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和“搞”的语义对比
A Semantic Comparison of the Generalized Verbs “整” and “搞” in Northeastern Dialects
DOI: 10.12677/cnc.2024.126182, PDF, HTML, XML,   
作者: 侯林希: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泛义动词“整”“搞”语义General Verb “整” “搞” Meaning of Words
摘要: 在东北方言中,“整”和“搞”是两个很常见的泛义动词,具有广泛的用途和较高的使用频率。本文主要从语义方面进行对比,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东北方言泛义动词的使用特色。对二者语义特征的对比发现,“整”有[−重大]、[−正式]的语义特征,“搞”有[+重大]、[+正式]的语义特征;“搞”更加正式,而“整”的口语色彩、方言色彩更浓,使用频率也更高。在相同点上,二者都能表达“处置”义、“动作”义、“取得”义,有时可以互换,且二者都对语境有强依赖性。
Abstract: In the Northeastern dialect, “整” and “搞” are two very common generalized verbs with a wide range of uses and a high frequency of use. In this paper, we mainly compare them semantically, so that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e of generalized verbs in Northeastern dialect. The comparison of their semantic features reveals that “整” has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significant] and [−formal], while “搞” has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significant] and [+formal]; “搞” is more formal, while “整” is more colloquial, more dialectal, and more frequently used. On the same point, both of them can express the meaning of “disposition”, “action”, “obtain”, sometimes interchangeable, and both of them have strong dependence on the context.
文章引用:侯林希. 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和“搞”的语义对比[J]. 国学, 2024, 12(6): 1191-1195.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6182

1. 泛义动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泛义动词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刘瑞明在《湖北大学学报》发表的题为《论“打、作、为”的泛义动词性质及使用特点》的论文。在文中,他清晰地指出:“一个动词可以指称或替代许多具体的动词,远远超出自身而使用范畴宽泛,因此表意比较浮泛而游移,朦化而存在。似乎有很多意义,但每一种意义或不知与本义是扩大、缩小,引申中何种关系,在每一次替代用法时或难确定究竟代替哪一个动词。就因为这种宽泛和浮泛的特点,称它们为泛义动词,以区别表意准确具体而范围固定的一般动作动词。”[1]这一概念提出后,被语法界广泛接受。

泛义动词古已有之,比如古代汉语的“为”,在“为国以礼”中译为“治理”,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译为“给予”,在“不如早为之所”中译为“安排”。

泛义动词和多义词一样有不止一个义项,因此很容易把泛义动词理解成多义词,但泛义动词和多义词不同,泛义动词存在于几种语境中,它就有相应的几种意义,对语境有强依赖性,可以组合搭配的对象很多,可以说泛义动词的义项是一个开放的集合。而多义词的各个义项都是在本义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发展而来的,是一个封闭的集合[2]

目前,对东北方言泛义动词的研究集中在“整”、“搞”、“造”这三个词上,重点在“整”和“造”的对比研究上,此篇文章以东北方言中的“整”和“搞”为例,探究二者在语义方面的异同[3]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整”的解释是:整,齐也[4]。也就是说,“整”最初被用作形容词,是“整齐”的意思。“搞”有学者认为它的本字应该是“搅”,《说文》对“搅”的解释是:搅:乱也。可见“整”和“搞”从本义上看是一对反义词。在东北方言中这两个词经常能够互换,在某些语义特征上产生了重叠,但又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2. “整”的语义特征

“整”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① 全部在内,没有剩余或残缺;完整(跟“零”相对)。② 整齐。③ 整理;整顿。④ 修理。⑤ 使吃苦头。⑥ 搞:弄[5]。但是在东北方言中,“整”是一个泛义动词,“整”的语义更加丰富,在东北地区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它可以代替大多数动词而不造成语义上的歧义,具有宽泛性,模糊性和概括性等特点。“整”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不同,我们以有代表性的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台词为语料,分析“整”的不同语义。

2.1. 作为动词的“整”

1. 用来表达“做”、“弄”、“搞”等意思,有时候这几个词可以互换。

(1) 王大拿,你今天咋没整点儿啥好吃的呢?(“整点儿好吃的”在普通话中意思是做点儿好吃的。)

(2) 赵四,你整啥名堂呢,咋又把鸡给放出来了?(“整名堂”在普通话中常说成“搞名堂”。)

(3) 这事儿你得整明白了,不能稀里糊涂的。(在普通话中的表达为“这件事你得弄清楚,不能迷迷糊糊的”)。

2. 用于表示喝酒的行为,代替“喝酒”中的“喝”

(4) 整点啤酒,咱们边喝边聊。(东北话中在酒桌上一个常用的劝酒的表达是“整两杯”,意思就是“喝两杯”。)

3. 播放

(5) 整点儿音乐,咱们跳舞去。(“整点儿音乐”在普通话中表达为“放点儿音乐”。)

4. 穿戴

(6) 你整那件衣服挺好看的,哪儿买的?(相当于普通话中“你穿的那件衣服挺好看的”。)

5. 收拾,打扫

(7) 这房子得好好整整,太乱了。(在普通话中表达为“这房子得好好打扫打扫”。)

6. 烧水

(8) 整点热水,我要洗个澡。(烧点热水。)

7. 调整

(9) 整点好心情,咱们出去玩儿去。(调整一下心情。)

2.2. 作为形容词的“整”

1. 全部,完整,没有剩余。

(10) 你瞅瞅你,整天就知道整事儿,能不能消停会儿。(全天,表示时间长。)

(11) 她整颗心都扑在那个人身上了,咱们说啥也劝不回来。(表示全心全意。)

