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筝独奏曲《孔雀东南飞》“技”与“情”的运用
The Application of “Skill” and “Feeling” on Guzheng Solo “Peacock Flying Southeast”
DOI: 10.12677/cnc.2024.126191, PDF, HTML, XML,   
作者: 徐芙苓: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关键词: 古筝Guzheng Feeling Skill
摘要: 文章以古筝独奏曲《孔雀东南飞》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文章深入分析了左、右手演奏技术,包括撮弦、摇指、刮奏、按滑音以及双手分解和弦等技巧的运用,同时强调了作品各段落的情感处理。研究揭示了技巧与情感表达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通过深层次的演奏体验,探讨了作品的演奏要领及其文化内涵,力求实现音乐与诗意的完美融合。文章旨在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艺术中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帮助古筝学习者更精准地诠释和演奏这经典古筝作品。
Abstract: Taking the solo Guzheng “Peacock Flying Southeas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its playing skills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The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left and right hand playing techniques, includ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ing pinch, finger wagging, scraping, glissando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chords with both hands, and emphasizes the emotional processing of each paragraph of the work. The research reveals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skill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explores the playing essential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works through deep playing experience, and strives to achieve the perfect integration of music and poetry. This article aims to let more people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music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and help Guzheng learners to interpret and play this classic guzheng work more accurately.
文章引用:徐芙苓. 论古筝独奏曲《孔雀东南飞》“技”与“情”的运用[J]. 国学, 2024, 12(6): 1241-1247.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6191

1. 引言

古筝是中国民族弹拨乐器中的一种。古筝曲大多和文学作品紧紧相连,例如以唐诗题材的作品《长相思》《枫桥夜泊》《秋望》,还有取材于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剧作《西厢记》的河南南阳板头曲《上楼》,曲名源于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由此可见,从古至今,用古典文学诗词作为素材而创作的筝曲数不胜数[1]

古筝独奏曲《孔雀东南飞》是由郑德渊先生最早谱曲,后经邱大成先生改编为古筝独奏曲,乐曲的故事题材是源自于我国的汉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主要讲的是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因为刘兰芝为焦母所不容而分离并且殉情的故事,批判了古代封建礼教的无情与残酷,也赞扬了二人的真挚感情和勇于反抗的精神。在这首作品中,作者利用古筝的各种演奏技巧,把诗歌所要表现的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2]

2. “技”的运用

2.1. 撮弦的运用

撮弦中的大撮和小撮是非常重要的一组古筝技法,要求弹奏者扎实练习。通常大撮是大指与中指配合,在琴弦上以一个八度的形式出现。弹奏时手指自然松弛、虎口微张,五指弯曲呈握球状,指尖不宜或过分打开,同时向掌心发力,注意音色不要一强一弱。小撮是大指与食指配合,在琴弦上以三度,四度或五度和音的形式出现。弹奏时手指触弦果断干脆,保持干净,弹出集中、明亮、宽厚、具有共鸣的声音。

2.1.1. 左手大撮的运用

Figure 1. The notation example of the “big pluck”

1. 大撮谱例

在乐曲《孔雀东南飞》演奏中大撮的运用十分广泛。见(图1)的第三小节到第六小节,右手声部运用了低音la和倍低音la组成的平八节奏的大撮,给人一种低沉浑厚的感觉。演奏的弦段位置上做由远到近、由左到右的变化,力度上可以弹奏出由弱到中强再由强到弱的力度变化。通过这些弦段位置的变化和力度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朦胧感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感出来。

2.1.2. 右手小撮的运用

《孔雀东南飞》中,小撮的运用在快板部分出现的最为频繁。演奏小撮的时候需要注意两个手指发力是均匀的,因为速度较快,所以动用二关节的力量多一些。虎口微张,同时向掌心发力,弹奏的时候手要稳定,不要出现手掌跳动的情况。见(图2)第二行的第二小节一直到第三行结束都运用了平八节奏的小撮,通过不同的音程带来色彩上的变化,再加上力度上的处理营造出刘兰芝内心复杂的情绪。

