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来,这一理念成为我国推动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准则。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布依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节作为一项具有深厚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不仅展现了布依族的文化特色,也成为了各民族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通过节日活动的举办,不同民族的群众聚集一堂,共同参与庆祝,从而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这种文化的共享和交流,不仅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谐共处,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基础。
民族节庆是民族特色的具体体现,民族节庆中包含了诸多文化因素,成为民族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当前学术界关于“三月三”的研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一是探讨节日起源和发展,如陈兰、陈立浩在《“三月三”节日民族试论》中分析了“三月三”的形成、演变的过程[2];二是探讨节日的价值,如蔡萍在《安龙布依族“三月三”的文化传承与教育价值》中从文化传承与教育价值为切入点,探讨了布依族三月三发展的实践逻辑[3];三是探讨节日和旅游融合发展,如在黔西南日报《望谟普安贞丰“三月三”节会活动异彩纷呈》中,李静等记者报道了“三月三”的热闹场景[4];徐倩在《关于传统节庆文化传播推广策略的思考》中通过对贵州省望谟县布依族文化的概况和现状进行分析,强调实施非物质文化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双驱动模式[5]。综上所述,尽管学界从节日起源与发展、节日活动内容、节日带动旅游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方向性和必要性。而关于黔西南州布依族“三月三”如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各民族共庆共享的区域性活动的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黔西南州布依族“三月三”为研究对象,探讨节日文化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况。
2. 布依族“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展现了该民族的文化特征与地域习俗。2011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将“三月三”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国家对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给予了认可和保护。据当地人介绍,“三月三”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传说一,在宋元时期以前,“三月三”节早已成为广泛流传的传统节日,它与季节更迭的观念密不可分。季节更迭的概念源自于古人对自然界周期性变化的感知,“三月三”的到来,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同时也标志着春耕的启动。布依族的祖先百越是最早开始进行水稻种植的人,每年农历三月时,春耕生产即将开始时往往春旱严重,火灾事故频发。于是,布依族的民众会在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开展各类祭祀和祈福的活动,旨在求得寨子的平安、气候的适宜以及粮食的丰收。传说二,在古时有一年三月初三这天,山神降临世间,但不幸的是,众多的蝗虫、苍蝇、蚂蚱等害虫也纷纷涌现,对农作物造成了损害,并使得人类与动物遭受疾病困扰。为了减轻这些害虫对农田的侵扰,确保民众的健康,人们每年都会在这天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扫寨驱邪”和“祭祀山神”,以此来祈求山神的庇护。布依族至今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因此“三月三”在黔西南州地区仍占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布依族“三月三”已突破了民间自发组织的传统,成为各民族共庆共享的区域性活动。
3. “三月三”节日活动内容
贵州省黔西南州的“三月三”布依民俗文化节主要在望谟、贞丰、安龙等三地举办,但是因地方习俗不同,举行的时间也存在差异,各地的具体活动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有些地方在三月初三庆祝,有些要推后半个月左右。据当地人介绍,各地“三月三”时间差异的缘由是因为要等待染五色糯米饭的植物成熟,否则难以染出好看的颜色,因而五色糯米的染体则成为了举行“三月三”活动时间的标准,人们称这种时间差异为“雾候”。
3.1. 贞丰的“三月三”
贞丰“三月三”的祭祀仪式,根据当地人介绍:在“三月三”这天,每家的家长都会为孩子编结挂绳,用来装染煮好的红色鸡蛋,他们认为可以驱散坏运气,然后给孩子穿上好看的新衣服,让他们出去与朋友玩耍。青年男女会在山坡互唱山歌,当遇到自己中意的人,女方会抛给男方彩色花纹绣球,男方若也喜欢女方,会接住其抛的绣球,继续发展直至成为恋人,若不喜欢则不接。此外,“三月三”当天,村寨的各家各户都会折一束柳枝挂在家门口,或者采花做手环、头环,他们认为可以驱虫辟邪,“驱虫”主要是防止蛇进入家中,也能清除晦气。关于祭山求雨,他们每年都会在农历正月初三、三月初二和六月初五举行活动。村长会提前通知各户选出一名男性代表,戴好帽子,携带提前准备好的碗筷、冥钱、肥猪肉、方形粽子、酒以及三柱香,集中到山神庙前,庙前有一堆石头,年轻人需要把石块铺平;之后,将各家拿来的东西放在一起,将猪肉放锅煮,由村寨中最有威望的寨老开始主持祭祀,老一辈的在堂屋中帮忙,年轻一代则去堂屋外等待。祭祀结束之后,寨老出来通知,大家又一次集合在一起,此时寨老用布依语宣布或重申“议榔古规”。据当地人解释,为以下四点:首先,每个家庭必须服从寨老的安排,并积极维护村寨的安全;其次,每个家庭成员都应保持环境清洁,时刻保持家里面的整洁,并妥善照顾孩子,严禁玩火行为;第三,家长有责任教导孩子遵守村寨的各项规定,违规者将面临严重处罚;最后,所有村民都应避免非法砍伐公共林木,违者需接受相应的惩罚。此时猪肉煮好,鸣响鞭炮,人们一起吃猪肉,年轻人将石头堆回去,仪式结束。如今,贞丰“三月三”节日不仅局限于布依族人民参与,许多苗族、汉族等人民也共同参与,增加了打糍粑、自演民族舞蹈、八音坐唱等活动,活动当天许多不同民族的人们齐聚一堂,共同品味精彩缤纷的民俗文化活动,共度民族传统佳节。
