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泉古镇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Xiaoquan Ancient Tow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摘要: 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修旧如旧”的实施,除了要在文物遗产外形和结构上保持原有风貌,更应该深入探索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章就孝泉古镇文化遗产的修缮历史进程及其保护历程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可持续保护为实现路径探讨了如何在尊重古镇原有风貌与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与创新手段,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合理利用。既要“修旧如旧”,保持孝泉古镇的历史韵味与文化内涵,又要融入可持续保护理念,在发展中保护,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之路。
Abstract: 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the General Secretary emphasized: “Upholding the right ensures we stay on course and avoid subversive errors, while innovation allows us to keep pace with and lead the tim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keeping the right and innovating, restoring the old as the old”, in addition to maintaining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and structure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we should deeply explor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behi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restora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Xiaoquan Ancient Town and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protection process, and discusses how to realize the living inheritance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innovative means on the basis of but respecting the original style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ancient town.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restore the old as the old”, maintain the historical charm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Xiaoquan Ancient town, also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protection, prote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walk out a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文章引用:林雨轩. 孝泉古镇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 可持续发展, 2024, 14(12): 3060-3068. https://doi.org/10.12677/sd.2024.1412342

1. 研究背景

1.1. 引言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文明建设以来所创立的所有优秀文化产物,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就深刻强调:“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1]。2023年10月,国务院正式推进《文物保护法》的修订进程,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化对文物资源的了解与保护,致力于促进文物的活化利用,使之成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强大动力。深入研究文物的修缮历史,对于理解其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避免陷入“过度保护”与“文化破坏”的二元对立。本文以孝泉古镇的文化遗产保护为例,探讨如何通过研究文物的修缮历史,指导当前的文物保护与开发工作,以期解决保护与发展失衡的问题,并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这不仅能够为文物注入时代性元素,而且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 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

Table 1. Stage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legislative development

1. 文化遗产保护和立法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时间

特征

实例

雏形阶段

十九世纪之前

国家层面的干预相对匮乏,而个人或社群的自发性保护行为则显得尤为显著

17世纪英国学者奥布雷,他主动对巨石阵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向公众普及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初步发展阶段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

通过立法和组织建设,政府和国家开始积极介入

1820年教皇国颁布的《历史文物及艺术品保护法》,日本1897年颁发的《古社寺保护法》。

正式形成阶段

二十世纪到二十世纪70年代

各国纷纷成立了专门的文化遗产管理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增设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局、法国的文化遗产司,日本在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

逐步完善阶段

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

联合国发布《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各国家都文化遗产部职能、机构和分工更趋于细密

意大利文化遗产部细分咨询机构、保护文化遗产宪兵司令部、部务机构、文化遗产机构、艺术演出与体育局。

在国外,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立法历经了诸多阶段,最突出的两个趋势就是从自生自灭地对待到有意识、立法规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从只对有形文化遗产保护到所有文化遗产特别是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下面是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与立法的发展阶段的简要总结,见表1

在国内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学者张苗荧(2019)从保护的原真性出发讨论:旅游开发应从当地原住民生活出发,坚持对古镇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和全面发展,确保原汁原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确保古镇的整体遗产价值得以存续[2]。陈梦姣、董卫(2013)在对台湾地区和祖国大陆不同历史文化村镇的实地感知、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更新主体、更新机制等各方面内容,发现台湾地区历史文化名镇的更新模式较祖国大陆更具有先进性,并强调“社区营造”实践在其中的重要作用[3]。左近、赵万民(2010)以巴蜀古镇为例,结合古镇传统文化流失的现状,提出应根据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采取修复聚居环境、调整现有经济结构以及梳理社会网络等方式,进行龙潭古镇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活动。并以龙潭古镇吴家院子的传统建筑群落为例,探讨了古镇传统建筑的保护更新方法与措施,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在此过程中整体格局的协调[4]。毕经纬(202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权利保障与社群认同——以澳门土生葡人社群为例》一文深入分析了文化认同在社群中的重要性。对于土生葡人社群而言,其独特的文化体系正是其认同的基础要素,是对族群可识别性的认知依据。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社群成员的文化认同和权利保障,以促进社群的和谐稳定和文化繁荣[5]。学者杨静静(2024)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研究及对策分析——以河南省为例》一文中提出了“非遗 + 文创”、“非遗 + 节庆”和“非遗 + 金融”等新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需要注重非遗项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6]。蒲月(2021)认为:古镇文化资源丰厚,为使旅游客体到(传播者)意义建构到(受传者)符号想象到符号收集形成完整闭环,选取对象应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以便通过反复刺激使受传者形成强烈的形象感知[7]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研究角度从文化遗产保护逐渐完善的宏观背景下展开,深入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文化认同以及体验与创新发展几个方面。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与发展模式,如社区参与、利益相关者整合、文化认同尊重、跨界融合等,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孝泉古镇“孝”文化瑰宝:修缮保护实践与问题反思

