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Research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Elderly Care Service Management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DOI: 10.12677/ar.2024.116415, PDF, HTML, XML,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陆潭晟: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江苏 扬州;朱 晓: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老龄化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培养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ging Elderly Care Service Management Talent Cultivation
摘要: 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高素质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势在必行。本文在梳理近年来养老服务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后认为,高校在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仍存在专业基础薄弱、课程设置不完善、专业师资不足、教学实践不够、职能部门响应滞后等问题,并以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在需求、实践、合作、融合、创新五个维度提出了优化措施,以适应专业发展的新趋势,为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并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as set new requirements and indicate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 in the field of elderly care service management. As the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continues to intensify, it is imperative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elderly care service management talent that matches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is paper, after review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lans and models of related majors in elderly care service management over the past years, suggests that universities still face issues such as weak professional foundations, incomplete curriculum settings,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faculty, inadequate teaching practice, and delayed response from functional departments i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elderly care service management.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alent in elderly care service management that can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e paper proposes optimization 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cross five dimensions: demand, practice, cooperation,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These measures aim to adapt to new trends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references and insights for cultivating elderly care service management tal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mote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文章引用:陆潭晟, 朱晓.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6): 2828-2833.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6415

1. 引言

当前,我国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且进程不断加快。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5% [1],这一数值截至2023年攀升至15.4% [2]。但是,我国仍然存在养老资源短缺、养老服务管理人才供给不足、专业层次不高等问题,养老服务管理人才缺口较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养老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具备高素质专业能力的人才成为养老行业的重要需求。与此同时,2023年9月7日,国家领导人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3],并在202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将其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相连接,着重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4]。在此情势下,高校人才尤其是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新方向,也对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3年12月31日,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将“以发展养老服务技能人才为重点,推动全方位吸引、培养、用好、留住人才……为新时代新征程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作为指导思想,并在提升养老服务人才素质能力中提出要加强专业教育培养[5]。鉴于此,本文以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出发,对高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现存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措施。

2. 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

2.1. 专业之困:新兴专业基础薄弱

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而兴起的新兴专业,其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由于专业成立及发展周期较短,多数院校尚未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对与之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板块规划、专任师资配置等方面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本研究对于近3年来国内高校开设的养老服务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梳理后得出,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所涉院校不到两成,这表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尚不明确,专业定位模糊。此外,专业教材建设力度不足,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也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导致学生在职业能力和技能应用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养老服务行业的实际需求[6]。高校在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2.2. 课程之困:教学进程设置待考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目前,多数所涉院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配置并不合理,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致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然模糊,专业定位不清晰。加之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尚未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核心课程,配套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多为体现院校特色所列,基础课太“基础”、专业课不“专业”的现象并不少见,致使学生难以很好地通过课堂来掌握养老服务管理的知识与技能。此外,也存在方向类及拓展类课程有方向但不聚焦、有发散却无内核的问题,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得到保障,亦难以满足养老服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要求[7]。本研究对于近3年来国内高校开设的养老服务管理相关专业教学课程计划梳理后得出,多数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仅为10%~33%,这表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上存在不足。课程设置中缺乏实际操作性与实用性,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不能及时反映养老服务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致使学生对养老服务管理行业存在认知上的缺失甚至是误解,所学理论知识与行业实际相脱节。

2.3. 师资之困:专业教学人员不足

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本研究对于近3年来国内高校开设的养老服务管理相关专业教学人员信息梳理后得出,师资力量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同样是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且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参差不齐。师资队伍构成多为社会学(包括社会工作)、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背景,任课教师拥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准和专业教学能力,但在养老服务管理所需的实务经验及实践教学上仍有短板,致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理论知识学习“过犹不及”的现象,难以过渡到社会实际层面[8]。此外,部分教师虽然没有行业背景或实务经验,但能够通过自我学习或机构实践,获得养老服务管理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务实践经验,以此来应对专业课程任务所需。此类举措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效用,但终究为“治标不治本”,无法满足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所需的老年护理理论知识与老年生活照料技能、机构战略企划知识与机构管理运营能力兼具的专业师资要求。

2.4. 实务之困:专业实践环节未稳

实践教学是提高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根本途径。本研究对于近3年来国内高校开设的养老服务管理相关教学实践环节信息梳理后得出,多数院校在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教学与实践明显脱节的问题。如,多数院校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或弱化与之需配套的教学实践环节。或是即便配置了相对应的教学实践环节,但实践学时数(周数)与理论学时数无法对应。此类现象加之上述复合型师资缺乏的事实,致使“学以致用”难以实现,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无法提升,出现了一批批“学难致用”、“学无致用”的“受害者”,难以适应新时代养老服务管理行业的实际所需。同时,部分院校虽然设有合理的教学实践环节及配套师资,但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往往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和真实的实践场景,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9]。此外,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如实习基地、实训设施等,也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

