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DOI: 10.12677/ve.2025.141018, PDF, HTML, XML,   
作者: 陈 静: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四川 南充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对策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Mor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摘要: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关键场所,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并重。然而,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当前中职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本文在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中职德育教育者应持续探索改善的途径,提升德育效果,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re key places for cultivating skilled application talents, with equal emphasis 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However, a key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is that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not ideal. To this e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that moral educato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continue to explore improvements, enhance the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strengthen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文章引用:陈静.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1): 126-132.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1018

1. 引言

党和国家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工作,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一个主要阵地,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强化对学生自身综合素养以及思想道德的培育。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班主任要不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对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困境进行反思,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断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

2. 我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德育课课堂教学效果有限

2.1.1. 课堂设置不合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充分关注并掌握学习内容,才能将所学到的内容应用于生活实际,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的中职课堂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可能对教学目标及教材的理解有些僵硬,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取舍,照搬教材内容。另外,有部分教师为了迎合学生,与学生进行大量生活日常的探讨,加上中职学生本身比较活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容易跑偏[2]。同时,有部分调皮的中职学生在一些亲和力较强的教师的课堂上会故意就一些与教学目标关联性不强的教学内容展开争论,导致后续教学内容偏离教学目标。

2.1.2. 课堂互动情况不理想,课堂氛围不积极

有部分管理比较严格、学生有一定的向学心的班级,教师大多极力调动课堂氛围,与学生进行互动,这种课堂一般有两种走向:一种是教师教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得兴趣盎然,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另一种是教师能力有限,未能调动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有限,课堂氛围走向消极,教师为互动而互动,课堂显得僵硬。

部分班级整体学习氛围不太理想,这样的情况下课堂势必走向混乱。同时有部分教师依靠自己的威严“镇压”住学生,试图以不断提问学生的方式唤起课堂的活力,但是效果不理想。总而言之,德育课堂上活力不足,有的完全没有互动,有的为了互动而互动,积极有效的互动不是很充足。

2.1.3. 课堂纪律不好

有部分学生存在无理由的或理由不充分的上课迟到现象。还有部分在校上课时,偷偷玩手机。极少部分学生会佯装交了手机然后在课堂上偷玩,同样不会真正沉入课堂中。另外,不管是交手机还是不交手机的课堂,都或多或少存在和其他同学嬉笑打闹说小话的学生,这些行为对课堂干扰极强,屡教不听的会导致课堂教学无法进行。

课堂上还存在少部分学生随意走动的现象。极少部分学生没有遵守课堂纪律的意识,视课堂纪律如无物,这样的行为势必会对课堂教学的进行造成冲击。课堂纪律不佳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教师权威同样受到挑战。

2.2. 德育活动开展学生参与度不够

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3]。一些学者提出,如果学校教育能够充分地运用好教室内外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主动挖掘出这些活动所蕴含的道德价值,把它作为德育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就可以弥补传统的道德教育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缺陷,使它成为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道德教育方式,从而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但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太理想,学生不太能感受到德育活动的教育意义所在,不是非常热衷于参与德育活动。

2.3. 德育评价模式比较单一

从评价功能来看,德育评价的功能应该包括评判功能、诊断反馈功能、导向功能等。评判功能主要是通过将学生的思想、行为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与某种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其道德水平情况。对德育教育进行评价,应该是判断课程目标或活动目标是否达成以及达成到何种程度,所运用的教学方式是否合理有效,所选择的教学材料是否合适,然后根据评判结果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有的评价模式只能够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评价原则来看,对德育教育进行评价,要注重能力与知识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评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评价学生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整个学习过程中思想觉悟的变化。而现有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这些评价原则,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

德育课属于一门见效缓慢的课程,而且最后的结果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目前的评价方式很难对学生的实际行为和个性的变化进行评判,评价的模式比较单一化,它的引导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评价的意义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4. 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协同性不足

