”。

5.2. 引导多方参与,优化更新活动

在城市更新中,应搭建“更新–保护”机制,吸收长期从事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的资深专家和学者的意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全程监督,确保城市更新扎实推进,切实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首先是通过数字政府建设,全面理清全市数据资源,为城市更新奠定了数据基础[6]。自从文化的经济促进作用引起人们重视,文化产业具有的集群效应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城市推出文化政策以刺激文化产业发展,而在空间层面引导文化要素在一定范围内集聚,成为重要发展手段[7]

5.3. 推动活化利用,拓展传承路径

要先充分了解目标区域范围的整体发展情况,梳理当前的主要工作内容,做好整体的目标分析,全面了解目标范围的具体情况,包括地域功能、发展特点、基本特性等,以保证后续对城市总体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分化。坚持“以用促保”“以用带保”,推动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例如将建筑类历史文化遗存与科普、教育等深度融合,推动历史文化遗存“用”起来、“活”起来。

5.4. 完善制度设计,加强规划建设

城市更新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任务,需要完备的政策体系作为支撑[8]。出台一系列制度规定和配套政策举措,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等,为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提供根本制度保障。同时加强执行监督,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和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及时查实,依法依规处理。要明确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底线,禁止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和遗址进行大规模拆除和重建,避免因开发建设而破坏历史文化资源[9]

6. 总结

未来城市更新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和居民参与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城市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方向发展;设计方案要以低碳环保为指导理念,一方面要将住宅、娱乐、市场等场所进行串联,使人们走出几步就可以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大力宣传,在设计方案中加入一些自助的低碳出行工具,引导人们采用低碳环保的方式出行[10]。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佳, 修龙. 我国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城市建筑空间, 2024, 31(9): 2-7.
[2] 戴薇薇. 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更新中的传承策略研究[J]. 匠心, 2024(4): 21-23.
[3] 秦越. 城市更新背景下西安旧厂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J]. 四川水泥, 2024(10): 49-51.
[4] 张桓铭. 新时期中小城市更新问题及其优化探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24(6): 110-112.
[5] 郑青梅. 城市更新背景下老旧小区改造现存问题及策略探究——以漳州市龙文区为例[J]. 房地产世界, 2023(24): 34-36.
[6] 张增鹏. 张立彪. 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城市更新推动策略研究——以甘肃省武威市为例[J]. 中国现象信息化, 2024(7): 68-71.
[7] 黄磊. 李翔宁. 文化再生语境下事件性更新的空间选址策略研究[J]. 城市建筑, 2024, 21(19): 84-90.
[8] 肖雨欣. 太原市城市更新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24.
[9] 饶穿富. 张海文. 王仙芝. 孙宇. 关于“城市更新”进程中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探讨与建议——以成都市为例[J]. 四川建筑, 2024, 44(s1): 78-81.
[10] 王孝旗. 城市更新中的城市设计策略探讨[J]. 石材, 2023(10): 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