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世界遗产视角下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ali Cangshan Mountain and Erhai Lake Scenic Spo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Heritage
摘要: 遗产旅游与环境教育是传播地球科学与人类历史文明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资源保护与延续的有效方式。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融合了冰川遗迹,断陷湖泊,历史、宗教及民族融合文化,具有科学研究、教育及旅游价值。本文依托于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的优势资源,结合部分世界混合遗产及中国预备世界混合遗产的遴选标准、特征及保护管理,分析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申遗存在的问题,并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出可行性建议。
Abstract: Heritage 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re concrete manifestations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earth science and human historical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effective ways of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continuation. Dali Cangshan Mountain and Erhai Lake Scenic Spot integrates glacial relics, sunken lakes, historical, religious, and ethnic cultures, and has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al, and tourism value. This paper relies on the advantageous resources of Dali Cangshan Mountain and Erhai Lake Scenic Spot, combined with the selection criteria,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management of some world mixed heritage sites and China’s preparatory world mixed heritage site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for World Heritage status of Dali Cangshan Mountain and Erhai Lake Scenic Spot, and propose feasible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王宇航, 董春月. 基于世界遗产视角下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 地理科学研究, 2024, 13(6): 1019-1029.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24.136098

1. 引言

混合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文化与自然发展的结晶,象征着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前进,代表着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遗产不仅对旅游、经济、文化与环境方面有着强劲的推动作用,更是环境教育、科学研究的载体,对维持生态系统、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类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大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民族风情及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等绮丽景象为代表的自然风光。自然遗产独特丰富,包括第四纪末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命名地苍山,高原断陷湖泊洱海等。文化遗产融合历史、宗教与民族文化,表现在我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太和城遗址、喜洲白族民居古建筑群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族绕三灵、扎染、彩绘、三月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以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在2024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中位列第二。

本文以中国的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中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Dali Cangshan Mountain and Erhai Lake Scenic Spot) (以下简称风景区)为论述对象,世界遗产网UNESCO中名录题目有误(Dali Chanshan Mountain and Erhai Lake Scenic Spot),对特征描述无误(Cangshan Mountain and Erhai Lake Scenic Spot)。针对风景区特色资源及现存问题,结合部分世界混合遗产的遴选标准、主要特征及管理体系与中国的预备混合遗产的特点,对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申遗的策略及意义作出分析,指出其申遗成功对于地区发展、国家影响力有一定突破,并对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就未来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建议。

2. 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概况及现状

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地理位置N25˚25'~25˚28',E99˚58'~100˚27',面积960 km2 (据世界遗产中心网)。由苍山地质地貌景观区、环湖人文景观区和高原湖泊景观区构成(见图1),区域上包含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Dali Mount Cangshan Global Geopark)与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洱海区域于1981年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4月年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4年9月在第六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批准为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与敦煌世界公园、张掖世界公园、神农架世界公园、阿拉善沙漠世界公园等多个世界公园缔结为姊妹公园,在规划管理等方面密切交流合作。

注:该图基于奥维互动地图软件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3)3624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ure 1. Landscape area planning map

1. 景观区划图

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地处大滇西旅游环线的重要一环——大理,该环线跨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六大州市,汇集各地多姿多彩的自然风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各异的民族风情,共同构筑了一个旅游资源全面且丰富的融合区域。在这一旅游框架内,大理地区的旅游业与滇西环线上的其他州市密切关联,形成了紧密的旅游区域联动机制,有效促进了各地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增强了产业链的完整性与可持续性。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带来深刻的变化与影响,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的产业,但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缺乏对生态效益的关注[1]。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在发展中也受社会、旅游业等方面影响而存在部分问题,其中洱海流域南部核心区逐渐减少,至2022年基本消失,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剧[2]。苍山区域出现过度保护与保护空缺的不平衡状况[3]。古城存在商业化体验的“氛围失调”与“价值异化”问题[4]。旅游业与生态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对于风景区的永续性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对于遗产的保护及环境教育产生反向推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申遗这一目标的实现。

