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面解读“火郁发之”理论
1.1. 源流探析
“火郁发之”最早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中被提出,是《黄帝内经》中五郁证治法之一。
1.2. 火郁概念及其内涵阐释
火郁,即火热内伏不得发散的病理状态,源自《黄帝内经》中的“寒闭阳郁”概念。后世医家深化此理论,认为气机阻滞成“郁”,郁久则化火,故任何阻碍气机流通的因素均可诱发“火郁”。广义上,“火郁”泛指一切热邪内闭之证[2]。此证兼具“火”与“郁”的特点,见于外感与内伤诸病,临床表现多变且复杂,致病广泛。
1.3. 火郁病因
火郁的病因多元,涵盖外感六淫[3]、内伤七情[4]、正气亏虚、饮食劳倦[5]、病理产物[6]、药物损伤[7]及体质因素[8]等,其中,体质为火郁发生的核心因素,其余则为关键诱因[7]。以宋代陈无择的病因分类法分类,则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俱全。
1.4. 火郁病机
火郁病机有三:一者,火热炽盛,闭塞腠理,致使阳气郁遏不能透散于外,易呈现真热假寒之象,是为阳气郁滞[9] [10];二者,火热外散受阻,寒邪包郁其中,形成客寒包火[1];三者,阳气虚衰导致升降无力,气机不畅而致郁结;加之病理产物累积,日久亦化火郁,此乃阳气虚衰[7] [11]。
1.5. 火郁的临床表现特征
火郁证表现多样,但临床也有一定规律可循,赵邵琴教授就曾提出火郁证的判定标准[12],本文将从脉、舌、神、色、症五方面[5]归纳其临床表现:
一、脉象:典型火郁脉沉而躁数,阳气郁滞故脉沉,甚者伏而不显;火热内窜,故脉躁数不已。二、舌象:火热郁闭而上灼,舌当红;轻者舌多红,必不淡,重者绛紫少津,甚者青紫干敛或言语不利。三、神志:轻者神志无碍,或心烦、少寐、急躁;重者谵语狂躁,甚至昏厥,且神志变化可反映火郁程度。四、面色:火郁面色当红而黯暗,甚则黧黑,热盛血充故红,郁闭血干故晦暗。五、症状:火郁证因热郁于里不得张扬,所以虽有里热,但并不表现于外,因此整体表现为内热外寒。内热表现如目痛赤、渴喜冷饮、尿赤便结或热结旁流、咽干咽痛、头晕目眩、烦躁、斑疹等;外寒表现如迎风流泪、恶寒肢冷、背冷、腹冷、甚则厥冷等。汗出方面则多表现为无汗或但头汗出,腠理闭故无汗,火性炎上故头汗出。
1.6. 火郁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火郁治疗的核心在于“发之”,即疏通气机,因势利导,使内郁之火邪得以透散。此“发”不仅限于发汗,还包括宣通、疏导、透达、升散等多种方式。中医八法皆可灵活运用,关键在于开通郁闭、宣畅气机。因此首当其冲的是祛除致郁因素,辨明病因后,针对火郁部位及病变趋势,采取相应治法[13]:寒遏阳气者,发汗散寒;湿遏阳气化热者,祛湿化湿;温邪入侵者,依卫、气、营、血分证分别施治;七情内伤、气郁化火者,调畅气机;内生五邪者,即气滞、血瘀、痰湿、热结、食积致郁,依其性质分别采用疏导、活血、涤痰、攻逐、消食之法;正气虚者,则温阳滋阴、补气养血,扶助正气以复升降出入之机,使郁热透达。简言之,实证宜清透并用,虚证宜补散结合[14]。
2. 眼科疾病与火郁理论的关联性探讨
眼病的病因繁多复杂,而在众多病因中,古今医家大多认为火热是眼病的主要成因。例如,刘完素提出了“目病属火”的理论[9];张子和沿袭其说,有言“目不因火则不病”[15];徐春甫则强调治眼当以“散热为要”[16];《秘传眼科龙木论》亦云:“凡眼病多因五脏壅热上冲使然”;张景岳亦指出:“凡目之病,非火有余,则阴不足耳”[17];黄庭镜亦断言“目病虚实皆火”[18]。由此可见,由火郁引起的眼病在临床上的确颇为普遍。
究其原因,目乃肝之窍,亦属玄府之一,其生理特性以开通条达为顺。一旦气血津液运行失序,升降出入受阻,玄府便会郁闭。导致眼病的邪气,外因如五气入里可化为火,内因如五志过极亦可从火化,其病理演变最终都趋向于化热化火。这些火热之邪因玄府密闭而郁结,最终导致各种眼病的发生[19]。此外,火热之邪易灼伤津液、生风动血,热气怫郁本身亦能劫夺营血阴液,化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进一步加重玄府的闭塞[20]。且火为阳邪,其性炎上、主升主动,又因目为火户,故火热更易侵袭居于阳位的眼窍,从而引发眼病。
