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体育中的古代摔跤
Ancient Wrestling in Dunhuang Sports
DOI: 10.12677/aps.2024.126158, PDF, HTML, XML,   
作者: 于 晴, 侯才豪: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弓怡鑫: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体育摔跤文化Dunhuang Mogao Grottoes Physical Education Wrestling Culture
摘要: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文献记录了古代体育的繁荣,特别是摔跤这一古老运动。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收集和整理壁画、文献及历史记载,揭示了摔跤在敦煌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研究发现,摔跤不仅是娱乐活动,还用于军事训练和宗教仪式,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交融。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体育史的内容,也为现代体育教育和文化活动提供了启示。敦煌莫高窟的摔跤研究为我们理解古代体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展示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与互动。
Abstract: The murals and documents of Mogao Grottoes in Dunhuang record the prosperity of ancient sports, especially wrestling. By collecting and sorting out mural paintings,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the paper reveals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wrestling in Dunhuang societ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wrestling was not only a recreational activity, but also used for military training and religious ceremonies, reflecting the lifestyle, values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ancient societies. The research results not only enrich the content of ancient Chinese sports history, but also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modern sport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study of wrestling in the Mogao Grottoes in Dunhuang provides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us to understand ancient sports and culture, showing the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文章引用:于晴, 侯才豪, 弓怡鑫. 敦煌体育中的古代摔跤[J]. 体育科学进展, 2024, 12(6): 1092-1098.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4.126158

1. 引言

敦煌莫高窟,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它不仅是一个文化的交汇点,其壁画与文献资料中蕴含着大量关于古代摔跤的珍贵信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古代摔跤在敦煌体育相关内容中有所体现,其与当地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环境相关,不同民族的风俗与娱乐活动促进了摔跤运动的发展和传承。不同民族的摔跤风格、技巧在敦煌地区相互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它蕴含着古人的尚武精神、竞技意识,成为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其价值还体现在对传统体育传承的启示上,为现代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让我们能更好地延续古代体育文化的血脉。而且本文将重点分析敦煌壁画和相关文献,探讨古代摔跤在敦煌体育中的形态特点、技术运用、社会作用和文化意义,旨在重现这一运动的历史原貌,并深入研究它在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

敦煌体育作为一项充满深厚文化底蕴的现象,融合了我国传统体育与西域各少数民族体育的精髓,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吸纳外来体育文化的精华,并传承了健康进步的理念[1]。在敦煌体育文化中,古代摔跤以其独特性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这一运动在敦煌地区的发展和表现,不仅是对体能的挑战,更是对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直观反映。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在敦煌体育领域的研究前沿,学者们已斩获显著进展。他们以敦煌壁画与文献中所记载的各类体育活动为研究蓝本,展开了细致入微的分类剖析工作,其中涵盖田径、水上运动、球类运动以及武术等多种类型。这些研究深入探讨了每一种体育活动在敦煌地区所呈现出的独特风貌以及所蕴含的深刻文化意义,如同拨开历史的迷雾,逐步还原古代敦煌体育活动的真实画卷。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更是将目光投向敦煌体育在古代社会中所承担的多重功能这一深邃层面。他们不仅仅局限于对娱乐、竞技和军事训练这些表象功能的研究,而是进一步挖掘体育与宗教、民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跨领域的研究视角,为理解敦煌体育在古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然而,尽管已有丰硕成果,但在这片研究的广袤天地中,仍存在着一块亟待填补的空白——敦煌古代摔跤。本研究正立意于此,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石,运用文献资料等严谨方法,对敦煌古代摔跤展开更为深邃且全面的钻研。我们将对敦煌壁画和文献中涉及摔跤的图像与文字记录进行抽丝剥茧般的详细分析,从其在社会层面所履行的功能,再到在文化传承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全方位的探讨。我们深知,这一研究的意义重大,它不仅能够拓展和深化我们对古代体育文化的认知维度,使我们能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古代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而且有望为现代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珍贵的历史借鉴和深刻的启示,如同在古今体育文化之间搭建一座智慧之桥,让古老的智慧之光映照现代体育发展之路。