德阳市孝泉镇,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西北部,地处川西平原的中心地带,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该地区地势开阔平坦,水系发达,地下水资源丰富,泉堰众多,泉眼星罗棋布,共计34处,构成了一幅独特的自然景观。孝泉镇不仅自然景观引人入胜,更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该镇是东汉时期著名孝子姜诗的故乡,自汉代起便因“一门三孝”的感人事迹而被誉为“大孝之乡”和“德孝文化的发源地”。这一文化传统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也为孝泉镇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标识。孝泉镇内保存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如龙护舍利宝塔、姜孝祠、姜公坟等,这些古迹不仅见证了孝泉镇悠久的历史,也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2.1. 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保护现状及问题探究

2.1.1. 姜孝祠和姜公坟

孝泉古镇的孝文化得名于二十四孝之涌泉跃鲤的典故,其起源于东汉孝子姜诗、其妻庞氏及其子安安一家的“一门三孝”,《东观汉记》卷十云:“姜诗,字士游。广汉雒人也。适值年荒,与妇佣作养母……母好饮江水,儿常取水,溺死。夫妇痛,恐母知,诈曰行学。岁岁作衣,投于江中。俄而涌泉出舍侧,味如江水,日生鲤一双”[8]。后人为了纪念姜诗为其修建了祠堂,并于明代修筑姜公坟,占地面积约五亩,由古朴的青砖砌就的高墙环绕,步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座并列而立的坟茔,每一座坟前,都矗立着三道巍峨的石碑,这些石碑高达三米有余,宽度超过一米,碑面虽已斑驳,却依旧透露出庄重与肃穆。姜公三墓碑刻:“先生大孝世稀有,先生虽没名不朽。三坟鼎峙子依娘,妇姑地下以相守”[9]每年清明、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姜公诞辰都有大型的姜公祭祀活动。

关于姜孝祠的修缮记录,早在北宋政和年间,因“故祠痹侠,面势不正,像设不严,灵不妥安,瞻祈无所”。于是通直郎致事张绩“以义倡焉,相其方位而辨奠之。凡为屋五十楹,益浚其泉流,择旁寺僧之洁勤者莅之,弘奠肃宻,千载陈迹,一朝如新,甚盛观也。”[10]《姜诗孝子祠堂词》载:“嘉靖庚戍秋,予访遂宁杨太史名偶,谓子曰:姜诗孝子,夷陵人,有祠,有泉,有鲤...正德末,荆州三府林公弋者署州事,重建宇一新。”[9]自北宋后,明代正德末年又重新修缮,继《建修姜公孝感祠寝殿序》又载:“癸亥岁,僧人某竭力捐赀,兼藉各乡士民扶翼,力鼎建寝殿,以妥姜氏先灵挈楹安梁之期。”[9]阙昌言于乾隆五年也就是1740年任德阳县知县,而文中所记“癸亥岁”推算应是1743年,也就是姜公孝感祠寝殿重修是在这一年,由阙昌言带头,僧人及乡士民共同捐资建寝殿,见表2

Table 2. Table summarizing the renovation process of the Kang Xiao Shrine and Kang Gong Tomb

