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现代对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利用逐渐重视。2014年,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反映了最具代表性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文化旅游融合提升等4项工程,以及精品线路和统一品牌等2项行动”,进一步明确了大运河保护开发任务。南旺作为京杭大运河全线海拔最高点,拥有大运河最具科技含量的南旺分水枢纽等文化遗产,对于探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具有典型性。目前学界关于南旺镇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遗产考古[1]、河道工程与河政管理[2] [3]等方面,亟需引入新理念对其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任务进行落实探讨。
低碳旅游是指“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实现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理念[4]。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追求可持续发展在内涵上是相通的[5]。
本文基于低碳旅游理念,梳理南旺镇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问题,探究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具体设计策略,以期为当代大运河沿线城镇文化传承、旅游开发提供支持。
2. 研究思路
2.1. 研究对象
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沿线经济文化交融,滋养孕育了一批繁荣璀璨的沿运城镇,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南旺历史悠久,其最早的记载来源于守墓。春秋时期,鲁桓公驾崩葬于阙城凤凰岭南坡。后多位君主贵族也都葬于阙城。历代守墓者居于阙南,其子孙繁衍兴旺,故取名“南旺”。至元代开凿京杭大运河,南旺作为济州河(元末统称为会通河)渡口参与运河航运。明初宋礼在此引汶水济运,实现“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分水量,建造了南旺分水枢纽,并设置南旺分司衙署进行管理。此后以管理机构为中心,便利的大运河交通带动南旺经济繁荣,城镇不断壮大,南旺与大运河共生发展[6],成为中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清朝末年,由于环境恶化和维护不足,大运河漕运逐渐衰败,南旺渐渐被遗忘,运河河道干涸、河岸破坏、水工设施破败不堪。
本文研究范围为汶上县南旺镇,面积59.56平方千米。基于《世界遗产名录》中收录的文化遗产名单,结合《中国运河志·河道工程与管理》《山东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研究》等对运河相关工程的分类方式,共有9处文化遗产被收录进大运河申报的《世界遗产名录》,可分为五类:河道遗产的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始建于元朝多用于漕运,小汶河补充运河水源;堤防和工程设施遗产中的河堤、斗门、闸等则是为了完善运河与南旺湖的蓄调功能而建造;分水龙王庙更是象征南旺运河文化兴衰的符号[7] [8] (表1)。遗产沿大运河遗迹呈线性布局,并建造了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用以保护和开发大运河文化遗产[9] (图1)。
Table 1. Types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of the grand canal in Nanwang Town
表1. 南旺镇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类型
南旺镇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类型 |
名称 |
数量 |
河道遗产 |
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小汶河 |
2 |
堤防 |
运河砖砌河堤 |
1 |
水利工程设施遗产 |
刑通斗门遗址、徐建口斗门遗址 |
2 |
航运工程设施遗产 |
十里闸、柳林闸、寺前铺闸 |
3 |
古建筑遗产 |
分水龙王庙 |
1 |
总计 |
|
9 |
Figure 1.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rand canal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in Nanwang town
图1. 南旺镇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分布现状
2.2. “低碳旅游”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高度契合
“低碳旅游”区别于传统的旅游方式,强调低影响开发,以及新能源、低碳交通、林业汇碳等低碳技术的应用[10]。“低碳旅游”包括前期开发低碳化和后期消费低碳化两个方面。前期开发低碳化对应旅游产业的开发者。旅游规划部门积极接纳新发展理念,从前期规划入手引入低碳理念、低碳技术。遗产景点、宾馆饭店等企业积极采用新能源新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推动旅游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后期消费低碳化对应旅游产业的消费者。它是现代社会呼吁的生活方式,强调在旅行中尽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比如通行选择碳排低的交通工具、行李选择环保的材料、目的地选择绿色生态的地区。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低碳旅游也是一种责任,体现了新时代公众的先进思想觉悟。传统的大运河开发措施难以形成创新有效的经济模式,而“低碳旅游”可以为当代的大运河遗产保护开发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2.2.1. 空间特征高度契合
