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对策——以杭州市G街道为例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ome Aging-Friendly Renovation—A Case Study of G Street in Hangzhou City
DOI: 10.12677/ar.2024.116410, PDF, HTML, XML,   
作者: 倪瑀彤: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适老化改造居家空间老年居民Aging-Friendly Renovation Home Space Elderly Residents
摘要: 目前,我国已正式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急剧增长。然而,大多数老年人的居住空间并未进行适老化设计,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发生意外的风险。本文以杭州市G街道为例,分析了适老化改造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经济条件限制、认知不足以及改造方案欠缺等问题。适老化改造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其安全与健康的关键举措,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未来,我们应持续优化改造方案和服务模式,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Abstract: Currently, China has officially entered a deeply aging society, with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care needs of the elderly. However, most elderly people’s living spaces have not undergone aging-friendly design, which not only affects their quality of life, but also increases the risk of accidents. Taking G Street in H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aging-friendly renovation, such as economic constraints, lack of awareness, and inadequate renovation plans. Aging-friendly renovation is a crucial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ensure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the elderly, requiring joint efforts from the government, society, and familie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continuously optimize renovation plans and service models to meet the growing and diversified needs of the elderly.
文章引用:倪瑀彤. 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对策——以杭州市G街道为例[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6): 2789-2794.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6410

1. 引言

根据民政部日前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 [1]。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已正式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在未来数十年内,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将呈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面对这一严峻挑战,追求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养老工作的核心议题与迫切需求。

许多老年人因身体状况、生活习惯或外部条件限制,一天中要在家里度过相当长的时间,居家生活质量是影响老年人总体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环境行为理论强调,居住环境对老年人的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学者Hwang等认为,良好的居住环境有助于老年人发挥其功能和潜能,即适老化改造越早实施,老年人独立生活的时间可能越长[2]。目前,中国大多数老人的养老住所并未进行适老化设计,这不仅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潜在地增加了他们发生跌倒、摔伤等意外的风险[3]。学者周五四、陈社英认为目前居家适老化改造缺乏整体统筹和规范程序,存在责任不明、标准不一、监管不当等各种问题[4]。推进居家空间的适老化改造,不仅是对当前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和完善,更是确保老年人能够在安全、舒适、有尊严的环境中享受居家生活的关键举措。

2. 研究方法与案例介绍

2.1.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分别以社区养老服务体系、适老化改造、适老化研究、居家养老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谷歌学术、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进行资料检索,分析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寻找研究创新点。

2) 深度访谈法。笔者在杭州市G街道居住、实习,通过实际参与G街道适老化改造工作,对G街道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老年居民进行了走访谈话,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杭州市G街道的居家适老化改造的成效与现状。

2.2. 案例介绍

G街道面积4.23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常住人口7.98万人,G街道辖区内曾拥有浙麻、杭一棉、杭丝联等省市级大厂,职工宿舍、家属院亦依厂而建。目前,这批退休职工的平均年龄已攀升至70至90岁,他们成为了G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的主要对象。据统计,G街道60周岁及以上户籍人口有1.6余万人,占总户籍人口数的27.5%;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3092余人,占总户籍人口数的5.4%,且呈现出老年人口多、高龄老人多、企退人员多、残疾老人多、困难老人多的“五多”现象,这一复杂的老年人口结构对G街道的社区养老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

3. 居住空间适老化改造面临的问题

居住空间通常指人们日常生活和居住的环境,包括住宅的结构、布局及其内部装修。当前,老年人的居住空间大多采用普通装修标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自然退化,产生了行动能力下降、视力听力减弱等一系列问题,其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逐步增强,健康状况与所处环境的联系也愈发紧密[5] [6]。这种源于其身体机能衰退的变化使得老年人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产生了改变,在空间感知、行动便利、安全保障、无障碍设计等方面有了特殊要求,因此,适老化改造成为提升老年人居住质量的重大需要[7]

在调研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G街道的老年人居住空间适老化改造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适老化改造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改造的覆盖面仍然有限。这一现状背后,适老化改造主要面临以下的问题。

3.1. 经济条件限制

在深入探讨老年人家庭居住空间适老化改造的过程中,经济问题始终是一个显著且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大部分老年人家庭收入来源单一,依赖退休金或子女的经济支持,难以负担适老化改造所需的高昂费用。仅仅是加装无障碍设施、室内结构优化等一些基本改造项目,就需要数千元甚至数万元的投入,这对于许多普通家庭而言,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适老化改造,并通过专项政策和财政补贴予以扶持,但这些措施的实际覆盖范围仍然有限。多数地方的补贴政策仅面向低收入家庭或其他特定老年人群体,普通家庭未能纳入补贴范围,必须自行承担改造费用。这种资金支持的不平衡性,直接制约了适老化改造在更广泛群体中的普及和推广。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家庭可能仅选择安装基本扶手或防滑设施,无法负担智能监控系统或视觉听觉辅助设备的成本,这样的改造无法全面解决老年人在居住空间中的潜在风险。此外,改造过程中的隐性成本,诸如专业设计服务费、施工维护费用,也进一步增加了经济压力,使得改造计划难以持续推进。