2. 姜孝祠和姜公坟修缮历程概览表

文物

修缮年代

修缮原因及过程

修缮中存在的问题

姜孝祠和姜公坟

北宋政和年间

因战乱导致“故祠痹侠,面势不正,像设不严,灵不妥安,瞻祈无所”,通直郎致事张绩“洁勤者莅之”,翻修后一朝如新。

缺乏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和观念,缺乏政府有效的资金补偿和激励政策。

明代正德末年

因战争和政府未加强保护,祠堂损毁后又荆州府立新祠

清朝乾隆五年

由阙昌言带头,僧人及乡民共同捐资建寝殿

2011年

针对因自然灾害受损的部分进行了及时的修复和维护

自然灾害预警不足和灾情防护和灾后修补不力,缺乏动态循环的修缮机制和机构,文化遗产居住、保护形态的不平衡性的问题。

2022年

对正殿加固修缮和白蚁危害综合治理

目前姜孝祠和姜公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姜孝祠经历了多次修缮工程,2002年姜孝祠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其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1年进行了5·12灾后维修,针对因自然灾害受损的部分进行了及时的修复和维护。2020年发现白蚁蛀蚀情况后,旌阳区文体旅局迅速行动,联系白蚁公司进行除杀,并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了抢险修缮及白蚁综合治理方案。2022年9月10日,姜孝祠正殿抢险加固修缮和白蚁危害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开工,并于同年12月25日顺利竣工。北宋、明清时期由于战争破坏和文物保护理念的缺乏,导致姜孝祠“面势不正,像设不严”、“不知其所建”,进而大规模重建,而在清末修缮却由百姓僧侣筹资而建,缺乏政府有效的资金补偿和激励政策,其次是自然灾害预警不足和灾情防护和灾后修补不力,导致大地震时姜孝祠主体结构不同程度的损坏。且因大多数古建筑材料是由木质材料构成,其存在徐变特性、较低的弹性模量以及易于老化、腐朽的弱点,往往导致结构部件的损害,因此需要持续性地强化与保养,历经一定周期就需要反复修缮。另外在人为因素方面,产生了文化遗产居住、保护形态的不平衡性的问题。姜公坟、姜孝祠等传统建筑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加之旅游发展的双重作用,古镇居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渴望愈发强烈。传统建筑或历史文化遗产占据半壁江山,内部多显老旧,内部功能滞后,私密性与公共空间不足,居民的自发改造虽出于需求,却往往损害了建筑的原貌与功能,如在姜公坟园区内部开设茶馆,导致园内建筑破坏、环境恶化。加之居民保护意识薄弱,进一步加剧了古建筑的损毁风险。

2.1.2. 延祚禅寺、藏经楼和龙护舍利宝塔

孝泉延祚禅寺,古名“孝感庙”,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孝泉镇,《四川总志》记录姜孝祠修缮时的“益浚其泉,流择旁寺”,这里提到孝感庙的“旁寺”即古代孝泉镇上著名的延祚寺,道光《德阳县新志》记其“国朝随时修葺,香火繁盛,为一邑之冠”。明成化十三年邑人黄锺作《重理佛祠兼德宇记》云:“德阳去县治西北四十里许有佛祠曰延祚禅寺,左有圣塔……宋崇宁中……率诸父老奏请敕赐孝感庙额,谥以王爵刻之碑谒。元末寺宇旌铭残于兵焚,文不可徵,十有八年赖我国朝启运,洪武戊寅成都僧網登〇致归本寺。慨见殿廊倾发偶相荒颓爰据古迹,鼎修觉皇天王金刚圣殿各一间。与善士冉觉宗重立孝子神祠...永乐正统天颐首僧智澄继然,明坚焚献逾时,塔巅雨漏庙壁苔侵功力,难施乏人修备补。成化壬辰今之住持智云智福,本师明湛曩日扶筑游登胜地……圣塔之左隅增修藏经楼,用琳琅函之约束,厅厨廊庑曲槛飞檐丹碧辉煌焕然新美……”[11]

宋代崇宁年间,延祚禅寺被百姓联名上奏朝廷,获“孝感庙”的敕赐庙额及王爵之谥,元末战乱寺宇旌铭毁于兵焚,文献散失,几近荒废。明朝洪武年间,先后修复了觉皇殿、天王殿、金刚殿以及圣殿等主要建筑,善士冉觉宗等人还重立了孝子神祠。在永乐、正统等明朝中期,延祚禅寺的修缮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推进。首僧智澄及其后继者明坚等人,不断完善寺庙的维护和修缮工作。然而,由于塔巅漏雨、庙壁苔侵等问题,修缮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加之人力物力有限,进展缓慢。明朝成化壬辰年,住持智云、智福以及他们的师父明湛进行修缮,清嘉庆十六年,延祚寺住持天祥又进行维修。

