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下的青年心理韧性培养
Developing Youth Mental Toughness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
DOI: 10.12677/ap.2024.1412934, PDF, HTML, XML,   
作者: 葛 颖: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社交媒体青年心理韧性Social Media Youth Mental Toughness
摘要: 在数字化时代迅速变迁的背景下,本文深入剖析了青年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所面临的心理韧性挑战,诸如信息过载、社交焦虑等。基于心理韧性等相关理论,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旨在通过提升信息素养、建立健康使用习惯、增强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等方式来增强青年的心理韧性。为确保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本文还从教育、政策制定、家庭环境以及学校教育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具体建议。这些建议旨在为青年在社交媒体时代下的心理韧性培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社交媒体带来的种种挑战,促进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同时,这些建议也为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提供了指导原则,以期更有效地助力青年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茁壮成长,实现个人潜能。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apid changes in the digital era,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hallenges of mental toughness faced by youth in the social media environment, such as 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social anxiety. Based on theorie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the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young people through improv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establishing healthy habits of use, and enhancing self-awareness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strategies, the paper also provide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duc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chool education. These recommendations aim to provide solid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toughness among youth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 to help them better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social media, and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and personal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the recommendations also provide guidelines for schools and relevant education departments to help youth grow up and realise their potential in the digital age.
文章引用:葛颖 (2024). 社交媒体时代下的青年心理韧性培养. 心理学进展, 14(12), 666-67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2934

1. 引言

心理韧性,作为个体在应对多重压力与挑战时维持心理稳定与积极适应的核心能力,对于青年群体而言,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社交媒体的迅速崛起和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得青年人面临的心理挑战日益增多。社交媒体在为青年群体带来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便捷性和交流空间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成长和行为模式。社交媒体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极大地拓宽了青年的学习资源与社交途径,为他们的个人成长提供了无限可能;又带来了信息过载、网络依赖等新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构成了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探索并增强青年的心理韧性显得尤为迫切。心理韧性不仅关乎青年如何有效应对日常学习压力和生活挑战,更是他们在数字化社会中保持心理平衡、实现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培养青年的心理韧性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同时也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 研究社会媒体时代青年心理韧性的社会重要性

2.1. 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坚强后盾

在个体层面,心理韧性是青年面对学业压力、就业挑战、人际关系复杂等生活困境时的强大后盾。它帮助青年有效管理情绪,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产生,从而维护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韧性强的青年能更快地从失败中恢复,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变化与不确定性,这为他们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2.2. 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坚固防线

社会层面,青年心理韧性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力量。面对社会变迁与不确定性,心理韧性强的青年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理性的态度应对,减少暴力、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发生。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弱势群体,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传递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2.3. 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源泉

在教育领域,青年心理韧性的研究为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了解青年心理韧性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有助于教育机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心理韧性强的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更能保持积极态度,勇于探索未知,为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打下坚实基础。

2.4.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经济领域,青年心理韧性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心理韧性强的青年能更快适应新技术、新产业的需求,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他们敢于冒险,勇于尝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他们还能在面对经济波动时保持冷静,为经济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2.5. 跨文化交流与全球视野的桥梁

在全球化的今天,青年心理韧性还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全球视野的形成。心理韧性强的青年更勇于走出国门,体验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拓宽国际视野。他们通过交流与学习,增进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力量。

3. 社交媒体时代青年心理韧性面临的挑战

3.1. 信息过载与筛选困难

在社交媒体时代,青年每天需面对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类型繁多,涵盖了新闻、娱乐、教育、广告等多个领域,这种信息过载的现象对青年的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莉娟,郑刚,宋晓波,2023)。一方面,信息的多样性为青年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和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信息的海量性也导致了筛选和消化的困难,青年在海量信息面前往往感到无所适从,难以有效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这种筛选困难不仅增加了青年的认知负担,还可能引发焦虑、挫败感等负面情绪,进而削弱其心理韧性。

