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演进,养老问题也日益严峻。有效化解老龄化问题,打开中国经济发展新思路迫在眉睫。因此,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可以加深对人口分布的了解,挖掘新的消费对象和市场,探寻新的经济发展板块。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口因素与社会存在的内在联系入手,探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再生产中劳动力人口年龄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变化、对社会需求结构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影响,打造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优化整合人口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服务。进一步推动银发经济发展,通过激发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扩大银发产业投资、丰富养老服务等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同时,注重结合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寻找适合中国发展的老年经济发展新模式。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is accelerating, and the problem of elderly ca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t is urgent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aging problem and open up new ideas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can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explore new consumer objects and markets, and explore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segments. Starting from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emographic factors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and social exist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the age of the workforce population in social reproduction in terms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o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demand and the social class structure to create a focus on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optimize the integration of demographic resources, and provide high-quality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furthe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lver-haired economy, providing long-term impetus for economic growth by stimulating the consumption demand of the elderly, expanding investment in the silver-haired industry, and enriching senior care services. At the same time, it focuses on combin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searching for a new model of elderly economic development suitable for China’s development.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即中老年人在总人口中占比的持续上升,这是近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明显的现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人口与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两者之间是存在密切联系的。人口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尤其是劳动力人口的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料。经济增长又是人口增长的物质基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为人口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进而支持经济发展[1]。正是这两者的良性互助,中国的经济才能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了步伐。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2]。这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降低,中国经济发展也会有所波动,正确处理老龄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迫在眉睫的时代话题。因此,必须理清人口老龄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才能促使我国发展行稳致远。
2. 人口老龄化政治经济学理论阐述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部分,人口因素的变化发展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双面影响,即适度的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作用,反之则起着延缓的作用。人口作为人类社会一切有生命的个人构成的总和,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人口老龄化既是对人的生命发展规律的遵从,也是社会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主体。然而,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亦会产生较大影响。首先,老龄化比重加大致使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进而影响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其次,人口老龄化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会营造消费新局面。最后,老龄化亦会使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生产关系下,社会成员按照其在生产中的地位分化为不同的阶层,人口老龄化随之会引起人口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社会阶层的构成。
2.1.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人口是生活在一定时间、地域、社会生产方式、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在信息化、数据化发展的当代社会,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会导致人口因素发生变动。人口老龄化作为其中的一环,主要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劳动力数量减少,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数量的减少造成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数的比重下降,抚养率比较高,为经济发展创造不利的人口条件,进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人口红利下降。二是劳动力的质量下降,社会素质水平降低。老龄化的出现导致用人单位损失一大批丰富经验的工人,吸纳缺少经验的新工人加入生产劳作,双方面的减少与增加意味着同一批社会生产会出现质量参差不一的现状,导致劳动力素质水平下降。三是劳动力构成变化,劳动人口年龄层次化。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不再局限于未到退休年龄的劳动人口,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也会适当留住部分老年人继续工作。这意味着在同一阶段内,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不再是单一的青壮年劳动人口为主力,老年人也在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社会由人组成,人口作为人类全部活动的主体,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诸要素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老龄化的发展意味着中老年的比重提高,劳动年龄人数的数量减少、质量降低呈现出生产力发展缓慢的现象。正如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的发展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3]。人口因素的不活跃就是对生产力的一种阻碍。同时,列宁也强调:“生产资料同劳动人口即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4]。人口如果不能在生产力中发挥优势,又无法与生产关系保持良好的亲密度,经济发展就一定会放缓。人口老龄化比重越低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都处在加速前进的水平,生产力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反之,人口老龄化比重加大则会致使生产力发展受挫,社会再生产过程延缓。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语境中,生产活动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再生产过程。人口老龄化造成社会再生产的两大基本要素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发展受到阻碍,必然影响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负面影响。根据对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理论转折点判断的研究,2011~2050年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约2亿[5],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老年人口的体力和认知能力下降,会使整个社会再生产进程放缓,劳动力市场持续出现人口红利减少、社会需求水平降低、劳动效率低下的局面。
2.2.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影响
人口因素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不仅改变着社会再生产,同时也制约着社会消费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都存在着消费需求不足问题,这阻碍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福祉的全面提升。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需求结构变化也成为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再生产带来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作为人类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消费与生产直接统一,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媒介,消费直接也是生产。生产直接是消费媒介,在生产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耗费原料、燃料等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也要消耗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生产和消费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消费就不会引发生产,没有生产也不会产生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则是指通过个人消费,使得个人身体生长、脑力和体力得以恢复的过程,即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人们用生产获得的工资去购买生活所需要的产品,丰富自己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得到身体的恢复,这便是再生产的过程。另一方面,消费与生产相互媒介。马克思认为,生产媒介着消费,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前者指生产创造出消费品,没有生产就没有产品,人们消费就没有对象,后者则是指消费为生产的产品创造出消费者主体。没有消费主体,产品就无所谓产品。消费与生产的相互作用为我们理清政治经济学的市场关系、打造良性消费需求提供了理论依据。虽然老年人消费需求结构偏向服务性和非生产性消费,却不意味着社会的消费需求会下降。只要好好分析市场情形,利用好银发经济的大舞台,消费需求必然会由劳动年龄人口为主要市场向以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为主要市场转变。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因为这两个双向并举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繁荣景象。
