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处理好老龄化问题,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重大考验。随着我国社会进步与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人口呈现出老年化发展态势,老年人口比例迅速上升,因而需要重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老龄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而在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给社会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心理。因此,首先必须加强老龄问题研究,及时制定政策方案;其次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延迟退休政策;最后社会中需要重视老龄心理健康服务,树立正确的老龄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
Abstract: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is an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a necessary stage for human society. Handling the aging problem well is a major test of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 With the further advancement of social progress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showing a trend of aging development,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s rising rapidly. Therefore,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Aging is the them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also an important support to promote economic modernization. At present, the degree of aging in China is deepening, which brings great pressure to social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also affects social psycholog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irst strengthen research on aging issues and timely formulate policy plans; 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delayed retirement; Finally, it is necessary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in society,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on aging, and respond to China’s aging problem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最本质的便是“以人为本”,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必须重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
2. 现代化视域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价值意义
2.1. 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人口老龄化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重要国情,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表明了将人口现代化治理纳入了现代化治理范畴中,而人口的现代化治理关键在于人口老龄化的治理[2]。老龄人作为目前占我国总人口数四分之一的人口,推动老龄人口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必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要义,即每个人的、全面的发展,是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包括个性自由、人的性格、智慧的发展等方面。这种全面不是对于单个人而言的,是对于全体社会成员而言的。中国由于其特殊国情,拥有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人口结构,因而中国老龄化程度、老龄化特点都与西方国家大不相同,更具有多样性,因此,应对好人口老龄化问题,既是国家政策法规合理性的重要表现,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筹码。
2.2. 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现代化视域下的经济发展为应对老龄人口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的经济模式使得老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角色愈加重要。一方面,我国市场上目前现状是劳动力总供量多于需求的矛盾较为突出,截至2024年7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7.1%,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持续下去,而老年群体的存在恰好缓和了这一矛盾,缓解适龄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老龄人口的增加对社会老年产品的需求增加,促进老年消费市场的发展,进而形成老龄产业,有效扩大了社会内需,拉动社会经济的增长。
3. 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现实挑战
3.1. 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表明,中国大陆总人口14.1178亿人,其中0~14岁人口25338.39万,占总人口的17.95%,15~59岁人口89437.60万,占总人口的63.3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1.88万,占总人口的18.7%。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0~14岁人口比重增加了1.35个百分点,60岁人口及以上的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表明老龄化的比重正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出现了中国史无前例的重大变化,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首次超过0~14岁少儿人口比例。青年人减少,老年人增加,中国将进入以抚养老年人为主的“深度老龄化时代”。
目前,我国老龄化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1) 规模大,据统计,全球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2) 速度快,中国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并且这个速度仍在逐年增加,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96亿人口,占总人口的2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亿人,占总人口的15.4%。预测2026到203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由2.2亿上升到2.6亿,老年人口增加约40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00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将从15.70%上升到19.08% [3]。3) 未富先老,我国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的演进速度比发达国家快约半个世纪,相较于部分发达国家的“先富后老”,我国属于“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社会[4]。经预测,未来30多年里中国将处于老龄深化期。同时,“未富先老”现象在我国也较为突出。4) 高龄化。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为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全国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这意味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高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中国由于早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原意是为了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展开,但却成为加重我国老龄化的根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总体战略部署指出,到2050年,我国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老龄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后期的普遍现象,我国在步入发达国家之前就已先一步进入老龄社会,这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2. 增大社会经济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中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医疗保障。这不仅包括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的供给,还涉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龄化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老年人群体通常伴随着多种慢性疾病,医疗资源的短缺和医疗服务的供需不平衡,可能导致医疗系统的过载。如养老金、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的负担加重,可能导致财政压力增大,影响国家的财政健康,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压力。学者彭秀健运用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结果进行量化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通过劳动力的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物质资本低增长减缓经济增长速度[5],学者胡鞍钢等运用中国1990~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并运用混合OLS和GMM估计方法对回归参数进行估计,发现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冲击[6]。以上分析结果都表明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压力。
