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苗族婚俗中的礼物交换——以贵州省黄平县半山村为个案研究
The Exchange of Gifts in Miao Nationality Marriage Customs from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A Case Study of Banshan Village in Huangp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DOI: 10.12677/cnc.2024.126192, PDF, HTML, XML,   
作者: 杨美英: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社会关系苗族婚俗文化礼物交换Social Relations The Miao Nationality Marriage Custom Culture Gift Exchange
摘要: 民族传统文化中,婚姻习俗是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礼物流动问题广受关注。婚礼是礼物交流的主要场合,人们借助礼物构建社会关系网络。从人类学视野下,以半山村黄平苗族婚俗为例,研究了礼物流动及宾客与主人互动。礼物流动划分为四个社会关系层次,具有三个功能。本研究揭示了社会交往逻辑和人际关系智慧,探讨了苗族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礼物交换作为内生力量影响社会文化,推动村落的和谐发展。
Abstract: The marriage custom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problem of gift flow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Wedding is the main occasion for gift exchange, with gifts to build a social relationship network. From th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taking Huangping Miao nationality wedding custom in Banshan Villa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low of gift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uests and hosts. The gift flow is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has three functions. This study reveals the social interaction logic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isdom, and probes into the internal logic of Miao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n endogenous force, gift exchange influences social culture and promot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文章引用:杨美英. 人类学视野下苗族婚俗中的礼物交换——以贵州省黄平县半山村为个案研究[J]. 国学, 2024, 12(6): 1248-1252.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6192

1. 引言

在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的研究中,礼物交换成为夸富宴(Potlatch)等仪式的关键解释因素,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人类学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互惠现象。莫斯认为“豪”驱使礼物回归送礼者,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互惠”概念,将礼物交换解释为期待回报的均衡链,波兰尼强调互惠对社会整合的作用,列维斯特劳斯将互惠理论用于婚姻交换研究。

苗族婚礼礼物交换是研究焦点,不同地区案例体现从神圣化向世俗化转变。袁洁研究发现苗族婚姻制度从古代到现代发展过程中,相关文化习俗、道德义务、财产继承制度等发生变化,婚姻制度变迁促使礼物交换体系与财产权从神圣化到世俗化变更,这一变迁虽标志着进步但也存在社会发展和道德困境[1]。潘小童通过榕江县高扒村案例探讨婚姻互惠和礼物交换的意义,婚礼中的礼物交换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是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的载体[2]

礼物交换是一种文化现象,蕴含族群的历史文化、交往方式和价值认同等文化特质,以及婚姻缔结中的内在交往逻辑,关乎人际关系维系巩固,对理解文化交流、价值观传承和个体与社会互动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社会关系角度,以黄平县重安镇半山村婚礼为调查,探析黄平苗族婚礼中的礼物交换。

2. 婚俗中“物”的流动分类

黄平苗族婚礼含说亲、开亲、回门仪式,“物”的流动贯穿其中,体现礼物交换体系,涉及多种礼物、众多人员,连接多种社会关系。礼金常见且关键,“帮忙”体现劳动力赠与,大米、猪肉等也很重要,礼物交换遵循一定原则传承文化、巩固关系。

2.1. 婚礼中的礼物流动

2.1.1. 说亲中的礼物交换

说亲是苗族婚礼联姻首要环节。传说中媒人选定有故事。如今,男方委托媒人说亲成功会送礼,自由恋爱谈到结婚时男方也会派长辈带礼物拜访女方家,礼物包括多种食品、衣物等,女方同意则定婚约。婚后新人还会携礼谢媒人。

2.1.2. 开亲中的礼物交换

说亲成功后的订婚日即开亲环节。这代表家族联合,男方称“接亲”(sei³¹ ȵaŋ³³),女方称“出嫁”(moŋ²² kʰa¹¹)。当天女方家聚亲人和好友等待男方接亲,男方由押礼先生等带订婚礼物前往,包括彩礼(用红纸缠好放茶盆)、肉类、水果等,女方收彩礼后会适当回馈。新娘着母亲准备的盛装出嫁,新郎会向送亲者送糖果红包。

2.1.3. 回门中的礼物交换

回门是苗族婚礼最重要环节,一般在开亲后13天。男方家办酒席当天要到女方家“过礼”(提供女方家办酒席用的猪肉)。新娘回门时,婆家精心准备礼物分多挑,如猪腿、苗族服饰首饰、新娘衣物、备用猪腿、食材等。回门时男方派人送新娘,女方安排伴娘接,男方家会给伴娘们礼物,送新娘的男士也会收到礼物。

2.2. 宾客与婚礼主人之间的礼物流动

2.2.1. 亲属的礼物交换

男方亲属送礼,新郎姐姐送的礼物较贵重。女方亲属送礼涉及嫁妆部分,姑姑、伯伯、叔叔送的礼物古今有变化,有的会送红包或把礼物价值算入礼金。女方亲属送礼受“还娘头”习俗影响,舅舅家送礼讲究,送装满特定物品的衣柜且有开柜歌环节。送客环节有对唱、划拳饮酒等,客人走前喝“拦门酒”并被涂抹颜料,还会收到主家礼物,女方家也会送舅方礼物,女方送男方家客人走时男方会带走新娘陪嫁物。

