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不同的语体中,语法现象的分布存在着差异,语法规律的适用性也有差别。语法具有明显的语体特征,其被称为“语体特征语法”,简称“语体语法”。语体语法是指从语体的角度透视语法现象与语法规律,注重分析语法事实的语体层次与语体成因。冯胜利于2010年正式提出了“语体语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问题。
同素单双音节词指的是词类相同、词义相近的一对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对应形式,譬如“买–购买、家–家庭、热–炎热、特–特别、对–对于、但–但是”等,其在词类上相同,在词义上相近,但在语义、语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被众多学者注意到,并加以讨论,但目前对此成系统、成体系、成理论的讨论并不多见。
语体语法为同素单双音节词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系统的理论。在语体语法视域下,同素单双音节词被视为语体语法系统的产物,其在语义、词法、句法、语用和韵律等多方面的对立,都是语距定律下语体原子在语言各个部门的作用和表现,在实际运用中有着一定规律(冯胜利、王永娜、王丽娟2021) [1]。
在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汉语二语学习者难以区分同素单双音节词之间的异同,常常不知道如何正确运用同素单双音节词,现有文献对此讨论也不够充分,当前尚未有研究者对同素单双音节词研究成果作专门的梳理。因此,本文将对同素单双音节词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2. 语体语法视域下汉语同素单双音节词研究现状
2.1. 语体语法定义与内涵
不同文体中汉语语法存在差异,这一点学者们早在上世纪就已发现并进行讨论,但讨论不够深入且不成系统。世纪之交,随着语法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不仅在文体中存在语法差异,交际过程中也存在相似问题,因此研究材料由文体研究拓展为语体研究,语体即实现人们在直接交际中具有原始属性的、用语言来表达或确定彼此之间关系和距离的一种语言机制,语体语法通过考察语言形式之间对立进行语法归纳和语言形式区别,从而解释形式形成的动因与机制(冯胜利、施春宏,2018) [2]。同素单双音节词因其在不同语体中存在合法与非法对立,成为语体语法关注的范畴之一。
2.2. 发文数量统计
本文在知网中以“语体语法”“同素单双音节词”为关键词、主题进行搜索,其中“语体语法”搜索结果为161篇,“同素单双音节词”搜索结果为33篇,由于学者对“同素单双音节词”命名不统一,故再次以“单双音节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结果为1022篇,因文献数量庞大,故以近二十年研究为统计范畴,以时间和内容相关性为选择标准,剔除其中发表时间不符且与二者互不交叉的部分论文,最终得到有效论文48篇。其中,硕博士学位论文30篇,占62.5%,期刊15篇,占31.3% (核心期刊9篇,占期刊60%),辑刊3篇,占6.2% (图1)。
Figure 1. Pie chart of paper types distribution
图1. 论文种类统计饼状图
就发文年份来看,在所选文献中,第一篇发布时间为2005年,其后8年发文量相近,证明同素单双音节词具有一定研究空间,至2014年发文量增加,2021年达到发文顶点,说明该选题被学者持续关注,且为近期学术热点。发文数量统计柱状图见下图2:
Figure 2. Bar chart of publication count distribution
图2. 发文数量统计柱状图
近十年对于同素单双音节词讨论的重新火热体现了语体理论的创新。近十年来,学者们对于语体的认识逐渐加深,不仅将之局限于修辞学的范畴之下,而是将其与语言学相结合,认为语体也是一种可被研究的语法,语体语法体系的论证,更是证实了这一可能性。受语体再讨论浪潮的影响,同素单双音节词相关论文的产出不断增加。
2.3. 研究对象
在研究对象方面,主要按语料来源分类,可以分为以汉语本体语料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和以汉语二语学习者语料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少量论文同时统计对比了汉语本体语料与二语语料。其中以汉语本体语料为研究对象的为13篇,占比为27.1%,以汉语二语学习者语料为研究对象的为33篇,占比为68.8% (另有2篇文献没有利用语料进行分析,一篇为研究综述,另一篇为研究构想,因此不计入本统计范围内)。可视化数据见下图3:
Figure 3. Pie chart of corpus selection
图3. 语料选择饼状图
例如王用源、靳敏(2018) [3]从现代汉语中选取两组单双音节对应连词“以–以便”“并/且–并且”作为考察对象,比较它们在句法、搭配、语体等方面的差异,认为其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历史来源和韵律制约等;再如白泊涵(2021)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研究对象,考察留学生同素单双音节连词习得情况。
