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一带一路”的开创让国际中文教育在全球大范围地传播开来,汉语被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汉语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工具,汉语在世界各地的兴起是中华文化与各地文化交融的体现,中华文化要更好走向世界,离不开国际中文教育人才[1]。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单纯的中文教育已无法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求。截至2023年,中国的年贸易额高达59,368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高达11%。[2]。我国对外贸易额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中国技术在全球各地落地生根,同时操作、维修等专业问题接踵而至,为了更好推广中国技术与中文,“中文 + 职业技能”的新方向逐步被催生出现。在“中文 + 职业技能”教学要求下,高水平高职院校汉语课程教学不仅需要注重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还要结合学生技能需要进行技能教学,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开展“中文 + 职业技能”相关课程教学研究与工作技能实践[3]。
2. “中文 + 职业技能”的出现与发展
“中文 + 职业技能”与汉语有着密切联系,是“汉语+”的衍生。“汉语+”最早被正式提及是在2018年12月召开的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开幕致辞中指出,“要实施‘汉语+’项目,因地制宜开设技能、商务、中医等特色课程,建立务实合作支撑平台”[4]。孙春兰副总理亦在2019年12月召开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中提到,要在语言教学中融入适应合作需求的特色课程,积极推进“中文 + 职业技能”项目,帮助更多的人掌握技能、学习中文[5]。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首设“中文 + 职业技能”论坛,关注语言教育主体融入本土职业需求,实现复合型语言人才供给[6]。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中文 + 职业技能”项目。此外,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 + 职业技能”工业汉语等系列教材。由此可见,“中文 + 职业技能”从提出到文件落地实施,逐步实现了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协调融合发展[7]。
许多高职院校将“中文 + 职业技能”与自身情况相结合,开创本校留学优势,在中文学习的基础上加大职业技能教育,推动实现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技能两轨并存,扩大教学优势,提升教学质量。
3. “中文 + 职业技能”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需求
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201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汉语基础的,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性语言学高级人才”[8]。“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沿线各国铺设了合作与交流的桥梁,向沿线各国分享了中国的先进技术与宝贵经验,中国出口的高质量产品更为沿线国家注入了强劲的经济活力,带来了显著且可观的收益,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随着本倡议的深入实施,各国对了解中国、掌握中文的需求与日俱增,凸显了语言在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的桥梁作用。在此背景下,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鼓励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核心布局之一。这一战略旨在通过教育合作与产能输出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提升沿线国家的人力资源素质与职业技能水平,同时也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深化国际合作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共同绘制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美好蓝图[9]。
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大多数职业院校留学生多以欠发达地区为主,他们来中国学习中文是为了将先进的中国技术带回自己的国家,在学习过程上首先需要学习中文突破语言障碍,再深入学习职业技能,最后进行学科交叉的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让留学生在学习中文的同时学习职业技能,从而将技术带回自己的国家[10]。通过“中文 + 职业技能”的学习模式,提高院校招生率的同时将中国语言、文化、技术带出国门走向世界,体现“一带一路”倡议的真正落实与发展。
4. “中文 + 职业技能”面临的挑战
职业教育可以提升中国技术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一带一路”的倡议让沿线国家加强了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在此契机下,中文在全球的传播力度逐渐加大,中国技术被更多国家的留学生带回本国。同时“一带一路”提供给各国大量留学名额,中国的留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呈现较快增长趋势[11]。
但是本科院校和海外孔子学院开展的汉语课堂和“中文 + 职业技能”开展的汉语课堂有所区别,本科院校和孔子学院多以纯粹的汉语学习为主要目的,而以“中文 + 职业技能”为教学前提的高职院校最终目的是通过汉语把职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中文 + 职业技能”面临较多的挑战。
4.1. “中文 + 职业技能”教学模式有待提升
“中文 + 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分支,与本科培养模式有所区别,本科教育多以理论为主,从理论探索本质,而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实践与操作。所以“中文 + 职业技能”要拓展出不同于本科教育的教学新模式,将技能与中文相互贯穿,把技能向企业生产靠近。因此,职业院校应主动与国外优秀机构寻求合作,提高师生交流频率,展开技术讨论,贴合留学生本国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创立适合留学生本国国情的教学模式[12]。
首先,职业院校的汉语教学目的与留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完全贴合。职业院校的留学生更加需要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大多数院校的汉语课程更加偏向语言本体的教学和研究,这与留学生的学习目标产生了较大分歧。可见大部分院校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需求。