3. “火郁发之”理论在眼科临床中的实践应用
3.1. 火郁理论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策略
“火郁发之”理论源远流长,历经历代医家的深入阐释与拓展,已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及儿科等多个医学领域。在眼科的临床实践中,同样不乏医家基于先人及自身丰富经验,对“火郁发之”原则在眼科的应用进行了精辟总结与提炼。例如,王志[19]认为,治疗郁火所致的眼病,首要之务在于辨析郁火之阴阳分属,即明确病因源自内伤还是外感,阳火伤目则清里热而发火郁;阴火伤目则升脾阳而发火郁。此外,还需辨别五轮分属,属肉轮则理脾气以除郁;属血轮则清心火以开郁;属气轮则泻肺火以散郁;属风轮、水轮则疏肝气以解郁。汤念翥[20]则强调,郁火伤目,因郁火成因(即病邪种类)的多样性、发病部位(涵盖表里、脏腑之区分)的特异性,采取的治法各异。同时在用药方面,他提倡将清热泻火与辛温发散相结合,以达祛除郁火的目的。
3.2. 古今应用实例举证
“火郁发之”这一理论在眼科临床中大放异彩,无论是在古代医学典籍还是现代医学文献中,均记载着丰富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具体地展现了该疗法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的卓越效果与广泛适用性。举例来说,在现代医学文献的记载中,诸如角膜炎(聚星障)、睑腺炎(土疳)、干眼症(白涩症)、多种结膜炎等眼科常见病,以及青盲、Graves眼病(鹘眼凝睛)、抽搐秽语综合征导致的频繁眨眼(目劄)等复杂眼部疾病,均通过“火郁发之”的治法获得了显著的疗效。这些实例不仅有力地印证了“火郁发之”理论的科学性,更彰显了其在眼科疾病治疗领域中的实践价值。
3.2.1. 古代医学典籍中的智慧
1) 内治
《黄帝素问宣明方论》[21]诞生了治眼名方防风通圣散,方中以辛温发汗药与甘寒苦寒药配伍,既规避了辛温药物助热的弊端,又能起到辛凉解热、发散郁火的作用,故可用于治疗包括目赤睛痛在内的多种郁火杂病,此后,诸如洗刀散、菊花通圣散等化裁方剂,更是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治疗思路。
刘完素另一著作《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22],在眼目论篇所记载的多个方剂均深刻体现了“火郁发之”的治疗理念,实现了泻火热与散郁结并重。如以散热饮子治眼赤,暴发肿者;以地黄汤治眼久病,昏涩因发,而久不愈者;以槐子散治眼生翳膜者;以羚羊角散治冰翳久不去者;以救苦丸治眼暴赤,发嗔,痛不可忍者;以宣毒散治眼发赤肿,毒气侵睛,胀痛者。
倪维德在《原机启微》[23]中,以㗜鼻碧云散,主治眼目肿胀红赤,昏暗羞明,瘾涩疼痛,风痒鼻塞,头痛脑酸,外翳攀睛,眵泪稠粘,眼病从鼻治,给毒邪以出路;以羌活胜风汤,治疗眵多眊矂,紧涩羞明,赤脉贯睛,头痛鼻塞,肿胀涕泪,脑巅沉重,眉骨酸疼,外翳遮目等,全方主以祛风,郁解表热自除;以竹叶泻经汤,主治眼目瘾涩,稍觉眊矂,视物微昏,内眦开窍如针,目痛,按之脓出,有外散风热,内清心经伏火之功;以抑阳酒连散,主治肝经风热,瞳神紧小,或瞳仁边缘如虫蚀,羞明紧涩之证,以达祛风泻火除湿之效。
《银海精微》[24]一书中记载的洗肝散,专治肝经积热、热邪上攻眼目所致的暴发赤肿眼痛之天行赤眼外障。
而在《审视瑶函》[25]中,傅仁宇以桑白皮汤治疗白涩症,通过清肺利湿、祛气分之伏火达到治疗目的;以四顺清凉饮子治疗凝脂翳,以清热泻火为主,辅以行气发郁消滞以消翳;以归芍红花散治疗眼胞肿硬之椒疮症,方中诸药共同发挥凉血散郁,清热解毒的功效;以清脾散治疗脾胃积热郁滞、上攻胞睑的土疳症,清解脾胃郁热从而发挥疗效。
黄岩在《眼科纂要》[26]中提及,急煎泻肺饮是治疗肺经郁热所致白睛肿突红赤、大便尚通之症的良方。
这些经典的眼科方剂和治疗思路,不仅展示了“火郁发之”在中医眼科临床的广泛应用,也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启示。
2) 外治
