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Value Implications and Practical Paths of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DOI: 10.12677/ass.2024.1312114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史建军, 赵正勇, 张慧洁, 鲍 泳:沈阳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辽宁 沈阳
关键词: “五育融合”大学生劳动教育“Integration of Five Educations” University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摘要: “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呈现出了多维度融合与全方位教育的特征,并蕴含着重要价值,一方面可以通过劳动教育达成思想政治教育诸多目标,另一方面也回应了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围绕“五育融合”理念,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等模式创新丰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Abstrac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labor education has emerged a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ducation system. It exhibits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and holistic education, thereby holding significant value. On one hand, it facilitates the achievement of numerous objectives pertaining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labor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addresses the inherent needs of individual growth and societal development. Labor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be enriched and innovated in its practical paths by centering on the concept of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adopting various models such as fostering morality through labor, enhancing intelligence through labor, strengthening physical health through labor, and nurturing aesthetic appreciation through labor.
文章引用:史建军, 赵正勇, 张慧洁, 鲍泳. “五育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2): 592-59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21144

1. 引言

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1]。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进化,从侧重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全面的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主义教育本质,也更契合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需求,其中“五育融合”——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要求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倡遵循“五育融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着力探索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形成新态势新要求。

2. “五育融合”的内涵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在199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中共中央就已经把“五育”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列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进一步强调了它们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将“四育并举”上升为“五育并举”,并赋予全面发展新的内涵,即新时代的“五育融合”。“五育融合”是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渗透、交融,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各育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智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培养;体育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精神;美育则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劳动教育则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

3. “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的特征

“五育融合”是提升新时代育人质量的重要教育理念,以整体思维、融合思维为根基,预设着人的成长发展不仅是“全面的”,更是“融合的”[3]。“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基本理论在教育领域的中国化探索,而劳动教育在此之中则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五育融合”理念下,劳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它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强调通过参与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感受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观念。这种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团队协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成为以综合性育人为主要方向,以培育劳动认识、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劳动素养为主,兼具着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等全面功能[4]。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理念下呈现出了多维度融合与全方位教育的特征。

3.1. 多维度融合:劳动教育的全面渗透

在“五育融合”的理念框架下,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层面,而是作为一种全面育人的手段,深度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中。这种多维度融合不仅体现在教育内容的整合上,更体现在教育方法的创新和教育效果的协同上。具体而言,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与“五育”的深度融合。例如,在德育方面,劳动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智育方面,劳动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和知识应用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体育方面,劳动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意志力;在美育方面,劳动中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这种多维度融合不仅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2. 全方位教育:劳动教育的综合效应

“五育融合”理念下的劳动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更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通过劳动实践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同时,教育者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集体劳动和公益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此外,劳动教育还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创新思维的发展,通过劳动活动锻炼学生的体魄和意志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这种全方位教育不仅体现了劳动教育的综合效应,也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融合性要求。通过劳动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4. “五育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

4.1. 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关键在于对人才的全面培养,追求着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以及增强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实践为载体,使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达成知行合一的理想状态。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之下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可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外延的实践载体。“五育融合”理念下,开展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维度的目标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生产劳动等走出课堂,亲身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素养和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到艰辛与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勇敢担当的精神品质,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实践中也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加深学生领悟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奋斗精神等优秀文化内核,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陶冶情操。可见,通过劳动教育所获得的宝贵品质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所追求的教育目标。“五育融合”理念趋向下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化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困境,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进行。

4.2. 回应大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需要

劳动指向着特定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生产创造,具有生产性、谋生性等基础性,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有着劳动的内在需要。劳动将人的脑力和体力统一于实践,而人也正是通过劳动来获取知识、技能及科学理论。劳动教育是教育与劳动的过程性统一,契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内在价值指向[6]。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不同于现实“劳动”,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它是以服务人的成长和发展为基本宗旨,具有直接的且现实的育人价值。能否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判断劳动教育是否有效的核心标准。

对于个人成长而言,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将自身智力与体力结合,培养新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劳动深刻认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才会对劳动本身、劳动人民心生敬畏。在生动鲜活的各种劳动形态中的锻炼和体认,为个体领悟劳动的乐生性并在实践中发掘和生成其未来的职业方向和生活理想提供了最真实、自然、有效的培养皿和训练场[7]。所谓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体现智力和体力的统一以及才能、情志和德性的多方面发展[8]。德、智、体、美四育的价值诉求在于追求个体内在真善美与外在体魄健康的目标,是教育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意识引导和期望。价值诉求最终需要通过实践这一根本手段,而劳动教育为全面育人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形式。在“五育融合”理念下,学生从劳动教育中得以达成在德、智、体、美四维度的融合发展正是切实回应了个体成长所需。