2.4. 研究内容
同素单双音节词主要以词性划分研究具体内容,可以分为针对同素单双音节词整体的研究和针对某一类同素单双音节词的研究,在进行分析时,选择的样本量大小也不相同,有选择一对或几对词对进行分析推测的,也有针对整个词类进行归纳总结的。在语体语法视域下,同素单双音节词研究内容又可以按语体语法体系建立时期进行分类,可分为语体语法体系建立前的研究与语体语法体系建立后的研究。
1、按同素单双音节词词性划分
同素单双音节词研究内容可以按词性划分,以同素单双音节词中各个词类为主,也见少数总括性文章。其中以单独词类为研究内容的论文39篇,占81.3%,以同素单双音节词整体为研究内容的9篇,占18.7%。具体词类的分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方位词、介词、时间词、拟声词。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1:
Table 1. Table of research content distribution
表1. 研究内容分布表
|
研究内容(词性) |
数量 |
比例(百分比%) |
实词 |
名词 |
9 |
18.8 |
方位词 |
2 |
4.2 |
动词 |
13 |
27.1 |
形容词 |
4 |
8.3 |
副词 |
5 |
10.4 |
时间词 |
1 |
2.1 |
拟声词 |
1 |
2.1 |
虚词 |
连词 |
2 |
4.2 |
介词 |
2 |
4.2 |
由上表可知,以实词为研究内容的论文数量远远多于以虚词为研究内容的论文,这是由于相较于只有语法意义的虚词,实词兼具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在分析和语料选择上的难度低于虚词。在实词中,又以名词和动词为研究内容的论文数量居多,这是因为名词、动词使用频率高,意义较为具体,较为容易被学者发现和感知其对立。
(1) 名词
以同素单双音节名词为研究内容的论文为9篇,占论文总数的18.8%,为本类研究较受关注的内容之一。本类研究主要服务于词典编纂与汉语教学,研究方向主要为共时对比与历时演化两大板块。例如杨卉婷(2021) [4]历时考察“路–途–路途”的语体演变和其中韵律的作用,发现:“路”“途”先秦产生,“路途”五代成词;“路途”产生前“路”“途”均可作正式体;后二者逐渐将正式体让位于“路途”,分布于俗常与庄典体。
(2) 动词
以同素单双音节动词为研究内容的论文为13篇,占论文总数的27.1%,为本类研究最受关注的内容。本类研究主要服务于汉语教学,研究方向主要为习得及偏误。例如李爱萍(2018) [5]基于其教授泰国学习者的汉语教学经验以及在泰国某重点高校所收集的定量资料,通过严密的量表和统计探索汉语词汇学习自我调节能力和汉语词汇知识习得之间的关系。
(3) 形容词、副词
以同素单双音节形容词、副词为研究内容的论文分别为4篇和5篇,各占论文总数的8.3%、10.4%。本类研究主要服务于汉语教学,研究方向主要为习得及偏误。例如李姝(2021) [6]以易混淆的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为调查对象,结合词语的难度等级、使用频率、单双音节词的语义联系等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词汇等级划分大纲》中共筛选出二十组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词组,并从本体和习得两个方面出发探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方面产生的偏误;再如颜明(2015) [7]在梳理偏误相关理论背景的基础上讨论三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情态副词的本体规则和习得状况。
(4) 连词、介词、方位词
以同素单双音节连词、介词、方位词为研究内容的论文各为2篇,各占论文总数的4.2%。本类研究主要服务于汉语教学,研究方向主要为对比分析、习得及偏误。例如张颖(2015) [8]从韵律角度研究解释单双音节方位词与介词配组表现的不对称性,认为单双音方位词与方所介词的组配,相对于其他单双音节词组配和单双音方位词的非介词组配而言,具有认知语义主导而非韵律主导的独特性。
(5) 时间词、拟声词
以同素单双音节时间词、拟声词为研究内容的论文各为1篇,各占论文总数的2.1%。本类研究主要服务于汉语教学,研究方向主要为对比分析及偏误。例如莫岚琇(2017) [9]运用偏误分析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和三个平面的理论等,分析讨论留学生产生偏误最多的三组同素单双音节时间词,并对教学及教材提出相应建议。
2、按语体语法体系建立时期划分
本文以语体语法理论为立足点,其由冯胜利于2010年正式提出,而对于同素单双音节词的讨论由来已久,所以按照语体语法体系建立时期对同素单双音节词研究阶段进行回溯划分,共可分为三个阶段:前体系阶段、体系探索阶段及成体系阶段:
(1) 前体系阶段
