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批评探析: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透视与重塑
Reflections on Contemporary Art Criticism: A Perspective and Re-Envisioning of Marx’s Theory of Artistic Production
摘要: 艺术批评是当代艺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通过理解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蕴含的科学内涵,揭示艺术生产与艺术批评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正确认识艺术批评独立性与批判性的精神内核。同时,随着全球化与数字化相互交织,当代艺术批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挑战,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深入分析并探寻路径启示:关切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需求,推动艺术批评创作与社会共同进步。
Abstract: Art criticism constitutes a crucial element within the contemporary art ecosystem. By comprehending the scientific implications inherent in Marx’s theory of artistic production, we can unveil the intimate connections between artistic production and art criticism, thereby correctly recognizing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art criticism’s independence and criticality. Furthermore, in the era where globalization and digitization intertwine, contemporary art criticism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of transformation. We can apply Marxist viewpoints to deeply analyze and explore pathway inspirations: to be attentive to social realities and the needs of the masses, and to propel art criticism and creation towards shared social progress.
文章引用:莎娅江·阿丁. 当代艺术批评探析: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透视与重塑[J]. 哲学进展, 2024, 13(12): 3358-336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12495

1. 引言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阐释、分析和评价的智性活动,形成了有效的艺术反馈链,帮助观众形成独立的审美观点,促进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艺术批评在批判和解读艺术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然而,艺术市场商业化趋势使得一些艺术批评受到了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的影响,失去了独立性和客观性。新媒体时代带来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和批评信息,信息过载和碎片化也对艺术作品的质量与影响力形成挑战,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为艺术批评提供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的视野和内在逻辑。

2.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为艺术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解释

2.1. 强调艺术生产的社会历史性与实践性

艺术生产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蕴含社会历史性与实践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及艺术生产时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他将艺术视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在唯物史观视域中具体地讨论艺术生产。艺术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的精神生产”,其生产和发展必然受到社会物质生产规律的制约和影响。艺术生产不仅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还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生产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艺术作品。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同样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恩格斯曾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2]。艺术作为现实生活中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涉及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即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是艺术生产的核心和动力。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再现,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和创新。艺术家通过实践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推动艺术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自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理论之后,被纳入生产范畴之内的艺术创作,在理论和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艺术生产活动以其特有的精神象征着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突破了物质实践的有限性,集中地展现出人性的自由本性,从而成为人类实践中表达人性自由、全面发展的典型范式。

2.2. 辩证分析资本主义艺术生产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也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3]。可以看出在这里“艺术生产”被分为两个不同的层面。第一层“艺术生产”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强调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和创造性的表达形式。而第二层“艺术生产”则特指受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影响下的艺术创作和生产,暗示资本主义对艺术生产方式和形式的影响,与其他历史形式的艺术生产相比“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崇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4]马克思辩证分析艺术生产受到资本的影响,鉴于资本主义生产无止境的扩张性,艺术生产在发展中必然受到资本的驱动与限制,被动进入到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主义体系中,成为资本家逐利的工具。

2.3.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生产的艺术”

“生产的艺术”是马克思从艺术的角度对生产的规定,它表明物质生产也可以是自由的、按美的规律来构造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物质生产与人的自由劳动、自主活动实现了真正的统一,此时的艺术生产才真正成为人的理想存在方式[5]。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重要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价值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表现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自由创造和全面发展。艺术家通过创作活动,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还能够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同时,艺术生产也为观众提供了欣赏艺术、享受美的机会,促进了观众的审美教育和全面发展。

3. 艺术批评与艺术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为我们理解艺术生产与艺术批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撑。艺术生产是艺术批评的基础,而艺术批评则对艺术生产具有反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艺术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推动着艺术领域的发展。一方面,艺术生产为艺术批评提供对象和素材,另一方面,艺术批评是艺术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艺术批评的深入发展推动了艺术创作的进步和革新。

3.1. 艺术生产为艺术批评提供对象和素材

艺术生产是艺术批评的源泉和基础。艺术作品是艺术批评最直接的言说对象,艺术生产的多样性为艺术批评提供了丰富的对象和素材,使得艺术批评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判。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从具象艺术到抽象艺术,从架上绘画到数字艺术,每一种艺术流派和风格都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与审美追求。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如同一个个独特的窗口,让艺术批评家能够窥见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的精神面貌和审美倾向,对每件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和评判。