大运河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线状特性,又被称为“巨线型”景观。大运河文化受区域内的自然地理、人文风俗等影响而不断发展,其遗产的保护开发不仅仅指某个具体的遗址点,而是囊括了线性的河段、运河两岸点状的遗址、面状的城镇等。作为具有世界级文化价值的遗产资源,大运河的遗产保护开发必须依托原有的线性运河,坚持低碳旅游的原则,实施低影响开发。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这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因素。
南旺镇依托水利设施等形成多个聚落组团,其中南旺考古遗址公园作为绿色核心成为城镇组团中心,聚落组团沿运河呈线状布局。南旺镇的世界遗产保护开发,现以南旺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沿运河故道线性分布。低碳旅游可以较好的保留其文化特色,保证遗产沿现有空间特征发展传承。
2.2.2. 功能特征高度契合
大运河河道遗产在低碳排、高碳汇领域有突出的潜力。河道遗产内的植物和微生物可以溶解有机碳,天然具有强大的汇碳能力,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水环境作为城镇环境的重要组成,是城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城镇发展升级的法宝。
2.2.3. 资源特征高度契合
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有形的物质基础上进行保护开发,但其保护开发根源是现代社会对运河的需要。一方面,当今时代的生产生活呼吁低碳,脱离了大运河两岸的生产生活,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就失去了文化之根。另一方面,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低碳生态也会改变两岸的生产生活,使得两岸居民呈现出变化的特性,实现运河与居民的和谐发展。大运河文化遗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 南旺镇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现状
大运河的开通和繁荣,为南旺提供了开放交流的大廊道,使其成为明清交通文化枢纽。而后清代大运河漕运的衰落,也使得南旺的发展陷入困境。进入20世纪,大运河成功申遗,南旺镇作为大运河文化重镇,其运河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工作意义、责任重大,在地域文化传承、自然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的价值日益凸显,为其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但南旺镇因其自身特性和行政制约,其开发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11]。
3.1. 保护开发现状
南旺镇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方面有许多成果。2008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南旺进行了考古发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勘探、信息入档整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大运河历史档案。南旺镇还编制出《大运河遗产南旺枢纽保护规划》,为南旺镇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提供上位规划。
但在具体实施上,大运河相关设施被废弃失去原有功能,亟待进行功能转化。南旺镇经济发展以工农业为主,其遗产保护开发力度不足,宣传手段少,旅游业并不旺盛。尤其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运河遗产与当地生产生活关系较远。
3.2. 问题及不足
3.2.1.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足
政府、市场、公众三方未能形成积极协作机制,由上至下的保护方式难以激活社会正反馈响应。政府层面,基于大运河本身的特殊性,其保护涉及多个行政单位。尽管在国家、地方层面都建立了大运河领导小组。但是总体来看,还是会出现政府领导缺乏活力、管理体制不畅、措施难以落到实处等问题。2022年,南旺编制完成《汶上县南旺运河古镇旅游规划》,计划依托大运河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打造集遗址观光、考古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运河古镇,但作用甚微,难以对南旺镇大运河文化遗产开发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12]。市场层面,大运河遗产的经济效益开发模式还未成熟,相关行业持谨慎态度。公众层面,由于缺少全民参与和运河文化宣传,导致保护工作不被大众认知,难以形成社会共识。
3.2.2. 运河航运功能恢复困难
因清朝黄河北迁截断大运河和现代铁路海运发展,大运河的航运功能较难全线恢复,现也只有山东济宁以南河尚能实现运河通航。大运河作为人工开凿的河道本身具有脆弱性,尤其山东境内大运河必须解决穿黄问题和水源供给问题,致使其通航成本巨大。而南旺镇内运河作为大运河最高的一段,水源供给困难,复航可能性极小,功能转型已迫在眉睫。
3.2.3.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缓慢