3. 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与世界混合遗产对比分析

遗产是自然与人类历史演化中的产物,具有普遍价值。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受到威胁,为了保护人类文明和自然的结晶。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在2024年7月,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目前世界遗产总数达1223项,其中文化遗产952项、自然遗产231项、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40项。我国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5]。中国世界遗产数量达59项,文化遗产40项,自然遗产15项,混合遗产4项。

3.1. 世界混合遗产分析

混合遗产是世界遗产保护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别,混合遗产既反映了特定区域内的自然与文化分别具有“突出普世价值”,因而应该得到全人类的保护;也反映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紧密联系,因这种联系具有“突出普世价值”,因而应该得到全人类的保护[6]。混合遗产作为自然与文化要素的特殊结合,其遴选标准须至少符合一项自然遗产标准和一项文化遗产标准。在现有的世界遗产名录中,混合遗产占比较小。本文通过选取部分世界混合遗产就遴选标准及管理措施方面进行分析(见表1),予后续讨论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存在的不足及申报策略提供对比依据。

Table 1. Partial world mixed heritage sites

1. 部分世界混合遗产

名称

Name

国家

Country

入选时间

Time

遴选标准

Criteria

占地面积

Area

管理措施

Management

泰山

Mount Taishan

中国

China

1987

(i) (ii) (iii) (iv) (v) (vi) (vii)

25,000 ha

受《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保护。该遗产的长期管理目标是控制保护区内的商业和旅游活动。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

Mount Emei Scenic Area, including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

中国

China

1996

(iv) (vi) (x)

核心区:15,400 ha

缓冲区:46,900 ha

该遗产的长期管理目标是确保在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上自然和文化传统得以保持,并继续得到良好管理,以保护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黄山

Mount Huangshan

中国

China

1990 (2012扩展)

(ii) (vii) (x)

核心区:16,060 ha

缓冲区:49,000 ha

黄山世界遗产受《文物保护法》《林业法》《风景和历史兴趣区管理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实施遗产总体规划,旨在平衡遗产保护与旅游推广,确保在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

武夷山

Mount Wuyi

中国

China

1999 (2017扩展)

(iii) (vi) (vii) (x)

核心区:107,044 ha

缓冲区:40,170 ha

受《林业法》《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文物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风景区条例》保护。未来的管理重点包括:减少污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改善森林火灾管理,采取措施实现茶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干城章嘉峰国家 公园

Khangchendzonga National Park

印度

India

2016

(iii) (vi) (vii) (x)

核心区:178,400 ha

缓冲区:114,712 ha

受《印度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其管理计划旨在保护关键的生态系统和景观属性,同时促进娱乐、文化和教育价值,推进科学战略,以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

长安景观

Trang An Landscape Complex

越南

Viet Nam

2014 (2016扩展)

(v) (vii) (viii)

核心区: 6226 ha

缓冲区: 6026 ha

对遗产的行政和管理包括文化遗产、纪念碑、遗物、考古遗址和资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和商业活动管理。

圣基尔达岛

St Kilda

英国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1986 (2004,2005扩展)

(iii) (v) (vii) (ix) (x)

24201.4004 ha

受《土地改革法》《自然保护(苏格兰)法》等法律保护。以管理计划为指导,该计划由主要利益相关者批准并监督其实施。

续表

迈泰奥拉

Meteora

希腊

Greece

1988

(i) (ii) (iv) (v) (vii)

核心区:271.87 ha

缓冲区:1884.14 ha

国家和国际层面的法律保护了该遗产的大量特有和濒危物种。旅游业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部分旅游区域限流进行保护。创造性产业的开发需要政府授权。

阿索斯山

Mount Athos

希腊

Greece

1988

(i) (ii) (iv) (v) (vi) (vii)

33042.3 ha

持续保护建筑物,包括饰面、壁画以及手稿和艺术品。实行从生态可持续性方面解决森林管理、道路建设和维护、废物管理的措施。

帕帕哈瑙莫夸基亚

Papahānaumokuākea

美国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0

(iii) (vi) (viii) (ix) (x)

