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乡村是将自然、社会、经济等特征融合于一体的综合实体,因此乡村振兴的成功离不开对乡村文化的唤醒和重建。对于绝大多数农民而言,村域文化广场是他们举办、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为了创造出美丽乡村广场,针对村域文化广场进行的升级改造和设计,完善了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并调动乡村居民的主动举办、组织、参与各样民俗活动的热情,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建设活动不断创新,乡村经济发展思路也得到相应拓展,可持续发展原则成功融入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与规划,实现乡村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和谐,成功打造出宜居乡村[1]。
2. 项目概况
2.1. 区位分析
老君堂村位于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长兴集镇,该村原址在现村西二里处的黄河河道中间,老君堂村西侧紧挨着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整个村落有很多的保留房屋建筑,但由于历史悠久,建筑大多已受损。此外,老君堂村的道路为土路,绿化植物较少。
整个方案的核心规划范围为老君堂村的保留区域。本方案的设计地块位于老君堂村的东侧空地,用于乡村广场设计,地块的西南方位与93、98号庭院相接,整个地块被村卫生室分隔开成南、北两部分,外形偏方正,地形平整。
2.2. 现状分析
该规划场地整体空旷,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壤为沙土,质地松软,缺少硬化,绿植稀少且品种少。空间浪费,没有合理的布局规划,功能性不足。
周围的房屋建筑得到了较完善的保留,建筑墙体大多使用青砖或红砖等中式材质,屋顶多使用青瓦,屋脊上还立有各式各样的脊兽,质朴的中式乡村气息浓厚。但由于历经岁月,建筑立面和屋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老化,存在着安全隐患。其次庭院内的空间利用率也很低,缺少合理的规划设计,植物种植杂乱无章,种类单一没有层次感,土质松软,缺少硬质铺装和基础设施(图1)。
3. 设计构思
3.1. 设计定位
本方案是集科普节气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文化广场。在乡村广场景观设计中
Figure 1. Current site status
图1. 场地现状图①
融入了各种设施小品,科普性小品既可以供游客观赏,又可以向游客科普节气文化内涵。在休憩区设置了观赏性雕塑小品。在娱乐活动区放置各种设施提供给游客体验游玩。每个分区有着相应的设施,满足每个分区的功能,整体构成一个多方位功能的乡村广场[2]。
3.2. 设计主题
本方案设计主题为“二十四节气文化”。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指按照太阳的运行轨迹,将一年平均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的一种岁时系统。这个系统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指导人们农忙时节的种植、养殖和收获等活动。节气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的农业社会和文化传统的重要遗产[3]。
3.3. 设计元素分析
由于该区位于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深厚,故以农具“斗笠”为初始元素,提取了斗笠的编制纹理,通过变形旋转得到最终的折线形式,并应用于广场的平面布局当中。折线可以使空间看上去更富有变化和节奏,而角度的旋转和变化则会带来一种错位与动态的趣味性。当整个空间都使用折线时,会有一种丰富活跃的感觉(图2)。
各个功能分区的外轮廓皆为折线形状,分区内规划布局同样为折线。广场的交通流线错综复杂,富有韵律和变化。从广场的折线道路出发,主入口位于十字路口交汇处的北部,次入口则设于东部,整体呈东南至西北和东北至西南两个方向贯穿。
Figure 2. Elemental analysis diagram
图2. 元素分析图②
3.4. 设计策略
针对前文中现状分析,提出以下策略。
(1) 将空地设计成一个广场,规划功能分区,设置硬化铺装,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空地利用率。
