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青岛中山路金融街变迁
Modern Changes of Qingdao Zhongshan Road Financial Street
摘要: 当今全球性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影响区域与国家间的行动,也促使我们对新型城市规划格局进行反思性定序。青岛中山路在德占时期被称为东方华尔街,历经百年兴衰,至今仍是青岛最著名的商业街区。为适应当今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模式,探讨现代性社会制度对金融系统发展的影响。将现代性社会的发展理论嵌入到城市建筑与规划研究中,研究现代性的青岛中山路金融街区变迁。现代性的民族国家在时间–空间延伸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国家需要不断应对新的国际形势和挑战,以保持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家还需要关注其内部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oday’s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constantly affects the actions between regions and countries, and also urges us to make a reflective sequencing of the new urban planning pattern. Zhongshan Road in Qingdao was called Oriental Wall Street during the German occupation. After a hundred years of ups and downs, it is still the most famous commercial district in Qingdao. In order to adapt to today’s global economic mode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social system on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ystem. The development theory of modern society is embedded into the study of urban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and the changes of the financial block of Zhongshan Road in Qingdao are studied. The modern nation-state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ime-space extension. Countries need to constantly respond to new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and challenges in order to maintain competitiveness and influence; Countries also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groups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高霞, 李相俊. 现代性的青岛中山路金融街变迁[J]. 可持续发展, 2024, 14(12): 3141-3152. https://doi.org/10.12677/sd.2024.1412351

1. 引言

青岛自1897年以来,金融业受到深刻的垄断控制,但同时资本也以其独特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形成了能够被本土居民信任的金融模式,此种金融模式与殖民城市规划的特征相互影响。

金融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张,最具特色的形式是“脱域”,脱域时空转化与现代性的扩张相一致,现代城市的发展不仅是传统城市的扩展,而是在前现代性的城市基础上,受到社会现代性发展的影响,通过重新分离出来的原则确立的。

现代性源于哲学中的社会学理论,包含多维度的制度秩序性,既存在传统层面的要素,也体现了新的工业秩序,促使民族国家被迫进行了时间–空间的延伸,形成了现代制度的全球化现象,从而导致了社会体系的脱域。货币符号则是脱域机制中,最普遍认知的经济符号。

研究以现代性的断裂性标志青岛栈桥为开端,根据中山路大清银行的行址变迁作为线索,包括1909的行址中山路152号,1913年的行址中山路82号;1934年的行址中山路62号;1934年至今的中国银行行址中山路64~66号,穿插周边民间典当与民营银行的发展,简述中山路金融街区内的金融机构,在前现代性与现代性不同社会特性的影响下,从建筑风格到城市规划发展的变迁过程,探讨中山路在现代性全球化体制下变迁发展所带来的反思性

2. 现代性的特征

过去三至四个世纪以来,现代性体现于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其独有的特征主要集中表现在社会制度的转变上,打破了前社会的社会秩序,这种新的生活形态,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现代性的断裂”。现代性的断裂,主要受技术发展的影响,并迅速渗透进了各个领域。其次是影响范围,席卷了地球的整个层面,使全球各个地区都发生互相联系。第三层面,是现代制度的独有特性,某些现代的组织形式,并不能直观地从以前的历史时期里找到,而仅仅是模糊的延续性。

2.1. 双重性下的现代特征

现代性是一种双重现象,现代性社会制度使人们的生活获得更多的机会,享受更多的安全,但同时也有其两面性。现代性社会秩序,在外延方面,是向外扩展的全球化模式,同时在内涵方面,体现了意识融合与秩序重组。随着工业主义的发展,现代工业与军事力量结合,造成在全球扩张的工业主义之下,对个人创造和民族国家产生了挑战。与前现代性相比较,现代性的社会制度中所具有的双重特性,通过时间记录在了建筑与规划上。

2.2. 脱域下的资本垄断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制度对比形成鲜明对照;前现代社会在时间概念方面注重群体活动的规律性、自然节奏、社会生活以“在场”和地域性活动为主。这种社会结构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更加依赖于传统的、个人的、血缘的。而现代社会的时间概念则更加注重效率和个体时间的最大化利用,是基于契约关系形成的联合体。社会的边界感的对比是,前现代社会是较小的农业社区渗透进入周围其他群体,现代社会的时–空间伸延则是在时间概念上的主要区别,现代性社会把空间从地点分离了出来,地点的限制越来越变得模糊,活动不再受限于任何面对面的互动,以传统社会无法想象的方式,向全球性发展。