36,207,499 ha

根据《国家历史保护法》《历史遗迹法》等法律进行高度保护。该遗产需要一名考古学家或文化遗产专家,以补充其自然价值的管理。

皮马基奥温阿基

Pimachiowin Aki

加拿大

Canada

2018

(iii) (vi) (ix)

核心区:2,904,000 ha

缓冲区:3,592,000 ha

受立法保护,遗产部分区域受加拿大 《印第安人法》保护。管理计划旨在应对遗产保护的潜在挑战。

汤加里罗国家公园

Tongariro National Park

新西兰

New Zealand

1990 (1993扩展)

(vi) (vii) (viii)

79,596 ha

汤加里罗公园成为第一个根据描述文化景观的修订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公园对生态保护、环境监测有严格管理要求。

卡卡杜国家公园

Kakadu National Park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81 (1987、1992、2011扩展)

(i) (vi) (vii) (ix) (x)

1980994.92 ha

该遗产受到立法保护,与原住民共同管理。对于旅游业、采矿、遗址风化、植物群的引进、气候变化、小型哺乳动物的减少等问题采取管理保护措施。

威蓝德拉湖区

Willandra Lakes Region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81

(iii) (viii)

240,000 ha

管理计划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价值,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促进旅游业适当开展。受《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保护。

阿杰尔的塔西利 Tassili n’Ajjer

阿尔及利亚

Algeria

1982

(i) (iii) (vii) (viii)

7,200,000 ha

受《文化遗产法》保护,对受极端天气条件影响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保护,要求发展社会化、教育化、文化与生态可持续化。对旅游业进行严格控制。

注:本表数据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http://whc.unesco.org/

泰山是中国著名的圣山,地貌主要为冲洪积台地、剥蚀堆积丘陵、构造剥蚀低山和侵蚀构造中低山四类(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s://www.gov.cn/)。具有历史文化、美学及科学价值。拥有独特宏伟的建筑成就,十一个大门、十四个拱门和十四个亭子散落其间,规模巨大,使其成为有史以来最宏伟的人类成就之一。同时,泰山也是文明、宗教、文学的独特见证,是华夏文明、国家兴盛、民族存亡的象征。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佛教遗产丰富包括考古遗址、重要建筑、坟墓和文物。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区包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混合阔叶林、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及亚高山针叶林。该遗产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保存了从前寒武纪以来比较完整的沉积地层,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黄山,地质景观类型丰富包括峰林地貌、冰川遗迹、花岗岩洞穴、泉潭溪瀑等。其生态系统稳定,植物群落垂直分布,有高山沼泽和高山草甸。包含深厚的黄帝文化,是古代文豪与诗人的灵感来源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武夷山山体雄伟,生物多样性高。岩石分布有震旦系的变质岩、中生代的火山岩、花岗岩和碎屑岩。遗迹主要有古代儒家书院、坟墓遗址、木制船棺岩穴、道观及寺院,有独特的文化价值。生物多样性高,包含大量植物物种。

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大部分区域由海洋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之一。具有海洋山体和深海岸及分布广阔的珊瑚礁。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价值高,保护着许多濒危物种,包括陆地和海洋物种。拥有考古遗址与石像遗址,是传统文化信仰的见证地。

卡卡杜国家公园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国家公园,具有非凡的自然和文化价值。有着丰富的大型岩石艺术遗址,记录着原始狩猎与土著社会传统的历史。保存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保护了大量动植物物种。

3.2. 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分析

截止2024年,我国世界预备遗产名录已被世界遗产中心收录59项,有18项预备混合遗产(见表2),23项预备文化遗产,18项预备自然遗产。其中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于2001年11月29日被列入我国世界混合遗产的预备名录。申报的遗产特征为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区域内包含雄伟壮观的苍山,生态秀丽的洱海及大理古镇,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历史遗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分布着100多个景点。苍山地质与气候条件复杂,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有着6000多种植物物种。地质遗迹保存完好,以第四纪冰川遗迹为典型代表。洱海则有着新石器时期人类居住的痕迹,与苍山共同形成了风花雪月的奇特景观。历史文明悠久,曾是南诏国、大理国等五国的都城。同时分布着大理崇圣寺三塔、南诏德化碑等多处历史遗迹。风景区在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方面都独具特色,颇有价值。