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9]。在劳动中,人们需要实现个体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整个过程中逐渐加强团体意识、集体意识的认知与认可,是个体实现社会化、拓展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在劳动实践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等社会发展所需的价值形态应运而生,并在行为者心中逐步增强。“劳动教育需要关涉人的交往性劳动技能,培养其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使其收获社会交往层次的幸福”[10]。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增强社会发展所需的价值形态,同时也有利于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为社会发展、国家富强输送热爱劳动、珍惜劳动、团结奉献的高素质人才。

5. “五育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从“五育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特征要求出发,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需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全面构建“以劳促全”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方法,对以下优化模式进行了探索与验证。

5.1. 以劳树德,推进劳动教育与德育深度融合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树立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从而更好地适应个体和社会发展所需。实证研究显示,大学生对劳动的科学观念和品德修养与其德育课程的学习密切相关。因此,教育者应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如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内容(问卷调查显示,90%的学生认为此举有助于提升其对劳动的认知)。同时,通过组织“劳动模范进课堂”活动(在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此类活动增强了他们对劳动的敬仰与热爱),让劳动模范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榜样的力量内化正确的劳动观念。此外,通过多个案例分析表明应面向学生开设如“劳动与人生”、“劳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各类专题讲座,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把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常规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从更高理论维度理解劳动的深刻意义,将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的思想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

5.2. 以劳增智,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在调研中发现,将专业学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专业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时间最长的过程,教育者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下育人的“主脉搏”,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将专业学习镶嵌入劳动教育基因,打通智育与劳育的学科壁垒,实现“专业育劳”与“劳强专业”双向互利。教育者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如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问卷调查显示,85%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中的劳动元素对其职业能力培养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劳动教育 + 专业实践”的形式(如专业技能大赛、专业知识培训等,案例分析显示这些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劳动能力),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技能学习中。高校应设立专业实践基地(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实践基地对其专业认同和劳动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通过“专业实践大课堂”培育学生的劳动能力。此外还可以将“劳动教育”与“金课”建设、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相耦合,建立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共同体,构建出专业性和实践性共存的劳动教育课程[11]

5.3. 以劳强体,推进劳动教育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

体育教育和劳动教育共同构成“五育”内涵,对学生能力提升和思维意识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实证研究表明,将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能同时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劳动能力。在“五育融合”理念下将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相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会劳动乐趣,增强劳动素质。教育者应深度整合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课程资源(问卷调查显示,78%的学生认为这种融合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和效果),将劳动和体育融合进课程内容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满足多样化知识获取需要,形成互补效应;通过体育竞赛、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劳动能力,同时加强体能训练;通过开展项目驱动式体育教学来融入劳动教育,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将劳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围绕项目展开研究、实践与锻炼,让学生在项目实践教育中培养劳动意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12]

5.4. 以劳育美,推进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两种呈现方式,一是显性文化建设,如环境、文化活动等实际样式;二是隐性文化建设,如校风学风、师生精神面貌、师生道德修养等精神内涵。两种呈现形式的终极目标即“美”,以“美”为基本标尺,校园文化建设就代表着学生应直接受到“美育”的满足。以此介入,教育者应结合学校实际,融入传统文化、工业文化等内涵打造校园劳动文化景观(如设计校园劳动文化IP校徽、校历等文创产品,问卷调查显示,80%的学生认为这些文化产品增强了其对劳动美的感知)。同时可以融入理论内核来打造精神家园,以校园媒介广泛传播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通过事迹传播、观点分享、话题聚焦、主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13];此外还可以通过创设文化环境来营造校园劳动氛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劳动文化环境[14]。在学校形成以赛促学、以赛提能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劳动能力,锤炼劳动品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 结语

大学生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展现出重要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意义,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困境,还能有效回应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多维度融合与全方位教育,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高校要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为“五育融合”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实践路径。未来,高校应继续深化“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和丰富劳动教育形式与内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沈阳师范大学2023年度学生工作科研项目SSXG2023-1-104。

参考文献

[1] 阮一帆, 马翔飞. 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引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43(3): 165-171, 188.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001).
[3] 李政涛. “五育融合”, 提升育人质量[N]. 中国教师报, 2020-01-01(003).
[4] 张雪莹, 俞暾. “五育”融合下劳动教育的变革与育人路径[J]. 大庆社会科学, 2023(2): 155-158.
[5] 张国花. 基于协同理论高校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J]. 继续教育研究, 2023(8): 78-82.
[6] 任永波. 职业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实践路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角[J].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1(4): 79-82.
[7] 张利钧, 赵慧勤, 张慧珍. 新时代劳动教育: 内涵特征与价值意蕴[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41(26): 3-6.
[8] 华滢.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23(3): 15-18.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126.
[10] 查英, 陈鹏. 劳动教育关照幸福的三重维度[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 40(24): 44-49, 66.
[11] 吴泽强. 打造高校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育人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18): 16-18.
[12] 秦洪庆.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融合路径研究[J]. 菏泽学院学报, 2024, 46(2): 136-142.
[13] 雷云. 劳模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 45(9): 53-59.
[14] 郭伟.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 8(9): 1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