其次,职业院校在进行中文教学时参照本科的教学模式,从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四要素开展中文教学,并参照本科教学模式开设不同类型的中文课堂,没有给留学生创造中文练习环境,缺乏职业技术的教学课程,使中文与技术脱节,不利于“中文 + 职业技能”模式的实际应用。
最后,“中文 + 职业技能”模式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不仅要熟悉汉语知识还需要对职业技能有深入了解。职业教育涉及财务制度、人事管理等多机构的配合,让职业教育“走出去”是一项系统工程[13]。
4.2. 课程未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高职院校的国际中文教育没有本科学校成熟,各种教学模式均处在探索阶段,师资、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高职院校缺乏“中文 + 职业技能”课程设置,当前设置的精读课、综合课等课程内容,尚不足以充分满足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不能充分展现职业技能和特点。其次,高职院校的中文教材多以通用教材为主,没有涉及职业技能,缺乏针对性,偏重语言本体,无法向学生传授职业技能相关知识,未突显职业教育特点,现有教材没有体现国别差异和区域特点。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人数增长率达57.72%,高于全国来华留学生的增长率[14]。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现有的中文教材没有充分考虑国别差异与经济差异,其教材内容通用性不强、针对性较低。以“中文 + 旅游”为例,学者赖紫弦等从教材内容角度分析,将教材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让外国人如何更好地来华旅游的教材,第二类则是针对中国旅游业务的外国学习者的教材,即“中文 + 旅游”教材。其中,第一类教材占据了绝大多数,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于第二类教材,目前只有《旅游汉语》《旅游汉语(初级篇)》《导游泰国——曼谷》等少数几部,东盟‘中文 + 旅游’教材少,相关研究更少”[15]。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中文 + 职业技能”课程的相关设置并不完善,没有广泛涉及职业技能教育,同时没有表现国别化差异,未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4.3. 师资力量与资源配套有待完善
国际中文教师(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是指“全球范围内所有从事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16]。作为教师,第一工作是完成教学计划,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国际中文教师缺乏职业技术的相关知识,无法使“中文 + 职业技能”模式良好运行。很多高职院校“中文 + 职业技能”教师的专业多为中国语言文学、英语等学科,与“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出现专业不完全“对口”的问题,同时“中文 + 职业技能”复合型师资培养较为滞后,制约了“中文 + 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17]。
针对此现象,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职业技术知识的国际中文教师,将职业技术的理念融入中文教学中,提高师资力量,打造更加专业的“中文 + ”教研组。面对不同地区留学生的需求,规划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提高中文与职业技术教学的能力,满足“中文 + 职业技能”模式需求。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并非相关技术专业出身,无法满足在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教育,教师团队职业教育水平不足是阻碍“中文 + 职业技能”开展的重要因素。
5. 针对“中文 + 职业技能”模式的建议与对策
5.1. 完善举措,激发院校积极性
鼓励高职院校进行“中文 + 职业技能”办学尝试,落实“中文 + ”模式,围绕留学生本国国情,大力开展职业教育,语合中心等部门引导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激发院校办学积极性,提供配套资源参考,为“中文 + 职业技能”模式提供政策支持[18]。加大对“中文 + 职业技能”模式的扶持力度,寻求校企合作,以语言本体为基础拓展职业技能的教授。
建立良好的国际中文教师招聘制度,调整选拔考试标准,将职业教育理念和相关职业技术背景作为主要选拔标准,避免单一中文教育模式,对具有理科、工科学科的应聘者适当放宽要求。改变语言教学和技术教学的割裂现状,组建模块化师资团队,穿插多种教学形式,打造出本校独特的师资力量。
5.2. 建立多元合作平台,整合共享资源
2019年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指出国际中文教育要以语言为主业,积极融入本土教育,推进“中文 + 职业技能”[19]。随着“中文 + 职业技能”项目的开展,职业院校应与中国企业成立良好的合作平台,建立多元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彼此优势,实现“中文 + ”在职业院校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
通过共享平台,职业院校可以从企业得到专业技术支持,教师通过该平台获得更加深入的职业技能教授经验,丰富师资力量,打造更加专业的“中文 + 职业技能”教师团队。企业通过共享平台,将国内技术带出国门,建立跨国业务,实现产业扩大,达成双赢的合作局面。
5.3. 政策指引,鼓励“中文 + 职业技能”模式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要使教育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20]。“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把中国文化和中国技术推广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值此机遇,鼓励“中文 + 职业技能”模式的建立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经济、贸易往来。
引导建立跨学科、多行业的交叉课程,在“中文 + ”模式下形成特色专业,加快推进中国语言与中国技术“走出去”进程。职业教育国际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应顺势而行,积极探索“中文 + 职业技能”模式,提高留学生人才质量培养,践行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21]。
6.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让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更近一步,中国语言、中国文化、中国技术逐步走出国门,“中文 + 职业技能”模式的可行性得到了论证。
本文从“中文 + 职业技能”模式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展开论述,深入分析了“中文 + 职业技能”的需求和发展,剖析了“中文 + 职业技能”模式所面临的系列挑战,并针对所述挑战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当前,我国处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技术需要“走出去”,建立合适的留学生教学体系有利于中国语言文化和技术在国际的传播和发展。“中文 + 职业技能”模式亟待通过更专业、更多元、更包容的方法进行学科建设,以推动中国技术“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