3.2. 社交焦虑与孤独感

社交媒体为青年提供了虚拟的社交空间,使得他们可以跨越地域限制与他人进行交流。然而,这种虚拟社交方式也对青年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一方面,社交媒体为青年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和渠道,有助于他们拓展社交圈子;另一方面,虚拟社交中的匿名性、即时性和比较性等特点,也可能导致青年出现社交焦虑。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被他人评价,担心自己的形象不符合社会期望,从而产生焦虑情绪。此外,过度依赖社交媒体进行社交也可能导致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真实的社交互动,进而产生孤独感。

3.3. 网络依赖与现实生活失衡

社交媒体的便捷性和即时性使得青年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进行社交活动,但这也导致了部分青年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他们可能会沉迷于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世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和工作,甚至影响正常的作息时间。这种网络依赖不仅会导致青年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失衡,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视力下降、睡眠障碍等。此外,过度依赖社交媒体还可能削弱青年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他们难以适应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从而降低心理韧性。

3.4. 负面信息与情绪管理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内容复杂多样,其中不乏负面信息,如暴力、色情、谣言等。这些负面信息对青年的情绪管理和心理韧性构成了挑战。一方面,负面信息可能引发青年的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长期接触负面信息也可能导致青年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产生偏差,降低他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种情绪管理和心理韧性的挑战不仅会影响青年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还可能对他们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管理社交媒体上的负面情绪信息,提高青年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韧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 社交媒体时代青年心理韧性培养的理论基础

4.1. 心理韧性理论

在社交媒体时代,青年心理韧性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心理韧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核心在于个体面对生活压力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心理复原力和调适能力(张志刚,2020)。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心理韧性不仅关乎个体心理的弹性和恢复能力,还涉及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维护心理健康与稳定的本领。社交媒体为青年群体搭建了信息丰富、交流便捷的平台,其特性在于信息传播迅速、互动频繁且影响力广泛。在此背景下,青年的心理韧性不仅体现在传统意义上的抗压能力,更体现在对网络信息的有效筛选、处理与运用上。同时,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心理韧性还体现在青年对数字化生活方式的良好适应能力上。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便捷的同时,青年需要学会合理规划时间和管理精力,防止信息过载和网络沉迷,因此,培养心理韧性也包括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此外,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特征可能会加剧负面情绪的传播和不实信息的泛滥,所以青年需要学会识别和调节由网络环境引发的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从而保障个人心理健康并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宋笋荣,2023)。

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青年心理韧性的含义已经超出了传统定义的范畴,它不再仅仅局限于抗逆力和恢复力,还涵盖了信息筛选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情绪调节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青年的心理韧性已经演变成一个包含多个层面且不断发展的过程,有助于他们在社交媒体时代面对各种挑战时保持心理健康并促进个人正向成长(武楠楠,蔡瑶瑶,2023)。

4.2.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对其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根据这一理论,通过调整认知和行为模式,可以增强心理韧性。在社交媒体环境中,青年可能会遇到各种负面信息和挑战,导致消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通过认知重构技术,如挑战消极思维、培养积极归因风格等,可以帮助青年改变对社交媒体信息的解读方式,减少焦虑和压力。同时,通过设定实际可行的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以及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青年可以更有效地应对社交媒体带来的挑战,增强心理韧性。

4.3. 积极心理学视角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品质、力量和潜能,强调培养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感对提升心理韧性的重要性。在社交媒体时代,青年可以通过分享积极经历、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以及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来培养积极情绪。此外,通过设定个人成长目标、追求有意义的兴趣和爱好,青年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投入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心理韧性。积极心理学还提倡感恩、宽恕和乐观等积极心态的培养,这些都有助于青年在面对社交媒体上的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韧性。

4.4.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网络中所获得的情感、信息和物质上的帮助。社交媒体在提供社会支持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它允许青年跨越地理界限,与亲朋好友、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分享经历、寻求建议和安慰(贾镔,2024)。然而,社交媒体上的社会支持也存在局限性,如虚拟性、匿名性和表面化的交流可能导致支持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社交媒体时代培养心理韧性时,青年需要学会识别和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资源,同时保持对社交媒体上社会支持的审慎态度,避免过度依赖或受到负面影响。通过积极参与线下社交活动、建立深层次的人际关系以及培养有效的沟通技巧,青年可以进一步增强其社会支持网络,提升心理韧性。