(2) 在中央广场周边设置休闲设施,比如凉亭、休息椅和游乐设施等,以及规划一些文化活动和社区活动,吸引更多居民前来参与互动,增加场地的活力和吸引力。
(3) 在广场周边增加各种绿植,增加场地的美观性和舒适性。在空地上栽种适宜生长的植物,以改善土壤质量,同时增加绿化覆盖面积,提高周边环境质量。
(4) 对于周边的现存建筑,保留墙面和屋顶的材质,对老化较严重的地方进行修缮并加固建筑结构,提高安全系数,增加长期使用价值。为增添建筑以及庭院的特色,设计成与室内相一致的主题,对建筑立面和院落空地进行设计和规划。另外,院内植物种植也可以进行整理和重新规划,以提高绿植覆盖率和景观效果。
4. 规划设计
4.1. 总平面布局
整个地块的外轮廓为呈南北走向的长方形,地块的北侧、南侧以及东侧均紧挨村庄主干道,总体布局规整,地势平坦。在广场景观中使用“一核、两线、四区”的设计布局。
一核:以广场中央节气科普设施为核心,来展现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两线:整个广场的交通流线大体分为两类,一级流线和二级流线。呈西北至东南和东北至西南两个走向。从整个广场的西北方向的入口景观区进入,沿着道路往东南方向走会到达节气科普区,与节气科普区想接的是休憩区,以休憩区的入口平台往西北方向走就会进入儿童活动区,两个走向的流线将整个广场串联起来(图3)。
四区:通过交通流线引导将设计划分为四大功能分区,道路交通便利,分区之间多以台阶或平台过渡,且设置绿化起到分隔作用。入口广场位于北部,由西北沿东南方向走紧接着到达节气科普区,节气科普区为整个广场的主体功能分区,所占面积比重也较大。此外,靠近入口广场西侧的是儿童活动区,四周均有绿化带隔离,属于相对封闭的空间。广场南侧是休憩区,采用下沉式空间设计,属于静区(图4)。
4.2. 功能分区
1) 入口景观区
入口景观区的整体外轮廓为直角梯形地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设置在广场中央的农民牛耕形象的雕塑小品(图5),以石雕的手法塑造,造型逼真、形象生动,真实再现了千百年来我国农民在农作时勤勤恳恳的画面,让游客深刻地体会到我国农民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宝贵精神,更加彰显农耕文化的内涵。入口景观区旁边的节气标志性景墙(图6),以木材为主要材质,下半部分用石块堆砌,其中镶嵌着陶罐、石磨等农具器物,上面附有二十四节气的立体字样,让人们很直观地清楚该广场的主题,让人们一进入
Figure 3. Landscape road analysis diagram
图3. 景观道路分析图②
Figure 4. Landscape function analysis diagram
图4. 景观功能分析图②
Figure 5. Rendering of the central sculpture in the entrance landscape area
图5. 入口景观区中央雕塑效果图②
Figure 6. Rendering of the landscape wall in the entrance landscape area
图6. 入口景观区景墙效果图②
该广场就能感受到节气文化的浓厚气息。整个广场两侧设有绿化区域,既有分隔不同功能区的作用,又有遮荫的效果,与景观设施相衬,构成生态化景观广场。
2) 节气科普区
该区为整个广场最主要的功能分区,主要以宣传科普二十四节气文化为主,在广场中多设置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景观小品,比如节气科普牌、节气文化景墙以及特色节气文化地砖等。节气科普牌(图7)主要以秋季的几个节气为主,以立牌表面刻有相关节气文化内容的方式进行科普。除此之外,在每一个节气科普牌周边都会放置一些与该节气相关的农作物模型或者农具,在节气牌的周边绿化区也会种植一些与该节气相关的植物,使得每一个节气与周围环境有所联系。
位于科普区入口处的节气文化景墙(图8)以悬挂节气名称牌的方式科普展示,整面墙体中间大面积镂空,悬挂着竹节和木质节气牌,用钢筋连接着墙体,整体富有律动感,集美观性和功能性于一体。旁边的砖墙,材质使用中式石砖条,质地坚硬,使用寿命长,色调与地面铺装统一协调。
Figure 7. Rendering of the solar term science plaque
图7. 节气科普牌效果图②
Figure 8. Rendering of the solar term cultural landscape wall
图8. 节气文化景墙效果图②
3) 休憩区
