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脑”是支配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中枢,脑病包括但不仅限于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交通、电讯等诸多方面的日益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条件与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引发脑病疾病的危险因素不断增加。炎症、外伤、肿瘤血管性病变、全身性病变,以及先天因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饮食不节、劳逸失和等非健康生活方式皆与脑部疾患密切相关[1]。因此,脑病疾病谱也随之而发生变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降,目前位列于非传染性疾病之首[2]。因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肾病、血液病等各种全身性疾病原因引起的出血性和缺血性脑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3] [4]。如何有效地防治脑病,维护人体健康,是广大中西医脑病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和使命。注重从生理–心理–社会范畴来研究健康与疾病问题已成为当代西医学的新发展方向,逐渐从治愈疾病转为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而中医学在其几千年的发展中始终从天地人范畴考察健康与疾病,可谓中国式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分析把握生命变化规律,认为疾病乃因天–地–人之间与人自身系统的大、小生态失调所致,即为天地失宜、天人失宜、人地失宜和机体自身状态的阴阳失衡[5]。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标准包含了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非衰弱状态[6]。这恰恰与中医学的医学观、思维方法、诊疗特点、服务方式非常吻合。因此,我们倡导突出中医药优势特色的脑病防治新理念。
2. 秉承“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之精髓
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基本的两个理论观点,既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优势之一,也是中医诊疗疾病遵循的基本原则[7]。
整体观念就是系统思维在医学领域的生动体现。这一先进的哲学思维,一直是中医学这一古老医学发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乃至成为中医学的特色。中医学是古老而悠久的,但是中医学的医学哲学思维却无疑是先进的。西医学直到全科医学的产生,才运用到了系统思维。那种持有中医学是陈旧的、落后的观点的人,应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反思。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均由经络彼此相互联系,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不可分割,即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8]。脑的生理、病理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脏腑的各种功能对脑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但脑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侧重各不相同[9]。
辨证论治即通过分析综合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辨明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归纳判断其证候性质,探求疾病本质,确立统一的治则与治法,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基本原则。实际上,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临证中具体运用理、法、方、药的过程,中医学所谓的“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理论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7] [10]。而“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更加反映出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思维模式。
从中医学角度而言,人的健康、疾病、强壮、虚弱等等一切问题,都不能静止、局部地看待,而应在整体上考虑。中医全科医学以维持和恢复整体动态平衡为宗旨,同时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先天禀赋、后天调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多种因素对机体病证的影响。因而无论治疗、康复、养生、保健均要在遵循系统整体性原则的前提下,实施个体化辨证施治、调养,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这便是中药、腧穴配伍“因机而变”的根源所在,同时也显现出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精髓,对于脑病的防治康复亦当如此。
临床上对脑病的诊治应立足于整体的观点,从实际出发,具体病症具体分析,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脑科医生在诊疗时,一要注重观察脑部解剖组织结构和内在脏腑器官的客观实体,重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把握机体自身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平衡统一关系,从整体上动态地观察分析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二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充分考量治疗疾病的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耐心听取病人及其家属的参与意见;三要考虑干预措施对健康问题的影响,评估患者的身心状态和生活质量;四要处理好症状缓解与疾病治愈的关系,身体症状与心理负担的关系,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的关系,治疗结果与经济承受力的关系,治疗方法与医疗单位条件的关系,患者需求与社会现状的关系,提供持续、全面的整体护理。
3. 中西并举,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内外兼治,合理诊疗
当今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为了扬长补短,优势互补,更加有针对性地诊疗,脑科临床工作中应合理正确地运用现代先进诊疗设备与方法手段,中西医结合诊治脑病。这既是对中医传统望诊与切诊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完善诊察疾病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精益求精的临床工作原则。随着现代脑病诊断技术的更新进步,传统的中西医脑病临床思维模式也随之而改变,不断丰富了临床诊疗方法,也促进了临床诊疗效果的提升。
目前中西医脑病临床普遍应用的辨病辨证双重诊断思维模式下的辨证范围,包括了脑部病变的病灶改变,如脑部组织水肿、渗出、出血等病变,以及血管形态乃至功能状态都一目了然,并能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判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将脑的局部病变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状态加以有机联系和深入辨析,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的原则,通过内调脏腑、外调经络、针对脑部病灶局部治疗等中医内治法及外治法手段,实施脑病的优化诊治方案。在内服药物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敷贴、针灸、刮痧、放血、拔罐、穴位埋线、穴位注射、脉冲电疗法,以及按摩、推拿点穴等特色外治法,祛邪扶正,泻实补虚,达到祛风除湿散寒、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散瘀消肿、疏肝健脾、理气和血、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滋阴降火、活血通络、化瘀利水、化痰软坚、通窍活血之功。