5. 社交媒体时代青年心理韧性培养的策略与实践

5.1. 提升信息素养与批判性思维

在社交媒体时代,青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挑战,信息过载和筛选困难成为常态。因此,培养青年筛选、批判和评估社交媒体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青年不仅要学会识别信息的来源、准确性和可信度,还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避免被误导或陷入信息泡沫。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青年的信息素养。这包括开设相关课程、举办研讨会和讲座,以及推广在线学习资源等。同时,鼓励青年积极参与信息素养提升的活动,如阅读权威媒体发布的新闻、参与信息素养竞赛等,都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批判性思维技巧,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资源。

5.2. 建立健康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

为了保持线上线下社交的平衡,青年需要建立健康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这包括设定合理的社交媒体使用时间,避免过度沉迷;培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减少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以及学会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有效的信息筛选和过滤,避免被负面信息所困扰。此外,教育青年认识到社交媒体并非现实生活的替代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线下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

5.3. 增强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

社交媒体为青年提供了一个自我反思和情绪记录的平台,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记录自己的情感变化、思考过程和行为反应,青年可以逐渐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同时,利用社交媒体上的情绪管理工具或应用,如情绪日记、心情追踪器等,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管理情绪,减少焦虑和压力。此外,鼓励青年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寻求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也是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韧性的有效途径。教育者应引导青年正确认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同时,家长和社会各界也应给予青年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

5.4. 拓展社交网络与寻求支持

社交媒体为青年提供了拓展社交网络和寻求支持的便利条件。通过加入兴趣小组、参与线上活动或论坛等方式,青年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人,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这些关系不仅可以为青年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还可以成为他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坚强后盾。同时,鼓励青年在社交媒体上寻求专业帮助也是提升心理韧性的重要途径(郑阳蕾,胥遥山,2022)。例如,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联系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专业人士,获取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这些专业人士可以为青年提供科学的心理评估和干预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此外,青年还应学会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建立和维护积极的社交关系,避免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

5.5. 培养积极心态与乐观精神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正面经历和积极情绪是培养青年积极心态和乐观精神的有效方式。通过展示自己的生活亮点、分享成功经验或参与正能量传播的活动,青年可以传递正能量并激发他人的积极情绪。这种积极的互动有助于青年自身建立更加乐观和自信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同时,教育青年认识到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并非全部真实或全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应学会保持理性思考,避免被负面信息所影响。教育者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青年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交媒体环境。例如,通过推广正能量传播的活动、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来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心态。此外,家长也应给予青年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

6. 实施建议与保障措施

6.1. 教育引导:深化青年对社交媒体的理解与技能掌握

在信息爆炸的社交媒体时代,深化青年对社交媒体的理解,提升其使用技能,是构建健康网络生态的基石。这不仅需要开展一系列信息素养培训活动,如定期举办讲座、研讨会,以及开设线上课程,来普及社交媒体的基础知识、信息筛选技巧及批判性思维方法,还需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社交媒体使用观念。通过教授如何有效管理社交媒体账户,设置合理的隐私保护,识别并防范网络诈骗等安全知识,帮助青年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保护自身信息安全。此外,倡导青年平衡线上与线下生活,鼓励他们在享受虚拟社交的乐趣时,也不忘回归现实生活,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培养全面的社交技能。

6.2. 政策监管:构建全方位社交媒体监管体系

为减少负面信息的传播,构建健康、安全的社交媒体环境,需要完善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机制。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发布和审核责任,对违法和不良信息进行严厉打击,确保平台内容的合法性和健康性。同时,加强平台监管,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理机制,对平台上出现的敏感、争议性信息进行及时筛查和处理,防止其扩散造成不良影响。此外,推动行业自律,鼓励社交媒体平台加强行业内部监管,建立自律组织和标准,共同维护网络健康环境,促进社交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