藏经楼和龙护舍利宝塔延祚禅寺旁的藏经楼,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为木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经楼四壁原镌有字画木刻,今残存21块,其中不乏大书法家张大千、谢无量的书刻,以及早期中共党员叶德生、原四川督军尹昌衡、四川军阀杨森等人的手迹,弥足珍贵。寺旁有一宝塔,名为龙护舍利塔,此塔可追溯至汉代,历经沧桑,《古锥县塔记》云:“大业初雒县塔无人修茸,才有下基,卓乃率化四部,造木浮图,饰备矣,塔为龙护,居在西南角井中……”[12]。至隋朝大业初年,仅存塔之基石。及至元朝顺帝至正二年,安西府人士赵文德重修此塔,终至七层而止。其后,赵文德之弟赵文礼续建六层,于至正十三年圆满竣工。舍利塔屹立于双重台座之上,采用密檐式设计,四方砖砌,外观虽为十三层之姿,实则高达三十七米。

明成化十七年,僧明谌补葺塔巅;明正德十三年,僧宝印置琉璃宝顶,故称为“龙护舍利琉璃宝塔”;明朝成化壬辰年,住持智云、智福在圣塔之左隅增修了藏经楼,其“厅厨廊庑、曲槛飞檐、丹碧辉煌”,清乾隆二十五年,僧禅宗培修塔脚;乾隆末年,有狂人攀援而上,毁其顶,僧寂稳重修塔顶,嘉庆十六年,延祚寺住持天祥实施修缮。1934年,因塔体砖石破损,增能海等人发起修缮,历时三年,工程告竣,塔貌焕然一新;2008年汶川地震后,龙护舍利宝塔严重受损,旌阳区政府立即进行抢险加固,采用木方支撑、槽钢加箍及防水布覆盖等措施。2010年至2011年,中央拨款进行全面整修,包括加固塔体、修复裂缝、修砌塔檐、增设地圈梁、翻修藏经楼及改善周边环境,使宝塔重现光彩,环境焕然一新,见表3

在古塔、经亭建筑本体的修缮过程中,古建筑木结构的传统修复方法,如“修补”和“补全换新”,虽有其历史价值,但与现代的遗产保护理念存在偏差。同时,现代木、砖结构修复加固的理念也尚待完善,传统方法多依赖于工匠的个人经验,缺乏科学支撑,一些修缮人员缺乏对古塔古寺修筑材料特性的深入了解,从而选择使用不适宜的材料进行修缮,其与文物的原始材料不兼容,导致古塔古寺在修缮后出现新的损害或加速老化,同时,一些不科学的修缮技术也可能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而现代新技术亦未能形成全面的体系加之特定时期由于塔巅漏雨、庙壁苔侵等问题,而导致技术制擎,使得古塔、寺庙建筑未能完好保存,且部分景区仍存在着人为缺失文化保护意识,如清乾隆末年,有人攀援而损坏塔顶,面临旅游发展模式单一化的挑战,尽管拥有众多景区,但实际的观赏点显得匮乏,且缺乏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和完善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且居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浅薄,在龙护舍利宝塔和延祚禅寺内发现部分刻字、人为损坏的痕迹。

Table 3. Table summarizing the renovation process of Yanzuo Zen Temple, Sutra Building and Longhu Pagoda

3. 延祚禅寺、藏经楼和龙护舍利宝塔修缮历程概览表

文物

修缮年代

修缮原因及过程

修缮中存在的问题

延祚禅寺、藏经楼和龙护舍利宝塔

明朝

元末战乱使寺庙受损严重,文献丢失。明朝洪武年间,主要寺庙建筑和神祠得到修复。成化和嘉庆年间,寺庙又得到进一步修缮。

在修复古塔和经亭时,传统修复方法与现代保护理念有差异,且依赖个人经验,缺乏科学依据。不科学的技术对文物造成不可逆损害。保护意识不足也影响了古塔和寺庙的保存。旅游发展面临单一化挑战,缺乏互动项目和设施,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居民保护意识不足,导致文化遗产受损。

