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角色失调是指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在家校共建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扮演变得愈加复杂和多元化。本文探讨了教师角色失调的因素,分析了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对教师角色认知和实践的影响。研究发现,家校沟通有效性不足、教师工作负担的加大、教师专业发展机会有限、家庭教育观念的多样化以及社会对教师期望的模糊性等因素,导致教师在角色定位上的困惑与失调。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旨在为优化家校合作机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并引发对教师角色认知与实践的进一步关注与讨论。
Abstract: Role maladjustment refers to conflicts, obstacles, and even failures in the process of role-play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ome-school co-construction, teachers’ role play becomes more complex and diversifi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actors of teacher role maladjustment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n teacher role cognition and practice. It is found that the lack of effectiveness of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the increase of teachers’ work burden, the limited opportunitie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s and the ambiguity of society’s expectations of teachers lead to the confusion and maladjustment of teachers’ role positioning. Through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se factor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references and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echanism,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rigger further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on the cogni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role of teachers.
1. 引言
家校共建是家庭和学校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李莎莎,龙宝欣(2023)的研究认为,家校共建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策略,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张俊,吴重涵(2021)的研究实践证明,学校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孤岛”,不得不主动或被动地与家长及其所属社区产生联系。家校共建是一项复杂的多边活动,它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与家长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李家成,2014)。其次,家校共建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充分展现自己,从而不断修改、发展对自身的自我意识(管风光,2008)。此外,管风光(2008)继续阐述了家校共建为教师发展创设了新的工作环境,为教师社会化发展提供了多种途径,有利于促进教师的社会化。由此可见,家校共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如今,家校共建的模式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家长会和公开课形式,还涌现出许多新的合作方式。实时通讯工具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家长与教师联络的便利(洪秀敏,2020)。例如,“网课时代”所遗留下的家长“微信群”、“打卡群”等依然流行在各学段的学校中。甚至有些中小学模仿餐饮界的“透明厨房”,利用网络摄像头和互联网平台,将课堂以实时直播的形式展示给家长或者公共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家校共建主要的建设者,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复杂化(佘林茂,2021)。然而,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变,教师在角色定位和履行中正面临诸多挑战,出现了角色失调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实例正在证明教师对于日常工作的变化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家校共建背景下教师角色失调因素的深入分析,旨在为优化家校合作机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并引发对教师角色认知与实践的进一步关注与讨论。
2. 教师角色失调的理论基础以及社会现实意义
2.1. 角色失调理论
本文以社会角色理论为基础,其最早由美国学者米德所提出,是根据人们所处的社会角色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的一种学说(Mead, 2018)。米德认为一个人正是由于处在社会的某个位置,与社会中的其他人相联系,因此就必然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弗里德曼基于规则出发,指出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特定的不同种类的关系中所遵守的行动准则,按照这些规则行动才是合格的角色(陈立敏,2022)。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提出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赵丽君,2010)。
与此同时,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对社会角色理论作出了补充,其理论关注角色冲突和角色压力,罗伯特认为如果某个个体不能达到文化所主导的(关于成功的)目标,这就可能使得个体感到沮丧,有可能导向解脱限制,闯入不合法的逃离路线或者不良行为(Mead, 2018)。罗伯特的理论形成了最初的社会角色失调理论,其为理解人们的不符合角色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模式。国内学者丁水木的研究将角色失调细分为角色冲突以及角色不清。角色冲突是社会冲突在微观层面的具体表现,是角色主体在行为、认知、期待等方面产生不协调时的心理感受,主要包括两个及以上角色主体间的角色外冲突、单个角色主体同一角色内部的冲突和不同角色间的冲突(丁水木,张绪山,2000)。角色不清则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郑杭生,2003)。无论是角色冲突还是角色不清,均揭示了个体在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行为后果。当个体在多重角色的扮演中遭遇冲突或不明确的期望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如逃避责任、抑郁、焦虑或甚至采取不当的应对方式。因此,理解角色失调的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个体在社会角色扮演中的困境,还能为社会支持系统和心理干预措施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2. 教师角色失调研究的社会现实意义
教师角色失调研究的社会现实意义在于,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关键环节,而教师作为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力量,其角色的变化和失调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与效果。在当前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面临着复杂的多重身份和责任,这种角色失调现象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教师角色失调的研究有助于深刻认识到教师在教育中的多重功能和责任的变动。例如,传统上,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传授者,但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逐渐扩展为指导者、引导者、心理支持者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心理辅导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因此,教师角色失调的研究可以揭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多重压力和困境,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决教师在身份认同、职业倦怠、教学效能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教师角色失调的社会现实意义还在于它能反映出教育体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期望的错位。在一些地方,教师不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需要承担大量的行政、管理、家长沟通等工作,这种角色负担往往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导致其工作压力大、情感疲惫甚至职业倦怠。这种失调不仅影响教师的职业满足感,还可能影响教育的质量。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体制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以帮助减少教师的职业困境,提升教师的工作幸福感和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角色失调的研究还可以揭示教育实践中的性别、阶层等社会因素对教师角色定位的影响。不同社会背景下,教师可能面临不同的角色期待和评价标准,这些社会现实因素往往在无形中加剧了教师的角色冲突和困惑。通过系统的研究,可以为推动教育公平、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提供有力依据。