学生生活的环境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部分,而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以学校道德教育为主,家庭道德和社会道德与学校道德教育之间缺少相互配合。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由于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拜金主义的影响,他们对金钱更加重视,再加上全球化的趋势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他们面临着多种文化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道德面貌也受到了影响。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无所不在的,立德树人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它应该涵盖课堂之外和校园内外。学校德育在学校、家庭与社会各德育主体中起着主导作用,然而,家庭德育及社会德育的主体性并不理想,从整体上来看,学校德育相对较弱、参差不齐、不确定因素较多,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缺位、缺失、畸轻畸重等问题。

3.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社会环境变化对中职德育的负面影响

中职学生相较于普高学生,因学业、专业的开放性,更早与社会接触,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劳而获等不良风气更容易影响判断力差、精神空虚的中职学生,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少部分教师出现把教育作为谋利手段、不安心于教育教学工作、违反教学纪律敷衍了事、缺乏奉献精神、甚至违法违纪等师德失范现象,不能为人师表不能身正为范。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对学生品的思想德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必须构筑起一道坚固的思想防线,一方面要加强对所有老师的师德师风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这是我们所有的教育者都要为此而努力的。

3.2. 学校环境对德育工作开展的影响

3.2.1. 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

德育教育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德育教师需要借助这些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要求德育教师在知识储备足够大的情况下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要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要求这些知识源于自身。对大部分德育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而言,他们在与学生的答疑解惑过程中大多是以个人经验为基准,很少体现教师的博学与深厚的积累。在现有网络环境下,信息共享,教师可以较容易在网络上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但是在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的情况下,教师只能对临时从外界搜寻来的知识进行机械组合,缺乏真实感与说服力。如此,教师很难起到模范作用,学生很难对德育教师产生孺慕之情,不会过于信任德育课堂。

在现有的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还是采用讲授法,辅之以提问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主导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被忽略。另外,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大多根据学校要求简单地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德育评价的教育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3.2.2. 德育内容不能适应学生实际需求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化底蕴比较弱,对学习的兴趣也比较小,因此,对于纯粹的理论知识,老师们都是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的专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教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这就会导致他们对道德教育课堂的重视程度和容忍度都比较低。

再加上现在网络普及,信息传播极为便捷,中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关注很多更为刺激、有趣的内容,仅仅依靠德育课材料上有限的事例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要将德育与生活结合起来,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契合的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而从目前中职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来看,做到这一点较为困难,要么有教育无活动,要么有活动而教育意义略显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德育活动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有限。

3.3. 家庭教育对中职德育的影响

3.3.1.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中后段的学生,无法进入普通高中而选择中职学校,刚开始父母和孩子一样,都是希望能够学得一技之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然而中职学校学生的父母同社会大众一样,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

有一部分中职学校的父母将孩子送往中职学校,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去处,不至于过早地踏入社会,沾染上社会的一些坏习气。这样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能在学校学到什么不抱很多期望,孩子同样能感受到父母的态度,由此对学校的学习更为轻慢,不关注专业技能的学习也不关注德育教育。

3.3.2. 父母的自觉性、示范性不强

有部分家长素质不足,很多言行不当,自身也没有足够的意识注意并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长期下来,孩子会习得这些不当的言行举止。学校其他同学会受到学生从家庭带来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的影响,学生在学校经由德育教育习得的良好品德会受到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消退。

还有一部分溺爱型家长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这样的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这种类型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传递出的价值观会助长学生的一些不良品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3.4. 中职学生主体对德育的影响

3.4.1. 中职学生自身的局限性

由于高中扩招生源减少,中职学校为保证招生数量,准入门槛一降再降,导致了生源整体素质的降低,“问题学生”占比较多。具体表现为不思学习、考试作弊严重,上课迟到早退、旷课频发,早恋现象普遍,抽烟屡禁不止,更有酗酒、打架斗殴、校园欺凌等常有发生。他们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心态消极,缺乏上进心,不能正确评价自我,自我管理不到位,缺乏自觉约束力。在懂得道德行为准则前提下,易受外界诱因影响,易被不合理欲望和个人冲动支配。

在成长发展的路上,中职学生自身所存在的主观原因既是其进步的阻力,也严重影响了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极具复杂性和难度。