2.3.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阶级区分完全以个人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为转移”[6] (p. 11)。由此可见,阶级的构成与生产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定的阶级结构作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数据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成为21世纪人口转型的突出表征。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至2021年,这一比例翻了一番,突破14%,标志着中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其老龄化水平已与冰岛、爱尔兰、卢森堡等国相仿[7]。老龄化的演进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已稳定的阶层结构基础会产生变化。
一方面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出现外部阶层:劳动年龄与老年人。老年人口规模扩大说明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根据国家人口普查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3,人口老龄化比重的加大会使其扩大政治影响力和社会话语权。老年群体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也会因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高涨的地位而在未来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认为,阶级是由一群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人构成的社会集团[8]。老龄化会使得社会分层和阶层关系更加复杂。因为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的比重发生变化,社会的阶层也会随之浮动。在社会生产中,老年人能够承受的生产强度大范围缩水,不得不逐渐脱离生产,离开工作岗位,劳动年龄人口则担负起更大的生产任务。另一方面是老年阶层差异化,会出现内部阶层:因社会存在不同导致的老年阶层差异化。处于同一阶级阶层的群体内部也并非完全一致,同样存在差异和分化。老年群体因为其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差异,他们在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等方面也会存在明显差距,总是会呈现利益诉求多元化特点。人口老龄化将一定程度上“打破”既有的阶层界限,使得利益主体更加碎片化。老年群体内部的代内矛盾,与代际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会增加阶层关系的复杂性。一方面,老年群体内部也存在贫富差距和分化,代内矛盾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代际间的利益冲突也可能影响不同阶层的关系。总的来看,老龄化使得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化,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化[9]。
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建议
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演进必然会带来诸多的社会矛盾,打破和谐的社会状态。为更好地应对挑战,解决老龄化困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3.1. 动态调整人口政策,优化生育政策
人口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进行调控和指导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旨在平衡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通过实施三孩政策、积极实施配套生育措施、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等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局面,从而更好地平衡劳动人口占比,把控我国经济发展的总态势。
动态的人口调整政策能够平衡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适龄的劳动力则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6] (p. 517)。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进而能够缓解劳动力人口短缺的社会形势。通过优化生育政策,也可以有效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3.2.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培育老年消费市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银发经济发展的评估与展望,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目前在7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左右,潜力巨大。因此,需要系统谋划养老产业结构布局,优化发展环境,合理引导社会资本,促进银发经济供需均衡发展[10]。因此,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开拓老年消费市场,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重要策略。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促使消费不再主要聚集于劳动人口,也开始向银发市场偏移。老年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健康、文化、旅游等领域的老年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日益旺盛,老年人市场将会成为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力支撑。此外,助力银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运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来提高服务的效率,不仅可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体验感,也能在传统养老服务与新型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情况下,培训新的服务模式和产品,扩宽老年消费市场。
3.3. 加强智慧养老网络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养老已成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智慧养老网络建设,旨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老年人生活的全方位关怀和服务,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加强智慧养老网络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建立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能够快速有效为老年群体提供多元化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服务解决方案,从而极大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此外,智慧养老网络的建设也能够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预警,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保障。而这些智慧养老网络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搭建更好的养老服务平台,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3.4. 弘扬尊老爱老优秀文化传统,构建和谐社会
尊老爱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尊老爱老显得更为重要,它能够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加友好和尊重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爱老意识,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到尊老爱老的实践中,这是对老年人的人格和社会生活的尊重。唯有全社会都沉浸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中,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会提升,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弊端才会逐渐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隐匿。
此外,进一步地弘扬尊老爱老文化传统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共同努力。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感受到价值和乐趣。这种文化传统的弘扬不仅能够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还能够促进代际交流,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5. 建立健全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维护老年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按照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国家有责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面对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必须加快建立健全的多层次、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养老、医疗等民生保障功能。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社会和个人的积极性,形成责任共担、全民参与的保障机制,让老年人活得放心、安心,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政府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社会组织构建的统筹与管理,建立健全的社会组织养老保险体系,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养老服务新局面。
4. 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和科学应对的紧迫课题,正确处理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老龄化问题则有助于揭示这一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其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同时,为更好地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需要统筹处理好增长与分配、当代与后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着眼发展生产力、提升经济活力,也要兼顾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使银发经济能够落到实处,不断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