前体系阶段的论文特点为内容部分涉及对于同素单双音节词语体方面的讨论,但不成系统也不够深入,其时间范围为2005年至2010年。彼时的学者发现同素单双音节词在语体层面的相关现象,但没有找到合适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和归纳。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学者们一直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这一现象可用修辞学相关理论进行解释,应归为文学修辞需要,有学者则认为这是一种受意义和句法功能制约的替换,例如季瑾(2005) [10]鉴于留学生在使用同素单双音节动词时的偏误,通过统计词对和句型得到相应数据,讨论其替换类型,得出同素单双音节词具有单项替换和局部两种替换类型的结论。此阶段学者普遍认为同素单双音节词为修辞问题,多用韵律语法来进行解释,也有少数学者从语体出发进行讨论,但未曾将语体本身作为一种语法进行研究。
(2) 体系探索阶段
此阶段以语体语法理论体系的诞生为分水岭,时间范围为2010年至2020年。期间发表的论文特点为有意识地结合语体语法理论,但由于语体语法理论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整理论逻辑和相应研究范式,所以未见论文专门以语体语法视角来讨论同素单双音节词的相关问题。在这一阶段,语体语法研究是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词义、句法、语用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于语体的讨论,使得同素单双音节词的研究更完备。
(3) 成体系阶段
成体系阶段的论文特点为能够紧扣语体语法理论,运用语体语法理论进行同素单双音节词分析,此阶段以冯胜利、王永娜、王丽娟(2021)发表论文《汉语单双音节对应词的语体对立及语法属性》为界,时间范围为2021年至今,此阶段发表的论文仅有《汉语单双音节对应词的语体对立及语法属性》《汉语单双音节对应名词的语体演变及韵律作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四组常用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辨析及教学建议》三篇。
在语体语法视域下,同素单双音节词研究可依据时间维度划分为以上三个阶段,本文所选论文可根据阶段特征进行归类,在归类时应以论文理论结合程度进行筛选,而不是单纯以时间来划分论文所属时期。经过归类,可得知处于前体系阶段的论文为24篇,占论文总数的51.1%;处于体系探索阶段的论文为21篇,占论文总数的44.7%;处于成体系阶段的论文为3篇,占论文总数的4.2% (另综述一篇,不计入本统计范围内)。由此可以看出,成体系阶段论文数量少,占比低,大部分论文研究内容仍处于前体系阶段和体系探索阶段,说明理论科研成果具有滞后性。
2.5. 研究角度
不同的研究角度决定了不同的研究内容。从研究角度来看,可将所讨论的论文分为本体角度研究、语言教学研究、文献研究三类。本体角度研究又可以分为词对对比研究、语体演变研究、分布和选择机制研究以及本体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又可以分为语言习得或偏误研究和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单双词研究;文献研究主要为文献综述,仅有《现代汉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研究综述》(李爱萍,2017)一篇。具体数据见下表2:
Table 2. Table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 distribution
表2. 研究角度分布表
研究角度 |
类别 |
数量 |
比例(百分比%) |
本体 |
词对对比 |
11 |
22.9 |
语体演变 |
2 |
4.2 |
分布和选择机制 |
6 |
12.5 |
本体理论 |
4 |
8.3 |
语言教学 |
语言习得或偏误 |
13 |
27.1 |
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单双词研究 |
11 |
22.9 |
文献研究 |
文献综述 |
1 |
2.1 |
由上表可以得知,研究较多的类别为语言习得或偏误,其次是词对对比和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单双词研究,这是因为汉语二语学习者在学习同素单双音节词时常常出现错误,可研究语料较多且较容易分析,所以该角度受学者们,尤其是研究生们的青睐;词对对比研究数量多是由于词对之间的差别较容易被感知。而研究数量较少的语体演变和本体理论研究由于研究难度较大,难以产出相关成果,所以研究数量少,进度较为缓慢。
同时,研究语料的选择也有角度之分,有通过结合教材进行语料选择的,有通过结合大纲进行选择的,也有通过结合语料库进行选择的。例如丁喜霞(2014) [11]基于监测分析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高频高稳态词表,建立常用词专题语料库,利用数据库来进行对于同素单双音节词句法功能、语用特点、词义微别等多视角、多层面的比较研究;马晓曼(2022) [12]以《发展汉语》综合系列教材为基础,筛选出其中的124组同素近义单双音节词进行系统详实的统计考察,提出建议以优化该类词在教材中的选编。