3.4.2. 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一阶段不仅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身心发展不平衡的时期。这一阶段的他们生理发展非常迅速,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他们逆反心理严重,但同时又很脆弱。他们自我意识强烈,但又意志薄弱,无法与失败抗衡,这种不平衡性和矛盾性使得对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充满了挑战。

4.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健全德育工作体系,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校长、校委会成员作为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决策者,要切实承担起开展学校德育的重任。学校领导应当系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提高认识,以德育为先,重视德育参与德育,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专门从事教育和引导,更要在全校范围内努力营造德育为先的氛围。

并且建立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通过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学育人需要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政治理念和道德信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4]。而通过管理育人,需要各部门树立育人意识,立足本职,开展贴合实际的德育工作。通过服务育人,不管是总务处、宿舍管理人员还是餐厅服务人员,都要把育人思想转化为行动,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都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教师要有主动学习的心态,不能让年龄与技术成为固步自封的理由。只有与时俱进,随时更新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的教学新技术,才能融新资源、新技能入课堂,丰富课堂内容,以更好的教书育人。

4.2. 联合家庭共同育德

对现在的教育情况而言,教师主动去了解每一位家庭的情况较为困难,但是家长主动告知教师自己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则比较容易做到。另外,学校可以经常性地与家长就孩子在学校的整体情况进行交谈,激发家长对孩子在校生活的关注关心,从而养成主动询问学生在学校的整体情况的习惯[5]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至深,为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学校要帮助父母获得相关教育知识,建立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学校要密切加强和家庭的联系,引导父母建立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落实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孩子成长,让孩子以更恰当的心态迎接学校德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

4.3.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职业目标和理想

目前的中职学生往往是经历了一定的学业挫折后进入中职学校,他们不像普通教育的高中生,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目标——高考,显得较为迷惘。相较于普通高中生,他们认为能够进入大学的机会较为渺茫,在当前环境下,很有一部分学生因此无所适从,认为未来没有希望。中职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和同层次普通高中生享有同样的机会,因此中职学生应端正心态,相信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和学校,相信自己,在学习知识充实自己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端正心态的前提下,中职学校的学生需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理想。部分中职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一部分学生急于赚钱,选择为了微量的金钱而从事大量无意义的重复性劳动,而不是选择在成长的黄金年纪来充实自己、丰满自己[6];另有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没有明确目标的指引,浑浑噩噩,虚度光阴。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应了解自己的专业前景,明确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在职业理想的指引下不断奋进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

4.4. 学校与社会形成德育合力

学校不是关上大门来办教育,学生也不是住在理想主义的国度里,要认识到社会大环境对学校德育、学生品德的影响[7]。所以,打开学校的大门,与社会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拓宽德育渠道,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这对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有利的。

中职学校的道德教育资源既丰富又零散,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集中、整合,使其更多地参与到道德教育中来。例如,以博物馆为依托,建立爱国教育基地,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家庭指导委员会,以福利院、养老院、特殊教育中心为依托,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建立技术指导委员会,等等[8]。要按照规划,定期地进行活动,让其成为学校德育的有力补充。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引入社会力量,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才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来说,不仅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同时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要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应积极应对当前的形势,面对现实,追本溯源,走出一条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径,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中职道德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中职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新特征,对中职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 (01).
[2] 王楠楠.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青岛: 青岛大学, 2019.
[3] 张雪莉. 中职生德育工作的特点与规律研究[J]. 中国培训, 2022(6): 74-76.
[4] 张波芬.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8(9): 155-157.
[5] 李美红. 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路径创新探析[J]. 华夏教师, 2023(29): 27-29.
[6] 程堂尧, 律德刚. 中职学校德育“三全育人”模式建设途径研究[J]. 职业, 2023(24): 42-45.
[7] 贾佩瑶. 论中职班主任“管育并重”德育模式的构建[J]. 现代农村科技, 2023(11): 85.
[8] 罗静. 中职院校践行立德树人路径的研究探索[J]. 职业, 2024(5): 62-65.