1934年

因塔体砖石破损,增能海等人发起修缮,历时三年,工程告竣,塔貌焕然一新。

2008年

汶川地震后,龙护舍利宝塔严重受损,旌阳区政府立即进行抢险加固。

2010年至2011年

中央拨款进行全面整修。

2.1.3. 邻姑泉

邻姑泉之前又叫“孝泉”,民国本《德阳县志》记其:“古名孝水,在县西北四十里俗名姜诗泉,因姜诗母好饮江水一旦泉涌社侧,位同江水,宋治平中改名至今,资以灌溉,然大业时已置孝水县,则姜诗泉之称亦愚民不识忌讳者所呼耳。”[9]。同在《元和郡县图志》一文也记载:“姜诗泉,在(德阳)县北三十九里。诗母好江水,一旦泉涌舍侧,味如江水”[13]。邻姑泉景区内泉眼遍布,形成了“水网密布、泉眼众多”的独特景观。邻姑泉水利风景区于2023年成功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是四川省唯一一家以泉水为资源命名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

邻姑泉在开发保护过程中存在保护产权和管理混乱的问题,由于古代文物产权复杂,多头管理导致保护和修缮工作难以协调,且部分文物尚未纳入保护名录,难以规范产权所有人的行为,导致保护工作难以开展。在邻姑泉附近古建筑修缮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文化保护意识,忽视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丢失或破坏文物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特色,只关注建筑的结构和外观,用仿木材料替代古木建筑,使得修缮后的文物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古镇的景观环境,尤其是历史街巷与邻姑泉周边的自然与人工景观,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为恢复其传统风貌,需采取“有机长效”的更新策略,逐步恢复邻姑泉的水文景观,保持其水系自然分布特色,加强古树保护,补植新树于砍伐处,重塑古镇的自然景观。此外,应扩大保护范围至区域层面,积极号召民众参与新区建设,广泛听取其意见于规划设计中,融合古镇传统建筑元素于新区,确保新区风貌与古镇传统一脉相承,延续历史韵味。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保护现状

2.2.1. 上九会

《德阳县志》村事赛会篇记载:“正月初九日为上九会,县西姜孝子祠为最先正月初七八九日,祠外竖䋛台雇乐部演戏,于其上场列百肆,邻境八大帮商业云集,有远至数百里来者,农器字画花草禽鱼,与青羊宫花市畧同货如山积,百戏襍呈,进香人骈肩累踵于而来,缁流素侣持幢幡宝盖鱼贯,蜂拥钲鼓绕吹之声喧闹震耳。祠前拜疏者求签者跌珓者,捧罐焚楮,咙杂莫辨,香烟飘渺,烛焰熏蒸会毕乃已。同时各市镇亦有之惟不知姜孝祠之繁盛耳[9]……”

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七至初九会举行传统的“上九会”,上九会期间有仿古式铁器帮,木竹帮,五金帮,药材帮,铜器帮,饮食帮,字画帮,花草帮八大表演,马戏团,唱戏曲的,说评书的,样样齐全,热闹非凡。每年从农历五月初四开始,则会举办颇具特色的庙会,时间长达一周,什么皮影戏,被单戏,打道桶,唱围鼓等表演都将粉墨登场。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八,还有大型的高僧念经祭塔仪式,重现元朝五龙护塔的盛况。去年2023年的上九会以“中国民俗年·幸福上九会”为绚丽主题的盛会正热烈展开,一幕幕传统民俗表演精彩纷呈,舞狮的雄浑与灵动引领开场,随后是诙谐幽默的“猪八戒背媳妇”,轻盈飘逸的划采莲船,古韵盎然的坐花轿体验,复古风趣的坐鸡公车巡游,以及充满古风雅趣的投壶射礼,每一项活动都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充满故事与温情的年代。夜间实景演出将光影艺术与民俗故事巧妙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而“安安送福”民俗巡游活动,则以温馨与祝福为主线,穿梭于人群之中,传递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