3. 敦煌摔跤艺术的历史背景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咽喉要道,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敦煌地区的古代摔跤是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游牧民族文化的融合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摔跤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摔跤逐渐传播到敦煌地区,并与当地的文化相互交融。敦煌壁画中的不同时期摔跤形象为研究其历史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早期的敦煌摔跤形象较为简单,通常是两人在地面上对抗,手臂交叉,互相推搡。随着时间的推移,摔跤形象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服装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总之,敦煌壁画中的摔跤形象和场景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代摔跤历史演变的重要信息,通过对这些壁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摔跤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并为现代摔跤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3.1. 敦煌地理位置与历史地位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敦煌摔跤运动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多幅描绘古代摔跤场景的画面,这些壁画展现了中国摔跤运动的传承与变迁。敦煌壁画中的摔跤运动是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也展示了不同时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水准,以及社会发展的某些方面。通过这些壁画,后人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摔跤运动的形态和文化内涵。

3.2. 敦煌体育中摔跤项目的文化概述

在中国,摔跤运动历史悠久,可上溯到远古时代。其名称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如西周时有“角力”,是军事训练项目;秦汉时有“角抵”,已向竞技、表演项目发展;晋代、唐宋时期则称为“相扑”,盛行至民间。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多幅描绘摔跤场景的画面,反映了摔跤运动的传承与变迁,五代时期的壁画以墨上刷色,颜色厚重且艳而不俗。

中国摔跤运动讲求公平竞赛、争交有道、点到为止,提倡“礼为先,和为贵”。这些壁画中呈现的摔跤竞赛瞬间形态,反映出中国传统摔跤运动对力量、技术、智慧、谋略的综合运用,其“争交有道”的特点以及“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在摔跤竞赛“点到为止”的追求中得到了完美体现。从敦煌壁画中再现的中国摔跤运动历史,是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优秀体育遗产的继承与发扬。

曾玉华、许万林等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对唐代长安体育文化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世界体育文化中心存在由奥林匹克的发源地古希腊城邦到唐朝时代体育繁荣的长安,再到现代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西欧沿海地区的转移轨迹,这一转移轨迹反映了体育文化先进性的影响,揭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2]。陈灵娟《从敦煌文化看我国古代体育文化》中认为挖掘敦煌文化的体育文化对弘扬民族文化,加快当地体育的发展、推动全民健身等具有深远的意义[3]。董茜、扬景选《敦煌体育文化价值的研究》中认为敦煌体育文化是一种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它充分显示了敦煌所独有的开放精神和那种特异的文化风采以及深远的境界[4]。郭可雷、胡加《敦煌壁画中的古代体育文化》中认为古代敦煌体育文化不仅是古代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也是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的结果,敦煌壁画中的古代体育活动证明了中国古代体育的兴衰[5]。易绍武《敦煌壁画中所见的古代体育》认为在古代文化体育领域中,国民素质的价值主要从人和健康、心理、娱乐、养生、寿命、健身等方面反映[6]。中国摔跤运动历史在敦煌壁画中再现,是对传统体育文化和优秀体育遗产的继承发扬,也是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桥梁。学者们研究指出:世界体育文化中心存在转移轨迹,反映体育文化先进性影响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挖掘敦煌体育文化对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当地体育、推动全民健身意义深远;敦煌体育文化是丰富的文化现象,有独特精神风采;古代敦煌体育文化是各民族共创、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结果,其壁画中的体育活动见证古代体育兴衰[1];古代体育领域国民素质价值从健康、心理、娱乐等多方面反映。显示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些图像也是后人了解古代体育运动活动的珍贵图像史料。