现代社会的时代观念中,时–空间分开是“脱域”的初始条件,即社会关系从地域性联系中解脱开来,以象征或标志方式实现了跨空间的联系。这一理论强调了现代社会间关系的非地域性和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也揭示了中国现代关系的重构与演变特点。

象征标志指相互交流的媒介,在任何情形、人或组织的属性下,它可以传递信息,例如经济学中的货币。货币在产品不可能直接交换的情况下,以媒介的方式,将债权和债务连接起来。货币将交易从具体的交换环境中抽脱出来,它使在时间和空间中分开的人之间的交易成为现实,是时–空延伸的工具。在前现代,最先进的货币体系也是受实物形态限制的商品货币,与前现代社会相比较,现代社会经济中的脱域程度更高,最具特色的脱域形式之一是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张。

2.3. 金融的信任发展

《牛津英语词典》将信任定义为:对某人、某物、某一陈述的真实性,持有信心或依赖的态度[1]。信任与现代性制度相联,并与时间和空间中的缺场有关,信任不同于对环境某种程度的了解之上的信心,信任的首要条件是缺乏完整的信息。因此脱域依赖于信任,对于象征标志的货币的信任,只对系统的信赖有关,而非其系统本身是否有良好的动机有关。现代性的信任关乎以下基础,其一,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活动及社会性的创造,包括对物质社会的影响。其二,现代社会制度的极速扩张导致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使风险和信任交织在一起,促使人们寻找方式把危险降到最低。

3. 中山路金融街的现代性发展

3.1. 现代性发展与建筑技术

Figure 1. Bird’s eye view of Zhongshan Road (Image from the internet redrawn by the author)

1. 中山路鸟瞰图(图片来自网络,作者改绘)

在近代和现代史上,青岛曾经是中国和东亚,城市化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栈桥作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虽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甚至它的路牌并不属于中山路,而是太平路10号。但作为中山路主轴线的南端,向海面的延伸,栈桥是青岛第一个物资码头,它是青岛真正意义上现代性的传统断裂的起始。(见图1)

Figure 2. Memorabilia of the trestle (1) (Image from the internet redrawn by the author)

2. 栈桥大事记(1) (图片来自网络,作者改绘)

前现代性的安全与危险主要体现在传统安全领域,1891~1949年的青岛处于前现代社会时期,栈桥是青岛开埠的历史见证,其历次改造也是建筑技术和城市化发展的记载,并且以它为起点,中山路以主轴线的形式,发散性开发建设。(见图2)

Figure 3. Memorabilia of Trestle (2) (Image from the internet redrawn by the author)

3. 栈桥大事记(2) (图片来自网络,作者改绘)

1933年,青岛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城市特征的地区,并拥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这表明在技术领域也开始向现代化转型,栈桥进行了多次改造和扩建,并在桥面铺设轻便铁轨,以便运输军需物资。1931年,栈桥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德国信利洋行承包,从而完成了栈桥从军事设施到旅游景点的转变。从而实现了栈桥由国防建筑到旅游景点的转换。一九八二年,老栈桥作为中国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又成为了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并免费向市民对外开放,这一点也反映出对市民信任问题的关注程度。(见图3)

Figure 4. Repair project of trestle bridge (Image from the internet redrawn by the author)

4. 栈桥修复工程(图片来自网络,作者改绘)

2013年栈桥在经历了风暴后发生坍塌,修复工程始于同年5月26日,按照抗百年一遇风暴潮的标准设计施工。为了加强栈桥的结构,采用了高标号混凝土现浇两侧挡墙,并使用棱体石块进行堤心回填。此外,还对廻澜阁下部基础进行了加固,采用了高压旋喷加固和压力注浆并用的方式,以确保加固效果[2]。在桥梁排架的加固处理中,采用了进口玻璃纤维套筒新工艺,是重建工作中对国际化先进技术的采用,有助于增强桥梁结构的稳定性、耐久性。修复工程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前期拆除的蘑菇石、栏杆、路灯杆等材料进行编号处理,并在后期施工过程中对符合质量、外观要求的原有材料予以再次使用[3]。此外,新采用的石材、路灯杆等均参照原有款式、标准采购,以确保与修前栈桥外貌的一致性。为了提升夜晚景观效果,对栈桥及廻澜阁同步进行了亮化施工,满足所有路灯、亮化灯具、监控等的用电需求,同时避免了海浪对外挂管线的侵蚀破坏。(见图4)