2.2.2. 来宾的礼物交换

苗族婚礼来宾多以礼金表达参与,有些人家还会送一斗米,主人家会回赠礼品并记录礼金。送礼者办宴席时主人家按礼金本还礼,礼金多少反映社会关系网络。农村地区“帮忙”也是“礼”,家族成员自发帮忙,工作由主管安排,主人家会以烟、围裙等回报帮忙者,婚宴后还会再次宴请以表感谢。在黄平苗族社区,人们重视和睦相处,婚宴帮忙人数可评判人际关系好坏。

3. 礼物交换背后的社会关系交织

3.1. 核心领域:基于血缘纽带的亲缘礼物交换现象

阎云翔将婚礼主人家家庭成员(血亲与姻亲)组成的“实在亲戚”视为核心区域[3]。这一区域内人们基于血缘、责任和权利联系。男女双方家庭在婚礼中的礼物流动类似,主家与血亲的礼物往来有帮忙、送礼金等形式。婚礼帮忙者多为主家大家族成员。客人中的姻亲不参与帮忙,由主家找人陪客吃饭。在送礼金上,男女双方家庭血亲和姻亲所送金额有差别,如母亲兄弟送的比母亲姐妹多,父亲姐妹比父亲兄弟多,堂叔伯比表姨表舅少。婚姻作为人类缔结社会关系的方法之一,有着整合和聚拢社会关系的社会功能[4]。黄平苗族婚礼通过礼物互动实现核心区域亲属间的相互帮助、社会关系的整合维护,且以婚礼主人为中心,亲戚关系越近礼物互动越频繁、数量越多,这也表明父系血缘家庭制的重要性。

3.2. 稳固领域:以地缘为基础的同房礼物交换特点

在黄平苗族社会,地缘关系是血缘关系的补充,同一房的人(如杨氏家族中同支后代)归为可靠区域。在婚礼等场合,同房家属参与较多,通过礼物流动加强地缘关系。记礼册显示同房赠送人情最少100元,大人物很少送,但苗家人更看重帮忙而非礼金多少,这反映出在村落组织内人们常将区域内生活活动相联系,通过交往构建稳定村落社会,区域内遵循礼尚往来,主要体现为互相帮忙。

3.3. 拓展领域:村寨范围内的礼物交换格局

黄平苗族社会举办婚礼时以亲属关系为核心区域、苗寨可靠区域为主要关系构成。村内多为杨氏和潘氏两大姓氏,同村同姓氏者认为来自同一祖先,辈分划分严格,这使村内联系紧密且常共同参与活动。村与村之间也联系紧密,如半山村与周边村落,这种联系体现在姻亲关系建立和“拜干爹”文化上。姻亲关系加深村落情感联系和人情交往,当地家族通婚有一定倾向。“拜干爹”文化有助于维系社会联结和孩子身心健康,涉及两个家庭及大家族间的联系。半山村因与周边村落频繁互动,在生产生活上形成紧密整体,一家办喜事周围村民会送礼祝贺,形成持续互赠仪式。

3.4. 现代社交下的私人关系礼物交换新趋势

老式社会体制下,半山村相对独立,与外界交流有限。随着改革开放,外出打工者增多,人脉网络扩张,半山村婚礼礼金来源发生变化,部分来自父母在外结识的朋友,新人私人社交圈还包括同窗、密友和同事。传统上送礼范围局限于特定区域,礼金收取和分配由父母主导,新人组建家庭后才融入社会圈子。如今村民交际范围扩大,当代年轻人的友谊和职场关系构建的互助圈愈发重要,对职业发展和心理支持很关键,对新一代村落发展意义重大。

4. “礼”在流动中对社会文化的功能彰显

4.1. 维系和强化情感的中介

黄平苗族婚礼是当地村寨的盛事,举办婚礼的家庭会吸引几乎所有与主人家有社会关系的人参加,让平时几乎没有联系的人在这一天得以重聚。婚礼中的送礼行为不仅形式上展示了彼此间的关系,更实质性地维持和强化了人际联系,也是私人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每次婚礼都为主人和宾客提供了一个交流、联络感情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平时很少联系的人。他们依靠这种人情往来来维护双方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半山村的杨姓、王姓、潘姓几个大姓中,族谱可追溯到同一祖先,因此村里的人们之间或多或少有血缘关系,或者与其他姓氏存在姻亲关系。由于婚礼中礼物交换的参与者大多集中在村里,婚礼扮演着维护村落内人际关系的纽带作用。这种面对面的互动促进了社区内部联系的加强,也为社会交往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既传承了家族和文化传统,同时也拓展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4.2. 互助与和谐的社交纽带

