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into Middle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想要持续推进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必须将推动绿色发展作为总基调。中学生群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生力量,因此,把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度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本文从课堂教学、教师素质、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探索将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strategic task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as the general keynot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the new force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n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s and cultivate excellent successo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needs to be raised. Therefo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nto middle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 quality,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文章引用:马欣雨 (2024).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12), 695-70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2938

1. 引言

随着社会“内卷化”程度的加深,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因此,中学生群体中频发心理健康问题。根据调查显示,中学生情绪问题较为突出:焦虑情绪在中学生群体中蔓延,例如学业压力、人际交往以及对未来的迷茫。鉴于此,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缓解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提供新方法和培养中学生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探讨两者在融合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融合路径,促进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2.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有多个方面:基本愿景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核心内容是“两山”思想,价值指向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1. 基本愿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共生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郇庆治,2021)。人们需主动认识并遵循自然规律。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既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又能引领绿色产业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2. 核心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它不仅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更强调了这种保护实际上是对生产力的一种投资。改善生态环境,不仅是对自然财富的增值,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推动。绿水青山所蕴含的价值是多维的,它不仅是自然界的宝贵财富,也是社会和经济领域不可或缺的资产。保护生态环境,这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这种方式,绿水青山能够持续地产生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为人类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价值指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需要寻求更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更新传统环境保护方式,并通过颁布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加强监管。我们还可以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和出行方式,注重垃圾分类和采用绿色低碳出行。企业和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在推崇绿色生态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去推动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的协调发展,营造一个更加宜居、健康的绿色繁荣未来。

3.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社会重要性

3.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倡导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鼓励各国发展绿色产业,例如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现全球经济绿色转型与升级。绿色发展理念促使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例如,各国遵守《巴黎协定》并承诺减排目标。绿色发展理念蕴含着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等价值追求。这一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生态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消除文化误解,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互鉴。

3.2. 培养绿色文明社会新风尚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全社会生态意识的觉醒。通过广泛的环保宣传教育、各类媒体的报道,人们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在社会行为方面,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人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或电动汽车等低碳出行方式。从社会制度与规范建设方面来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了一系列绿色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这些制度规范为培养绿色文明社会新风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与行为准则。例如,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对于污染企业的惩处力度加大等。

4.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4.1. 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邓林园副教授率领其研究团队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剖析了当前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调研结果显示,心理教师在面对“心理教师的专业训练不充分”这一选项时,有高达57.4%的人选择了认同,同时,在“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这一选项上,也有超过半数的心理教师,即53.7%的人表达了同样的担忧。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其专业能力不足,无法为中小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陶文芳,2023)。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4.2. 课程的重视度有待提升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短期之内看不到明显成效,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上被边缘化(李燕,2021)。这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连贯性和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度,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是改善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关键。

5.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5.1. 教育理念的共通性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整体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认知功能。绿色发展理念有助于鼓励学生树立积极的环境价值观,如热爱自然、节约资源等,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构建和谐的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5.2. 课程特征的契合性

绿色发展理念的教育需要学生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情境中去感受与领悟,比如:实地考察环境污染地区、参与社区绿色公益活动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强调情境体验性教学。在情境体验中,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树立良好的心理韧性和乐观的心态。

6.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教育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6.1. 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将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种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思想品德、能力水平、个性特质、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状态的全面深度的培养。因为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建构起更为积极阳光的心理架构,在讲述教材中《正确认识自我》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从自然界的万物历经风雨后仍茁壮成长中感知到如何去面对挫折,去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6.2. 符合中学新课标的培养要求

新课程改革缺了心理健康教育就不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没有新课程改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少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史晓虹,2007)。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将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去生态自然中去学会如何情绪调节、应对压力等技能。同时,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合作能力,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颖的探究主题和多元的跨学科合作。因此,将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课程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落实中学生课标培养要求的现实需要,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朝着更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的方向前进。

6.3. 契合国民教育体系建设方案

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翟大宇,2024),培养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适应绿色低碳社会、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并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在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精神充分融入国民教育中。通过不断加强落实绿色发展课程建设,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大中小学生发展需要,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7.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发挥心理教师的引领作用和重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7.1. 强调心理健康教师的引领作用