总之,教师角色失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它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全面了解和解决教师在当代教育体系中的困境,进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教育体制的优化,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3. 教师角色失调的因素探讨
3.1. 外部因素:家校关系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传统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主要体现在知识的传授、学生的管理,以及社会和文化的规范等方面。教师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专家,同时承担着“转化性知识分子”的作用:教师被视为课程知识的传递工具,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既定的知识及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叶飞,2014)。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地位往往是崇高的,学生与家长对教师的尊重和服从是理所当然的。教师在家长心目中通常占据着权威的地位,家长习惯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和批评,较少质疑或挑战教师的权威,这种家校关系常常比较严肃和规范。因此,教师被赋予了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标准(郑富兴,2014)。同时,由于过去信息传播媒介的不发达,家校之间的沟通局限在书信、电话、家访以及家长会的形式。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家校关系和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进程,给教育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家长的教育观念逐渐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家长不仅仅满足于教师传递知识的传统角色,还期望教师能够帮助孩子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家校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网络、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等工具的普及,让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频繁且即时,家长对教师的监督和参与感也显著增加(李江霞,2003)。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传统的权威性,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权威,而是更多地充当了一个合作伙伴和引导者的角色。
社会环境同样影响了教师的角色认知。李江霞(2003)的研究表明,教师职业环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而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可以有效缓解教师的角色压力。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教师有着很高的期望,因教师承担着培育英才的重任,肩负着社会的希望,这些社会因素所带来的压力会导致教师职业倦怠,从而导致教师角色失调。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如“双减”政策的实施,没有完全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家长的教育焦虑依然存在,甚至在小范围内扩展蔓延(余雅风,姚真,2022)。部分家长过于强调学术成绩和升学压力,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学生的学术训练和成绩管理。而另一些家长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倾向于支持教师开展更多的创新性教育活动,如项目式学习、个性化辅导等。这种多元化的期望和需求往往让教师在面对家长时感到迷茫和压力。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教育理念、价值观的塑造者和社会角色的引导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职业角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失调。如何平衡家长期望与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如何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持教育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成为了现代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此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显著变化。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突破了信息传递的时间空间限制,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信息化大时代下,教育者的学习模式、学习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教师的教学手段、教育方式也应相应变化,这些变化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易导致教师角色的失调。因此,在教师的角色面临着巨大转变的背景下,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姜淼,2020)。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教师运用数字化模式进行教学已成必然之势,而在技术张力之下,教师如果不主动学习、思考,完成角色的转换,则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导致教师角色的失调(亓建芸,赵可云,2024)。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强调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教师在这种社会转型中,除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功能外,还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环境意识、国际视野等。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广泛的跨学科知识和较强的社会洞察力。因此,教师的角色逐渐变得更加复杂,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愈加多元化。
家校关系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转变。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更为多元化的角色扮演者。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要面对家长多样化的期望和社会日益复杂的教育需求,这种角色失调的现象值得引起教育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3.2. 内部因素:教师职业发展与职业认同的挑战
教师职业发展是指教师(包括岗前和在职的教师)的持续性才智、经验和心态的提高过程,也就是教师为了专业水平和素养的提高而进行的终身学习的活动(丹金,2010)。黄友初(2021)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认同,指教师对其职业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是教师个人在教育活动中积极态度的源泉,也是教师群体促进自我职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对职业充满了热情,教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才有更强烈的内在动力去追求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师职业发展与职业认同的挑战在家校共建背景下尤为明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教育互联网化进一步推进,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传统意义上,教师通过集中化、标准化的班级授课模式,将各种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不再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成为了教育教学的中心(邓满,2016)。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取代,教师不仅要承担知识传授的角色,还需要在心理、情感、道德等多方面进行引导和启发。这要求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教育心理学、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持续学习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