Figure 2. The notation example of the “small pluck”

2. 小撮谱例

2.2. 摇指的运用

摇指是古筝演奏中常用的技法之一,是弹奏出持续古筝乐音的主要指法。摇指最常见的就是用连续的快速托劈,以达到音色连贯的效果。初学摇指时,要注意摇指的位置,不要太靠岳山也不要过于向内,大概离岳山三分之一处。不当的指–弦接触位置会影响其音色和技巧的效果:第一,注意指甲贴琴弦的角度,切勿用指甲侧面去触弦,指甲是平面接触琴弦的,这样才不会有摩擦的声音,音色才能干净;第二,在练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腕部运动,这是主要支撑摇指的部位;第三,音要均匀,速度要统一,通常是在一拍内摇四下,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节拍器练习,这样会避免速度不均匀。

在乐曲《孔雀东南飞》中,摇指技法贯穿全曲。在每个乐段中,摇指的力度、速度、和力量都是不一样的[3]。例如主题部分是一段长摇配上左手小指的勾弦,力度进行了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变化。在演奏时候需要注意摇指的连贯性,避免过弦的时候出现卡弦问题。快板部分的摇指则需要注意加强摇指的力度和密度,从而表现出主题激动悲愤的情感。见(图3)是乐曲的高潮部分,是通过左手刮奏和右手摇指演绎出来的,快速有序的扫弦加上右手的摇指随着情绪的高涨进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

Figure 3. The notation example of the climax part

3. 高潮部分谱例

2.3. 按滑音的运用

滑音分上滑音和下滑音两种,又可细分为有时值的上下滑音、装饰性的上下滑音等等。常用的上滑音的奏法是:首先,右手先弹弦,左手后按弦,用食指、中指尖或食、中、无名指尖在该弦左侧距筝码约十六厘米左右的弦段上,借助腕部力量按弦;然后,左手按弦必须按到所需的音高,通常是要求按到该音的上方音高位置上;接着,按规定的时值按滑,通常上滑音止音的时值占原音时值的1/2各占一半;最后,上滑后的音高要保持住,待余音消失后左手为在下一个音弹响之后放开。

常用的下滑音的演奏方法是:首先,左手在琴码的左方用食指、中指尖或食、中、无名指尖在该弦左侧距筝码约十六厘米左右的弦段上,借助腕部力量按弦,将音按至原音的上方大二度或小三度;当右手弹完后,再将左手慢慢松开,利用余音使音由高至低下滑放回原音。下滑音与上滑音的演奏方法相反,但在最后是相同的,左手都要慢慢往上抬。

在《孔雀东南飞》中,引子、主题和慢板部分都运用到了比较多的左手按音、滑音和重颤。按音最重要的是音准,例如从la到si,mi到fa这种在筝上并没有固定音高的,是需要我们通过日常的音准训练,才能更好的将音按准。见(图4)第一小节re到mi的按音、do到er的按音在演奏时要注意其中的滑音不是按下去直接到达相应音高,而是通过慢滑再按至相应音高。见(图4)中mi的重颤演奏需要注意其中的重颤和颤音是不一样的:颤音是手腕放松,演奏时手上下轻轻的均匀颤动;重颤则是手腕稍稍用力,演奏时比较自由的颤动。按音滑音以及重颤的结合,就更加突出了左手的做韵,使音乐更加的形象。

Figure 4. The notation example of press-slide tone

4. 按滑音谱例

2.4. 双手分解和弦的运用

在弹奏分解和弦时需注意预备指,即在弹奏一个音时,下一个要演奏的手指就应在相应的弦旁准备好。这样使得每个手指的力量均匀、节奏平衡、声音坚实有力。演奏分解和弦时需注意和弦的连贯性,换指动作要敏捷,落指要准确,肘部伸屈自如。