2024年在青岛的旅游淡季,春节的八天内,青岛栈桥最高接待游客数量是数千万人次,成为春节期间的“顶流”景点。面对巨量游客,青岛对栈桥的维护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古建筑群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平台、三维扫描手段,记录古建筑特征数据,以便更好地统筹规划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这些措施体现了青岛在平衡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需求,在面对自然灾害等风险的挑战时,所体现的现代风险管理的理念。

3.2. 现代性发展与街区划分

3.2.1. 现代性发展的官方银行

二三十年代,中山路这条长度仅1500米的商业街,被誉为青岛的“华尔街”,是青岛最早的商业街,被称为城市商业的母脉,见证了青岛的百年历史。

1909年,大清银行青岛分号,作为中山路第一家成立的银行,具有重要的前现代性意义。其建筑风格为德国青年派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这种风格在当时占有重要地位,德国青年派建筑风格以其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著称,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以适应其作为金融机构的需求,体现了对功能和美学的综合考虑,以及对人文主义的重视。(见图5)

Figure 5. The former site of No.152 Zhongshan Road, Daqing Bank (Image from the internet redrawn by the author)

5. 大清银行中山路152号旧址(图片来自网络,作者改绘)

但青岛分号的业务在当时受到了资本扩张的影响,当时的德华银行青岛分行依靠铺设铁路、开发铁路沿线矿产资源,从而垄断了青岛的金融业。尽管青岛分号试图通过发行纸币和代理国库等业务参与国家金融管理,但其影响力相对有限。

青岛分号的选址,尽管位于中山路片区,但并没有进入中山路最繁华路段。中山路片区在1909年前后已经聚集了众多洋行、银行等机构,形成了外国人办公、消费、娱乐的高地,这些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山路南部片区。尽管青岛分号作为“国字号”的金融机构,在中山路的设立标志着一定的官方重视和金融活动的开始,但由于其业务主要集中在关税和公款处理上,而非面向普通商业和民众金融服务,因此未能进入当时最为繁华的商业区域也在情理之中。同时青岛分号的规模与建筑风格,也与第一国字号的称谓极为不符。前铺西式洋楼,后院四合院结构的结合,这种建筑模式通常指的是商业或办公空间位于建筑的前部,而居住或生活空间位于建筑的后部,形成了一种功能上的分隔,此种形式更适合临街商铺的选址,而不适于国字号银行的营业场所。

青岛分号所处的中山路152号地块,是一座被天津路、河北路、中山路及北京路合围的街坊。始建于1902年,最初修建时期,形状呈“卜”字形,以江宁路为核心形成的街道群落。北接北京路、西通河北路、东连中山路。最初是经营劈柴、竹竿、杂物、生活用品为主的露天集市,后发展为体现青岛老城区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街区之一,以其市井民俗文化闻名。建筑风格上呈现江南式样的二层小楼,木质旋转楼梯和雕花木制回廊;前铺多为小门面,楼与楼相连形成围合的院落,通过沿街门洞进入,即可见内部庭院,这些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里院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中山路152号属于华人区,亦称大鲍岛区。欧人区居民点以欧洲方式定名,而华人区居民点则沿用当地传统地名。这个区域的特点是居住与商业混杂,位于德县路、保定路和沧口路、济南路之间。建筑样式采用了华洋折中的风格,大鲍岛华人区的商业活动多样,涵盖了从小门店到大型商店的各种商业形式,满足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反映了当时华人社区社会生活和商业活动的紧密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鲍岛区逐渐发展成为青岛的一个重要商业和贸易中心。至今仍活跃有青岛劈柴院小吃街(1902~2024)、青岛亨德利眼睛店(1936.2~2024)、青岛环球文化用品商店(1936~2003)、青岛春和楼(1951~2024)等著名商铺。自1913年,大清银行青岛分号迁出此址后,漫长的一个世纪中,此址的确被各种商行租赁经营,却再未作为任何金融机构的经营选址。(见图6)