除以上内服方药之外,眼科临床上亦有基于“火郁发之”原理的外治法。举例来说,在《备急千金要方》[27]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风痒赤痛,灸人中近鼻柱二壮”,尽管双目红肿痒痛通常被视为热证,但孙思邈却在此处采用灸法,这背后的精妙之处在于,灸法具有“以热退热”、“火郁发之”的独特效果。首先,灸法并不一定助火,而是可以根据治疗需要灵活运用补泻手法,当采用泻法进行灸疗时,可使体内郁积的热邪随艾灸之火而退散,其次,灸疗可以借助灸火产生的热力,推动气血的流通,从而有效消除体内的郁滞热邪。
3.2.2. 现代医学文献中的实践与创新
现代医家对“火郁发之”的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拓展与应用,他们或援引经典方剂,或运用自拟经验方,在眼科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创造了诸多成功的实践范例。
以聚星障的治疗为例,王志[19]巧妙应用三仁汤来治疗属阳火之湿热蕴积、复感风热证;同时借鉴柴胡复生汤,治属阴火之脾虚失运、湿郁化火证,取得了显著疗效。
在青盲的治疗上,牟永昌[28]自拟方麝香牛黄蝉蜕散治疗小儿青盲一案中,患儿所愿不遂、复因惊恐所致元府之源郁遏,因此出现视力渐降、直至全盲,以麝香牛黄蝉蜕散开元府之源,使火郁得发,神复胆壮,疗效卓越。
在睑腺炎的治疗方面,卯时江[29]以通脾泻胃汤治疗脾胃积热上犯所致的睑肿赤痛,取得的良好的效果;王雅婷[30]等则采用钱乙泻黄散加减化裁,针对小儿复发性睑腺炎进行了有效的治疗。
关于干眼这一疾病,马若楠[31]等主张从肝经郁热、脾胃湿热、气阴两虚、肺阴不足、正虚邪恋五个证型入手,采用经方化裁,从虚实两个角度分而治之。
在结膜炎的治疗上,杨灿[32]以柴胡麻芍汤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取得了显著效果;杜福生[33]等则采用东垣泻热黄连汤治疗急性结膜炎,同样收获了显著的治疗成效;庄曾渊[34]则以经验方清解合剂治疗脾肺伏火、复感风热所致的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对于热邪偏重的患者尤为适用;舒鸿飞[35]以升降散合柴胡麻芍汤加味治疗慢性结膜炎,疗效斐然;鲍道平[36]则以桑白皮汤加减治疗肺阴不足、虚火上炎之慢性结膜炎,治愈后多年随访,患者双眼无恙。
对于Graves眼病的治法,王瑾琨[37]等认为应当以“火郁发之”为基本治则,他们注重辨明病位、分经宣郁,根据病邪所在的不同经络,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升发。同时,他们还强调审证求因,明辨阴阳,再分别采用补散或清透治法。此外,他们还非常注重局部辩证,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对于抽搐秽语综合征引起的频繁眨眼等表现者,周红权[38]经辩证后,采用升降散加味进行治疗,获得了突出的治疗效果。而对于内伤发热日久导致眼红、视物模糊等症状者,王纯良[39]认为其为火郁日久、气机逆乱、上攻于目所致,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同样实现了卓越的治疗成效。
4. 小结
眼病多火多郁,而“火郁发之”治法独具效用。“火郁发之”理论源远流长,经古今医家引入中医眼科的临床治疗,并不断演进,无疑为眼病的治疗思路开辟了新的视野。其学术与临床价值亟待总结、传承与发扬。本文旨在以此为引子,激发更多关于“火郁发之”在眼科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践。“火郁发之”在外障眼病的治疗应用上已经相对成熟,且积累了丰富的成功案例。相比之下,在内障眼病的治疗中,医家们对“火郁发之”的应用探索尚显不足。这一现状提示我们,进一步探索“火郁发之”在内障眼病,特别是那些当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疑难眼病中的潜力与应用,或许能为这类眼病的治疗开辟新的方向,提供创新的思路。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