2.5. 发展之困:行业需求变化迅速

随着涉老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关用人单位对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多元复合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当前行业的发展所需,这就要求所对应的人才不仅要掌握老年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初阶的生活照料实践技能,还需满足在老年生理医学、心理服务、社会融入、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要求。但现状是部分院校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调研力度不足,多数教师对养老服务管理的实务经验不够,未能与用人单位深度交流来了解其发展所需与用人取向,致使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和变化[10]。同时,养老服务管理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多数高校在对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时,未能使其走出校园、深入现场,大多通过课堂案例展示或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来满足学校的要求,此类举措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并实际参与养老服务工作实践,容易形成人才培养供给与养老行业需求错位的误区,致使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专业匹配的就业岗位,从而产生岗位稳定性弱与工作满意度低等问题,不利于其职业发展。

2.6. 政策之困:职能部门响应滞后

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力与配合。虽然近年来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对于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利好的相关政策,也收获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在建设资金、行业标准、人才服务、技术购买、专项扶持等方面存在响应滞后的问题。如,教育部门在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制定和落实推进上存在堕距,“制定易、实施难”、“规划易、落地难”等问题多见,不利于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民政部门在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链接和机会提供上过于谨慎,在涉老机构、企业实习、实践机会的过程中难以提供切实的助力,不利于养老服务管理人才的高质量发展;此外,部分院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久不更新,难以适应行业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不利于专业学生的生涯发展[1]。由此来看,职能部门需要加快步伐,不仅应出台更多能落地、可推进的支持性政策,还要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以促进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3.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措施

在新质生产力的视角下,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结合上文中的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下面将从“需求之维”、“实践之维”、“合作之维”、“融合之维”、“创新之维”五个方面部分,逐一探讨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措施。

3.1. 需求之维:优化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养老服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与时俱进,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技术。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下,养老服务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应涵盖智慧健康养老、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领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为例,在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设置有《社区居家智慧康养管理》《养老机构智慧运营与管理》《健康养老大数据分析与管理》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养老服务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同时,课程体系应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如将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与养老服务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上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课程,以实现个性化培养。课程体系应强化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通过《养老服务伦理》《养老政策法规》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养老服务行业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此外,课程体系应与国际标准接轨,引入国际先进的养老服务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通过与国际养老机构的合作,开展国际交流和实习项目,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国际先进的养老服务管理模式。

3.2. 实践之维:强化与新质生产力相协调的专业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是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理论连接实际的必要环节。首先,应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如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共享实践教学资源等,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引入企业的实际案例和资源,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其次,实践教学应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训、项目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通过模拟养老机构的运营和管理,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养老服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再次,实践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如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实践项目,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协作,提升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此外,实践教学还应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养老服务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实际的养老服务项目,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升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

3.3. 合作之维:活化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技教协同机制

技教协同是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专业技术应用的重要路径。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应加强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将最新的养老服务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例如,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模拟养老服务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应鼓励教师参与养老服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教师的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加强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将实际的养老服务项目引入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养老服务环境中学习和实践。通过“真题真做”,积累真实项目的执行与参与经验,检验所学知识与技术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收获成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应建立技术与教育协同发展的机制,如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共同培养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养老服务管理高级人才。

3.4. 融合之维:深化与新质生产力相衔接的产教融合机制

产教融合是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平台。首先,应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养老服务机构、科技企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其次,产教融合应注重实践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如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共享实践教学资源等,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引入企业的实际案例和资源,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再次,产教融合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实践和研究,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行业经验。同时,引入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此外,产教融合还应注重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需求,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3.5. 创新之维:细化与新质生产力相嵌套的科教育人机制

科教创新是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养增长的有效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应注重创新教育。注重研学相长,将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成果与科研应用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提高教学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例如,通过引入最新的养老服务研究成果,可以使学生了解养老服务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科研动态。同时,应鼓励学生投身学术研究和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高阶应用能力。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呈现在实际应用之中,通过知识拓展与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资源链接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将科研机构的资源和成果引入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手段的多元性和教学过程的创新性。此外,应建立科研与教育协同发展的机制,如建立科研教育平台,促进科研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共同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养老服务管理人才。综上,在新质生产力的视角下,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措施应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技术,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和深化产教技融合,培养出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养老服务管理人才。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如课程设置不够全面、专任教师配备不足、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鉴于此,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从需求、实践、合作、融合、创新5个维度提出了优化措施,以适应专业发展的新趋势。通过这些措施,旨在培养出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养老服务管理人才,为养老服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直面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同时,高校、政府和行业应共同努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低龄老年人时间利用与福祉提升研究”(22BRK014)。

参考文献

[1] 杨莹, 谭飞, 全丽. 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 2024, 22(10):17-20.
[2]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24 [EB/OL].
https://www.stats.gov.cn/sj/ndsj/2024/indexch.htm, 2024-11-01.
[3] 光明网.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东北全面振兴[EB/OL].
https://www.gmw.cn/xueshu/2023-10/08/content_36877065.htm, 2023-10-08.
[4] 新华网.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9665198906980661&wfr=spider&for=pc, 2024-02-01.
[5] 民政部. 全国老龄办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9136.htm, 2024-02-01.
[6] 储珍珍.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 四川劳动保障, 2024(5): 120-121.
[7] 原诗瑶, 赵丽. 中美养老服务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及启示[J].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4, 26(4): 337-340.
[8] 杨佳敏, 王文焕, 翟颖莉.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24, 18(1): 59-65.
[9] 周灿. “岗课赛证”融通下的高职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24, 38(1): 91-96.
[10] 陈娜, 封莹, 蒋煜, 等. 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4, 41(2): 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