Table 2. Preparatory list of mixed heritage in China

2. 我国混合遗产预备名录

名称

Name

申请时间

Time

主要特征

Feature

海南热带雨林与黎族传统聚落

Hainan Tropical Rainforest and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of Li Ethnic Group

2022年1月19日

位于海南岛中南部,拥有独特的物种群、生态景观及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

黄果树风景区

Huangguoshu Scenic Area

2019年1月30日

黄果树景区地形类型、发展演变、景观特征、生活环境、人类居住、土地利用和区域文化完全不同但密切相关,是地球进化史上新生代地貌对新构造运动反应的典型范例。

呼伦贝尓景观及古代少数民族发祥地

Hulun Buir Landscape & Birthplace of Ancient Minority

2017年2月28日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州,包含森林、湿地、草原三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生态资源及鲜卑族文化、洞穴遗址等文化资源。

神山圣湖风景名胜区

Scenic and historic area of Sacred Mountains and Lakes

2017年2月28日

该地区是由冰川、湖泊、湿地和草原组成的独特景观。独特的自然环境培育了特殊而丰富的宗教和文化。

太行山

Taihang Mountain

2017年2月28日

太行山是地层、岩石、结构、沉积、古代灭绝生命化石和水文的特殊遗迹。也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遗址。

天柱山

Tianzhushan

2015年1月30日

天柱山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如哺乳动物化石和高压变质岩带。包含一系列特殊的考古遗址,有着深厚的文化景观。

续表

井冈山–武夷山北部(武夷山延伸段)

Jinggangshan-North Wuyishan (Extension of Mount Wuyi)

2015年1月30日

该遗产地植被类型分布呈现水平和垂直交错,生物种类丰富,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完整。文化遗产包括“古民族”文化、“新儒教”文化等。

蜀道

Shu Dao

2015年1月30日

该遗产关联历史城镇、道教、佛教寺庙和其他文物。生物多样性非凡,反映了中国文化与恶劣的山区环境的共同进化。

土林–古格风景名胜区

Tulin-Guge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s

2015年1月30日

该遗产包含具有“森林土壤”的特定地貌、大量可证明青藏高原古代环境演变的化石、宫殿和洞穴遗址等。

泰山扩展项目“五岳”

The Four Sacred Mountains as an Extension of Mt. Taishan

2008年4月7日

拥有独特的地质结构,相对海拔超过一公里的雄伟形象和奇特的自然景象,“五行”文化、大一统文化、祭祀文化、宗教文化、景观文化相互关联。

西藏雅砻

Yalong, Xizang

2001年11月29日

该遗产具有藏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有高山河流、温泉、 瀑布和喀斯特洞穴等壮丽景象。有新石器时代原始村庄的 完整遗迹。

长江三峡风景区

Yangtze Gorges Scenic Spot

2001年11月29日

该遗产包含河流、平地等地貌的不同生态环境,生物种类 丰富。具有古老文化和丰富的历史意义。

华山风景区

Hua Shan Scenic Area

2001年11月29日

华山生态系统保存完好,植被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布。88个物种被视为珍稀物种,有120多座古代建筑,道教文化底蕴深厚。

雁荡山

Yandang Mountain

2001年11月29日

该遗产是大陆边缘地质演化过程的证据,植物群具有过渡性 特征。有山峰、洞穴、峡谷、瀑布、湖泊沼泽等地貌, 蕴含着宋朝的历史文化。

楠溪江

Nanxi River

2001年11月29日

该遗产是长145 km的树形水系,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 一些稀有的树木。

麦积山风景区

Maijishan Scenic Spots

2001年11月29日

拥有奇特的石窟、精致的粘土雕塑、郁郁葱葱的植被、各种地质和地貌,提供了雕刻、绘画、艺术和手工艺、建筑和佛教等宗教的珍贵材料。

海坛风景区

Haitan Scenic Spots

2001年11月29日

该遗产拥有各种地貌类型,如湖泊、基岩海岸、沙质海岸和 泥泞海岸。其地质和地貌景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 保护价值。