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并不高。教师的作业批改量巨大,还需要应对不同的行政任务,以及多重角色的扮演都容易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否定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容易陷入职业倦怠,对职业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到职业认同(刘碧佳,2024)。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理念的转型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在家校共建的环境下,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责任更加繁重,如何平衡学科教学和学生心理辅导等多重角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难题。教师的职业发展往往受到学校内部管理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进行常规教学,还要承接诸如家长沟通、社会活动、课外辅导等额外任务。加之当前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分数、升学率变成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标准,而且评价的结果会影响教师的评优、奖金甚至荣誉挂钩,这样的评价体系加剧了教师的职业压力,迫使教师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之外的事务中,忽视了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产生职业发展的停滞感(刘碧佳,2024)。教师对职业发展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逐渐导致其职业认同的减弱。与此同时,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工作环境不理想、职业晋升通道不清晰等因素,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倦怠感的产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投入度和专业发展。家校共建本应是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一个途径,但在现实中,由于教师的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家校共建的实践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因缺乏内在动力和外部支持,难以在职业上获得持续的成长和成就感,反而加剧了对教育工作的疏离。
综上所述,教师的职业发展与职业认同在现代教育环境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4. 合理家校关系的共建:教师正确角色定位
4.1. 教师心理支持与减压机制
教师心理支持与减压机制是一种旨在帮助教师应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压力与心理困扰,提高其职业满意度、心理健康以及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系列策略和方法。心理支持与减压机制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首先,学校应当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这些服务可以帮助教师识别和处理工作与生活中的困惑和情感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适应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其次,建立同伴支持系统,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分享,可以缓解孤独感和职业压力。这种支持系统可以包括定期的座谈会、研讨会、经验分享等活动,让教师有机会倾诉自己的困惑和压力,同时也能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启示和鼓励。再者,组织定期的减压活动,如体育锻炼、冥想、团建活动等,有助于放松身心,提升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这些活动可以让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适当的休息和放松,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此外,合理的工作安排和制度保障也是减轻教师压力的关键。学校应当关注教师的工作时间、任务分配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息和自我调整。同时,完善相关的制度保障,如绩效考核、奖惩制度等,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减轻他们的压力。
4.2. 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
家校沟通机制需要明确教师、家长和学校各自的角色和责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是学生心理和情感支持的提供者,而家长则是孩子教育的重要合作者,学校则应当在两者之间起到桥梁和协调的作用。通过明确角色分工,教师的负担可以得到合理分配,家校双方的合作也能更加顺畅。要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的及时和透明。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开放日、亲子活动等,既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进展,也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微信群、校务平台、电子邮件等,也能极大地提高沟通效率,使家长和教师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有效互动。沟通的内容要注重双向性和实效性。家校沟通不仅仅是学校向家长传达信息,也应当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决策和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要注重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帮助家长解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难题,形成共同支持孩子成长的合力。最后,学校需要提供专业的培训与支持,帮助教师提升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面临来自家长的过高期望、过多干预等情况,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沟通技巧培训、心理辅导等活动,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这些挑战,保持职业的平衡与专业性。
4.3. 家校共建的实践效果
4.3.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家校共建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一个共同关注学生成长的平台,家长和教师在共同协作中,能够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术成就和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和情感问题,从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同时,教师通过定期与家长沟通,能够获得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意见,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潜力。家校共建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学习,也有效推动了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4.3.2. 缓解教师角色失调
家校共建的有效实施有助于缓解教师在多重身份和责任下的角色失调。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面临家长过度干预和高期望的压力,这导致了教师在履行教学职责时可能产生疲惫、焦虑等心理问题。家校共建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明确家长和教师各自的角色和责任,避免了教师的过度负担和角色冲突。例如,在家长会、开放日等活动中,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可以让家长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职责与个人发展需求,同时也减少了家长对教师的过高要求。家校共建的协作模式,有助于家长与教师建立更加平等、合作的关系,从而减轻教师的角色压力,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
4.3.3. 提高教师职业认同和专业素养
通过家校共建,教师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多重角色定位。例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情感和心理支持的引导者。家长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保障,增强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家校共建通过家长的反馈和互动,推动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理念。家长的参与让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的教育模式。教师不仅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在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中获得了更多的经验和自信,从而促进了教师职业发展的全面提升。
5. 结论与展望
教师在多重身份和责任的交织下,面临着角色冲突和角色不清的问题,这不仅源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与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挑战密切相关。随着家校共建模式的创新与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角色愈加复杂,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身份逐渐被拓展为多重功能的承担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的角色失调。然而,教师的角色失调不仅仅是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变革的必然产物,也为我们提供了改善家校合作机制、提升教师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的契机。通过为教师提供更为科学的心理支持体系、减轻其职业压力,学校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与心理健康。同时,建立清晰且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确保教师、家长与学校的责任和角色明确,能够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与理解,进而提升教育质量。总的来说,教师角色失调现象的研究不仅为我们理解当代教育环境中教师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优化家校共建机制、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实践建议。未来的教育改革应更加注重教师角色的多元化与灵活性,关注教师职业发展的持续性与内在动力,进而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