该分区位于整个地块的南边,整体采用下沉式设计,地面铺装采用长方形石砖,色调统一,表面平坦。场地中央设有日晷雕塑(图9),周边有特色观赏植物围绕,整体形成一个位于分区中央的观赏性小品。日晷盘上刻有每个节气的名称,中心的指针会受到太阳的照射在日晷盘上投下阴影,并且会随着太阳高度和方向的变化而产生不同长度和方向的阴影,阴影也就会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间投在不同的节气名称上面,既有趣味性又有科普性,二十四节气文化主题得以体现。
在休憩区还设置了休憩廊亭(图10),中式风格,主要材质为防腐木,独特的亮点在于廊亭侧立面附有节气名称的标识牌,标识牌的材质为不锈钢,上面的文字内容是用喷漆绘制,游客从旁边经过时会
Figure 9. Sundial sculpture rendering,
图9. 日晷雕塑效果图②
Figure 10. Rest pavilion rendering
图10. 休憩廊亭效果图②
看到节气的名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廊亭侧立面属于半开放式设计,一共三节,侧面均有两节使用木材构成镂空式的隔墙,既透气又有良好的隐私性,整体富有美感。在廊亭内部和外部放置了棋桌,可以供人休息,也可以供人下棋娱乐。
4) 儿童活动区
考虑到了该广场会有村庄的儿童和外来游客来游玩,因此在靠近入口景观区的旁边设置了儿童活动区。整个分区的地面铺装采用拼接石板,色调统一,平整防滑,易于儿童活动,不易摔倒磕伤。在场地中心还设置了跳方格的活动区,铺装为细小的碎沙砾。
内部的娱乐设施(图11)多采用木头材质,木头材质相比于钢铁材质更加柔和一些,更适合儿童游玩使用。除了可游玩的娱乐设施,还放置了许多与农作相关的器物(图12),比如推粮车、谷堆等等,目的是为了让儿童在游玩观赏的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认识了解更多的农具。
Figure 11. Rendering of children’s activity area
图11. 儿童活动区效果图②
Figure 12. Rendering of entertainment facilities
图12. 娱乐设施效果图②
在儿童活动区的周边围有栅栏、绿化区等设施,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防止儿童在游玩时乱跑乱跳,体现了设计中对安全性的注重,凸显安全性设计。
5) 陶瓷工艺体验园
由于室内设计为陶瓷文化展厅,庭院被设计成了相应的主题,以确保室内外主题的一致性。该建筑由于历史悠久,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使得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因此对立面和屋顶进行了翻新改造。立面主要采用中式乡土材质的红砖和木材,屋顶主要采用青瓦,以强调中式乡村风格的复古美感[4]。院内整体铺装以细小的沙砾为主,呈现暖色调,质地柔软舒适且平整。院内设置了不同功能区域,如陶瓷作品展示区、陶瓷工艺体验区(图13)和特色观赏区(图14)等,区域划分清晰,道路流畅。工艺体验区设置在院落的中央,整个分区的铺装使用防腐木地板,有小幅度的抬升,上面放置有制作陶瓷的陶艺机,可以体验拉坯的过程,陶瓷作品展示多以置物架的形式表现出来,实木构成的架子,放有各种规格、各种形状的陶瓷作品。靠近入口处的流水雕塑小品,以茶壶为基本造型,材质采用红色陶泥,标志着陶瓷主题。
Figure 13. Rendering of the ceramic production experience area
图13. 陶瓷制作体验区效果图②
Figure 14. Rendering of the ceramic courtyard
图14. 陶瓷庭院效果图②
6) 农耕文化展示园
同样由于室内的设计为黄河农耕文化的展厅设计,考虑到主题性的统一将庭院改造成农耕文化主题。建筑的立面改用青砖材质,窗框和门框采用木头材质,屋顶使用青瓦片,建筑整体色调诙谐统一。
院内铺装主要采用青灰色不规则石板拼接,与建筑色调相统一,质地坚硬平整。该院面积较小,因此并未划分太多分区,主要展示黄河农耕文化。在院内规划了农具展示区(图15)以及在立面上挂有小型农具(图16),使得游客在一进入庭院中就能直观的看到与农民农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具,从而深刻的感受到农耕文化。综上所述,庭院的改造设计体现了黄河农耕文化的主题思想,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欣赏美景、了解文化的空间,更是让广大游客深度参与到黄河文化的体验之中[5]。
Figure 15. Rendering of the agricultural culture courtyard
图15. 农耕文化庭院效果图②
Figure 16. Rendering of the agricultural tool display area
