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调控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Metacognitive Regul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12239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姚文磊, 郑凯纳: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范颖茵: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关键词: 元认知调控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Metacognitive Regulation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摘要: 元认知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可有效地赋能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基于大学生信息意识相对薄弱、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信息素养课程与实践脱节等因素,本研究探讨元认知调控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工具价值,构建起以教师团队建设、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施设计和教学课程评价为要素的实施框架,最后提出优化策略与实践方案,为高校通识课课程创新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发展思路,助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Abstract: Metacognition, as an important theory of psychology, can effectively empower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latively weak information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potential risk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literacy curriculum and practice and other factors,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instrumental value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metacognitive regulation, and builds an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with teacher team building, teaching goal desig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design and teach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as the elements. Finally,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and practical plan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development ideas for the curriculum innov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elp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文章引用:姚文磊, 郑凯纳, 范颖茵. 元认知调控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实践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12): 1143-114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22393

1. 引言

信息爆炸时代,社会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所需具备的信息素养不仅包括获取、评价和使用能力,还涉及信息伦理和信息安全等多方面的认知。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部分,强调思政教育与高校其他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是塑造大学生正确信息观的重要工具。元认知是个人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等过程,这对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对元认知理论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展开耦合性分析,旨在推动大学通识课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发展。

2.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聚焦

2.1. 大学生信息意识相对匮乏

信息意识的产生和利用贯穿于信息获取、筛选、评估、利用等过程,是人们形成信息素养的先决条件[1]。大学生信息意识相对薄弱,通常表现为未能自发形成有效获取与运用信息的习惯,难以准确搜索、理解信息以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再者,大学生群体存在心理娱乐性、思维盲目性和行动从众性等特点,他们在信息获取上存在“泛娱乐化”倾向。一些信息发布者,为博眼球、赚流量,罔顾事实,发布虚假信息。大学生在信息意识薄弱的情况下,往往会盲目跟风,甚至产生信息伦理失范行为。

2.2. 人工智能对信息素养教育带来的挑战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引擎,深刻影响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态势。人工智能在提高人们获取信息效率的同时,也将会极大程度地挑战了信息伦理。随着信息偏好与大数据推送的高度关联,大学生更愿意接收“信手拈来”信息,缺少对信息的甄别,难以形成全局性的信息观,陷入信息茧房。过分依赖人工智能工具也可能导致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降。同时,大学生也会容易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随意暴露了个人数据,从而导致身份盗用、财产损失、信用受损等后果。

2.3. 信息素养课程和实践脱节

信息素养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学校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视相对不足,师资水平参差,教学内容滞后,教育模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2]。信息素养课程仍然以“授课–考核”这类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授课主要以教师为主导。理论教学虽然穿插了实操环节,但是主要还是以数据库使用为主,鲜有渗透思政要素。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即使有一定的实践性,但是由于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其趣味性和延展性也会相对不足。正因如此,目前的信息素养课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它的育人价值未能得到完全展示。

3. 元认知调控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中的工具价值

元认知被称作“对认知的认知”,是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理论工具,它具体表现在实用性、可靠性和功能性三个方面。

3.1. 实用性

落实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需要依靠正确的方法论。元认知意识量表(MAI)是由Schraw和Dennison [2]开发,是研究人们在自我觉知、反思、监督、调控等心理过程的具体工具。通过嵌入思政元素到信息素养教育,调研人员可以掌握大学生元认知调控能力,从而评价课程的实施程度。基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相关环节,笔者归纳出自我计划法、自我监控法和自我评估法作为具体调控工具(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gulation tools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metacognition

1. 元认知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调控工具

序号

方法

具体说明

1

自我计划法

运用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有时限)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为大学生设定清晰、可衡量、可实现的目标,并且指引学习行动。

2

自我监控法

自我监控对学习前制定的计划进行监控;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和策略监控,为学习策略的调整提供参考;学习后进行反思,评估学习过程的优劣。

3

自我评估法

通过问卷测量、自我反思、咨询老师和同学,厘清学习过程中的优劣,并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制定个性化学习策略。

3.2. 可靠性

研究表明,元认知调控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lavell [3]指出,大学生可以通过多方的反馈,例如老师、同伴等评价信息,全面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张勇斌[4]等基于K.I.S.S模型通过设计出新的Python课堂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方法的改进也能反作用地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这说明元认知调控与课程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理性反思学习策略并合理利用思政元素,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育得以优化与斧正。

3.3. 功能性

元认知作为经典的心理学工具,依然适用于人工智能时代。当前,大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会导致自主学习能力降低,往往容易陷入被信息控制的尴尬局面。面对学习型检索任务,大学生在处理信息时更需要有谨慎、客观的方法论,形成有计划、有组织的认知过程[5]。在课程思政的影响下,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大学生将更具备人文素养,并且科研学习中形成较强的学术伦理意识。

4. 元认知调控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实施框架

基于元认知理论,笔者以教师团队建设、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施设计和教学课程评价等要素构建起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实施框架(如图1所示)。