3.2. 望谟的“三月三”
“三月三”是望谟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他们都会提前一周开始布置,搭舞台,准备物资。在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带着苞谷到附近的山上祭拜天神。山神是有山神庙的,布依民众通常将山神的住所建在寨子上方,主要原因是这里比较僻静又能俯瞰全寨。祭祀之前要选好祭品,祭品为两样,一样是全黑毛色肥猪,另一样是红色羽毛高冠公鸡。开始祭祀之前,寨老要换好长衫,头戴花格头帕,以示尊敬和神圣,寨老又叮嘱全寨人要严肃、不许喧哗,然后虔诚地跪在山神门前。此刻,人们点燃鞭炮、宰杀猪只,几名壮年男子将猪清理干净后,才起身静坐原地。准备好祭品后,由寨老主持并宣布“祭祀开始”,所有参与祭祀的人员需以虔诚之心跪拜,并焚烧纸钱以示敬意。此时,寨老嘴里念念有词,用布依语祈祷平安与顺利。祭祀结束之后,要举行感恩祈福大典、布依族唢呐比赛、篝火晚会、稻田摸鱼、河塘抓鸭比赛等民俗体验活动,来自各地的游客参与其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望谟“三月三”被广泛传播,如今在祭祀外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围观,穿着民族服饰的布依族儿童整齐有序地在山坡上用稚嫩的童声转成悠扬的歌声,欢迎各方来客。同时,2024年4月11日当天,望谟“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看,盛装游行、祈福大典、龙腾麒麟、康包传情等表演等应接不暇,各族群众手牵着手,身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围成同心圆,欢快地跳起康包舞,展现了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奔向幸福的精神面貌。
3.3. 安龙的“三月三”
据当地人介绍,在安龙,每年三月初三前,两户人家负责筹备物资和组织活动,包括准备一头猪。节日当天,猪在指定林地被宰杀,猪肉按家分配,剩余部分煮熟。村民们在山神坛前摆放祭品,宰狗并用狗血驱邪。摩公带领队伍用沾血的纸旗和纸马逐户驱魔,还有数十人同时舞动的大草龙,跟在摩公身后一起扫寨。每家的大门旁都摆有一张长凳,上面放着装满清水的“水碗”和装有瓦砾石粒的碗。摩公念经占卜后,象征性地驱逐妖魔。草龙队伍绕行各家,祈求平安。当所有村寨家庭都完成驱邪仪式后,“老摩公”返回神坛,将收集的妖魔鬼怪镇压在神灵面前。之后,所有男性村民在神坛聚集,共同用餐,这被称为“陪神吃饭”。每家的男性户主需参与祭拜山神的仪式,而其他家庭成员在听到山神的鞭炮声后,必须上山“躲虫”,即避开各种害虫、灾难与疫病。参与祭祀的人员,会在各个路口分别进行标记和阻拦,象征着“封寨”。那些上山“躲虫”的老幼,需等待两位负责祭祀的寨老将害虫“封杀”完毕,然后派人到各路口传递命令,或者通过放鞭炮来发出信号,这时人们才能返回家中。此外,家庭成员在一个月内上祖坟,植树纪念,也有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挂青的情况,大家杀猪宰鸡。嫁出去的姑娘要带着祭祀的物品回娘家参加挂青。
“三月三”还会煮五种颜色的糯米饭,村民将其作为幸福和吉祥的象征。在节日前,人们选择黄花饭、枫香叶、紫蕃藤等不同颜色的植物,将这些植物洗干净,和糯米一起浸泡,煮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他们认为五色糯米饭寓意着吉祥如意、丰收富足和团圆美好,具有驱邪避灾、招财进宝的作用,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今安龙县“三月三”民俗活动已引入校园,幼儿园组织开展了布依美食节、布依八音、板凳武术、板凳舞、打糍粑等活动,加强学生们了解民族文化的机会,也增强了不同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感。
4. “三月三”节庆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三月三”节庆中,布依族和其他民族通过共同参与节日活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节日里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文化习俗和传统食物,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这种文化的互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涵,也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节日表达着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意识、精神寄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传统节庆更加重视,在国家政策、当地政府、媒体传播、节日参与者等多方主体力量的推动下,布依族“三月三”已突破了民间自发组织的范畴,演变成各民族共同庆祝和参与的区域盛事,是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助推器。通过“三月三”民俗活动,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播和保存,同时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学习和体验多元文化的机会。
4.1. 经济发展:民族交往的驱动力
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大环境下,众多传统节日的商业交易作用日益显著。当前的“三月三”民间文化庆典活动,包括民谣竞赛、糠包对打、打糍粑、以及民族大联欢等具有深厚传统色彩的习俗,成功吸引了众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2023年上半年,贞丰古城浪哨亭旁,各地布依儿女相聚在此,也有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一场规模宏大的布依族民歌与民族音乐的听觉盛宴拉开序幕。当天上午,在布依古寨的寨门前,身着节日盛装的布依族少女们两旁站立,边唱边舞,以敬酒歌欢迎宾客。英挺的布依族青年男子们则舞动狮子,吹响长号,热情款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胞。在长桌宴上,摆放着丰盛的美食,布依族少女们唱着悦耳的敬酒歌,宾客们品尝着自酿的“便当”酒,享受着布依族的美食佳肴。布依“三月三”的举办,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参与者来到贵州黔西南,这使得人与人之间加强了交流互动。