4. 敦煌壁画中的摔跤艺术

敦煌壁画中的摔跤艺术是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20余幅画作描绘了中国古代摔跤场景。这些壁画历经千百年,虽然现已斑驳褪色,但依然能看到一攻一守、相互试探、近身扭抱、奋力相搏的场景,体现了摔跤运动的竞技性和对抗性。

北周时期的壁画运用了特有的“没骨”技法,创作者以悉达太子向善觉王女儿裘夷求婚,应约试武,并以摔跤战胜了大魔力王的场面为创作场景,采用点像剪影式的画法,并在线条勾勒与点染上色中体现了赤裸上身、身着短裤、扎羊角发束的竞技者手脚的协调配合,生动地展现了竞技性。

晚唐时期的壁画重在色彩比较,红与绿交织体现出鲜明对比,既显示出身披飘带、穿着纹样精致的竞技者奋力相搏,也表明摔跤正从单纯的军事科目走向兼具表演性的项目。五代时期的壁画以墨上刷色,颜色厚重且艳而不俗。这一时期绘画技法的成熟使得竞技者的动作描绘更加精细,一招一式之灵巧暗含“一力降十会,以巧破千斤”。这些壁画也是后人了解古代体育运动活动的珍贵图像史料。

4.1. 壁画中的摔跤动作与技巧分析

敦煌壁画中的摔跤动作与技巧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动作和技巧分析:北周时期:莫高窟290窟的壁画中,画面共四人,右侧身穿白色长袍、腰系黑色长带者高举右手,可能是裁判,审视着中间两位摔跤手的竞技动作,左侧穿黑色圆领上衣者神情惊讶地关注着摔跤者,中间两位身材高大、肌肉发达、上体赤裸、下着短裤、赤足的摔跤手正在激烈竞技,体现出当时摔跤比赛的技术形态和造型动作,是民间摔跤竞技的真实再现。摔跤手赤裸上身、身着短裤且扎羊角发束,手脚协调配合,动作特点包括利用手脚动作保持身体平衡和稳定,如双脚灵活移动、手臂摆动,还会通过试探性动作观察对手反应和破绽,为后续进攻做准备。

晚唐时期:莫高窟9窟壁画中对垒的两人同样上身赤裸、下着短裤且赤足,但和北周时期壁画不同,此画中两人脚已绞在一起,右侧进攻之人左手插入对手两腿之间,右手以肘关节封住对手头颈部右侧,胜负明显,展现的是摔跤竞赛接近尾声的瞬间,体现出摔跤正从单纯军事科目向兼具表演性项目转变。同时,这也显示出一些进阶技巧,比如更注重近身扭抱和缠斗来限制对手动作、巧妙运用手部动作获得控制和发力点、利用肘关节等部位封锁压制对手使其难以挣脱。

五代时期:莫高窟61窟壁画里有一幅表现两位摔跤者对垒瞬间的画面,右边的人伸出左臂欲搂抱对方,对方则做出防守动作并巧妙躲闪、寻找机会进攻,这种进攻与防守方式形象体现出中国传统摔跤中“有进攻必有防守”“一力降十会”“以巧破千斤”的独特理念,强调在力量对抗的基础上,运用巧妙的技巧和策略来取得胜利。从技巧来看,一方善于用手臂搂抱试图近身摔倒对手,另一方展现出灵活的防守和躲闪能力,通过巧妙移动避开攻击并寻找反击时机,还强调了对时机的把握和反应速度,进攻方要抓对手破绽搂抱,防守方需迅速反应避免被控制。

总体而言,这些壁画中呈现的摔跤竞赛瞬间形态,反映出中国传统摔跤运动对力量、技术、智慧、谋略的综合运用。另外,中国传统摔跤中还有一些常见的技巧,例如“握臂挟颈过背摔”“肩上握臂过背摔”“抱单臂后倒过背摔”等,这些技巧通常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平衡能力、协调性以及对时机的准确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壁画是对当时场景的艺术描绘,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摔跤的动作和技巧,但实际的摔跤运动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可能会有更多的变化和发展,如今的摔跤运动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和规范的训练方法和比赛规则。