3.2. 认知不足

尽管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但社会各界对于构建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的重要性尚未形成普遍共识,适老化改造理念的宣传和推广仍显不足。这种认知不足体现在多个层面:从社会共识角度来看,公众普遍缺乏对适老化改造必要性和深远意义的正确认识,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居家适老化改造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额外投入,而未认识到其在预防意外伤害、提升居住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未能将其视为老龄化社会中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延长独立生活时间的重要手段[8]。这种思想观念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改造需求的激发和实际落实;从信息传递角度看,信息不对称问题显著制约了适老化改造的普及与推广。由于信息传递渠道不通畅、政策宣传不到位,许多老年人家庭对于适老化改造相关的政策及补贴措施知之甚少。从个体应用角度看,一些家庭缺乏明确的改造方向,对于如何依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行为能力以及生活需求设计改造方案感到茫然。同时,许多老年人对适老化改造的具体内容了解不足,可能因为习惯于现有的生活环境,而对居家适老化改造存在抵触心理。

3.3. 改造方案欠缺

当前的居家适老化改造方案在深度和精细度方面存在显著不足,大多停留于较为基础的层面,如墙面扶手的增设、卫生间防滑处理、淋浴椅和可折叠座椅的设置等。这些改造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年人的居住安全性,但与老年人日益多元化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显得单一和局限。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受到其身体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及心理状态的多重影响,不同个体之间差异显著。部分老年人需要社交型设计以减少孤独感,而另一些老年人可能更强调居家环境的隐私性和安静性[9]。目前,许多改造项目采取统一化设计,忽略了老年人在生理状态、疾病类型、行为能力以及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这种“一刀切”的改造现象,不仅可能使改造效果大打折扣,还可能因设计不合理而产生新的安全隐患,对老年人造成额外的困扰[10] [11]。此外,现有改造方案缺乏对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关注,一些改造措施过于功能导向,忽视了美观性和情感体验,导致改造后居住环境缺乏吸引力,难以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情感寄托需求。尤其是在失独或独居老年人家庭中,人性化的改造设计本应兼顾安全与心理关怀,但目前鲜有考虑到这一方面的实践[12]

4. 居家空间的适老化构造

为更好地满足辖区内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全面提升其生活质量与幸福感,G街道积极响应浙江省新近出台的《浙江省进一步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政策,结合辖区老年人口结构复杂、高龄老人比例高的实际情况,联合入驻“浙里康养”的企业,系统推进居家空间适老化改造。此次改造工作以“以旧换新”为切入点,以完善居家养老环境为核心目标,不仅聚焦老年人家庭的基础改造需求,还深入探索如何通过个性化和智能化手段,优化改造方案的安全性、实用性与舒适性。

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G街道采取“全面摸排、精准对接”的工作模式,对辖区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需求进行了全覆盖式的需求调研,确保改造方案能够切实符合每户家庭的实际情况。据统计,目前辖区内已有48户老年人家庭明确表达了改造意向,占适老化改造潜在需求家庭的80%以上;其中26户正在进行改造,2户已全面完成改造。这些已完成的项目不仅显著提升了老年人家庭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还为其他有需求的家庭提供了直观的示范样本。

4.1. 地方补贴解困境

在老年人居住空间适老化改造进程中,经济条件限制是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杭州市为例,该市已全面启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为老年人家庭提供了大规模的财政支持,有效减轻了改造过程中存在的经济压力。根据杭州市的政策,每户老年人家庭可按照改造费用的50%至60%获得补贴,且每户最高可获得2万元的补助。这一补贴标准涵盖了从基础改造物品到更专业的适老化设施的广泛范围,为广大家庭提供了切实的资金支持。具体而言,杭州市的补贴政策不仅包括了常见的改造类物品和材料,还扩大了补贴范围,涵盖了其他相关的居家改造项目,本次改造项目涉及五个关键功能领域: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检测跟进和辅助器具适配。这些领域的覆盖确保了老年人生活空间的多维度优化,提升了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同时,杭州市明确了补贴的申请、审核及发放流程,简化了相关手续,确保政策的顺利执行,提升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杭州市取消了“先改造”的限制性条款,使老年人家庭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改造内容。

4.2. 立体化推广宣传

G街道社工团队充分发挥其专业背景和社区管理经验,对《浙江省进一步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通俗易懂、贴近居民需求的宣传手册,便于老年人及其家庭准确理解政策内容和流程。为确保政策信息能够覆盖到更多社区居民,社工团队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策略,利用社区公告栏、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发布政策内容,有效地扩大了政策信息的传播范围,确保政策内容能够第一时间触达目标群体。在政策传播的深度上,社工团队通过组织政策宣讲会,面对面交流解答居民的疑问,显著提高了政策的透明度与可及性。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政策的触达率和精准度,G街道积极动员楼道志愿者,主动走访可能存在适老化改造需求的老年人家庭,以“一对一”的方式开展政策宣讲和需求调研。此外,G街道各社区充分结合本地实际,以重阳节敬老活动、社区文化节等为契机,设置政策宣传展位、发放宣传资料、进行现场讲解,将适老化改造项目和相关补贴政策融入社区文化活动中。这种创新性的传播形式有效增强了政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政策落地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最后,为了使居民能够直观了解适老化改造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效果,G街道专门设立了适老化改造项目展厅,集中展示了各类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为有改造意向的家庭提供了真实场景的体验机会。这一展厅不仅是宣传阵地,更成为了社区居民深入了解适老化改造的重要窗口。