在筝曲《孔雀东南飞》中,双手分解和弦出现在刮奏这段的后面。见(图5)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左手从低音到高音逐次分解演奏,第四小节到第六小节右手从高音到低音逐次分解演奏。此时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激动的,所以在弹奏分解和弦的时候力度和速度都要统一在一起,速度要快,力度要强,掌面要低,力量集中在指尖,保持手掌稳定,灵活运用指关节,同时注意换指和落指干脆敏捷[4]

Figure 5. The notation example of two-hand broken chords

5. 双手分解和弦谱例

3. “情”的运用

3.1. 依依惜别

故事的序幕在低沉的琴声中缓缓拉开,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压迫感,一种噩运袭来的感觉,让人心神俱震。主题部分运用了按音和滑音来呈现两人在对话,男主女主对彼此爱的期盼与急切,二人柔肠百结,依依不舍之情随着旋律直扣心弦。这段感情是非常细腻的,但却如昙花一现[5]

3.2. 绝望反抗

小快板部分描述在封建势力、道德伦纲和父母之命的压迫下,刘兰芝激烈抗婚的情景,所表达的是悲伤的、愤怒的、绝望的情感。乐曲运用四三拍的节拍,再用快速撮弦来演绎刘兰芝在面对父母逼婚的压迫下,悲痛交加和矛盾冲突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刘兰芝作出绝望激烈的抗争时,情绪是非常的复杂,不仅有坚守爱情的决绝,也有面对种种压迫没有办法时的心乱如丝[6]

3.3. 凄情绝唱

再现段则是叙说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在绝望反抗之后,刘兰芝被遣回家,被兄长逼亲,最后投水自尽,焦仲卿听闻这个讯息也将自己挂枝殉情。乐曲运用快速刮奏的技巧和连续的摇指来演绎主人公分离时的苦楚,尤其是左手快速向下划弦所产生的噪音效果,仿佛油碧车滚动时的吱吱呀呀的声音。音乐悲切,将主人公被迫分离的痛苦和无奈的感情刻画地一览无余[6]

3.4. 如泣如诉

尾声部分的感情是非常细腻的,弹得时候很有意境感,就像在描述刘兰芝和焦仲卿他们哪怕死了灵魂还是一直迟迟不肯分开的场面,控诉了封建社会家长制对婚姻的包办,对爱情的伤害。乐曲运用右手小撮和左手拨弦的技巧,力度进行强弱变化,节奏较为自由,表现出对男女主人公的惋惜之情,这对苦命爱侣寄予无限同情的挽歌,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伟大爱情[7]

4. 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古筝弹奏技巧和情感表达之间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在进行古筝演奏的过程中,无论是古筝演奏技巧还是情感表达,都对古筝弹奏的效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既要重视古筝演奏的技巧把握,同时也要注意在古筝弹奏过程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在进行古筝演奏时,光有技巧而没有情感就仿佛是没有灵魂存在一样,音乐显得平淡、苍白无力。这样的古筝弹奏无法有效的引起听众的共鸣,无法得到听众的认可。同样,在进行古筝演奏时,如果离开了演奏技巧的支撑,整个乐曲的情感表达也会大打折扣、缺乏美感。所以要弹奏出动人的古筝音乐,古筝弹奏技巧和情感表达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任何一方都无法达到古筝乐曲演奏效果的良完美呈现。

4.1. 以情运技

把握正确的情感表达对于古筝演奏过程中演奏效果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古筝演奏的时候,想要更好的实现古筝弹奏效果,就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古筝曲目中意境氛围的营造。这就需要演奏者在演奏前,深度了解曲子的风格、结构层次和主题思想等内涵[8]

(一) 领悟曲子的主题思想

每首古筝曲都有着各自不一样的风格特点。演奏者在进行演奏时,要想实现乐曲中所蕴含思想情感的有效表达,就要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对古筝乐曲的主题思想进行揣摩分析。基于古筝乐曲思想特征的情感表达,不仅能够提升手指控制能力,促进弹奏技巧的运用,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实现乐曲情感再现,演绎出更美妙的音乐。

