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建设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的核心环节。然而,资源匮乏和人才短缺等现实问题使基层中医科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在资源配置方面,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显著低于城市医院,导致中医科基础设施、医疗设备、药品供应均存在不足。而在人才保障方面,由于中医专业教育资源集中于城市,乡村地区中医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截至2020年,全国仅不到40%的村级卫生室配备了中医从业人员[1]。这种双重限制不仅影响了中医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也阻碍了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与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发挥。
针对这一现状,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通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现中医药服务在基层的全方位覆盖[1]。政策导向为基层中医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然而,时间节点的紧迫性和农村居民健康保障的现实需求,使得以中医药为核心的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成为当前医疗改革的关键领域。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诊疗优势,更加凸显了在农村基层医疗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以眉山市中医医院及其医联体内部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科建设为研究对象,从学科建设、科室运营、技术帮扶、文化推广等多维度展开探索,分析整合观念下中医药优质资源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模式。研究旨在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管理与基层推广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为全国基层中医科建设提供参考模板,助力实现中医药服务网络在基层的全面覆盖。
2.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建设存在问题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建设面临资源与人才的双重瓶颈,这不仅限制了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发挥,也对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形成了挑战。在资源方面,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普遍落后,设备更新缓慢且种类单一。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医疗投入长期不足,中医科在药品供应、诊疗器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部分卫生室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的运营需求。与城市医院的优越条件相比,农村基层中医科在经费分配上的劣势直接影响了其诊疗水平和服务覆盖面。
与此同时,人才短缺问题更是基层中医科建设的一大障碍[2]。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于城市和大中型医院,而乡村卫生室常因地理条件差、待遇水平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因素,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的中医医师。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不足40%的村级卫生室配备了中医从业人员。许多乡村地区的中医服务由非专业人员勉强维持,难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健康需求。此外,中医医师队伍中还存在年龄老化和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导致中医药理论的传承和创新面临严峻挑战。
资源匮乏与人才短缺相互交织,形成了基层中医科发展的恶性循环,直接削弱了中医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力度和服务效能[3]。因此,破解这一困境亟需从政策支持、资源优化、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发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保障。
3.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建设的必要性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其关键性不仅体现在政策支持的明确方向上,更体现在时间节点的紧迫性与实际需求的迫切性上。从政策层面来看,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了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具体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其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康复、公共卫生以及健康宣教等多方面的服务能力。这一规划不仅为中医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政策导向的引领,中医药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覆盖能力和专业水平均有望实现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时间节点的紧迫性使基层中医科建设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中医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治疗优势,能够在多种疾病的防治和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应用能力普遍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特别是在健康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乡村地区,中医药服务亟需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和资源投入来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是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3],但长期以来,其中医药服务能力却因资源、技术、人才等因素的限制而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不仅制约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也不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因此,在政策支持和现实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加快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建设已成为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满足农村医疗需求的必然选择。这需要在政策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人才培养、完善服务体系等多方面举措,推动中医药在基层医疗领域的长足发展,为建设健康乡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 [5]。
4. 整合观念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建设的应用
以眉山市中医医院医联体内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建设的模式为研究对象。重点以思蒙镇卫生院合作前后中医科科室业务、技术开展情况、人力资源情况等多维度进行比较,探索中医药优质资源团队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帮扶模式,从学科建设、科室运营、技术帮扶、文化建设等多个角度整合资源开展工作,总结一套可操作性强、高效的解决方案。
