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高发于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而随着慢性肾衰竭病情进展,由于液体潴留、水钠平衡失调等原因,可导致心脏功能减退,出现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慢性病患者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范围广,对慢性肾衰竭及心力衰竭有良好疗效,经过大量的医学研究以及临床试验的进行,中医药在慢性肾衰竭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更需要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综述总结其治疗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Abstract: 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 is a common chronic disease, which is more common in elderly people and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As the condition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 progresses, due to reasons such as fluid retention and water-sodium imbalance, it can lead to decreased cardiac 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HF). Chinese herbal preparations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have a wide rang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 with good efficacy in chronic renal failure and heart failure. Through extensive medic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ial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 combined with heart failure. Modern medicine needs more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al treatment methods, and summarizing their treatment methods is of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1. 引言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是常见的慢性疾病,指因一种或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最后导致患者出现肾功能完全丧失,从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综合征[1],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而慢性肾衰竭发展也可导致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的发生[2]。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中有着个体化用药和对症性的优势。故慢性肾衰竭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可总结其主要发病特点、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心力衰竭提供经验依据。
2. 慢性肾衰竭和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概况
2.1. 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是指各种原因造成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目前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3]。
2.2.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4]。
心力衰竭也是慢性肾衰竭病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合并性心衰更是诱发慢性肾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诱因之一[5]。
3. 慢性肾衰竭并发心力衰竭的中医学认识
传统中医学并没有“慢性肾衰竭”“心力衰竭”的病名及相关记载,心衰病作为慢性肾衰的,根据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气促、怔忡、水肿等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之“胸痹”“喘证”“水肿”“心悸怔忡”,现代中医将慢性肾衰竭和心力衰竭称为“慢性肾衰”“心衰病”[6]。现代医家认为,慢性肾衰竭合并心力衰竭的病位在心、肾,兼顾治脾。《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根据五行生克理论,见肾之病,知当传心,治肾应先治心,以防传变[7]。
4. 慢性肾衰竭并发心力衰竭的治疗
4.1. 现代药物治疗
对于慢性肾衰竭并发的心衰,聂子凡等综述总结了维利西呱治疗心衰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有效性[8]。宋卫国等使用前列地尔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衰合并心衰,观察治疗前后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左室射血分数(EF)的差异,证实其疗法的有效性[9]。耿毓汕等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慢性肾衰竭并心衰患者,患者的外周血清钾及BNP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10]。张振军等使用硝酸甘油治疗慢性肾衰竭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现患者心衰指标得以改善,统计指标后,疗效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11]。
4.2. 医疗器械治疗
杨艳芳通过使用续性超滤治疗的方法合并肾衰的难治性心衰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心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12]。朱运林等使用床旁血液过滤技术治疗慢性心衰并急性肾衰患者,患者心功能得以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13]。娄占本使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统计患者心功能指标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14]。
4.3. 中医药治疗
秦英使用强心、降脂、降压的方法的基础上,使用中药制剂对心力衰竭合并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明显疗效,疗效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15]。高建凯使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并发急性左心衰患者,观察其射血分数,BNP水平,经统计得出治疗有效的结论[16]。陈楚佳等总结鲁盈运用温阳利水的中医治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心力衰竭的医案,发现其疗法可延缓此类疾病的进展[17]。胡雅林也使用温阳利水法治疗2型心肾综合征,同时进行临床观察统计得出结论: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临床疗效、提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肌酐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18]。吴凡伟总结“胃气”理论指出:五脏衰竭与“胃气”强弱密切相关,“胃气”强弱决定五脏衰患者的预后,诊治五脏衰患者尤其要重视培补“胃气”,顾护“胃气”,在治疗心衰肾衰的同时,兼顾脾胃[19]。陈永丰等使用心衰灵颗粒治疗心肾综合征并进行临床观察,证实其可有效改善肾功能,延缓肾衰和心衰的疾病发展[20]。
5. 总结与展望
经证实,中医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也对慢性肾衰竭并发心力衰竭产生了正向的影响,中医经典经方的有效性也被证实有效。经总结分析可知,中医药对慢性肾衰竭并发心力衰竭有着有效的正向干预作用。目前慢性肾衰竭并发心力衰竭中使用的中药方剂中的药物有效组分尚不明确,不同药物组合时有效组分的相互作用也有待深入探究,目前针对特定慢性肾衰竭并发心力衰竭的研究缺乏对中医药治疗机制的深入探讨和系统性综述和荟萃分析,这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相对,此类研究颇具前景,对慢性肾衰竭并发心力衰竭的研究的归纳总结,可正向推动此类研究的深入,如加入大规模、多中心、长期临床试验;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该类疾病的作用机制;加强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结合的研究,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并发心力衰竭的最佳方法。本文旨在对慢性肾衰竭并发心力衰竭中医药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以填补当前文献中对这一领域综合性总结不足的情况,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推广中药方剂在治疗慢性肾衰竭并发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范围,有利于推动中医药治疗此类疾病的发展。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