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The Value Implications, Realistic Dilemmas and Realization Pathways of Building an Emotional Commu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Pronged Education”
摘要: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作为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的重大命题,深刻回应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但面对传统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不够健全、过程性育人机制仍有待提升、全方位育人方法仍存在短板等现实困境,高校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的构建却蕴含着深远的价值意蕴,包括遵循立德树人的价值原则、深化培根铸魂的育人格局和丰富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的话语阐述等,为此,以“全员育人”发挥协同育人合力新格局、以“全过程育人”拓宽共同体的生成境遇、以“全方位育人”拓展育人空间,以期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出塑造灵魂、培育人才的关键作用。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hree pronged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s a major proposi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methods, profoundly responds to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s of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However, in the face of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inadequat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process oriented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method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motional commu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ontains profound value implications, including following the value principle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people, deepening the education pattern of cultivating bacon and soul, and enriching the discourse of the emotional commu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a new patter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hould be created by “educating all personnel”, the generation of the community should be expanded by “educating throughout the process”, and the education space should be expanded by “educating in all aspects”, in order to play a key role in shaping souls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卢诗杰, 牙彩劝.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 教育进展, 2024, 14(12): 1072-107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22383

1. 引言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作为新时代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的重大命题,深刻回应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给出了科学而系统的回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1]。然而,审视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不难发现其多偏重于工具理性的治理逻辑,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情感维度的重要性。鉴于此,若要将“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作为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关键举措,就必须强化情感维度在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中的回归,旨在破除阻碍师生关系共存共生共发展的多重因素,柔化高校思政教育刚性育人的权力结构,加速师生主体间的情感流动,推动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的构建,从而在高校场域中彰显出更为浓厚的人情温度,助力新时代现代化新人的培育与发展[2]

2. 高校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意蕴

高校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的构建,蕴含着深远的价值意蕴,时代的发展迫切呼唤高校思政情感共同体的回归,深入探索和实践高校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的构建,重塑师生主体间的内在关系,这不仅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构建真正育人共同体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3]

2.1. 价值引领:遵循立德树人的价值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这一理念在我国实施的一系列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计划中得到了显著体现,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始终将人才培养置于核心位置,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必须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遵循多方力量汇聚、多重场域共存、多种资源共享、多元主体共在、多种方式共用的基本原则。这一构建过程不仅代表了教育模式的创新,更是对传统育人观念的突破和育人环节的补充。毕竟在此改革过程中需回归思政教育改革的原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构建师生之间、教学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的情感传播桥梁,不断加强数字能力的培养和主体性价值的发挥,实现教育与行动、管理、情感的结合,达到以情感人、德心融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此举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入课堂、深入学生内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2.2. 价值培育:深化培根铸魂的育人格局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构建高校情感共同体的育人格局对于价值培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其核心在于通过“三全育人”理念,实现思政教育的深度渗透和效能最大化。这不仅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也为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首先,全员育人构成了构建高校思政情感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明确“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核心育人主体,并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可以创建一个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浸润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有助于加速“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一体化进程,提升工作效能,从而丰富和深化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体系。全员育人的实践路径确保了思政教育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为情感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全过程育人作为高校思政情感共同体构建的依托和载体,其价值和意义在于通过贯穿思政教育教学的全环节,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深度互动与情感共鸣。它不仅能够确保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还能够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搭建起师生情感沟通的有效桥梁,从而加速情感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效能。最后,全方位育人是高校思政情感共同体构建的保障与延伸。通过整合各类可利用的教育元素,构建整体统一、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系,确保思政教育能够有效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为情感共同体的广泛覆盖和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3. 价值涵养:丰富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的话语阐述

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的话语阐述,对于当代教育体系而言,蕴含着深刻的价值与意义,它不仅关乎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与价值观的共鸣体。情感共同体的丰富话语阐述,其一,使得校园内得以形成一种统一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职工之间在思政教育层面的深度交流与认同,为情感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二,体现在建立一个全面、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上,这一体系确保了思想政治价值引导的无缝融入,强调了多方教育力量的联合与合作,共同作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情感共同体构建之中。其三,使得思政教育的内容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修养、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多个维度,这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更是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人才的关键所在。

3. 高校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困境

在当前百年大变局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波动加剧,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多方面利益调整,以及网络化生存诱发的个体价值混乱,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挑战[4]。“三全育人”视域下,尽管高校思政教育在协同育人机制上已有探索,但其建设仍不够健全,过程性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提升,全方位育人方法亦存在明显短板。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的有效构建,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亟需通过机制创新与方法完善加以破解。