根据统计,截至目前,G街道已成功举办专场政策宣讲活动48场,设立了45个社区宣传点位,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海报、宣传册等多种媒介持续开展宣传工作,累计覆盖服务人群达6万余人次。这一系列立体化、多层次的宣传推广措施,有效提高了居民对政策的知晓率和理解度,为政策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3. 个性化改造服务

针对当前适老化改造方案深度不足且难以全面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的现状,推进个性化改造服务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路径。个性化改造服务强调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中心,通过全面科学的需求评估与专业化的设计流程,确保每项改造都能精准对接老年人的特定需求和生活习惯。个性化改造服务不仅体现了对老年人个体差异的尊重,更是适老化改造从“标准化”向“精细化”迈进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领域,杭州市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取消“先改造后申请”限制性条款,赋予老年人家庭按需自由选择改造内容的权利等方式,提高了改造的灵活性和适配性。这一举措体现了对老年人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为探索个性化改造服务的实施路径树立了典范。

个性化改造服务的有效实施要求改造方案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与可调整性。鉴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及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改造方案不应拘泥于固定模式,而应依据专业评估结果灵活调整。这要求改造团队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与创新意识,能够针对不同老年人的特定需求,设计出既符合安全标准又兼顾舒适性与实用性的改造方案。在个性化服务的基础上,G街道进一步推出了跟踪式服务,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长期的支持与帮助,通过持续收集并反馈改造意见,确保改造效果的动态优化,同时增强老年人及其家属在改造过程中的参与感与满意度。

5. 结论

本文以杭州市G街道为例,系统分析了适老化改造过程中面临的经济条件、社会认知、改造方案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并通过地方政策支持、立体化宣传推广以及个性化改造服务等多维路径提出了解决方案。研究表明,居家适老化改造在优化老年人居住环境、提升其生活质量与幸福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的适老化改造工作仍存在覆盖范围有限、需求对接不足以及效果持续性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政策、资金和执行机制等多个维度进行探索与优化。

在资金保障方面,单纯依赖地方财政补贴和小范围的以旧换新计划难以长期维系。因此,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模式成为关键。其一,可以通过政府与企业间的公私合作,引入社会资本,以分担政府财政压力。其二,可利用社区基金或众筹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同时,倡导社会责任投资,吸引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或专项基金,为适老化改造提供更为灵活的资金渠道。此外,还可以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适老化服务。

在实施适老化改造的监督与反馈机制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透明度与参与度的提升。一方面,应保障老年人在改造方案选择、实施监督和效果评估过程中的知情权与话语权,充分尊重其真实意愿和需求;另一方面,应通过引入公众监督和专家指导,增强改造工作的科学性与公信力[13]。值得注意的是,反馈机制的设计应突出其长期性和可操作性,既要关注改造项目在短期内的直接成效,也要注重其在老年人长期生活中的适应性与稳定性。

综合来看,通过各方协作与政策支持的有力结合,适老化改造将不仅是改善老年人居住条件的手段,更是推动我国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科学借鉴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李庆. 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N]. 公益时报, 2024-10-15(002).
[2] Hwang, E., Cummings, L., Sixsmith, A. and Sixsmith, J. (2011) Impacts of Home Modifications on Aging-in-Place. Journal of Housing for the Elderly, 25, 246-257.
https://doi.org/10.1080/02763893.2011.595611
[3] 倪晨旭, 李民, 王震, 等. 中国老年跌倒的健康冲击[J]. 保险研究, 2022(11): 77-92.
[4] 周五四, 陈社英. 比较视野下适老化改造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2(2): 125-136.
[5] Lien, L.L., Steggell, C.D. and Iwarsson, S. (2015) Adaptive Strategies and Person-Environment Fit among Functionally Limited Older Adults Aging in Place: A Mixed Methods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2, 11954-11974.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20911954
[6] 敖晋, 柳玉芝. 中国高龄老人认知下降及相关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2): 119-122.
[7] 孙洁.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全面推进适老化改造工作[J]. 健康中国观察, 2024(5): 71-74.
[8] 倪晨旭, 邵宝魁, 丛正龙, 等. 社区适老化改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 2024, 38(5): 113-128.
[9] 丁蓉, 王希萍, 汤烜, 等. 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意向与需求分析——以江苏镇江、泰兴为例[J]. 安徽建筑, 2024, 31(6): 10-12, 114.
[10] 董彦池, 于潇.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适老化改造的路径研究[J]. 国际公关, 2024(13): 77-79.
[11] 宋凤轩, 康世宇.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旧小区改造的困境与路径[J]. 河北学刊, 2020, 40(5): 191-197.
[12] (美)阿伦森. 社会心理学[M]. 侯玉波, 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 100-101.
[13] 秦岭. 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实践框架与方法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清华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