4.2. 摔跤与民俗的关系

在民俗活动里,摔跤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摔跤比赛常在节日或庆典举行,是展示民族文化、传承历史传统的窗口。比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摔跤比赛,它不只是对力量和技巧的考验,更体现了蒙古族的文化精神与民族自豪感,而且摔跤比赛从赛前祭祀祈福、赛中礼仪规范到赛后表彰,都与民俗相连,反映民众对它的尊重与热爱,同时它也是凝聚民族或群体向心力的活动,能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实际上,摔跤不仅是竞技运动,更是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

5. 敦煌壁画中的摔跤艺术

5.1. 古代摔跤的社会文化意义

5.1.1. 军事意义

在古代,摔跤常被用作军事训练的手段,摔跤是军队操练的重要科目,其目的是培养士兵的力量、搏斗技巧和战斗意志,具有明显的身体对抗性和运动形式的单一性特点。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身体力量是决定战斗胜负的重要因素。

5.1.2. 娱乐价值

秦汉时期,宫廷和民间都出现了以娱乐性和表演性为主的摔跤活动。尤其是在大一统局面或相对稳定的时期,统治者喜爱并组织这类活动,重大节日时更是常见。民间也常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进行,且有了辨别胜负的裁判。三国时期,摔跤的军事化诉求再次抬头,但也伴随着娱乐成分。这一阶段的特点从身体对抗向灵活对抗与技巧对抗转变,形式更加多样化,增加了审美成分,对参赛人员身体强壮程度的要求有所减弱,更注重灵活性和技术熟练性[7]

5.1.3. 表演价值

中国秦朝时就已出现具有表演功能的摔跤形式。随着时间推移,其表演性愈发凸显。对于观赏者来说,他们通过观看比赛获得快感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参赛者、观赏者和摔跤本身共同构成了这一运动的整体,观众的参与使比赛更具意义,其娱乐和审美功能得以充分发挥[7]

5.2. 现代摔跤的社会文化意义

5.2.1. 竞技体育精神

现代摔跤作为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强调公平竞争、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等精神。运动员通过严格的训练和比赛,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体现了人类不断挑战自身能力的精神追求。

5.2.2. 体育文化传承

它承载了一定的体育文化传统,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摔跤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技术、风格和规则,这些都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发展现代摔跤,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各自的体育文化。

5.2.3. 健身与教育

现代摔跤运动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力量、灵活性、协调性等。同时,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也能培养运动员的自律、毅力、团队合作等品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5.2.4. 促进交流与融合

国际摔跤赛事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

5.2.5. 商业与产业发展

现代摔跤比赛可以吸引观众,带动相关的商业活动,如门票销售、广告赞助、周边产品开发等,形成一定的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古代摔跤的文化意义更多地与军事、娱乐和表演等方面相关,而现代摔跤在保留一定传统价值的基础上,更突出竞技体育精神、文化传承、健身教育、交流融合以及商业发展等方面的意义。不过,具体的文化意义可能因地域、文化背景以及摔跤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摔跤的文化意义也可能继续演变和拓展。

6. 敦煌摔跤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6.1. 当前保护状况

敦煌摔跤艺术主要以敦煌壁画中的摔跤图像为载体,这些壁画历经千百年,有老化、损坏等问题。对此,敦煌研究院等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员做了大量保护工作,包括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详细记录和分析壁画现状、病害;采用科学的修复工艺,对起甲、酥碱、空鼓、颜料变色褪色等病害分门别类处理,如用注射黏合剂水溶液等方法修复起甲壁画;遵循“最小干预”理念,保留原始信息,强调预防性保护,控制环境减少对壁画本体干预,同时遵循“可再处理”原则;借助科技手段,利用显微分析、高清及三维扫描、各类光谱分析等仪器设备检测分析壁画,还将声发射技术、VR/AR技术、GPS/GIS/RS等信息技术运用其中。不过,尽管有这些措施,敦煌壁画仍面临自然环境侵蚀、游客呼出二氧化碳影响等挑战,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需持续投入和努力。

