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贵州文庙是明朝时期始建的,是朱元璋在西南边陲推行儒家思想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效推进各民族融合与统一。文庙作为儒学在贵州地区的核心载体,以安顺文庙为例,不仅在建筑与布局中,还在祭祀活动和庙学教育中展现出中原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的融合。本文主要阐述安顺文庙的历史、价值、修缮成果等,分析安顺文庙在保护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实现其文化遗产价值,以期对安顺文庙的保护有所裨益。
Abstract: Guizhou Confucius Temple was built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and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aken by Emperor Zhu Yuanzhang to promote Confucianism in the southwestern frontier. It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integr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As the core carrier of Confucianism in Guizhou, the Confucius Temple in Anshun, for example, not only showcases the integration of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nd local ethnic culture in its architecture and layout, but also in its sacrificial activities and temple-based educa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history, value, and restoration achievements of the Anshun Confucius Temple,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it faces in the process of protec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suggestions to realize its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with the hope of benefit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shun Confucius Temple.
1. 引言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祠庙建筑[1]。文庙是儒学的重要载体,其精神内涵不仅仅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教化、政治、文化,还对欧美等国家有所影响,并且到现在它仍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学术界对于文庙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诸位学者在文庙的历史沿革、规制沿革、空间布局、价值、保护、利用、传承等方面多有研究。
此外,各专家学者主要是选取一个地区的文庙进行研究,如金瑞[2]、张晨[3]、尹晶晶[4]、赵国权[5]、田中华[6]、刘甜[7]等学者对个别地区进行研究。针对贵州文庙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个案研究并不丰富,保存情况有待加强。因此,文章以安顺文庙为研究对象,阐述安顺文庙的历史、价值、修缮成果等,分析安顺文庙在保护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实现其文化遗产价值,以期对安顺文庙的保护有所裨益。
2. 安顺文庙的历史沿革
安顺文庙依“孔明丘”缓坡而建,由前往后逐渐抬升,建筑群沿中轴线左右对称,整体布局对称统一,形成了典制齐备、布局严谨、工艺精巧的古建筑群。安顺文庙又名“府学宫”,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 [8]。安顺文庙坐落于贵州省安顺市簧学坝路47号,原为普定卫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至今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是西南地区较早建成的文庙之一。安顺文庙于明洪武时始建,到宣德八年(1433年)卜地于城东,始建学舍;正统元年(1436年)毁于火;正统三年(1438年)夏,屈伸偕同镇守都帅顾勇及普定卫指挥王斌等人在旧址重建,落成于正统四年夏四月;嘉靖年间改文庙为先师庙;嘉靖六年(1527年)兵备副使陈讃建射圃,重修明伦堂,崇德广业二斋;嘉靖十年(1531年)兵备副使王俊修建敬一亭;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巡按王绍元重修儒学;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御史董威、宿应麟和提学谢东山等重修先师庙;万历三十年(1602年)巡按御史宋兴祖题将安顺州改安顺军民府,府、卫同治一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巡抚郭子章、巡按毕三才题改普定卫学为安顺府学;天启二年(1622年)毁于水西土司安邦彦叛乱,天启四年(1624年)知府孙森重修。
清代以来,文庙又历经康熙七年(1668年)和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两次重修,规制始备。在此之后,百余年间无修葺,年久倾废,至道光十八年到二十年(1838~1840年),才对文庙内二十余座单体建筑进行大规模维修。20世纪50年代以后,安顺文庙逐渐失去原有的使用功能,被改造为学校,大部分木构建筑被改造成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府学建筑大部分被拆除,在其基址修建职工宿舍。1985年后学校陆续搬出。1989年安顺市人民政府批准安顺市第八小学对部分校舍进行搬迁,现新校址初具规模。1987年至1997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拨出专款维修了大成殿、东庞、西庇。1998年,国家文物局、贵州省人民政府及安顺市人民政府共同拨款维修了大成门、钟楼、鼓楼、礼门、义路。2000年以后拆除了紧靠纯孝祠、忠义祠的两栋学校职工宿舍。2001年,安顺文庙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安顺文庙的建筑特点与价值
3.1. 建筑特点
孔庙是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建筑形制和命名都充分地体现了儒家思想,各个地方孔庙因风土和人文状况不同,导致各地孔庙“同中有异”的特点。安顺文庙拥有一般的建筑样式,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安顺文庙的建筑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安顺文庙的建筑材质主要是以石头为主体部分,木头材质只要是作为辅助材料,如文庙内的泮桥、石牌坊、宫墙数仞、须弥座等建筑都有石雕装饰;另一方面,安顺文庙的建筑和装饰也展现出儒学对佛、道文化的包容与吸收,如泮池石栏板、棂星门抱鼓石、大成殿柱石等文庙多处可见道家八大神仙的形象[9]。