6.3. 家庭支持:构建家庭与青年间的良性互动

家庭作为青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应发挥其在社交媒体使用方面的引导作用。家长应密切关注青年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通过增强与青年的沟通与交流(殷嘉蔓,梅颢,韩福东,2024),了解其活动内容和感受,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心理支持。同时,与青年共同设定合理的社交媒体使用规则,如使用时间限制、内容发布标准等,帮助青年形成自律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鼓励青年培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减少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丰富其生活体验,促进全面发展。

6.4. 学校干预:构建心理韧性与社交媒体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应将心理韧性教育和社交媒体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张盛蓉,2022),帮助青年提升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在课程中融入社交媒体使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引导青年正确、健康地使用社交媒体,提升其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青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解决他们在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通过心理辅导和干预,帮助青年建立积极的心态,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心理韧性,以更好地应对社交媒体时代的挑战。

7. 实施建议与保障措施的实践效果

7.1. 教育引导的实践效果

在教育引导的推动下,青年对社交媒体的理解更加深入,他们不仅掌握了社交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还学会了如何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和批判性地看待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倪赛男,2024)。这一转变使得青年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更加成熟和理性,他们更加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减少了因盲目跟风或轻信谣言而引发的风险。同时,通过教育引导,青年也学会了平衡线上与线下生活,他们能够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全面的社交技能。

7.2. 政策监管的实践效果

政策监管的加强为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发布和审核机制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健全日常监管机制,政府有效地遏制了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传播,为青年创造了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社交媒体环境。此外,行业自律机制的推动也促进了社交媒体平台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共同维护了网络健康环境,推动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青年在社交媒体上的体验更加积极和正面。

7.3. 家庭支持的实践效果

家庭作为青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在社交媒体使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增强与青年的沟通和交流,家长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青年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心理支持。同时,家长与青年共同设定合理的社交媒体使用规则,帮助青年形成了自律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这一过程中,青年也培养了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减少了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生活体验更加丰富和充实。家庭支持的实践效果表明,家庭在引导青年正确使用社交媒体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7.4. 学校干预的实践效果

学校将心理韧性教育和社交媒体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为青年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教育。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青年不仅提升了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还学会了如何正确、健康地使用社交媒体。同时,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青年提供了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解决了他们在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青年的心理韧性得到增强,他们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交媒体时代的挑战。学校干预的实践效果证明了将心理韧性教育和社交媒体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8. 结语

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培育青年的心理韧性是一项既复杂又至关重要的使命,它涵盖了信息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优化、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社交网络的拓展以及积极心态的塑造。这些措施对于青年而言,不仅能够使他们更有效地应对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各种心理和行为挑战,还能显著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力和复原力。这不仅是青年个人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他们适应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交媒体环境的日趋复杂,培养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心理韧性已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教育系统需强化跨学科间的协同合作,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致力于提升青年的心理素质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携手共创一个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加强青年心理韧性的培养,对于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增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贾镔(2024). 社会支持理论下高校学生心理辅导策略研究. 社会与公益, (8), 159-162.
[2] 倪赛男(2024).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策略研究. 新闻研究导刊, 15(4), 60-62.
[3] 宋笋荣(2023). 以心理韧性为中介的大学生成长型思维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黑龙江科学, 14(21), 50-54.
[4] 武楠楠, 蔡瑶瑶(2023). 领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在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 韶关学院学报, 44(8), 47-51.
[5] 殷嘉蔓, 梅颢, 韩福东(2024).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 (21), 53-56.
[6] 张盛蓉(2022). 中职学生心理韧性培养与教育干预研究. 大众文摘, (51), 7-9.
[7] 张志刚(2020).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其提升路径.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39(5), 116-118.
[8] 郑莉娟, 郑刚, 宋晓波(2023). 网络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和网络素养的调节机制.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42(3), 61-73.
[9] 郑阳蕾, 胥遥山(2022). 网络教学情境下正念对学业拖延的影响: 心理韧性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45(6), 1450-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