其次,人口老龄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对劳动力市场也产生了一些影响。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年轻劳动力的相对减少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紧张,同时又面临“少子化”的困境,我国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导致经济增长的潜力与活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
3.3. 影响社会心理
老龄化还会对社会的文化和心理产生深远影响。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更有可能面临孤独、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我国有高达85%的老年人存在心理问题,更有27%的老年人患有明显的心理疾病[7]。在新时代背景下,老龄人口由于子女在外,不熟练使用手机或电脑等原因,更容易与日新月异的时代相脱节,导致“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而言并不是乐观的。老龄人口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心理健康密切挂钩,而社会心理健康与现代化建设密切关联,因而老龄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得到社会上的重视。除此之外,社会上对老龄人口存在一些偏见,具体表现为对老年人社会地位的贬低、对其社会价值的否定、与老年人的情感疏离等,这种排斥会进一步影响老龄人口的心理健康,导致他们社会参与性不高,背离了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
4. 现代化视域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路径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入手,形成合力,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一是要正确认识我国老龄化在现代化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并加大研究力度,及时制定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方案。其二是要缓解经济冲击,合理利用劳动力和促进再就业。其三要重视老龄心理健康服务,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树立正确的老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尊严与关爱中安享晚年,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4.1. 加强老龄问题研究,及时制定政策方案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常态,人口的负增长已成为定局,面对这一趋势我们无法作出改变,但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并准确地认识我国老龄化问题,并依照发展趋势作出判断,以便制定出具体的政策方案,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减少其负面影响。
因此,首先需要相关学者与研究人员加大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速度,把握老龄化在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新特征,进行预测与分析,并需要将目光扩大至世界范围内,分析我国老龄化问题与其他各国之间的共性,更要注重对我国老龄化的个性研究。其次,各级政府需要参考人口领域的相关学者与研究人员的权威分析,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减缓老龄化速度。在党的政策方针规定下,政府需要建立健全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和政策支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针对我国特殊国情与现代化进程,探索出适合应对我国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的道路。
4.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延迟退休政策
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伴随着医疗费用、养老费用无限支出的问题。因而需要建立更加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从而减轻政府、家庭和个人的养老负担。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础。政府应根据老龄化的趋势,调整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覆盖全民,确保老年人获得充足的经济支持和医疗保障。提高养老金水平,保障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依”,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与此同时,需要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作为补充,满足老龄群体更高的生活水准[8]。
面对我国市场中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落实延迟退休政策。一方面,延迟退休政策是我国政府为了缓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延迟退休政策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劳动力人口结构。据调查分析,我国平均人均预期寿命在建国初只有35岁,1957年提高至57岁,1981年达到68岁,到2019年时,已经达到77岁,因此国家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是基于我国经济条件和人口结构条件下的明智之举。延迟退休可以增加养老保障基金的收入,缓解我国养老的经济压力冲击,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老龄人口在经验知识储备量上具有极大的优势,落实延迟退休政策可以帮助老龄人口在劳动中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价值,从而缓解劳动力不足的局面,减轻社会经济压力。
4.3. 重视老龄心理健康服务,树立正确的老龄价值观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变化与挑战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与心理问题,例如恐惧死亡、抑郁症、记忆力减退等。因此,我们要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的服务,及时进行评估与干预;要关照特殊的老年人,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爱和支持。除了正常的生理问题以外,还有些老年人以灰暗和消极的态度来面对老年生活,认为自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国家层面要鼓励老年人终身学习,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培训课程,帮助他们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这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的技能水平,还能增强其自信心,促进他们在社会发展中更积极地参与,挖掘其内在潜力。社区层面要搭建基层服务平台,开展“老年人关爱活动”,鼓励、支持和引导老年人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为基层治理贡献力量。企业也可以灵活调整就业,鼓励老年人操持老本行,分享经验与收获。
同时,在现代社会对老年人的认知和态度也需要转变,树立正确的老龄价值观。中国是有自身独特人口国情的发展中国家,既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现代化带来的城市化、工业化、生活方式等巨变的影响,还受到过去人口政策等历史惯性的推动。中国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老年人历经社会与时代的剧变,在这一背景下人群的分化使得这一批“新老年人”比其他任何国家、任何年龄的群体都更具有多样性[9]。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与文化飞速创新融合的今天,需要转变对老年人的观点,鼓励全社会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与需求,倡导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与基数的增长虽然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老年人并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人口现代化中的中流砥柱,也是社会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年人较之于年轻群体,拥有更为丰富的社会阅历与传统文化修养,因而在构建社会价值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治理挑战并不能仅仅寄托于国家战略的制定与落实,还需要凝聚共识、重构价值以优化战略实施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式社会治理的底层逻辑更多地脱胎于集体主义价值观,老龄社会治理效能的可持续兑现有赖于公共价值的不断优化和均衡发展,并以此构建中国式的老龄文明[10]。
5. 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既是风险,也是机遇,是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人口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对此,必须做到正确、有效地应对。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开辟出了中国独特的现代化路径,而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推进人口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从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全方位构建应对体系,为世界老龄化社会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