4. 未病先防,注重养生调摄
我们要努力达到让人们最好不生病或少生病这一医学的初衷和目的,就要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先”的理念。而它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医先贤们所提出的“未病先防”的思想,这是非常科学且先进的理念,是几千年来中医学能够防病治病的优势特色之所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上工治未病”,不仅是成为一名优秀医者所要追求的最高思想境界,而且是脑病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目标方向。在脑病未形成之前,对其致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预防、阻止或延缓或从根本上杜绝脑病的发病。
中医学基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指导思想,尤为重视科学养生和健康生活方式对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义,创立了一整套养生防病的理论。第一方面,倡导养生防病的首要原则贵在顺应自然,强调在起居生活上要顺应四时寒暑季节气候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而养生的内涵体现[11]。第二方面,认为养生防病的重要举措是调摄精神情志,注重内在修养。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淡泊质朴、平和宁静、少思寡欲、心无杂念,从而“使形体不蔽,精神不散”[12]。第三方面,强调养生防病的核心是要重视护养正气。《内经》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突显了人体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各种养生防病方法都应以保护和强壮正气为基本原则,方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13] [14]。具体到脑部病患的养生防治方面,则要注意平素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怡和,劳逸适度,这些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脑病,尤其是老年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相关的脑病等颇为重要。围手术期用药预防术后并发症也体现着未病先防的理念。
5. 欲病早治,以平为期
病情潜在,尚未表现,或病情轻浅,仅见先兆,但是自我完整的稳态性已失去常态,要通过内部调整和外界干预,使机体尽快达到新的稳态,即阴阳平衡,强调及时调整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脑病的预兆有很多,如头痛、头晕、语言不利、运动障碍、呕吐、面部肌肉瘫痪、瞳孔大小明显变化等等。要做到“见微知著”,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治疗,及时消灭或遏制疾病的初始和萌芽状态。如:偏头痛治疗时要重视头痛先兆,防止发病,在头痛程度未盛之时,见微知著,治防并重[15]。在其疾病初期,预防性治疗药物有:钙通道拮抗剂、抗癫痫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调节剂、抗抑郁药、A型肉毒毒素、吉泮类、CGRP或其受体单克隆抗体等,其他治疗主要包括中医药治疗、无创或有创神经调控、生物行为疗法等,而中成药及针灸疗法治疗及预防效果尤为显著[16]。
6. 已病防变,杜绝它患
疾病既已发生,则当及时控制其病情势态的进展变化,谨防其加重或传变,强调早诊断、早干预和早治疗的重要性。临床医生要深刻领悟《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实质精髓,在临证治疗中应善于把握病证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疾病蔓延转移恶化。
脑病医生要及时准确地掌控各种脑病的病情、转归、传变规律,科学预判,适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最大程度地减免各种脑病的并发症、后遗症。如癫痫已衰–瘥后防复,即发作频率降低,发作时间缩短或症状减轻阶段,应加强扶助正气,兼顾祛除余邪,维持机体的稳态[17]。
7. 病后防复,未病先治
每当大病初愈,阴阳失衡,正气虚弱,或余邪未清,或脾胃不调之时,须慎起居、节饮食、调情志、勿过劳,强调病后调摄养护的重要性,从而预防和阻止疾病的复发。另外,在疾病的稳定期或间歇期还应当有预见地采取针对性巩固治疗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18]。这些理念对于各类脑病的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许多脑病患者在接受长期西药治疗或手术后出现头晕眼花、少气懒言、精神萎靡、腹胀满闷、自汗盗汗、少寐多梦、五心烦热等症状,而西医检查往往无阳性改变,应用中医调理身体却总能很快恢复,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8. 天人合一,个体化防治
在脑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当始终贯穿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个体化防治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体质差异化,强调个体化防治与健康养生。
“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寿夭刚柔》)说明了在遗传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先天禀赋存在明显差异。倘若受到母亲怀孕期间缺乏营养、思虑过度、气血不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胎儿则可能形成气虚质或血虚质,等等。先天禀赋条件与后天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着个人体质的差异。
后天因素对于体质和疾病的影响亦是复杂多样的。首先,现代大气环境污染对体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如全球变暖、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的扩大等,使人体常暴露在阳热环境下,容易形成阳热体质。其次,社会环境对身体健康有显著影响,如和平年代,生活安定,肥甘少动,则常见以湿热、阳热、痰湿、瘀血或痰瘀互结为主的体质[19]。其三,饮食结构和习惯使体质发生改变。如“高糖、高盐、高脂饮食”容易形成湿热、痰湿的体质,是疾病谱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因肝脏疏泄功能异常而致肝气郁结的体质表现。
上述诸多内外因素和体质特点不但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各种脑部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还影响到脑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例如,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以肝郁气滞证居多,肝郁气滞、气火上逆可引发,故肝、脑同治,疗效甚佳[20]。因此,个体化防治脑病原则就是要在充分考虑个体体质差异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确定养生保健和预防治疗方案,其基本核心在于辨证原则。
9. 小结
中医脑病学科对人脑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治的各层面的理论认识明显有别于西医,尤为注重治病求本,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包括疑难慢性脑血管病,帕金森,痴呆,癫痫,可治愈但易反复发作抑郁症、失眠、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病中及病后的身体调理,脑病手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在脑病临证实践中需要有机地结合中西医理论和诊疗手段,及时发现疾病征兆、捕捉到病情变化的关键节点,进而探索制定出高效、安全、简便、快捷的治疗方法,力求最大程度地做到中西医互补。要努力践行突出中医药优势特色的脑病防治新理念,以利于深化完善现代脑病防治理论和临床体系,强化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病的临床指导原则,切实提高脑病的综合防治效果。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