文旅融合建设的方向,是由该地区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水平决定的[13]。南旺镇对“大运河名镇”的定位不够清晰,其文化遗产开发没有明确的运河品牌战略定位,也缺乏创新、高科技的旅游开发技术。南旺镇的旅游品牌主要依托于南旺枢纽文化遗产,但其遗产保护开发措施较为落后,导致旅游经济发展缓慢。即便专业学者对其的研究论文众多,但公众对其了解甚少,缺少旅游热情,形成学术热而经济冷的局面。南旺当地居民无法在保护开发大运河的过程中产生利益关系,自然形成不了深刻的参与意识。南旺镇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难以实现多方合作,文旅融合发展缓慢是必然。
4. 低碳旅游理念下的设计策略
4.1. 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系统规划
在保护开发的参与主体上,因现行体制的不完善,自上而下的保护开发规划总是难以在最基层有实质性结果。大运河文化遗产基于其特征,要求其低碳旅游开发必须实现多方参与。从政府主导、政府实施转变为政府、市场、公众多方主导,实现政府、市场、公众的共同实施。当地居民和游客等公众的加入必将原先的上层主导的被动式强制开发转变为上层下层共同主导的主动式自觉开发,其在大运河文化遗产开发的亲身参与和监督,会更加凝聚开发主体的力量,实现多方主体合作共赢[14]。尤其是南旺镇居民对大运河文化有其独到的理解和认识,他们是运河文化活的载体,是运河文化的一部分。基于低碳旅游理念的遗产保护开发需要让原住民参与到发展中,而遗产保护开发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能反哺原住民。通过唤醒原住民的主人翁意识,盘活大运河文化遗产低碳开发的最后一层。
在保护开发的空间规划上,尊重南旺原有的空间脉络,以现有的文化遗产为基础,实现低影响开发。宏观尺度上,在全镇范围依托运河两岸绿化、公园绿化和道路绿化等,进行绿地空间格局设计,提高绿化率,实现高碳汇[15] (图2)。中观尺度上,以南旺枢纽遗址公园为核心,对其周边1000 m范围内的镇中心规划慢行交通系统,实现低碳排[16]。微观尺度上,沿会通河故道设置太阳能路灯,用低炭材料铺设慢行步道,采用新能源、新技术实现低碳旅游。
Figure 2. Macro green space pattern design
图2. 宏观绿地空间格局设计
4.2. 运河功能转型设计:游乐场所
运河转型主要是依照现实社会的科技发展、现实需要,创造性地实现功能的现代转化[17],为地区生活系统提供基础服务设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低碳开发的真挚呼吁,就是让大运河文化遗产在利用中被开发,即转变大运河在明清时期的航运功能为防洪排涝,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究其原因,大运河本身是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开凿的,具有公众性、服务性。大运河文化遗产开发如果只是简单对破损的遗产进行修缮,然后围合起来进行保护,枯燥地宣传其历史意义,将公众的生活与之隔离,这种保护就如无根之水,文宣工作再出色也乏善可陈。通过多方位的低碳开发,使大运河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在新时代创造新价值来反哺民众,这是低碳保护开发的双赢。大运河可以依据人的亲水本能,沿岸设计亲水平台、淡水沙滩、钓鱼台等游乐场所,并将低碳宣传融入其中,实现公众、遗产与低碳理念的完美融合。
4.3. 文化旅游融合设计:品牌升级
大运河文化遗产品牌升级,可为区域的生产系统提供动力,加快当地发展转型。
一是要设计富有特色的文旅品牌。采集南旺镇大运河段世界文化遗产相关数字信息,对其重点遗产点建立数字化的遗产数据库。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一些已经消失殆尽,通达性较差或者重要的文化遗产,可以通过三维扫描、立体成像等技术手段,结合大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虚拟复原展示,再现运河沿岸古建筑、运河沿岸经典生活场景,给参观者带来沉浸式体验,从而实现其科普宣教、文化传播、艺术体验等多样功能。比如展现明代白英等人建造南旺枢纽的艰苦过程或者明清时期南旺的繁荣街景。
还可以借鉴《只此青绿》《上新了,故宫》等节目,让文化遗产结合现代科技,借助融媒体平台等,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文化。这些都是文旅品牌开发的成功案例,也是更加低碳可持续的保护开发方式。
二是积极开展重大项目,引领全镇运河遗产发展。南旺分水枢纽考古遗址公园的建立,为南旺镇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开发提供了新的保护思路和实践方法。其展馆内的3D演示等科技手段,为大运河的展示提供了技术基础,将大运河河道本体、历史故事与高科技结合,再现大运河古时的繁荣景象。通过沉浸互动式的展现手法,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实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高科技、低碳开发[18]。
三是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技术创新,采用低碳技术建造公共设施,以“资源节约、服务提升”为主要特征,在不降低公共设施原有性能、不增加造价的基础上,实现碳减排。
5. 总结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带来的是更加紧张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亟待发展转型。用低碳旅游理念指导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新突破,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基于低碳旅游理念,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提出具体设计策略,在可持续发展上做到有的放矢。
注 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