3.1. 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不够健全

1) 理念认知的缺失或偏差

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语境下,“全员育人”的理念虽已获得广泛认知,然而其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深入贯彻与落实却面临诸多挑战,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一,部分高校的育人主体仍然固守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之中,难以将“全员育人”这一先进理念有效融入其日常思政工作和教学实践中,导致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脱节;其二,即便是在已经认识到“全员育人”重要性的高校中,也存在将育人工作过度局限于思政课课堂的现象,未能将其拓展至全校范围内并形成广泛的共识。这种理念上的缺失或偏差,无疑阻碍了思政育人工作的全面有效实施,进而对高校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产生了不利影响。

2) 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

情感共同体的构建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其实现过程必然要求全校范围内思政教育主体的紧密合作与有效沟通,确保每个育人主体都能明确并承担起自身的育人责任。然而,当前高校在推进“全员育人”的过程中,却普遍面临着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的困境。具体而言,不同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畅、配合不力的情况,这极大地阻碍了育人工作的协同推进。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角色定位和责任划分的不明确,许多育人主体可能并未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育人工作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这种不明确性不仅削弱了“全员育人”的合力效应,也使得高校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的构建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撑。

3) 思政教育主客体黏性不足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传统的信息传播和获取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00后”学生作为新兴的学习群体,其获知渠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和教师的单向灌输,而是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即时、免费地获取丰富的时事热点信息,这无疑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学习渠道,使他们即便足不出户也能知晓天下事。然而,这一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思政育人主体的权威性,并降低了师生之间应有的情感黏性。学生们在面对如此多元的信息来源时,往往更容易形成自我个性和独立见解,相对降低了思政教育的高阶性,这使得师生在教学互动中难以达到共情。同时,由于学生们能够轻松地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他们可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积极性,导致课堂师生互动参与度弱化,这构成了当前思政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2. 思政课过程性育人机制仍有待提升

1) 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配置不够优化

在“全过程育人”的理念下,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要性,这要求教育的各个环节必须相互衔接、相互支持,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然而,由于各思政教育育人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够顺畅,资源利用显得不够充分,且存在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分散、利用效率不高,以及资源配置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这种状况无疑制约了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使得“全过程育人”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为了推动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着眼于优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配置,确保各个环节的顺畅衔接和相互支持。

2) 思政教育评价与反馈体系单一

“全过程育人”理念的实施效果,需依赖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进行检验。然而,当前思政课的评价机制显现出单一化的倾向,过度聚焦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略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核心要素的评估,这无疑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的构建与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应用型高校中,实践教育占据重要地位,但在评价思政实践类教学效果时,往往仅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报告或成果展示,忽视了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能力提升等多维度的考察。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无法准确衡量实践教学的真实成效。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缺乏反馈的评价体系往往只简单地告知学生结果,或在系统上冷冰冰地呈现成绩,未能对学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具体的反馈和指导,从而无法帮助学生及时改进和提高,也无法为思政实践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因此,如何构建一个既能全面评价学生“全过程育人”效果,又能有效评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落地的评价体系,成为“全过程育人”理念下构建情感共同体的一大难点。

3.3. 思政课全方位育人方法仍存在短板

1) 内容和方式创新不足

“全方位育人”理念强调思政教育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的变化。然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上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自上而下灌输式思政宣贯方式,其主客体之间多采用“你说我听”的直线沟通形式,这种方式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它未能深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难以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使得情感共同体的构建缺少了内在的驱动力。

2) 教学改革效果不乐观

当前,高校在思政教育的教学创新实践中,虽然注重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厚度,突出了理论性和政治性,但遗憾的是,这些创新实践往往缺乏及时的跟踪和指导,导致活动形式重于内容,教学成效难以得到有效评价和检验。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实践没有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未能达到强化学生分析、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目标。同时,这些创新实践还忽视了“00后”学生的个性特点,流于形式而缺乏适用性,没有真正与学生搭建起情感沟通的桥梁。因此,教学改革的质量和效果不佳,存在着“教而不改、改而不教、改而不深”的现实问题。

4. 高校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构建的实现路径

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是坚守教育初心和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构建所面临的实际挑战,必须深刻把握情感共同体的价值意蕴,在构成主体及其相互作用的多个层面上,从多个维度寻求出一条理想的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构建的新途径,以期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出塑造灵魂、培育人才的关键作用。

4.1. 以“全员育人”发挥协同育人合力新格局

1) 融入“全员育人”理念,夯实情感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各高校教育主体首先必须深入理解并掌握思政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明确自己在思政教育中的角色与职责,并贯穿于大学的建设、管理以及所有教学和管理环节之中。其次,通过改革和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其在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方面的作用。在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应将育人元素融入其中,成为课程教学的“有心人”,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最后,在智育过程中穿插德育,以凝聚思想共识,用德育激发智育,增强前进的动力,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价值追求,以道德修养为感召,以隐性教育为主要手段,注重转换话语体系,以适应思维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从而从多个角度全面阐释培育理念,真正实现将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共同体。