1) 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绿色环保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讲授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教师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环保观念。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身心素质。通过班会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来激励和启发他们,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2) 强化师资培训,提高绿色教学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也需要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社会前沿学术成果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传授给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心理健康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是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启迪者。通过教师的努力,学生才能在心理健康课上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进一步有效地引导学生,帮助解决他们的思维、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同时也可以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3) 保持家校互动,形成绿色育人合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应该寻求多种途径打破家校之间的壁垒,创新教学思路。通过实际行动,赢得家长配合与支持,构建家校育人合力。与家长保持良性互动,挖掘家庭教育的潜能。通过家长与学校、教师合作来帮助学生接受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并使这种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强化,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添砖加瓦。

7.2. 确立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

1) 开发绿色校本课程,丰富教学资源

为了将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已经开发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例如,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区,可以推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课程;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开设关于绿色经济发展的课程。以盐城为例,盐城黄海湿地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盐城的学校可以将湿地保护与课程相结合,让这些课程不仅仅涵盖湿地知识、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独具地方特色的绿色教育内容。还可以把乡土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素材,以及通过邀请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授课,不仅可以提升课程的专业性,更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2) 优化中学教材内容,拓宽教学场域

教师可以以“建设美丽中国”为议题,让学生探讨个人如何参与环境保护。在教学“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从生态文明角度深入理解勤俭节约的时代意义。“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财富,它的内涵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变化。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外的资源,如黄海湿地博物馆、海盐博物馆等,挖掘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关的案例、数据、故事等。通过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工具,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兴趣。同时,还要将当前的社会热潮,如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融入教材中,让学生对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了解。

3) 打造优质绿色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将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和认同这一理念,教师们可以采用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如开展小组辩论、进行戏剧演练和实地探究等,让学生在情景互动中感受绿色发展的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和垃圾分类,让学生亲身体验绿色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同时,教师可以打造优质绿色的课堂,比如打造绿色主题的教室装饰、播放相关视频资料以及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促进他们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思考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7.3. 重视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

1) 开展绿色低碳游学,提升学生绿色生态认知

学校可以组织绿色低碳游学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环保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将会参观生态保护区、太阳能发电厂及其他绿色能源设施,了解它们对环境及社会产生的影响,认识到自己对于保护地球的责任。此外,可以组织学生们参与各种环境保护义工活动,如清理海滩、种树造林等,增加他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度和责任心。通过实际行动,学生亲自感受到自己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参与有关绿色低碳的知识竞赛。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缓解学生平时学习的压力,建立一个更为积极阳光的心态。

2) 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打造绿色生态校园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效果:组织校园宣传活动,邀请环保专家和志愿者前来讲解环保知识,引导全校师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分类垃圾等,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其次,校园内的绿化工作也应得到重视。可以增加绿化面积,种植更多的树木和花草,创造出一个舒适自然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引进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施,降低校园的能源消耗,实现绿色环保与节约资源的双赢。我们还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推动绿色校园建设的智能化。例如,利用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监测校园的水质、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借助数字化平台,与其他高校或绿色组织开展合作,共同推动环保行动。通过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打造绿色生态校园,我们将为学生创造一个身心健康、富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希望这些措施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3) 建立绿色教育示范基地,弘扬绿色生态理念

首先,绿色示范基地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并亲近大自然。例如,组织户外课程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观察与自然环境相关的现象,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此外,可以设置绿色课堂,教授学生有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以及回收再利用等方面的知识。绿色示范基地还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例如,组织义务植树活动,让学生亲手种下一棵树,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爱护自然的意识。此外,学校可以设立绿色社团,为学生提供一个参与环保项目和社区服务的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8. 结语

新时代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时代发展需求和国民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推进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需不断开发绿色校本课程,不断挖掘绿色教学资源,优化中学心理健康教材,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旨在打造高质量的绿色心理教学课堂。当然,我们还需积极探索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学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提升。不断培养出具备绿色发展理念的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多正能量,创造更广泛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燕(202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德育, (21), 35-40.
[2] 史晓虹(2007). 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思考. 思想政治课教学, (1), 76-78.
[3] 陶文芳(202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探析. 宁夏教育, (Z1), 148-149.
[4] 郇庆治(2021).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学习月刊, (1), 9-11.
[5] 翟大宇(2024). 高校加强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的路径研究.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