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

Dali Cangshan Mountain and Erhai Lake Scenic Spot

2001年11月29日

拥有美妙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众多的历史遗迹和遗址以及多彩的民族习俗。

注:本表数据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http://whc.unesco.org/

风景区资源类型多元化,有大量的冰川遗迹、动植物物种、名胜古迹及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苍山属断块山,处于横断巨型复合造山带与扬子地块西缘的结合部位。是古近纪中晚期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碰撞,地区受地壳抬升运动,不断隆起而形成[7]。岩石以变质岩为主,拥有第四纪冰川地貌,是第四纪末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命名地,也是承载多期多阶段区域变质、动力变质和多期岩浆侵入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纹路精美的大理岩的命名地,现存主要冰川遗迹包括角峰、刃脊、冰斗、冰蚀湖、冰蚀洼地及少量U型谷[8]。洱海属于高原淡水湖泊,是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苍山地区地壳抬升,洱海地区地壳断裂并下陷而形成的断陷湖泊。

地质旅游资源具有观赏性、多样性、区域性、古老性、独特性、科学性、永续性与不可再生性,代表着地球发展的不同篇章,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学意义[9]。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内地质资源丰富,地貌类型多元化,包含冰川、瀑布、峡谷、湿地、湖泊、草甸、冲击平原等。尤其以第四纪冰川地貌为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科研、教育、保护、游憩价值。孙克勤对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和最新进展进行探讨后根据自然遗产的定义和标准按功能将自然遗产分为四类包括地球演化、生物进化、自然景观和生物保护区[10]。冰川遗迹景观中的刃脊、角峰整体排布结构规整,是属于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罕见地质资源,瀑布、湿地、湖泊等属于具有普遍价值的自然景观。风景区因其复杂的地形条件与气候,自然资源尤为丰富。风景区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包括国家I级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II级保护野生植物7种,中国珍稀濒危Ⅲ级保护植物10种,同时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5种[11]。风景区森林保护状况良好,森林覆盖广泛,为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植被资源,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12]。其生态环境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天然的氧吧与生物栖息地。

大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青铜文化与稻作文化的发祥地,西南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被称作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曾属大理国与南诏古国的疆域,道教、佛教等多种信仰并存。同时,大理也是多民族聚集地,白族、汉族、回族、彝族等25个民族文化碰撞交融,呈现多元化的民族文化风情。在人类文明的更替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容并蓄,独特丰富。截止2024年10月,全州共有各级非遗项目837项,其中国家级18项,省级78项,州级257项。其中白族扎染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于2009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诺邓火腿制作技艺于2017年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太和城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喜洲白族古建筑于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廊古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AAAA级旅游景区南诏风情岛的所在地;苍山崖画2003年12月被云南省政府列入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三塔于1961年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晋升为国家AAAAA级景区。

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了《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列入标准。世界遗产应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据最新的《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可知标准(ii)即符合“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标准(iii)即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13]。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作为新石器时代的痕迹点,南诏、大理等五国的都城及白族建筑艺术代表地,有着深厚的人类文明底蕴,满足世界遗产遴选标准(ii)及标准(iii)。

结合部分世界混合遗产的遴选标准与管理保护方式、我国预备世界混合遗产主要特征及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的资源特色,世界混合遗产的特色资源有明显的科研、生态与美学价值,且在管理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进行遗产保护,执行以保护优先的管理模式,注重生物监测与生态环境保护。我国混合遗产预备名录中大部分满足标准(iii)即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及标准(vii)即包含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部分满足其余遴选标准。通过分析其主要特征可知上述预备世界混合遗产具有普遍价值,但部分遗迹在真实性与完整性方面没有具体体现,管理保护措施不够全面深入,对于遗迹的整体价值未能有效评估及合理利用。