同时,通过对敦煌壁画中摔跤艺术的研究、展示和传播,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其保护和传承。例如,相关媒体节目对敦煌壁画中的摔跤组图进行介绍,使大众对中国古代摔跤运动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此外,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中,也可能会展示或表演与敦煌摔跤艺术相关的内容。保护敦煌摔跤艺术不仅是对一种艺术形式的留存,更是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6.2. 传承面临的挑战

敦煌壁画历经千百年,存在老化、损坏问题,虽有保护措施,但自然侵蚀、游客呼出二氧化碳的影响仍难完全避免,这使从壁画获取摔跤艺术原始信息有困难,而且敦煌壁画中摔跤艺术画作数量有限,部分还斑驳褪色,原始资料少,限制了对其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同时,敦煌摔跤艺术以壁画形式静态存在,缺乏活态传承方式和实践场景,人们理解感受不深刻,难以传承技艺和精神内涵。此外,其大众认知度不足,相比其他文化遗产知名度低,影响传承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再加上时代变迁和文化差异,现代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与古代不同,其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在当代传播和认同面临挑战。因此,需加强壁画保护技术研究和应用、深入挖掘整理资料、多种形式展示传播、培养大众兴趣认知,以促进敦煌摔跤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6.3. 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为促进敦煌摔跤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可从多方面着手。加强资料整理与研究,利用高清拍摄、数字化技术全面系统整理并深入研究敦煌壁画里摔跤艺术相关内容,邀请专家解读以挖掘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培养专业人才,设立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涵盖研究、保护修复、艺术创作等领域且懂敦煌文化与摔跤艺术的人才,保障工作可持续;推动活态传承,依据壁画和文献编创摔跤表演或比赛形式,便于民众直观感受体验;提高公众认知度,通过展览、讲座、文化活动向公众普及知识、增强保护意识,并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平台广泛宣传;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在敦煌旅游中增加摔跤艺术体验项目;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行学术交流、展览合作,吸收先进理念技术且展示中国文化魅力;创新表现形式,鼓励艺术家以其为灵感创作多种形式艺术作品;发动社区参与,培养当地居民自豪感和责任感;建立保护基金,为研究、保护、传承等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加强保护政策,制定完善法规,明确责任和措施,增强法律保护力度。

7. 结论

敦煌体育中的古代摔跤是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古代敦煌的社会风貌、文化特色和人民的精神追求。通过对敦煌壁画和文献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摔跤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和社会作用。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重视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其在现代体育文化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古代摔跤所蕴含的勇敢、坚韧、团结等精神品质,也值得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借鉴和发扬。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投身于敦煌体育文化的研究,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古代社会的奥秘和智慧。

参考文献

[1] 刘国平, 虞运. 敦煌体育研究综述[J]. 武术研究, 2021, 6(5): 127-130+133.
[2] 黄艳, 牛云杰. 敦煌壁画中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J]. 人民论坛, 2012(23): 168-169.
[3] 陈灵绢. 从敦煌文化看我国古代体育文化[J]. 黑龙江史志, 2008(22): 58+36.
[4] 董茜, 扬景选. 敦煌体育文化价值的研究[J]. 河西学院学报, 2005, 21(5): 87-89.
[5] 郭可雷, 胡加. 敦煌壁画中的古代体育文化[J]. 飞天, 2010(20): 87-88.
[6] 易绍武. 敦煌壁画中所见的古代体育[J]. 敦煌学辑刊, 1985(1): 101-120.
[7] 张运才. 浅论中国古代摔跤运动的历史文化价值[J]. 兰台世界, 2012(21):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