2.6.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论文分析方法较为单一,以文献查阅法为主,同时运用描写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中以汉语本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主要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以汉语二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主要采用方法为语料库研究法、偏误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少量论文使用量化手法辅助研究,为8篇,占16.7%。
3. 汉语同素单双音节词研究的不足
3.1. 缺乏系统科学的语体语法理论支撑和研究范式
从前文所列举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及辑刊论文比例可以看出,期刊、辑刊比例相对来说较小,且系统讨论语体语法理论体系下同素单双音节词相关问题的论文仅冯胜利、王永娜、王丽娟(2021)、杨卉婷(2021)、任娜娜(2021) [13]三篇,很难为后续研究提供对应的理论支持和研究范式。并且从研究内容的阶段划分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语体语法理论在同素单双音节词的运用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尤其在习得、偏误研究中运用数量不高,这是因为语体语法理论目前主要针对的是汉语本体,缺乏对于二语教学、二语习得方面的讨论。
从论文数量和内容选择上同时也可以看出,硕博士学位论文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多为微观分析之作,缺乏对于理论的深入探讨。
3.2. 所选语料数量少,重描写轻分析
在本次所选论文中,语料选择数量不够多,对于同一词性、词族词对的语料搜集广度、深度不足可能会影响论文的信度。语料选取数量多为一组或多组词对,缺乏对于词族的调查,且在论述过程中过于注重对于词对的描写分析,缺少对于词对描写的解释,更缺少对于词族或词类规律的总结。
3.3. 研究内容不够丰富
在研究内容选择上,由于不同词对感知难度不同,意义区分度有差别,因此体现为以实词为研究内容的论文居多,虚词由于研究难度大、要求高,以其为研究内容的论文占比仅为11.1%,缺乏对于虚词的规律归纳和深入研究。
3.4. 运用方法过于单一
在所选论文中,多数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局限于举典型的例子进行讨论、对某一对或多对同素单双音节词进行封闭式的描写、梳理某一对或多对同素单双音节词的历时发展、分析某一对或多对同素单双音节词的偏误成因,有数据分析体现的论文仅8篇,占16.7%。缺乏定量统计的使用,使得研究缺乏科学性。
4. 汉语同素单双音节词研究启示
4.1. 在语体语法理论方面寻求突破
汉语同素单双音节词相关研究开展时间较早,在语体方面的探讨也有所体现,但结合语体语法时间不长,语体语法作为一种起步较晚的理论体系,目前在理论探索方面做得比较完备的为冯胜利团队。因此应梳理语体语法和同素单双音节词相关理论研究,并不断思考,深入理论本体,参考其他理论模式,以求各自理论方面的突破,以及交叉理论的创新。
在理论研究侧重点方面,目前理论研究多为本体研究,对于二语研究理论的开发程度低,因此要加大对于二语研究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力度。
4.2. 扩大语料样本量,在描写的同时增加分析比重
在研究对象语料选择上,应扩大语料的搜集广度,这一广度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于同一词对的语料搜集要尽可能全面,这样有助于增加研究科学性,二是对于同一词性、词族词对的语料搜集要尽可能全面,这样有助于相应规律的发现和完善。
对于语料的处理,在尽可能描写语料的同时增加解释和分析的比重。这一点在近几年相关论文中已有所体现,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语料库等方式进行语料收集,并对于相应专用语料库的建设提出构想,使得词类规律的发现成为可能,这一趋势值得提倡。
4.3. 丰富研究内容,力求论文研究方法多样化、多元化
在研究内容选择上,要注重虚词的研究。在研究角度的选择上,要深挖语体语法理论,加快理论创新。在研究方法方面,应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定量分析的比重,尽量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统计方法,在更专业的统计方法引领下,取得更科学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可以使用更专业的统计研究工具,使得研究结果更直观化、可视化。
4.4. 加强应用性研究
语体语法研究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自然语言处理、语言规范以及词典编撰等应用语言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帮助,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需要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加强语体语法视域下同素单双音节词的教学研究;二是加强语体语法视域下同素单双音节词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