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分布着以冰川遗迹、湖泊为代表的地质景观,以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崇圣寺三塔为代表的文化资源。其旅游价值、科学研究价值、保护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与世界混合遗产的遴选标准适配度极高。但在遗迹保护与生态环境方面略显不足,作为中国旅游圣地之一,旅游热度不断升高,旅游市场多元化,苍山半开放、洱海与大理古城全开放式管理,地质及文化资源商业化、同质化严重,核心保护区与缓冲区功能差异化,环境效益缺乏保障,在生态保护、环境教育、遗产旅游方面有待改进。

4. 可持续发展分析

世界遗产是文化与自然的产物,是人类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象征,代表着具有重要价值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14]。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以国家标准为遵循点,将保护第一作为发展原则,对于自然遗产应注重保护地球圈的生态过程及生命系统,提高对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尤其是濒危物种;保证生态系统及物种的永续利用;保留自然历史纪念物。对于文化遗产应对其发展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科学与情感信息进行保护,同时保护其真实性与原生性及一定范围的历史环境[15]。混合遗产作为包含自然与文化混合资源的特殊遗产,需对其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同时进行保护,实现其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旅游价值,从而推动其永续发展。

4.1. 秉持核心保护、适度开发原则

遗产资源保护、经济建设与旅游开发应遵循“保护是前提,发展促保护”的原则,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方针,对世界遗产地实现有效的保护与合理利用[16]。风景区不仅包含建筑、历史、宗教、民族底蕴的文化资源,还分布着冰川、湖泊等特色地质资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其资源禀赋丰富的同时对于生态安全屏障打造与资源环境保护所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

遗产可持续利用范式的探索在遗产保护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17]。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应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加强生态廊道的完善与扩建,增强其环境效益。科学完善苍山洱海功能分区,对核心保护区及生态修复区进行严格保护,严禁开发利用。周期性监测濒危、珍稀动植物,确保其生活环境及生态系统不被破坏。

4.2. 严格立法执法,完善管理体制

法律最具权威性和约束性,法律保护是完整地实现所有保护的根本保障。世界遗产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在法律框架下才能实现的事[18]。目前,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的法律保护体系较为完善,受《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保护。但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及交通等方面的执法力度明显下降。

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法律体系的建设完善,还应对法律条款具体落实实施,严格执法。对于违反管理条例及保护条例者进行处罚,树立公众保护意识,进而有效地对生态环境及资源进行维护。其次,科学规划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提高管理层的专业素养,避免管理进入盲区,促进风景区的正向发展。

4.3. 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宣传力度

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对历史文化、地质、生态景观等资源进行整合,避免资源无序化开发,实现其多维价值。树立品牌形象,以地质、遗产、文化等要素作为宣传点,以科学性、趣味性、文化性的形式进行形象打造。利用现有IP包括“风花雪月”“有风的地方”“有一种叫大理的生活”进行大力宣传,拓展知名度,促进公众教育及保护的发展。

4.4. 立足遗产旅游、发展环境教育

世界遗产地旅游系统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其中教育功能包括民族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及环境教育[19]。作为具有丰富遗产的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其建设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保护和维持;二是与旅游业有关的基础设施发展;三是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社会经济发展策略。风景区的地质遗址不仅与地质有关,还与考古学、生态学、历史和文化有关[20]。加强对环境教育、遗产旅游的开发建设,一方面,结合地质遗迹的科学性与美学性,激发公众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推动地质知识包括地壳运动、各类地形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宣传教育,引发公众重视及保护;另一方面,结合地质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特色衍生产品,带动经济效益的增长,使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达到全方位发展的目标。

5. 申遗策略

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在资源特色、区域位置等方面有明显优势。申请世界混合遗产,其一需要注重保护,中国的世界遗产在保护中存在错位认识的问题,即重申报,轻维护。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往往能极大地提升遗产所在地的知名度与市场地位,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非常的客观的社会及经济效益[21]。秉持资源环境优先保护原则,保证地质遗迹资源、动植物物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文化资源、景观的真实性。其二,紧紧围绕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开展管理保护工作,将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作为区域保护的重要参照, 将申请世界遗产作为风景区保护的契机和阶段性目标,有利于风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22]。其三,申报世界遗产的目的是保护与发展,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可采用联合申遗能有效提高成功概率,也能让更多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利于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3]。其四,注重原生性保护,适当减少人为参与,注重生态自然延续,确保遗产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其五,结合多维度法律条款,进行多方面法制管控,紧紧围绕管理计划进行发展,确保文化、生态与发展同轨道并行,互促互建。