“三月三”节庆的发展也带动一系列新生行业的发展,如外地游客会租布依服饰进行拍照,甚至是买一套做纪念,这催生了集租赁与摄影于一体的写真馆;同时,布依民众在抖音直播唱歌,收获网友赠送的礼物;游客的到来也促进了当地民宿、交通、餐饮等的发展。此外,在节日前后两天,当地人还会在街头摆卖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手工艺品、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各地民众的往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增强了当地的商贸、旅游和服务业等行业的收益,从而缩少了各地经济发展差距。据望谟县人民政府网显示,望谟县“三月三”文化旅游节活动中,举办活动20场次,接待游客18余万元,实现旅游收入8500万元。由此可见,“三月三”为布依地区带来的经济,使其成为民族交往的驱动力,它为当地居民与外地游客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载体,也为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接纳提供了机遇。
4.2. 节日仪式:民族交流的助推器
“三月三”使得人们在特定的场合中通过相互交流和参与共同的活动,加深参与者之间的感情联系,增强了团体的凝聚力。在这个文化场域中,人们通过共同参与和体验,文化的能力得以释放,“文化势能”得以产生[6]。在策划、安排、举办“三月三”活动期间,贵州黔西南积极营造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传统节日氛围。随着“三月三”被更多的人知晓,“三月三”舞台也越来越大,参与到这一活动的人也不断增多,从本地居民到周边村落的村民,再到其他民族和远道而来的游客,大家共同参与并合作。这一过程涉及心理、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互动。在节日当天,一些网络平台或个人利用直播技术,实时展现“三月三”活动的情况,不同地区的人们一起探寻“三月三”的故事和习俗,在互动演绎中体验节日的新乐趣。网络技术的进步,通过文化创意、数字技术等手段,为民族节庆注入了新的时代感和文化内涵,使得民族节庆焕发出新的光彩。不同民族的参与者共同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产生了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如今“三月三”已转变为共享节日,它拓宽了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范围和领域,显著推动了当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前进。
4.3. 共享节日:民族交融的重要载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三月三”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从传统的歌舞表演、民族服饰展示,到现代的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这一节日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如参与打糍粑活动的外地游客众多,他们在当地居民的引导与协助下,齐心协力地将糍粑捣制完成,随后共同分享这份劳动成果。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衫,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通过糠包对打、对歌、布依扒肩舞等互动体验,游客们不仅增进了对布依族文化的理解,还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尊重和欣赏彼此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此外,节日期间,布依族的特色美食如糯米粑粑等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品尝,美食成为连接不同民族情感的纽带,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布依族文化的喜爱和认同。“三月三”使得布依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也为其他民族提供了了解和体验的机会,共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布依群众是非常欢迎外地游客的,他们深信,民族的即为世界的,他们期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布依族,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布依族的民族文化。布依族的“三月三”民俗文化节,如今已演变成各民族共同庆祝的节日,人们不仅共同庆祝,还共享欢乐。这使得布依族的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能够欢聚一堂,人们共享节日,互相分享民族故事,使得各民族的人们从接触、了解到接受乃至认同。通过民族节庆,人们对布依族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行为方式等有了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间相互交流借鉴,也加深了不同民族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各民族民众能够加深相互之间的感情,逐步构建起共同的记忆,推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生与互鉴模式,推动民族间的关系从地理上的共同体向精神上的共同体发展,从而加强文化认同感,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5. 结语
布依族的“三月三”,不仅是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是他们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他们通过歌唱、舞蹈和传统的民族活动,共同庆祝这一传承千年的文化盛宴。经过岁月的传承,“三月三”已经演变成为布依族人民表达对祖先、自然、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的重要节日,随着时代的变迁,节日活动守正创新,节日文化空间不断扩大,各族人民从四面八方赶来,与当地人民共同感受这样美好的氛围,渐渐发展成为各民族共庆共享的区域性节日,这不仅加深了各民族间的互动与融合,还促进了民族的兴旺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对于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