3.2. 艺术批评是艺术生产的重要环节

艺术批评能够客观地反映艺术生产的现状,通过广泛、全面地参与、介入艺术生产的整个流程与各个环节之中,对艺术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创作与欣赏发挥着特有的作用,通过评价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引导观众的消费选择。它作为艺术活动系统中艺术接受环节的组成部分,与艺术鉴赏共同构成了艺术的接受环节。艺术批评通过评判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对艺术家的创作进行反馈和指导。优秀的艺术批评能够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帮助艺术家明确创作方向,提升作品质量。同时艺术批评还能够引导公众的艺术鉴赏和审美活动,通过艺术受众的接受和反馈,间接地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影响。

4. 透视:当代艺术批评的现实挑战

新媒体时代文化交流碰撞丰富了艺术批评的多元视角,但新兴媒介形态的改变也带来了挑战。资本逻辑下审美生产导致艺术作品商业化,审美价值与商品价值对立,当代艺术批评亟需深化解读以挖掘作品真谛,同时批评家陷入了独立性与批判性丧失的价值困境。

4.1. 传统艺术批评受到新兴媒介形态冲击

新媒体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交流的便利性,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和批评观点。这种便利性促使艺术批评在跨越地域和文化障碍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广泛的审视比较。传统上,艺术批评往往由学者、评论家等专业人士来完成,而现在,普通观众也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平台参与到艺术批评中来,使他们也能够通过媒介技术赋予的权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6]。批评主体大众化带来了更广泛的批评视角和观点,同时淹没了深度、专业的艺术批评。

新媒体技术改变了艺术批评的方式和形式,如摄影艺术家辛迪·舍曼的《无影电视剧照》通过自我表演和摄影的形式,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现象,为艺术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7]。传统艺术批评逐渐被数字化、图像化的批评所取代,批评形式延伸走向多样化和生动化。视频评论、社交媒体帖文、数字展览等形式的批评成为了新的主流,与传统艺术批评相比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参与者。但是,社交媒体上的观点泛滥、浅薄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批评内容只追求点击率和流量,而忽视了对艺术作品深度的解读和理解。庸俗化和大众化的趋势对于艺术批评的质量和深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4.2. 当代艺术批评亟需深化解读以挖掘作品真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和社会关系产生异化。这种异化表现为人们对自己的劳动和产品失去了控制,人与自身劳动、产品以及社会关系之间的疏离和失控。劳动成为一种外在的压迫,产品变成了异化的物品。在艺术领域,这意味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被剥夺了原本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而变成了商业化的商品。艺术被视为商品,被剥夺了其原本的社会价值和人文意义。同时,市场化的艺术活动也使得艺术市场成为投机和投资的对象,而不仅仅是文化和审美的交流空间。一些艺术家更倾向于创作符合市场趋势和观众口味的作品,而不是真正的艺术表达。当代艺术批评往往会受到商业化审美标准的影响,更倾向于评价艺术作品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反应,而忽视其创新性、社会价值和深度内涵。

同时,资本逻辑强调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行为,塑造了艺术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和消费行为。通过广告、媒体和营销策略,影响公众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和评价标准。消费者更倾向于追求流行、轻松消费的艺术作品,而非深度思考或挑战性的作品。这种趋势导致一些商业化的艺术作品受到追捧,而一些具有深刻内涵或较难理解的艺术作品则被边缘化。更倾向于追求表面化和功利化的审美体验。于是,艺术批评者将关注点转移到艺术作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和市场潜力,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的意义和表达。因此,当代艺术批评往往更倾向于强调作品的娱乐观赏性,展现对其深层次的思想和社会批判性的解读不足的困境,需深化解读以挖掘艺术作品的真谛。

4.3. 当代艺术批评者陷入自我价值困境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文化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强调的是外在的表象和观念,而忽视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真实需求[8]。资本主义的商业逻辑往往削弱了艺术批评者的声音和影响力,使得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显得较为边缘化和脆弱。首先,艺术批评者面临着身份认同困境。在资本逻辑下,经济利益往往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而非经济领域的价值(如审美、文化价值)常常被边缘化。艺术批评者往往被归类为文化领域的从业者,其工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常常被低估。由于艺术批评并不直接创造经济利益,他们的身份往往被边缘化,他们可能被视为非专业的从业者,这种身份认同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在社会中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9]。其次,艺术批评者面临审美困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业化审美往往主导文化产业,而非商业化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常常被忽视。艺术批评者可能面临来自商业化审美的压力,因为资本逻辑更倾向于追求商业成功和市场认可,而不是艺术的真实质量和意义。此外,艺术批评者的权威性也常常受到挑战,商业媒体和品牌更容易获得公众的信任和关注,这使得他们的声音和观点难以被听到和认可。艺术批评者面临着价值困境,他们往往被迫将其工作市场化,以迎合商业需求和市场趋势,而不是追求真理和审美目标。