2) 强化育人主体功能,深化共同体内部的情感纽带

在教育领域,思政教育工作者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具有显著的示范和领导作用。一方面,专职教师作为教育过程和教学环节的直接参与者,必须立足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要求,加强与其他育人主体之间的紧密联系与有效合作,有效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切实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并进,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追求真理、善良与美好品质的引导者和守护者。另一方面,教辅人员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参与者和协助者,其主体作用和特殊责任同样不容忽视,应当充分利用教辅环节中的所有积极因素,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和肩负的重要责任,树立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品格和情操,成为他人的榜样。所有相关主体都应全面参与、齐心协力,深入理解立德树人的发展规律,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遵循“00”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思想道德养成规律,共同营造一个尊重教师、重视教育、崇尚道德和廉洁的高校校风和学风。

4.2. 以“全过程育人”拓宽共同体的育人载体

1) 建立过程性评价和反馈机制,实现显性全过程育人的有效衔接

基于以能力导向、目标导向和需要导向为核心的OBE理念,构建多元化和过程性的评价标准和载体,包括学生的实践表现、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并建立起育人主客体之间畅通的反馈渠道,能够及时听取不同声音和建议,以便不断地优化思政育人方案与行动。而为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结果性评价而非过程性评价的困境,需克服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扁平化的现实问题,在思政教育考评数据的可视化中,专任教师尽管可通过整学期反馈的数据分析(期末成绩)、可视化等方式来进行归纳总结,但要警惕克服考评机制如以“强势评价”的方式容易导致意识形态的隐匿和学生主体性价值被遮蔽的价值困境,毕竟思政教育是涉及生命体验、思想传递和文化认同的价值教育,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既是意识形态教育,又是人文感性教育。

2) 营造体验式和浸润式陶染氛围,发挥隐性全过程育人的价值引领

高校隐性思政教育探索需对教育过程的管理与服务进行统筹规划。一方面,须着力提升专职教师的综合素养,确保教育内容深植文化资源沃土,并拓展教育方法至更广泛领域,同时在教育情境中巧妙融入隐性元素。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应深入挖掘并有效利用隐性资源,以激活思政教育活力,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其向更高水平和层次迈进。另一方面,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学校独特文化特色,借助文化力量,将文化融入个体精神生活,深植于精神传统之中。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精神根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学生的精神核心,同时借鉴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拓宽学生的精神视野[5]。为此,高校应积极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浸润师生心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例如,在网络思政教育层面,需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化工作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个兼具温度、广度和深度的网络育人平台。在日常思政教育实践中,则需关注学生价值取向、发展需求和个性化差异,根据学生特点将其在校期间划分为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将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形成分层次、分阶段的思想教育模式[6]。此举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同时,于隐性思政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升整体教育效果。

4.3. 以“全方位育人”拓展育人空间

1) 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形成协同效应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高校在构建情感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推进二者育人方式的双向赋能、协同融合,完善线上线下的全覆盖协同机制,尤其是拓展实践教学的领域和层次,引导学生参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此,高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思政育人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的温暖和美好。此外,通过举办思政主题教育讲座、辩论赛、“领航计划”、大学生讲公开课等思政类赛事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与此同时,加强思政育人成果的转化,对学生育人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参与动力和竞争意识,促进思政教育向更高质量和高层次方向发展。

2) 加强情感场域的构建,落实情感育人目标

情感场域作为培养情感的一种中介力量,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得以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因此,通过数字平台构建一个集“教、学、评、研”于一体的综合情感环境,围绕思政教育课程的育人特色,持续深化对思想政治情感的感知与体验,进而使这些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得到内化,并在行为上得到体现。首先,应设计出既实用又具有操作性的数字化工具、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这些工具和方法应针对“00后”学生的特点和情感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同时采用激励、陶冶、实践体验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触动。其次,构建多元的情境教育模式,将学生置于与自然、他人、社会紧密相关的具体情感环境中,引导学生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学习,促进情感的共鸣,提高学生对情境的感知、识别、洞察以及移情和共情能力,从而增强个人的体悟和感受力,逐步形成深层的情感联结。最后,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出发并最终回归学生,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实现从感性学习到理性学习的过渡,将数字化与情感传播的融合机制贯穿于课前准备、课堂互动、课后反馈等教学全过程,形成从教学起点到教学反思的逻辑闭环,提升学生在教学体验和参与中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进而强化了学生对高校思政育人的情感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实践研究”(编号:2024KY1869);南宁学院2024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情感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2022MBSZ58);南宁学院党建及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培育项目“广西红色文化与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24-07-22(001).
[2] 杨浩强, 张家军. 大学情感治理: 出场逻辑、价值表征与实现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4, 42(3): 12-19.
[3] 赵荣锋. 新时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逻辑理路[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1(5): 84-99.
[4] 龚安静. “三全育人”的价值意蕴及实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 2021.
[5] 涂一昂.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三全育人”的路径解析[J]. 社会科学动态, 2024(3): 109-116.
[6] 杨晓慧. 高等教育“三全育人”: 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18):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