Figure 6. Comparison of the restoration of Zhongshan Road Liyuan (Image from the internet redrawn by the author)

6. 中山路里院修复对比(图片来自网络,作者改绘)

1913年,青岛分号改名中国银行,成立青岛分号并迁至中山路82号。当时青岛的德华银行、汇丰银行、横滨正金银行等,它们通过提供金融服务获得丰厚利润。虽然业务范围狭小,无力垄断青岛的金融业,但它标志着中国官方开始介入金融领域,具有一定的前现代性意义,这一时期青岛的城市发展开始从殖民地到近代化城市的转变。

Figure 7. The former site of No.82 Zhongshan Road, Bank of China (Image from the internet redrawn by the author)

7. 中国银行中山路82号旧址(图片来自网络,作者改绘)

中国银行旧址,中山路82号,由上海庄俊事务所设计,建筑风格是仿商业古典型,砖石木结构。占地面积8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建筑立面构图采用不完全对称轴线式布局手法。其特点是花岗岩筑基,凹槽方石镶嵌墙面直至一楼顶部,淡绿色和白色相间的墙面,建筑的主入口位于东侧,正门的两旁设有罗马石柱,上面是竖条装饰,顶部的装饰为螺旋花纹。在花岗岩石柱上部为方形辅柱形式直达屋檐,顶部有弧状山墙,墙面上有木质矩形窗,周边嵌着石条装饰,窗间采用竖线条划分,红瓦斜坡屋顶,两头处理成硬山,这种设计风格体现了简洁大方的美学,突显建筑的气派[4]。(见图7)

中国银行青岛分号,其金融作为极其有限,仅限于政府税收及公款存放。1929年7月1日,开始统辖山东境内的中行业务。

3.2.2. 资本扩张影响的民间典当

前现代社会时期的当铺体现了群体生活的传统,当铺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金融业态,承担着当物保管、销售以及鉴定评估等多重功能,是银行贷款外的一种快捷合法、安全的融资方式,特别适用于短期资金周转,更为当时的贫苦市民提供了一个解决生活所需的经济途径。

Table 1. List of folk pawnbrokers near Zhongshan Road in Qingdao from 1928 to 1942 (Refer to the picture redrawn by the author of Qingdao Digital Encyclopedia) [5]

1. 1928~1942年青岛中山路附近民间典当业一览表(图片参考青岛数字全书,作者改绘) [5]

名称

地址

开业日期

资本(元)

谦益当

-

1928

银元20000

谦益当合记

潍县路66号

1932.5.2

银元60000

谦益当东号

胶州路138号

1932.5.2

后调联银券220000

德裕当

河南路

1932

银元20000

义昌当

-

1933

银元2000

中和当

芝罘路

1942.5.25

联银券70000

裕民当

肥城路40号

1942.5.1

联银券60000

德裕当新记

河南路9号

1942

联银券50000

东顺当

保定路12号

1936.2.24

联银券50000

Table 2. List of Japanese pawn industry near Zhongshan Road in Qingdao from 1930 to 1942 (Refer to the picture redrawn by the author of Qingdao Digital Encyclopedia).

2. 1930~1942年青岛中山路附近日商典当行业一览表(图片参考青岛数字全书,作者改绘)

名称

地址

开业日期

资本(元)

利率

赎期

沼津屋

李村路77号

1921.10

银元15000

5分

3个月

天顺当

中山路171号

1925.3

日金9000

同上

3个月

共和当

天津路44号

1925.7

银元10000

3、4、5分

3个月

宝屋

黄岛路51号

1926.4

日金25000

5分

3个月

信泰公司

四方路42号

1927.6

银元12000

5分

3个月

楠屋

旅顺路10号

1927.6

银元8800

5分

3个月

协丰当

胶州路36号

1927.8

银元25000

4分

3个月

仁和当

高密路34号

1929.6

银元5000

4分

3个月

横滨屋

河南路65号

1930.5

日金6000

50元以下5分、百元以下4分、百元以上3分

3个月

东发当

河南路21号

1930.9

银元2000

3、4、5分

3个月

1914年,因其资金富厚和比华商当铺超出1倍多的利率,占有了市场的主导地位。1928年,华商成立了谦益当,并于随后开设了5个分号,形成了一定中商典当规模。1921~1942年,青岛共有当商35家,中山路附近共有当商19家,1921~1930年间,中山路附近的10家当铺全部是日商,显示出日商当铺在市场中的显著影响力。直至1928~1942年期间,以谦益当和谦益当合记两家华商为首,中商当铺逐渐发展起来(见表1表2)