(二) 创造自身对曲子理解

在演奏古筝作品时,我们要思考为什么作者采用这样的旋律、节奏,又为什么会选择某种指法或技巧,换其他的可不可以呢?通过分析后,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甚至是三度创作。我们可以把自己学习实践的经验与作品相结合,在不改变原貌的情况下形成个人风格。当你以自己的理解去弹奏作品时,你会发现你的演奏技法会产生微妙的变化,你会不断的调整手上的弹奏去获得你想要的声音。这就是以情运技。

4.2. 以技领情

演奏技巧可以说是音乐作品情感表达的利器。在进行古筝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若想要更好的实现作品的情感表达,就必须要提升自己的弹奏水平,否则就会出现你想得到,但你做不到的现象。这也是大多数演奏者面临的一个问题,明白要表现什么音乐情感,却无法通过弹奏体现出来。

(一) 掌握好扎实的演奏技巧是情感表达的基础

古筝演奏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熟练弹奏各种技巧。就像是建房子,地基要牢,房子才会牢固。弹奏乐曲也是一样的,扎实的演奏技巧是实现古筝演奏的基础,会推动古筝弹奏效果的整体提升。在演奏的过程中,通过扎实的古筝演奏技巧,使演奏能够充分完成作品的艺术呈现,从而实现作品的意境构筑和情感表达。

(二) 掌握好扎实的演奏技巧是推动演奏效果的前提

在进行古筝演奏的过程中,扎实的演奏技巧是推动古筝演奏效果的前提,而演奏效果也能促进乐曲情感的展现。通过对演奏技巧的把握,能够促使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经过有效的二度创作实现演奏效果的打造,促进情感的推动,从而展现出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启发人的思想情感。演奏者只有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通过娴熟的演奏技巧,利用自己的琴声作为情绪传染的载体,才能使听众与自己弹奏的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提高听众对自己的认可度和支持度。

5. 结语

《孔雀东南飞》这部乐曲抨击了旧社会封建势力、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也为我们展示了凄美真挚的爱情故事。当我们真正地去了解那个时代的风情,看透了那个时代的世故,我们才能站在局外,更好地表达音乐的深意[9]。对于作品的演奏,我们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性的分析来把握作品的情感处理及弹奏要求,并以持之以恒的练习来提升自己的演奏技术水平。只有把二者有机相融,并不断地实践磨合,才能找到最完美的声音,从而完整地再现作品的原貌[10]

参考文献

[1] 刘萍. 浅谈筝曲《孔雀东南飞》的演奏技巧[J]. 音乐时空, 2014(12): 115.
[2] 孙寒冰. 探微源于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何占豪古筝协奏曲[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3] 兰恕冰. 如泣如诉 如怨如慕——古筝独奏曲《孔雀东南飞》演奏心得[J]. 大众文艺, 2012(14): 10.
[4] 许言. 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诗意解读及演奏探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艺术学院, 2017.
[5] 欧阳琪. 美的音乐 美的情感——从何占豪两部音乐作品的异同所得到的启示[J].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4(11): 22-23.
[6] 张静嘉. 何占豪古筝曲《孔雀东南飞》的悲情性探讨[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1): 155-156.
[7] 宋玥. 从古筝曲《孔雀东南飞》论音乐表演中演奏技巧与创作背景的巧妙结合[J]. 音乐大观, 2013(7): 102.
[8] 林秀芳. 浅谈“音”与“乐”的交融——以古筝教学为例[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8(7): 35-36.
[9] 倪蕾. “乐由中出乐韵悠悠”——谈何占豪古筝作品中传统音乐元素的承继[J]. 艺术评鉴, 2017(6): 117-119.
[10] 马方玲. 从《孔雀东南飞》看音乐的教化作用[J]. 四川戏剧, 2008(5): 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