4.1. 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团队是元认知调控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是核心要素之一。课程主管部门应该为信息素养课程组建专门的教学团队,关注教师的学科背景和思政素养,引入思政专家对课程设计给予意见。建立教师资源库,让多学科的资源共享赋能信息素养课程。落实评价机制,定期评估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高校应逐步建立完善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对在课程思政上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4.2. 教学目标设计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目标旨在通过信息素养通识课,培养学生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掌握全面的信息技术以及正确的信息伦理。通过结合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科技发展成就等思政素材,教师在信息素养课上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在课程中引入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知识产权等知识,学生的法治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4.3. 教学实施设计

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主要以信息素养基础知识为主线,以元认知调控为方法论,以课程思政元素为切入点有序展开。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信息获取、评价、使用、伦理和信息安全等知识,并结合新闻报道、社会事件、科技进展等多元性背景材料,展开思政化拓展。教学过程运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后自我反思等方法付诸实践。在课程中嵌入式地运用元认知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落实监测与控制,并基于结果对后续认知活动进行调整。在课堂实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合规、合法、高效的方法展开信息检索,潜移默化形成信息规范,实现“吾日三省吾身”的效果。

4.4. 教学课程评价

Figur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metacognitive regulation

1. 元认知调控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实施框架

评价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的质量不仅要掌握学生对信息理论、概念的理解程度,还要关注他们在信息技能、意识伦理、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水平。课程评价可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设定明确的测验标准和评分规则,全面地衡量学生在知识掌握与能力具备的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观察、小组比赛、课后访谈等方式,从多维度洞察学生的思政表现与信息素养能力[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学生信息获取习惯的变化,掌握他们的思政表现。利用课堂讨论,教师可以评估学生在信息协作、批判性思维等发展水平。整合多元化评估手段,让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沟通桥梁,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5. 元认知调控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优化策略

5.1. 提升学校层面的重视

当前,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已逐步落实到高校日常课堂教学工作当中。诚然,信息素养课作为一项通识课程,其课程的管理与实施相对松散,课程思政落实强度也相对薄弱。学校层面应进一步重视信息素养课等通识课在课程思政上实施。首先,学校应该推动马克思学院与信息素养等通识课教学单位的协同发展关系,构建起通识课的课程思政体系[7]。其次,强化元认知教学方法在课程上的应用,把元认知理论模块融入到信息素养课程大纲中,为大学生提供多维度的学习视角和深度解析,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5.2. 培育教师职业素养

注重发展信息素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巩固和提升其信息技术能力、授课水平以及思想道德素养。通过定期组织技能培训课程以及学术研讨会,教师能够接收到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继而让学生学习到有实效、有价值的信息技能。教师自身必须以身作则,拒绝使用一切非法的网络工具,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信息伦理观。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能更好地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开好这门通识课。

5.3. 引入思政素材

思政素材的引入是全面落实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的重点。思政素材的选择需兼具灵活性与丰富性。思政素材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政治理论文本,而应广泛涵盖新闻报道、社会事件、文化作品、科技进展等多元领域,尤其是能够引发大学生共鸣的话题。通过建立动态更新的思政资源库,信息素养课教师的备课效率和质量也将得到提升。同时,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素材的搜集与讨论,让他们学会甄别、提炼和运用有效信息。

5.4. 加强实践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推动信息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8]。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在资源构建上加大力度配合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教学,采购有价值、高质量的数据库,充分发挥文化堡垒作用。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或者院系应该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鼓励信息素养课教师组建跨学科学生团队,结合时下热点,以“校园红色文化”“阅读推广”“防诈防骗”等为主题开展项目研究。大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既能提升了信息检索和内容生产的水平,也将促进其信息交互、沟通协调的能力。

6. 结束语

信息素养是大学生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高校应该继续完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丰盈校内思政教育环境,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实践机会和条件。构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框架需要基于元认知理论,它不仅能优化信息素养课程设计、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升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多样化,还能帮助大学生以更完备的知识技能素养开展科研学习乃至走向工作岗位。发展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能有力提升通识课的教学地位,符合高校立德树人的发展要求,赋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2414278074)、(202414278139);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4GXJK151)成果。

参考文献

[1] 宋文婷. 数智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系统审视[J]. 系统科学学报, 2024(2): 79-83.
[2] 李月琳, 李安祎.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路径探析[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4, 42(5): 12-20.
[3] Schraw, G. and Dennison, R.S. (1994) Assessing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 460-475.
https://doi.org/10.1006/ceps.1994.1033
[4] Flavell, J.H. (1979)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 906-911.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34.10.906
[5] 张勇斌, 王晨, 付秀丽, 等. 提升大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教学模式研究——基于Python课堂教学的分析[J]. 包装工程, 2024, 45(S2): 114-118.
[6] 宋筱璇, 刘畅, 陈建龙. 学习型搜索行为过程的元认知调控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 2023, 44(6): 90-99.
[7] 康猛, 于依洋, 刘凤侠, 等. 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升路径探索——以辽宁省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为例[J]. 图书馆学刊, 2024, 46(4): 20-23.
[8] 江云, 文洁, 彭瑶.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J]. 图书情报工作, 2024, 68(14): 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