2.2.2. 城隍日

村事赛会篇又记:“四月八日为俗佛会,释子于各寺敲钟声鼓以香汤浴佛像,乡村叟妇云集礼拜。次日又为城隍会,俗传为城隍神生辰届时,各商帮雇梨园演戏酬神二十余日。八大帮行商此咸来列货求售,为子女谋婚嫁者多于次时购备焉,妇女进香者尤多,必以夜谓鬼神之道主乎阴也。镫烛辉光照彻如昼,达昌不息。阶墀廊庑有遗簪堕珥者,嗣以官常设禁,惟许白日演戏致祀而已。近年以庙常驻兵,已无行停废[9]”。城隍会是为了庆祝城隍神的生辰而设立的。在这一天,各地的民众会聚集到城隍庙,通过上香、献祭、演戏等方式来酬谢和祈求城隍神的保佑,各商帮会雇佣梨园进行长时间的戏曲演出,这些演出往往持续二十余日之久。八大帮行的商人会聚集到城隍庙周边,陈列各自的货物进行销售,现今又名“商交会”,常在过年前在今阳安大道处摆摊聚集,时间长达数周甚至一个月左右,里面商户大多来自北方、西北新疆、甘肃等地,多以当地特色产品如新疆烤肉、羊毛制品等为主。

去年9月29日持续到10月6日孝泉镇举办了“孝文化旅游周”。开展了“传孝道,正民俗”感天大孝祭祀、“汉韵中秋,家国团圆”中秋赏月、国风集市、“月饼里的非遗”体验、“悟德孝文化,寻古镇遗风”等活动。在保护如“上九会”、庙会及高僧念经祭塔仪式等节日礼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加强公众对这些节日的认知与尊重,通过广泛宣传提升它们的知名度,重视传承人的角色,通过认定与激励措施,确保技艺的传承不中断,并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在传承中融入创新元素,使其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同时开发相关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业繁荣。

3. 孝泉古镇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究

易小李教授称发展和保护文化遗产过程是一个“阶梯形增长的有机过程”[14],第一到第三阶梯分别是意识到某地遗产属性,但尚未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保护行动、意识到遗产属性但受其他属性驱动而开展旅游,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利用其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旅游业、受某地遗产属性驱动但未将其作为自己遗产一部分并更加关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价值。第四阶梯是受某地遗产属性驱动并将其作为自己遗产一部分,这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文化遗产不仅被视为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宝贵资源,更被看作是社区或国家文化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仅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还积极参与其传承和创新活动,共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该阶段不仅是对其物质形态和历史信息的严格守护,更是对其内在精神与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如何确保文化遗产在保护与利用中达到和谐共生,既保留其原真风貌,又赋予其新的生命活力。采取一系列科学、全面且富有创新性的保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3.1. 以保护性发展、融合共生、轻发展为主旋律

鉴于古建筑木结构的多元价值与损伤机理的复杂性,科学的修复工作首先需要跨学科的合作,积极引入经过实践检验、符合遗产保护标准的新材料与新技术,以弥补传统修复技术的局限,确保底界面传统风貌得以延续,并严格控制临街建筑的高度与装修风格,在保留传统格局与风貌的基础上,科学划分并整治原有空间,对孝泉古镇那些蕴含“孝”文化及历史故事的街道,应增设街名标识与由来简介,强化文化信息的传承。第二,对于文保单位,力求原汁原味地保留其形制、结构、材料与工艺技术。避免同质化复制,深耕“平原–泉系–镇域”独特空间界面,传承“德孝”文化精髓,让文化遗产在真实与完整中延续,形成独树一帜的地域风貌。第三,需要具备高度的整体性和长远性意识,坚决避免大拆大建等短视行为。针对自然侵蚀严重的历史建筑,优先检查与主体结构紧密相连的关键构件,确保结构安全无虞。排查各组成部分的潜在隐患,依据评估结果,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维护修缮方案,力求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恢复建筑的安全与稳固。