重点难点:1) 主要难点在于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的管理经验不足且管理方法学习能力不足,需通过建立简便、易行等制度体系实现管理制度有效落实。2)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因人员、设备等原因存在瓶颈,需通过医联体的长效合作机制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主要目标:探索在整合理念下中医药优质资源团队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帮扶模式,梳理分析现代对中医药管理及促进基层中医药的政策思路,深入分析基层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促进基层中医药发展的制度设计和具体的政策建议,提出中医药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具体运行模式。具体从学科建设、科室运营、技术帮扶、文化建设等多个角度开展工作,总结一套可操作性强、高效的解决方案。
目前推行的策略方针:
1) 加强医院政策支持,增加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的投入,改善硬件设施,提升中医科诊疗环境
医院积极加强了政策支持,增加了对基层中医科的投入。在配套政策方面,眉山市中医医院争取到了政府的支持,将中医科的发展纳入了地方医疗政策的重点领域,加大了对基层中医科的资金补助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在硬件改善方面,眉山市中医医院帮助思蒙卫生院采购了C臂、等离子、腹腔镜等现代医学设备,人才引进方面,多方引进医护人员30余名。此外,医院也加大了对于思蒙卫生院各部门的投入,对门诊部、住院部、医护值班室、生活区等进行了重建和装修改造,提升了硬件设施的档次和舒适度。在提升诊疗环境方面,医院进行了统一设计,制作了宣传展板、标牌标识和停车指引等,日常管理和环境卫生得到了有效改善。
2) 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专科联盟机制”
为提升基层中医科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中医科与上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共享[6] [7]。眉山市、区两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医院出台了关于专科联盟建设的文件,医院成立了“社会事业部”,负责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共享和配套工作。这一政策的实施目的是打破资源壁垒,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协作与互联互通。医院提供了转诊和联盟建设机制,供基层医疗机构共享先进管理理念、中医适宜技术和现代化外科手术、人才、设备等专业资源。通过社会事业部等的努力,推动专科联盟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技术支撑,进一步提升了基层中医科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3) 人才培养与引进
医院派出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中层干部下到基层,作为行政院长负责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由技术力量过硬、中医功底深厚的专家学者作为中医科代理科长或者坐班门诊医生,通过技术帮扶、师带徒、现场教学、座谈交流等形式培养乡村中医技术人才[8] [9]。眉山市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机构共同制定针对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人才的培训计划,旨在提升在职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I) 制定培训计划:医院和乡镇卫生机构共同制定针对基层中医科人才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时间安排。根据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人员的实际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II) 内容设置:培训计划的内容应包括中医药理论知识、临床诊疗技术、常见病症和慢性疾病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安排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和演讲,分享最新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III) 培训形式: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培训在医院或乡镇卫生机构的培训场所进行,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研讨等形式进行知识传授;现场实践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或专家进行指导,实际操作中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IV) 培训评估与反馈:培训结束后,对参与培训的中医科人员进行绩效评估和反馈,了解培训效果和改进方向,为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提供指导意见。
4) 优化管理与推广模式
医院根据基层机构不同特点,量身打造适合当地的管理模式并输送管理人才、模式和科室建设[10],比如积极和少数民族地区、区乡医疗机构共建省级非遗“谢氏正骨”川派非遗传承工作室,将传统非遗以各种形式积极推广到川内各地区;同时,在区级部分基层机构设置包括“治未病科”“中医科”等以中医适宜技术为主的科室,帮助当地基层机构积极发展中医文化和技艺[11];通过直接委派、间接带领、学习交流、民间访谈等形式,提供不同的管理支撑,为中医技术的开展打造良好的物理空间和环境支持[12]。
5. 应用整合观念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建设的效益分析
基层医疗机构诊治能力,特别是中医技术的诊治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以眉山市洪雅县东岳镇卫生服务中心为例,从没有住院部、门诊日均接待量不超过10人次的乡镇诊所到现在门诊病人月均500以上,住院部70多的病人量,仅仅用了4年时间,其中以中医手段为主的康复科是该卫生机构龙头科室,极大缓解了当地在相关疾病诊治方面的不便,大幅提升了相关疾病诊治能力。以眉山中医医院2023年上半年数据分析:
1) 2023年上半年医疗总收入同比增长59.13%,其中总院收入同比增长65.35%,思蒙分院收入同比增长48.02%。
2) 2023年上半年发放总绩效同比增长92.21%,其中奖励性绩效同比增长87.91%。
3) 2023年上半年中草药总收入同比增加93%,百元医疗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费(不含药品收入)同比下降24.02%,DRG入组数同比增加39.13%。全院分级诊疗(医共体转诊量)同比增加994.12%。
4) 2023年上半年入院人次3968人,同比增长76.04%;出院人次3994人,同比增长80.40%。门诊人次57,705人,同比增长34.67%;手术台次125,同比增长346%;住院药占比31.91%,同比下降10%;医疗服务收入占比43%,同比增加3%。
中医文化建设在基层得到大力推广和发扬:眉山市中医医院依托基层机构的日常诊治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非遗传承、义诊、中医下基层帮扶活动、中医文化讲座等,积极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首先,医院加强了非遗传承工作,积极申报了省级非遗中医技术,将中医传统医术与非遗技艺相结合,开展非遗技艺的“流派工作室”传承和中医拜师等传统活动。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提高了本地区中医医生对中医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了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次,医院组织义诊活动,将中医服务送到农村和社区,为居民提供免费的中医诊疗服务。这不仅解决了农村居民就医难的问题,也切实将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医氛围带到了乡村和偏远地区。此外,医院定期举办中医下基层帮扶活动,中医文化讲座和培训等活动,向社区居民和医务人员传授中医理论知识和中医药文化,提高社区居民对中医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并为其他医务人员提供中医技术的培训与交流平台。目前,仅2023年医院共举办义诊83场次,服务人民群众18,858人次。
为搭建中医下基层模式提供了最直观和可执行的综合模板:眉山市中医医院作为市级大型综合医院,依然是地处四线城市,服务于基层的医疗机构,通过制定方向、调查问卷、台账分析、PDCA等管理方法和考核办法,整合模式在本案的研究中均有可参考和回溯的目标值,眉山市中医医院为积极落实推行这一政策提供了详尽、落地的可执行方案,也对方案的优化和补充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板。值得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
推广此方案以来,社会效益明显,群众反映强烈,基层医疗同比普遍病人数增加超过40%。收到锦旗和表扬信等每年以增幅150%以上速度递增。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部分医护深受群众喜爱,多次受到政府和单位表彰。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SCYG2022-61。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