图16. 农具展示区效果图②
5. 专项设计
5.1. 小品设计
广场设计中的小品多与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入口景观区的牛耕雕塑小品,材质使用了水泥混凝土,形象生动,视觉冲击力强,反映了农作的真实情景。休憩区的日晷雕塑,材质为大理石,除了可以供游客观赏之外,上面刻有二十四节气,也彰显了节气文化的主题。
休憩区在日晷雕塑的周边设置了休憩座椅小品(图17),与花坛相结合,座面为木头材质,相比于石头材质有更好的舒适度,高度设置在450厘米左右,符合人体工学,方便于各种人群就坐休息。
Figure 17. Rendering of the resting chair sketch
图17. 休憩座椅小品效果图②
陶瓷工艺体验园的建筑立面进行了创新性设计(图18),红砖材质的墙面凸显北方中式乡村的传统样貌,属于乡村房屋的常见样式,此外,巧妙地在墙面上镶嵌了不同规格的陶瓷碎片,在常规的墙面样貌上添加了趣味性的亮点,与该庭院的设计方向相呼应,极富特色与美感。
Figure 18. Rendering of the flowing water sculpture sketch
图18. 流水雕塑小品效果图②
5.2. 铺装设计
对于广场的铺装设计,主要根据不同分区采用了几种不同的材质。入口景观区的铺装主要采用了小型的地砖,排列方式为扇形;节气科普区主要采用了凸面不规则石块铺装和特色祥云纹理节气地砖铺装,对于节气科普区的中心区域,以创新性的节气地砖进行铺装(图19),二十四块地砖分别刻有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砖富有祥云纹理,既美观又独特,让人们在此区域活动时可以认识所有的节气名称和节气顺序,有效的将地域文化具象化创新,应用到铺装小品当中;休憩区的铺装材质主要以长方形石砖为主,几何形石砖之间有着良好的契合度,平整严实(图20);儿童活动区主要以碎石板拼接铺装,整体平整防滑,适用于活动区。虽然材质种类较多,但这几种铺装材质都为灰色调,整体统一融洽,并未有某一分区因为铺装而显得与整体脱节。
对于陶瓷文化庭院和黄河农耕文化庭院的铺装设计,则分别采用细小的沙砾和不规则的灰色石板。台阶处采用防滑石砖材质,考虑到了上下台阶的安全性能。
Figure 19. The rendering of the special solar term floor tiles
图19. 特色节气地砖效果图②
Figure 20. The rendering of the rectangular stone tiles in the rest area
图20. 休憩区长方形石砖铺装效果图②
6. 结语
通过研读大量相关文献,结合现状分析和地域文化等条件,本次方案的研究以主题广场的设计手法和地域文化元素为基础,完成了该广场的设计。广场采用折线形式的布局空间。在小品设计中,多以二十四节气的科普功能为主,设置了节气立牌、节气景墙、节气地砖以及与节气相关的农具等等;在铺装设计方面,主要采用几种不同的材质分配到不同的功能分区当中,整体色调均采用灰色系,统一且富有变化;在交通流线的设计上,根据折线形式形成极富变化的折线道路;在植物种植设计上,使用不同种类的、不同色彩的植物相互搭配,提高绿植景观的层次感,在分区的边缘多种植不同种类的乔木,既有分隔空间的作用又有遮阴蔽日的效果。
通过这个广场设计来宣扬我国优秀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主题鲜明,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这个广场不仅起到了科普与农耕生活相关的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作用,还将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景观元素相结合,形成了功能齐全、富有特色的乡村游玩广场。如何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景观设计融合起来、如何打造更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如何宣扬我国深厚的乡土文化,是我们华夏儿女应当重视的问题。相信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地域文化越来越重视,乡村广场的规划设计研究会越来越成熟,本文为以后地域文化的乡村广场提供一个案例参照,期待着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能伴随着不同的载体发扬光大。
注 释
① 图1来源:作者自摄。
② 图2~20来源:作者自绘。
NOTES
*共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