由此可见,“整”一般被用作动词,较少用作形容词。且作动词时更具有方言色彩,它的具体词义要根据上下文来确认,取决于它和哪些词或短语相组合。

2.3. 固定短语

在东北方言中还存在“整个浪儿”、“整景儿”、“整事儿”这类固定短语。“整个个浪儿”指的是全部,整个。“整景儿”指的是搞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故弄玄虚,多指说话人认为对方是故意做一些事或找一些借口。“整事儿”指的是“闹事”或“制造事端”。“整景儿”和“整事儿”都具有贬义色彩,通常用于批评或指责某人的行为或态度。

3. “搞”的语义特征

“搞”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1. 做;干;从事:~生产。2. 设法获得;弄:~点儿水来。和“整”一样,“搞”也是一个泛义动词,在东北方言中其意义同样远远超越词典中的释义,我们仍以《乡村爱情》的台词为语料进行探究。

1. 做,弄

(12) 咱们得赶紧搞一下这个农活,不然今年的收成又要受影响了。(做农活。)

(13) 你得先搞清楚状况,别急着下结论。(弄清楚状况。)

2. 开设,开办

(14) 他在村里搞了一个小型加工厂,生意还挺不错的。(开办了一个小型加工厂。)

3. 举办,举行

(15) 村里要搞一个庆祝活动,我们需要准备一些节目。(举办了一个庆祝活动。)

4. 修理,修整

(16) 你别瞎搞了,这个机器不是这么修的,你得找专业人士来修。(你别乱修理了。)

5. 理发

(17) 他最近搞了个新发型,看起来年轻了不少。(剪了个新发型。)

6. 研究,探究

他一直在搞那个新产品,希望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研究那个新产品。)

4. “整”和“搞”的语义对比

4.1. 不同之处

“整”有[−重大]、[−正式]的语义特征,“搞”有[+重大]、[+正式]的语义特征[6]。例如和“研究”、“改革”、“事业”组合的时候用“搞”而不用“整”。“搞”后面也可以和某些名词搭配,例如“特殊化”、“责任制”。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整”能代替的动词更多,使用范围更广,“搞”虽然也能替代某些动词,但是适用范围相对较小,能用“搞”来替代的动词几乎都能用“整”来替代,但是也存在例外,在形容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时几乎只表达为“乱搞男女关系”而不说“乱整男女关系”,在表达男女之间谈恋爱时几乎只说“搞对象”,不说“整对象”。而在表达吃喝义、穿戴义时只用“搞”不用“整”,例如(4)、(6)。

“整”的方言色彩更浓厚,东北人说话几乎句句离不开“整”,这和东北人豪爽、幽默不斤斤计较的性格有关,在东北人的日常对话中,“整”已经替代了大多数的动词,配合着东北话独有的口音,使“整”的方言色彩比“搞”更加突出。

“整”更具有口语色彩,这也和“整”[−重大]、[−正式]的语义特征有关,“整”使用起来更加诙谐幽默,“搞”更多出现在公文语体中,因此“搞”已经成为了基本词汇的一员,而“整”还没有被收录到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行列里。

4.2. 相同之处

二者都能表达“处置”义、“动作”义、“取得”义,有时候可以互换,例如(2) 也可以表达为“赵四,你搞啥名堂呢”。(3) 也可以说成“这事你得搞明白了”。

都有贬义色彩,“搞”的本义是“乱”,它本身就带有贬义色彩,且它常常和带有贬义色彩的词组合,例如“搞……花样”、“搞……把戏”、“搞……名堂”等动宾短语,此外,“搞”构成的动补结构也常常带有贬义,例如“搞乱”、“搞坏”、“搞丢”。“整”和一些中性名词组合时也会使整个词或短语带有贬义色彩,例如“整蛊”、“整事”。因此二者都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由于二者都是泛义动词,因此对它们构成的词或短语的理解不能离开语境,否则会造成歧义,例如“整/搞点儿钱”,如果脱离语境,我们就无法知道到底是“挣钱”还是“抢钱”或者“偷钱”。

5. 结语

从二者的本义来看,“搞”本义为“搅乱”,从而延伸出了贬义的色彩,因此形容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时用“搞”不用“整”,表达成“乱搞男女关系”。这就造成了二者的差异。但是东北方言中“搞”和“整”都有[+随意]、[+非正式]的语义特征,所以在东北人们的日常表达中常常出现和互换,例如说“搞研究”就比“做研究”显得谦逊随意,说“整/搞两个菜”就比“做两个菜”显得轻松随性,这来自于东北人粗狂、豪爽、幽默的性格特点[7],在东北话中除了用“整”和“搞”来表达这种随性外,时常也会有这样的表达,比如“吃两碗饭”会说成“造了两碗”,“这杯酒我干了”会说成“我酎了”。

综上所述,“整”和“搞”都是东北方言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动词,尤其在口语中可以代替大多数动词,从共时平面来看二者在语义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但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二者仍有值得探索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瑞明. 论“打、作、为”的泛义动词性质及使用特点[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1): 62-70.
[2] 莫娇, 李明. 东北方言中泛义动词探析[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4): 34-37.
[3] 金丽萍, 武书卉. 例析东北方言泛义动词“造” [J]. 文教资料, 2019(28): 25-26.
[4]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编.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6] 蒋明. 泛义动词“整”与“搞”的语语用对比[J]. 语文学刊, 2016(8): 58-59.
[7] 庞冬鑫. 浅析东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整” [J]. 青年文学家, 2020(33): 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