3.2. 以资金统筹、技术创新、产权归属为文化遗产保护总抓手

首先要强化对孝泉古镇文化遗产的科学规划与合理设计,明确产权归属是文物遗产保护的基础,产权清晰不仅有助于防止文物遗产被非法侵占或破坏,还能激发产权所有者或管理者对文物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积极性。第二,要在孝泉地区建立完善的文物遗产产权登记制度,对文物遗产的产权归属进行明确界定,通过法律手段保障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推动文物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双赢。第三,孝泉政府要加强文物遗产保护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破坏文物遗产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有效的保护屏障,通过线下举办文化遗产基础知识培训班、文化遗产理论研讨会等形式,普及文物遗产保护知识,推广先进的保护技术和方法,学习借鉴国内外其余历史名镇先进的保护理念和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3.3. 提升法律与文化意识保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保护

孝泉古镇的文化形态保护亟需新思路,首要任务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立法,孝泉政府要完善配套法规强化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孝泉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和执法机构,加强监督并加大惩处力度;借鉴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法经验,推动政府、社会双边合作,共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其次,提升当地居民对本土“孝”文化的保护意识,通过政府与地方媒体合作,开展建设社会自发性的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并以展览、讲座等形式深入解读“孝”文化、“泉”文化等独特内涵,激发居民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促进文化的活态传承。同时,应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古镇文化的保护与建设,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传承人等方式,确保传统文化在原生环境中得到完整保留与传承。此外,还需创新文化保护模式,如开发“孝”文化特色旅游纪念品、举办“孝”文化进学校等教育活动,既可以宣传古镇文化,又为保护工作提供了经济支撑,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深度融合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灾害预警机制

通过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深度融合,孝泉政府要建立健全文物遗产自然灾害预警体系,协调当地地区和德阳其他市县包括气象、水利、交通、自然资源等在内的多个部门密切合作,实时组织风险研判,对姜孝祠、龙护舍利宝塔等人员密集开放区域、文化遗产集中区域、灾害高风险区域进行重点监测。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明确预防措施和应急响应流程。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预案,组织专业力量进行抢险救灾,并妥善做好支护、遮护等后续保护工作。其次,建立健全会商研判、信息通报、预警发布等工作机制,加强对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储备和管理,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调用,要吸取5·12大地震时候暴露出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与教训,充分发挥当地群众、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通过民众化、常态化的方式收集文化遗产安全风险隐患线索,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通过分析孝泉古镇文化遗产的修缮情况以及在易小李教授提出的“阶梯形增长的有机过程”理论框架下,孝泉古镇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被赋予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度。从最初意识到遗产属性,到将其视为经济驱动力,再到将其融入地方文化身份,每一个阶梯都标志着我们对文化遗产认识与尊重的深化。孝泉古镇的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通过保护性发展、融合共生、轻发展等策略,资金统筹、技术创新、非物质文化形态以及深度融合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得到了全面而细致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s://rmzxb.com.cn
, 2022-10-25.
[2] 张苗荧. 江南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特色小镇的对策研究[J].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19(3): 34-38.
[3] 陈梦姣, 董卫. 台湾社区营造对祖国大陆历史文化名镇更新的启示——以桃园县大溪老街更新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城市时代, 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南京: 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2013: 11.
[4] 左进, 赵万民. 巴渝古镇有机更新探析——以酉阳龙潭古镇吴家院子为例[J]. 新建筑, 2010(5): 32-35.
[5] 毕经纬.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权利保障与社群认同——以澳门土生葡人社群为例[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3(1): 130-136.
[6] 杨静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研究及对策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 河南社会科学, 2024, 32(4): 87-93.
[7] 蒲月. 符号学视域下古镇文旅的新媒体传播研究——以乌镇官方新媒体为例[J]. 视听, 2021(6): 186-187.
[8] 刘珍, 等. 吴树平, 校. 东观汉记校注[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8.
[9] 汪仲夔, 纂. 德阳县志[M]. 民国28年铅印暨石印本.
[10] (明)刘大谟, 修. 杨慎, 纂. 四川总志[M]. 80卷. 明嘉靖刻本.
[11] 黄廷桂, 宪德, 张晋生, 等, 纂修. 四川通志[M]. 雍正刻本.
[12] 四川省德阳县志编篡委员会, 编篡. 德阳县志[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
[13] 李吉甫, 纂. 元和郡县图志[M]. 岱南阁丛书本.
[14] 易小力, 敬露瑶, 郑春晖. 感知原真性对游客情感形成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开平碉楼为例[J]. 旅游科学, 2024, 38(7): 9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