19世纪末,青岛开埠后,中山路成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许多商家竞相落户。由中山路附近典当行的分布格局来看,中心地段已从中山路南端向北延伸,因在中山路北段寻求不到合适地皮,于是向周边辐射而形成的重要商业街道有潍县路、高密路、海泊路、四方路、河南路、天津路、北京路等。其商业氛围不断浓厚,各种店铺云集于此。从青岛典当行的分布区域来看,典当行为主要集中在华人区,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首先,通过设立欧人区和华人区进行分隔。这种政策导致了华人区居住密度高、基础设施差、经济条件落后。在这样的环境下,华人区的居民往往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典当行为作为一种解决短期资金需求的手段,在华人区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其次是法律限制,然而,这些规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集中化趋势。因为在有限的经营空间内,典当行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第三,是文化传统。典当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一种古老的融资方式。尽管西方文化和制度对当地产生了影响,但华人区的居民仍然保持着对典当行为的认同和需求。

Figure 8. Distribution of pawnshop blocks in Chinese area (Image from the Internet redrawn by the author)

8. 华人区典当行街区分布 (图片来自网络,作者改绘)

30年代,中山路建筑已连成一片,两侧商铺林立,大型标志性建筑如一百大楼、建设银行大楼、国货大楼等均已建成,成为青岛市商店最密集的区域。1913~1930年青岛中山路周围的金融机构布局的特点是,形成了银行会聚中心,成为青岛的金融中心。1932年,青岛市政府决定将中山路第四公园(中山路、曲阜路、肥城路、河南路合围区域)作为商业区域,并限制此地必须有职业团体领租,以保持这一地块的完整性。青岛银行同业公会及中国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上海银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和山左银行等六家银行共同承租该块地。根据青岛银行同业公会与各银行会决议,将领租的第四公园区域加以划分,几家银行同时开始建造,统一建造为地上3层,地下一层,共四层的建筑,建成后在中山路南端形成了银行会聚中心。此后,分别有浙江兴业银行青岛支行、青岛农公银行等金融机构迁入办公。1933年,《青岛指南》记载,“华商银行以中山路为中心,天津路为附庸,重要钱庄亦在中山、天津、河南三路间。”[6]当时青岛有银行21家,有13家位于中山路周边区域;私营钱庄共40家,30家位于中山路附近;典当行34家,14家在中山路附近;保险公司青岛有23家,中山路附近有10余家。由此可见,中山路在全市处于金融中心地位,对青岛乃至山东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见图8)

3.2.3. 现代性信任产生的金融产品

1934年,义聚合钱庄迁入中国银行旧址中山路82号,义聚合钱庄‌是青岛中山路附近开设的最早民间钱庄,与当时的交通银行、东莱银行、明华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促进了中山路金融特色街的发展。义聚合钱庄的成立具有现代性意义,体现了现代金融业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原则。首先,它采用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严格的店规和用人制度。此外,义聚合钱庄还进行了地域扩张,不仅在青岛本地发展壮大,还在大连设立了分号,这种跨地区的业务扩展是现代企业拓展市场,此外,义聚合钱庄的历史也反映了民国时期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家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的创新和适应能力。义聚合钱庄除办理存款、放款及汇兑业务外,还兼营土产业务,义聚合以这种本末倒置的独特经营方式,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义聚合钱庄迅速发展成拥有百万以上资产的大企业,跃居本市银钱业之首[7]。(见图9)

Figure 9. The former site of No.82 Zhongshan Road, Yijuqianzhuang (Image from the internet redrawn by the author)

9. 义聚合钱庄中山路82号旧址(图片来自网络,作者改绘)