5. 重塑:艺术批评应呈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艺术批评应以唯物史观为前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应对种种时代议题,追溯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洞察当下的社会现实。同时坚守艺术批评独立性与批判性,不受外界干扰,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度剖析。最后,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不仅要成为艺术生产的镜子,更要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5.1. 以唯物史观为前提,重构批评标准与方法

艺术批评与历史叙事共同构建了人们对艺术作品和历史事件的理解,艺术作品常常受到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的影响,而艺术批评则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作品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艺术批评者通过分析作品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揭示了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对作品创作和接受的影响。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多元化,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叙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当代艺术家开始对传统的历史叙事进行挑战和重新构思,试图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语言来重新诠释历史,揭示其中的权力关系和隐含的意义。

当代艺术批评应重塑批评标准与方法,共同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艺术评价体系。这有助于提升艺术批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警惕资本侵蚀,维护艺术批评的学术价值和社会责任。减少商业化审美对艺术批评的负面影响。将艺术作品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理解其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唯物史观进行艺术作品的社会历史研究,将具体的艺术作品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统一[10]。艺术批评家可以通过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文化语境,解读艺术作品中隐藏的历史象征和意义,为观众提供多种解读的可能性。推动历史的再评价和重建,为社会变革和进步贡献力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启发下,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当代艺术中模糊的历史观念,并意识到这种模糊化背后的深层社会和经济根源。文化经济时代的变革给艺术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使得艺术家和观众更加关注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2. 坚守艺术批评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构建健康艺术市场生态

新媒体时代为社会变革和艺术批评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应该认识到新媒体的双重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资本逻辑的影响,以最大化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最小化地克服其挑战。推动社会变革和艺术批评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从具体的审美感受进入理性的领域,运用抽象思维,依据辩证逻辑,对事物进行全面、发展性的看待,不断地进行辩证统一。其次,艺术批评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解读艺术作品,理解其内在的矛盾与发展规律,揭示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公众的信息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以减少信息过载和真假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鼓励和支持新媒体上的多元文化和多样性表达,推广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和批评内容,通过揭露和批判市场中的不正之风,维护艺术市场的公平和公正。推动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

5.3. 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懈探索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关切于现实发展,也高度重视人民艺术。当代文艺作品应保证艺术生产、艺术批评的和谐统一。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1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对资本逻辑的全面超越和扬弃,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艺术批评工作的鲜明旗帜。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目标而努力,最重要的是将人民需求和审美趣味作为艺术批评的重要参照,确保艺术批评能够反映人民的心声,对未来社会美好生活理想进行不懈探索。首先,艺术家努力着眼于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民间性质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实现“艺术为人民”的宗旨,通过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情感,实现艺术与人民的紧密联系。彰显艺术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次,艺术批评家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低俗、庸俗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批评和解读,坚守提升人民群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初心,推动社会审美进步,积极倡导文化价值的重要性。最后,艺术批评家可以通过撰写文章、参与讲座和研讨会等方式,提高社会对艺术批评工作的认识和尊重,提升艺术批评家的社会地位,建立理论自信,此种良性循环将人民群众与艺术家、艺术批评家紧紧联系在一起,深刻揭示艺术作品的内涵与价值,增强社会与艺术的良性互动,促进新时代艺术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78.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49.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710.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03.
[5] 扶茂姣.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泉州: 华侨大学, 2022: 24-26.
[6] 王俊东. 媒介技术介入艺术批评的逻辑机理和影响研究[J]. 东南传播, 2020(6): 29-31.
[7] 辛迪∙舍曼. 自我之镜[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8] 周世兴. 文本、语境与意涵——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新诠[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71.
[9] 祝帅, 张萌秋.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及其对艺术批评的挑战[J]. 美术观察, 2023(11): 14-15.
[10] 林玮, 高懿. 当代艺术批评如何贯彻唯物史观?——重读1859年马克思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 26(1): 266-279.
[11] 共产党员网.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
https://www.12371.cn/2024/07/21/ARTI1721551217863166.shtml, 202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