世界混合遗产是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结合体,其申请要求更为严格,需注重申请地的美学、科学等价值及真实性与完整性,风景区以冰川遗迹、高原湖泊、宗教历史人文、白族建筑等作为优势资源,将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作为参考依据,以世界遗产的申请作为阶段性目标,加强风景区自身的资源环境保护,对法律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全面发展生态保护、科研教育与经济功能。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如若成功申请为世界混合遗产,成为我国第五个世界混合遗产,将对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有一定的提升,对当地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将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地质教育与宣传有深刻意义。

6. 结论

本文结合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地质与文化资源优势,以部分世界混合遗产及中国的预备世界混合遗产为对比分析依据,从风景区的申遗优势切入,认为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符合遴选标准(ii)、(iv)、(v)、(vi)、(viii)、(ix)、(x),并对其申遗策略给予可行性建议,提出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加入世界混合遗产名录后对地区乃至中国的遗产保护,经济及旅游等多方面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同时针对风景区的现存问题从保护开发、管理体制、法律体系、环境教育与遗产旅游方面就可持续发展提出拙见,以推动风景区科学、教育、文化目标的实现,促进地区经济、旅游业良性循环。

致 谢

本文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孙克勤教授指导下完成,特此表示感谢!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孙克勤. 旅游环境保护学[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0.
[2] 杨迈, 郑毅, 李晓琳, 欧朝蓉, 杨秀彪, 孙仕仙. 洱海流域生态网络构建与分析[J]. 湿地科学, 2024, 22(2): 254-263.
[3] 颜宇娟, 贠新华, 蒋显锋, 李甜江. 苍山保护效益评估与边界优化调整探究[J]. 西部林业科学, 2024, 53(2): 160-166.
[4] 张大钊, 李显正, 赵振斌, 王源. 基于LDA制图分析的古镇旅游地游客商业化体验及空间结构——以大理古城为例[J]. 经济地理, 2023, 43(8): 200-209.
[5] 孙克勤. 遗产保护与开发[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6] 杨锐, 赵智聪, 庄优波. 关于“世界混合遗产”概念的若干研究[J]. 中国园林, 2009, 25(5): 1-8.
[7] 时朋浩.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苍山景区的保护性开发[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9.
[8] 刘明.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世界级地质遗迹景观[J]. 四川地质学报, 2020, 40(2): 332-337.
[9] 孙克勤. 地质旅游[M]. 北京: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1.
[10] 孙克勤. 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教育的探讨[J]. 中国地质教育, 2004(4): 99-103.
[11] 李璋, 段晓迪. 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1, 31(2): 85-88.
[12] 李建华, 陈可心, 成雅容, 王丽红, 李锐华.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森林健康评价[J]. 安徽林业科技, 2024, 50(4): 26-30.
[13] 杨国安, 王小舟. 世界遗产入选标准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申报工作的启示[J]. 中国名城, 2022, 36(11): 3-10.
[14] 孙克勤, 孙博. 走进世界遗产[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15] 肖芸. 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J]. 宜宾学院学报, 2004(4): 49-51.
[16] 孙克勤. 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8(3): 36-40.
[17] 李文华, 闵庆文, 孙业红.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地理研究, 2006(4): 561-569.
[18] 严涛. 我国世界遗产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19] 潘夏宁. 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大学, 2006.
[20] 李璋, 段晓迪. 地质公园的遗产保护公共教育——以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3): 53-55+114.
[21] 李如生.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城市规划, 2011, 35(5): 38-44.
[22] 孙建华, 孙克勤. 世界遗产视野下中国地质公园现状与进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S1): 280-284.
[23] 孙克勤.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战略管理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S1): 547-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