1934年1月31号,中国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中山路62号,由中国建筑师陆谦受、吴景奇设计。建筑仿上海外滩中国银行,但青岛中山路建筑限高18米,只建三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约4761.42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557.34平方米。建筑框架为钢混结构,外立面凹槽线花岗石贴面,花岗岩大方石砌基,平屋顶厚实大方。主立面东向,花岗石嵌门套,入口较高,通过6级台阶直入门厅,为强化主入口位置,两侧墙面在窗套与大门间装饰有密集的横向凹凸线条。建筑立面简洁明快,利用窗户均衡设计纵横3组。室内大厅高约18米,大厅内立柱极少,顶层为玻璃钢天花板,采光极佳,二层环厅设置成“回”字形。整组建筑立面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接近当时建筑业所推崇的现代风格[8]

1936年,中国银行青岛分行设立保险公司,并经营了青岛国货公司、油厂、面粉厂等多家企业,成为当时青岛实力最强的银行。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中国银行青岛分行由青岛市军管会金融部接收,成为国家经营外汇业务的专业银行。中国产物保险公司青岛办事处被接受改组,继续营业,后合并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青岛分公司。

中国银行青岛分号的保险业务体现了前现代社会的信任,作为金融服务业的一部分,这种信任基于几个方面:首先,信誉和稳定性。1934年,中国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其青岛分号的设立和运营,表明了社会对于该银行的信任和认可。这种信任源于中国银行的历史悠久、业务范围广泛以及其在金融领域内的信誉和稳定性。其次,金融服务的需求。保险业务的提供,反映了社会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在当时,保险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能够帮助个人和企业规避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再次,经济活动的增加。保险业务的开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活跃和发展,不仅为个人提供了保障,也为商家提供了风险管理的手段,从而促进了更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交流,这也是社会信任的一种体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需求。(见图10)

Figure 10. The former site of No.62 Zhongshan Road, Bank of China (Image from the internet redrawn by the author)

10. 中国银行中山路62号旧址(图片来自网络,作者改绘)

4. 现代性的反思

在前现代文明中,反思仍然是重新解释和阐述传统,时间领域的“过去”比“未来”更为重要。进入现代性时期,反思是以社会实践不断地检验和改造认识,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社会秩序的特征。因此现代性与前现代的传统天壤之别,现代性的反思性改变着传统习俗,并在技术层面上对物质世界进行干涉干预[9]

受社会学因素的影响,以经济学为例,伴随现代制度出现而带来的种种变迁。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着,从而在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行为之间相互传导,最终作用于金融机构的建筑形式,乃至金融机构的城市规划发展,创造出一种彼此相互渗透的局面。

在城市建筑与规划领域,时空转化与现代性的扩张的影响尤为显著。一方面,随着时空转化的加速,城市规划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时空背景,以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现代性的扩张也推动了城市建筑与规划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城市空间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这种嵌入不仅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建筑风貌,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建筑与规划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时空转化与现代性扩张的影响,以创造更加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NOTES

1《牛津英语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1928-04-19。

2新华社.《青岛标志性建筑栈桥修缮后试开放 已关停近1年》.青岛新闻网,2014.04.27 http://news.qingdaonews.com/qingdao/2014-04/27/content_10420847.htm

3王臻.《中山路路中段的老钱庄和老剧场——中山路(五)》.青岛日报网,2015-02-26 https://www.dailyqd.com/channelzt/2015-02/26/content_217263.htm

4《青岛指南》.1933。

参考文献

[1] 牛津英语词典[M]. 牛津: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28.
[2] 新华社. 青岛标志性建筑栈桥修缮后试开放 已关停近1年[EB/OL].
http://news.qingdaonews.com/qingdao/2014-04/27/content_10420847.htm
, 2014-04-27.
[3] 青岛新闻网. 高清: 百年栈桥涅槃重生 雨中风姿绰约游人如织[EB/OL].
https://news.qingdaonews.com/content/2014-04/28/content_10421876.htm, 2014-04-28.
[4] 王臻. 中山路路中段的老钱庄和老剧场——中山路(五) [EB/OL].
https://www.dailyqd.com/channelzt/2015-02/26/content_217263.htm
, 2015-02-26.
[5] 青岛市档案馆. 青岛数字全书[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 10.
[6] 青岛指南[M]. 青岛: 青岛档案馆, 1933.
[7] 百度百科. 义聚合钱庄旧址[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9816581.htm
, 2024-12-27.
[8] 青岛市情网. 中国银行青岛分行旧址[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9816548.htm
, 2012-12-25.
[9]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