3.2. 价值
安顺文庙是传统儒学在西南民族地区传播的典型代表,是石、木雕刻的艺术殿堂,具有多重价值。其一,安顺文庙代表了贵州地区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承和发展。作为儒学在贵州地域化的核心载体,文庙承载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念。通过祭祀、庙学教育以及各种仪式活动,安顺文庙传承和弘扬着儒家的传统文化,对地方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二,安顺文庙作为古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文庙的建筑风格和构造精湛,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工艺和美学理念。其建筑材料、结构设计、彩绘雕刻等方面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这些艺术元素不仅为安顺文庙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还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文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其三,安顺文庙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作为贵州省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文庙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探索。这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总之,通过保护和传承安顺文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社会公民的文化素养。同时,文庙还可以成为教育和研究的场所,为学生和学者提供学习和研究的资源,推动人文教育的发展。
4. 安顺文庙的修缮与保存现状
4.1. 修缮历程与成果
文庙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上层统治者对于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认同、推崇和褒扬同时又浓缩地体现了文庙发展之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 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复合载体 体现了一种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10]。安顺孔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历了一系列的修缮和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贵州文物管理部门对安顺文庙进行修缮,出了《安顺府文庙名宦祠、忠义祠现状勘察报告及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安顺文庙大成殿、大成门、名宦祠、忠义祠等屋面及油饰修缮方案》《安顺文庙尊经阁、明伦堂复原工程设计方案》等等,为安顺文庙的修缮提供一定的方案。如《安顺文庙大成殿、大成门、名宦祠、忠义祠等屋面及油饰修缮方案》中,提到大成殿、名宦祠等建筑残损的情况以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即从1987年到1999年共维修大成殿、东庑、西庑、大成门、忠义祠、名宦祠、钟楼、鼓楼、礼门、义路等10余栋单体建筑,其中大成殿、东庑、西庑采用了做苫背和改黄色琉璃瓦。1998年以后在维修了大成门、钟楼、鼓楼、忠义祠、名宦祠以及礼门、义路的时候又采用了灰色琉璃瓦,但屋面做法没有改变,同时采用了现代调和油漆对建筑进行油饰。由于前几年安顺地区是硫化物污染的重灾区之一,雨水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使得大成殿、东庑、西庑屋面的黄色琉璃瓦很快损坏,大成门、忠义祠、名宦祠等建筑屋面的灰色琉璃瓦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瓦面脱釉及断裂。苫背层大量积水,造成木基层部分腐朽、霉变,梁架、柱头油漆大面积起皮,大成殿鹤颈椽糟朽20%。古建筑油饰大面积老化、脱落,失去应有的保护作用。
《安顺文庙尊经阁、明伦堂复原工程设计方案》中,也明确提出复原设计的依据、原则、理由以及对策等等。其中在复原对策上的主要内容为:整个工程建设,从建筑用材到工艺手法均参照奎文阁修复尊经阁,参照节孝祠修复明伦堂。工程主要分修复工程及垃圾清运两部分。一是开挖、清运尊经与明伦堂基址上的建筑垃圾及填塞泥土,整理出建筑工地;二是清理出尊经阁与明伦堂基础,依据设计图修复整个建筑。
4.2. 保存现状
安顺文庙整体布局呈长方形,长130 m宽65 m。现存“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宫墙、礼门、义路、半池、状元桥、节孝祠、根星门、乡贤祠、纯孝祠、奎文阁大成门、忠义祠、名宦祠、钟楼、鼓楼、东庑、西庑、天子台、大成殿、名伦堂等20余栋单体建筑,占地面积约8450 m2,建筑面积约2600 m2。
“道冠古今”坊位于礼门、义路前,沿安顺文庙中轴线对称,为冲天柱式四柱三间石牌坊。面阔三间,通面阔8.25 m,其中明间3.75 m,次间2.25 m。须弥座柱础,石柱立于须弥座之上,前后两侧置抱鼓石,用于稳定石柱。明间石额枋饰线刻莲枝花纹,额下置龙首鱼身和象鼻石雀替,额上镂空阳刻“道冠古今”四字。次间石枋件置镂空石板。各柱顶有望兽。通高6.80 m;下马碑立于宫墙高堡坎前,紧靠宫墙,为象形碑座上驮附着的四棱石碑,象齿外露,象鼻残损无存,象首侧向右侧。碑高2.25 m,碑身0.25 m2。正面楷书阴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轿马”十三字;礼门、义路位于安顺文庙中轴线西南端宫墙两侧,坐东北向西南,沿安顺文庙中轴线对称,为单楼石、木结构垂花门;宫墙位于安顺文庙中轴线石坎墙之上,两侧分别为礼门、义路,为四柱三间影壁墙;泮池位于宫墙之后中轴线上,为半圆形水池,池壁由块石垒砌成半圆形,圆弧向前,半径7.75 m,最宽13.70 m;节孝祠位于泮池东侧,坐东北向西南。为石墙围护前带廊单檐青瓦硬山顶木结构建筑;棂星门位于泮池之后大成门前的中轴线上,明间前踏步5级之上置御路,次间踏步9级,为冲天柱式四柱三间石牌坊;乡贤祠、纯孝祠位于棂星门两侧,东为乡贤祠,西为纯孝祠,坐东北向西南。沿安顺文庙中轴线对称,为石墙围护前带廊单檐青瓦硬山顶木结构建筑;名宦祠、忠义祠位于大成门两侧,东为名宦祠,西为忠义祠,坐东北向西南。沿安顺文庙中轴线对称,为石墙围护前带廊单檐青瓦硬山顶木结构建筑;钟楼、鼓楼位于大成殿前天子台两侧,沿安顺文庙中轴线对称,东为钟楼,坐东南向西北,西为鼓楼,坐西北向东南。为石墙围护前带廊两层重檐青筒瓦歇山顶木结构建筑;东庑、西庑位于大成殿前天子台两侧,沿安顺文庙中轴线对称,为石墙围护前带廊单檐青瓦硬山顶木结构建筑;天子台位于大成殿前,是一个平面接近正方形的高台,长11.7 m、宽12.6 m,面积147.4 m2。天子台边缘置石望柱和石栏板,南侧台前正中置踏步5级,北侧与大成殿台明相连接,东西两侧靠近大成殿各有踏步3级;大成殿,位于三进院中轴线正中间,坐东北向西南。为石墙围护前带廊单檐青筒瓦歇山顶石木结构建筑。