在黄平苗族的村庄里,无论贫富、村庄或县城居民,当村内有婚礼时,都会前去帮忙与送礼。这种互相协助的传统行为是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如果有人不参与帮忙和送礼,会遭到他人议论与孤立,被认为为人处世不当。逐渐地,他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地位会下降,也不会得到别人积极帮助。因此,无论平时多么懒惰,一旦有人家办婚礼,大家都会前去帮忙。在婚礼过程中,邻里之间相互助力,互相照应。社会互助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提供,每家人都会前往主人家帮忙,接待客人,甚至带些新鲜蔬菜、梅干菜、糟辣椒给主人家,借用餐具、厨具、桌椅板凳等,这些礼物减轻了主人办婚礼的压力。大家共同准备食物,共同出谋划策,为婚礼营造喜庆氛围。

村里的礼物流动体现了互助与互惠的精神。这种礼物互动不仅化解了邻里间的矛盾,促进了村落内部团结和谐,还有利于长期幸福地生活和工作。半山村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村子,人们代代聚居,生活在一块土地上,因此彼此之间的关系稳定而紧密。邻里关系的长期维系构建了和谐的社区氛围。尽管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误会,但通过必需的礼物互动可缓解邻里间的矛盾。因此,礼物流动成为处理矛盾的重要手段,通过村庄婚礼中的礼物交换,社交关系得以修复,私人矛盾得以化解,促进了村庄关系的和谐统一。

4.3. 强化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

礼物的馈赠是一种创造维持并强化各种社会关系的文化机制[5]。黄平苗族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走亲戚、相互帮忙和食物的分享来增加人们之间的交流机会,并促进相互沟通和理解。特别是在婚丧嫁娶这些重要场合,礼物的流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频繁的交流和互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信任,为建立良好的村落关系打下了基础。黄平苗族的社会关系主要由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构成,这两种关系为构建村落共同体提供了基础。村寨多由同一地方迁徙定居的人组成,因此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亲缘关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礼物馈赠和劳动力互助为地缘关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由于归属同一祖先,黄平苗族人认为村落内具有相同姓氏的人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因此村落群体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同的认知和对彼此的情感依附。

在黄平苗族的婚礼中,人们遵循当地长期以来形成的婚俗习惯。如果有家庭违背或破坏了这些婚俗,就会引来他人的指责。礼物交换是婚礼中民俗的一部分,代代相传,对当地人具有强烈的行为规范作用。因此,婚礼中的礼物流动对于整合村落社会结构至关重要。通过这个过程,村落的社会秩序得以规范。一家举办婚礼时,也会成为整个社会关系网络的核心。参加婚礼的人越多,说明这家人在社会关系和声望上更有优势。相反,如果某人未受邀或故意不参加他人的婚礼,将无法获得当地人的认同,处于社会关系网之外的边缘地位。这种无法获得社会认同的行为非常危险。当地人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维护,在婚礼中可以与他人建立联系,从而选择并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婚礼场地作为人际交流的连接点,人们可以积极参与其中,重新连接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社会关系。婚礼中的人际交往表面上看是一场仪式和简单的礼物流动,但实质上是和谐文化及社会秩序的规范,也是人际交往中社会关系网的重新整合。

婚姻作为人生重要的礼仪之一,是一个新家庭诞生的象征,婚礼的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生活的开始。家庭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也具有调整社会关系网络的功能。婚礼不仅仅关乎个人和家庭,它的影响还延伸到整个村落社区及周边地区。苗族的婚姻文化代代相传,蕴含着深厚的苗族文化,是其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婚礼习俗体现了族群内部的共同文化心理,加强了族群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婚礼仪式中的礼物互动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对社会关系网起着重要作用。传承苗族传统文化需要每一次婚礼习俗的实践和继承,因为这些习俗承载着共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记忆。通过参与婚礼,村落成员形成对族群文化的认同,从而使苗族传统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因此,苗族婚礼的举办和婚礼习俗的传承对于保护和传承族群文化至关重要。

5. 结语

本文研究黄平苗族婚俗礼物流动,探讨婚礼中礼物交换与宾主的互动关系。通过观察,发现礼物在泛社会关系中有四个层次,且具备维系情感、社交纽带、强化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三大功能。

苗族婚俗礼物交换是少数民族的内生力量,在现代文化传播中意义重大,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推动了乡村社会文化重建与和谐稳定发展。研究礼物流动可还原苗族传统文化面貌,理解其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维系智慧。但现代化和全球化使传统文化面临挑战与变革,需根据当代需求适度调整、更新礼物交换习俗,保持其活力与价值,同时加强对苗族婚俗的保护传承,为后代提供社会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 袁洁. 神圣化到世俗化的交换与财产权——对于黔东南台江苗族婚姻制度的思考[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29(6): 46-50.
[2] 潘小童. 论苗族传统婚俗中的礼物交换——基于榕江高扒村的个案分析[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4(10): 30-33.
[3]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 付佳丽. 黔东北地区土家族婚俗中的礼物流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大学, 2022.
[5] 阎云翔, 著. 礼物的流动: 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 李放春, 刘瑜,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