5. 安顺文庙的保护思考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物质遗存,用作展览、旅游,开展文化活动,而是为城市的未来保存历史,为城市的发展保存文化资源[11]。安顺文庙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过兴盛、没落,如今的文庙并不是作为封建帝王祭祀孔子的地方、培养官员和人才的学校,而是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和利用。此外,在此地还会开展文庙祭祀、文化活动、旅游参观、陈列展览等方法来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服务社会、人民。安顺文庙的修建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必须融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状况,使其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但是在保护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难题,需要政府、群众的支持,以解决相应的问题所在。
5.1. 数字化保护
数字化保护可以准确、完整、真实地永久保存文物信息,形成文物的数字档案。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保护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如运用AR技术,前期对安顺文庙进行图像信息采集,先用航拍技术获取文庙表面数据以及周边环境;其次,进行现场测绘,从而获取一些准确的数据;然后,提前准备好相机和录音笔等记录设备,通过访谈的方式,将文庙所蕴含的历史沿革、建筑类型、建筑特点、保存状况、史料、研究成果、民间故事、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周边非遗等信息;最后再对信息进行数字化整理,形成一系列流畅的数字化信息收集、分析、展示以及传播,实现安顺的数字化保护,进而增强其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5.2. 加强研究,扩大宣传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就安顺文庙的时代背景、经济系统、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在互联网时代,安顺文庙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要走进大众、走进生活,应充分挖掘其历史、空间和文化价值,丰富其内涵,创新宣传推广方法。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映入演练的为“云直播”的宣传方法。信息可视化为历史文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思维方式。可以将不同时代文明的产物,用科技连接文化和数字世界,让文化及其故事的传播不再受限制于时间、空间、修复等条件,在互联网上永久保存、流传[12]。如布达拉宫在抖音平台进行“云直播”,利用3D全景高清摄录、直播编码、VR等技术,将布达拉宫的全景画面呈现在用户终端设备上,配上VR或者3D眼镜,用户便可以沉浸到画面当中,从而获得全新的观看体验[13]。线上带着网友观看宫殿建筑、壁画、灵塔,再进行讲解,实现社会化嵌入。对于安顺文庙的宣传和保护也可采取“云直播”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不用出门,也可以了解其基本概况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公众成为保护主体。
5.3. 公众参与
公众是安顺文庙保护的参与者之一,为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让其参与其中,可采取以下方式:其一,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如媒体报道、社交媒体、宣传册等,向公众介绍安顺文庙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举办文庙相关的展览、讲座和教育活动,增加公众对文庙保护的了解和认同。其二,提供文化教育和体验活动。开展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文化教育活动,如文化讲座、庙会、传统乐器演奏等,让公众深入了解文庙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三,建立志愿者队伍。组织文庙保护的志愿者队伍,让热爱文化遗产的人们参与到文庙的保护工作中来。志愿者可以帮助文庙管理方进行巡视、宣传、导览等工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志愿者的参与,增加公众对文庙保护的关注和认同。
5.4. 文旅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4]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安顺文庙本体及其相关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构成,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有很高的旅游观光价值。文化与旅游融合是理念、资源、职能、技术和产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文化以旅游为载体,才会发挥出更大作用;旅游以文化为灵魂,才不会迷失方向,进而发挥出特定功能[15]。目前,安顺文庙保存下来的建筑较完整,文庙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真实性、知识性、艺术性,与旅游的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形成完美的结合。合理利用这一旅游资源,可以有效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成为推动当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6. 结语
安顺文庙是贵州省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庙之一,是西南地区儒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它不仅反映了明清时期贵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也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安顺文庙经历了多次修缮和保护,目前仍保持着原有的建筑格局和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安顺文庙,我们应该采取数字化保护、加强研究、扩大宣传、公众参与、文旅融合等措施,让这一文化遗产活起来,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